更多“顿悟成佛”相关问题
  • 第1题:

    见性就是成佛吗?


    正确答案: 见性并非就是成佛,理由如下:
    (1)见性在成佛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中是第三级见道,成佛在第五级无学道。菩萨道见道与佛道之间相隔十地修道,小乘道见道与罗汉道之间相隔修道八地。大乘成道三个阿僧祗劫时间分配是:
    第一个阿僧祗劫在资粮和加行二道;
    第二个阿僧祗劫从一地见道到七地末尾;
    第三个阿僧祗劫从八地到十地末尾。
    (2)见性的最低界限在见道上。见道的第二刹那开始破俱生二障,到十地末,才能破除细分二障。佛是断尽烦恼、所知二障。见道一地到十地,有二障,故不能称作真佛。
    (3)见性的不仅是大乘菩萨,二小乘也得见性。但他们的本道果位是罗汉,而不是佛。
    (4)有佛名未必都是“佛”,如缘觉罗汉称辟支佛;十地菩萨已获得与佛相同的相好庄严,也可称作“佛”(见《现观庄严论》)。
    (5)既然“见性”就是“成佛”,已“开悟”见性的达摩为什么还要修止观面壁九年?既然“见性”就是“成佛”,在弘忍处得真传而开悟见性被授予袈裟的六祖慧能,为什么回到岭南后隐居在猎人队伍中又修道十五年呢?在佛教中成佛的模式或者说成佛理论框架只有两种:一种是显宗成佛模式;一种是密宗成佛模式。禅宗不属于密宗而属于显宗,因此,禅宗的成佛模式必须符合弥勒《大乘经庄严论》和《般若现观庄严论》所阐释的境行果理论。
    由此又可以推出以下两点:
    (6)在大乘显宗的成佛模式中只有三个无量劫和许多个无量劫修成佛果之说,没有本世肉体成佛和即生成佛之说。因此,禅宗的“见性成佛”的“佛”,不是终极意义上的佛,而是指佛心、自性的去妄归正。
    (7)在大乘经论中所说的“成佛”,不是人身肉身成佛,而是“报身成佛”。
    报身有“五个”决定特点:
    (a)身决定:以相好庄严无比的报身相成佛;
    (b)处界决定:色界无上天成佛;
    (c)说法对象决定:说法对象全部是圣位菩萨;
    (d)所说法决定:只说大乘法门;
    (e)住世时间决定:从成佛时起直到一切众生成佛,其色身不灭(见《大乘经庄严论》)。
    根据大乘成佛模式,欲界肉身成不了佛,成佛的决定地点在色界天。因此,大乘认为释迦牟尼先在色界无上天成佛,然后化身转世为欲界喜足天天人白髻,白髻天人又以“六齿白象”的形象投胎于摩雅王妃,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佛,只是一种度化本土众生的方便化现。
    根据这一成佛模式可以断定,禅宗的所谓“见性成佛”不是指功德圆满的佛,只是指“登地”,进入如来家族。
    (8)佛果是具法身、报身、化身等“三身”者,法身和色身(报化身)各自的成因不同。
    “法身”指佛的“自性清净”的体性和佛的通达无碍的智慧功能,它的成因是慧资粮。
    “见性”是智慧境界,是修定慧的结果,而色身的成因是无量功德善行。因此,“见性”只是佛的法身属性,不是色身属性,因此不修色身因缘,只修见性智慧成不了佛。禅宗只讲“见性”,不讲修善修福,只能成佛的“一半”,成不了佛的“另一半”,即色身。
    (9)“成佛”是断尽烦恼和所知二障的自性清净境界。
    初“见性”只能破除心性表层“见惑”,破不了心性深层的习染俱生二障,破除俱生二障是见性后的修道结果。“顿悟渐修”,就是指的悟后的修道过程。
    因此,可以断定“见性不是成佛”。

  • 第2题: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一念清净,心无所著,不论过去有无善根而言)一语,成为今日僧俗之口头禅。但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及楞严经六结之喻二点佛理而论,放下屠刀固能成佛,然必须假修,乃非立地成佛,或曰上述乃属渐教,以顿教而言,可以立地成佛。楞严经文云:理则顿悟,事非顿除,依此解释,乃是顿理,而非顿事。又以阿罗汉、菩萨而论,当已放下屠刀,心念清净,但仍须历劫修行方能成佛。设若无须假修,心净即佛,则无阿罗汉菩萨之假名可立矣。况‘释迦’示现亦经菩提树下静坐六年,始得开悟成道。彼屠夫者,何幸无须假修,一念清净立地成佛,无始积习皆无现行,即因即果,殊属使人迷惑?此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语,究系民间故事,毫无实据,迷人自扰?抑或有佛典可稽,请释以正法闻。


    正确答案:此有因成与果成之别,倘多劫修持,尚未彻悟,一闻佛音,顿悟无生,此果成也;一闻百悟,直下承当,永不再退,此因成也。顿实由渐,如食饼数枚,饱虽最后一饼,而实则后饼之饱,正有赖于前数饼也。

  • 第3题:

    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顿悟成佛”的是()

    • A、慧远
    • B、梁武帝
    • C、僧肇
    • D、竺道生

    正确答案:D

  • 第4题:

    不投师不受戒,如一旦顿悟,可否成佛?


    正确答案:有‘独觉’者如是耳。然此生之觉,亦系由多生修行而来,今者万万人中,难遇其一。佛亦有藏头及圆满之异,悟更有大小几次之别,极不简单!

  • 第5题:

    顿悟成佛:(禅宗)


    正确答案: 1、禅宗的基本观点:传统佛教要求从世界万法或幻象中洞见“真如佛性”,实际是将佛性排斥了。
    2、惠能将其收归于心,认为一切万法尽在心其中,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向外求佛,也就是向内求解脱即顿法,佛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念之中。当下成佛,强调成佛之易。

  • 第6题:

    主张“不立文字,直指心性,见性成佛”的“顿悟”观的是()

    • A、禅宗
    • B、律宗
    • C、密宗
    • D、净土宗

    正确答案:A

  • 第7题:

    顿悟成佛


    正确答案:是以“本性是佛”作为理论基础的,慧能认为从迷到悟是一瞬间实现的,在刹那间就可以成佛。

  • 第8题:

    问答题
    简析慧能的“顿悟成佛”论。

    正确答案: (1)所谓“顿悟成佛”,即是使清净本心在瞬间全体呈现而成就佛果。
    (2)慧能的“顿悟成佛”论虽然清新活泼,简捷明快,但如果一味强调顿悟,在流传中也会产生诸如轻视修行之类的弊病,甚至变成一种狂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佛教的修行强调()。
    A

    累世的修行

    B

    一世成佛

    C

    修行有许许多多阶梯

    D

    顿悟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顿悟成佛”的是()
    A

    慧远

    B

    梁武帝

    C

    僧肇

    D

    竺道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不投师不受戒,如一旦顿悟,可否成佛?

    正确答案: 有‘独觉’者如是耳。然此生之觉,亦系由多生修行而来,今者万万人中,难遇其一。佛亦有藏头及圆满之异,悟更有大小几次之别,极不简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一念清净,心无所著,不论过去有无善根而言)一语,成为今日僧俗之口头禅。但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及楞严经六结之喻二点佛理而论,放下屠刀固能成佛,然必须假修,乃非立地成佛,或曰上述乃属渐教,以顿教而言,可以立地成佛。楞严经文云:理则顿悟,事非顿除,依此解释,乃是顿理,而非顿事。又以阿罗汉、菩萨而论,当已放下屠刀,心念清净,但仍须历劫修行方能成佛。设若无须假修,心净即佛,则无阿罗汉菩萨之假名可立矣。况‘释迦’示现亦经菩提树下静坐六年,始得开悟成道。彼屠夫者,何幸无须假修,一念清净立地成佛,无始积习皆无现行,即因即果,殊属使人迷惑?此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语,究系民间故事,毫无实据,迷人自扰?抑或有佛典可稽,请释以正法闻。

    正确答案: 此有因成与果成之别,倘多劫修持,尚未彻悟,一闻佛音,顿悟无生,此果成也;一闻百悟,直下承当,永不再退,此因成也。顿实由渐,如食饼数枚,饱虽最后一饼,而实则后饼之饱,正有赖于前数饼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既然诸佛依法成佛,那么第一位佛依什么法成佛?


    正确答案: 依法成佛,佛又说法,无法众生成不了佛,无佛众生也说不了法,佛从众生中出。
    佛生于法,因此,将般若法称作“佛母”。
    诸佛出世,第一大事是说法,因此,法生于佛。
    “佛法”虽然是佛说,但不是某一个佛的发明创造,而是三世一切如来之法。
    佛法从本质上说,是万法本具法性的揭露显现,因此在《金刚能断般若经》中说:“无论佛出世与否,万法的法性不变。”法性是终极真理,佛只是终极真理的发现者。
    在佛号中称第一佛者,有文殊、普贤、时轮等,贤劫第一佛是灭世佛。但这些“第一佛”并非最初第一佛。文殊被称为第一佛是从智慧第一的角度说的,普贤被称为第一佛是从愿行第一的角度说的,时轮被称为第一佛是从持金刚本初佛的角度说的,灭世佛被称为第一佛是从贤劫千佛的首佛说的,但并非“最初第一佛”。
    从逻辑上说,找不到第一佛,也就和找不到第一个人一样。佛生于法,法由佛说,若有第一佛,此第一佛之前有没有佛法呢?若无佛法,这“第一佛”无从生出,若有法,必有说法之佛,因此,这“第一佛”便不能成立。
    其次,佛与众生是相对的存在,众生无始无终,因此,佛也无始无终。若众生有始,第一个众生将成为“无因”的众生,这在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众生从总体而言是无始无终,流转不息,从众生的个体而言是“无始有终”,若个体的众生无有终,众生成佛的理论便无法成立。

  • 第14题:

    地藏菩萨的根本无明断了也未?‘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成佛以后,来度地狱众生不是更快吗?


    正确答案:此尊菩萨,便是等觉,法身解脱,与佛无异,有佛全德,无佛之位而已。亦犹观音菩萨,大悲心切,不入净之净土,而偏向界度众也。

  • 第15题:

    佛教的修行强调()。

    • A、累世的修行
    • B、一世成佛
    • C、修行有许许多多阶梯
    • D、顿悟

    正确答案:A,C

  • 第16题:

    什么是成佛?


    正确答案: 成佛是要成为一个觉悟者,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无常、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

  • 第17题:

    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成佛的修行要求,即修行到何种境界方可成佛。()

    • A、自觉
    • B、觉他
    • C、圆觉
    • D、佛法

    正确答案:A,B,C

  • 第18题:

    什么是顿悟成佛?


    正确答案: (1)佛教禅宗的基本观点。
    (2)东晋僧道生著《顿悟成佛义》,首倡此顿悟成佛说。禅宗五祖慧能将其进一步发展。认为历来认为神圣的佛和佛经其实都在人自心之中,从自心顿现真如佛性而成佛所以可能。指出:“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从而,向外求佛也就转向为向内求解脱,慧能认为他自己便是如此顿悟成佛的。
    (3)慧能强调,佛教所说顿、渐,只是就人之悟道的快慢来说的,全部问题的关键,其实就在于迷悟之间,“迷则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将佛和众生的差别缩小到了一念之中,“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原因是苦海和乐土、此岸与彼岸本来并不可分,不是抛开烦恼另寻菩提,而是菩提本在烦恼之中,离开众生也就从根本上离开了佛。
    (4)谓顿悟成佛从根本上改革了传统佛教的修行理论和实践。

  • 第19题:

    关于佛教的禅宗,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禅宗是在中国产生的
    • B、禅宗的创立者是古印度人达摩
    • C、禅宗分为南禅和北禅两派
    • D、南禅主张顿悟成佛

    正确答案:A,B,C,D

  • 第20题:

    多选题
    以下关于道生顿悟说正确的是(  )。
    A

    竺道生的顿悟说的理论依据是鸠摩罗什所翻译的《金刚经》

    B

    竺道生的顿悟是建立在渐修的基础上的,渐修是达到顿悟的必要准备

    C

    顿悟就是一层一层地领悟诸法实相,使觉悟的内容与理相融无间,做到悟理与体证不相分离

    D

    道生强调顿悟之前有严格的修行阶位,只有十地菩萨才可以顿悟成佛

    E

    通过读经、修行坚定佛教信仰,抑制贪欲,才能进入顿悟


    正确答案: B,D
    解析:
    竺道生的顿悟说的理论依据是鸠摩罗什所翻译的《十住经》。竺道生的顿悟是建立在渐修的基础上的,认为渐修是达到顿悟的必要准备。他认为通过读经、修行坚定佛教信仰,抑制贪欲,才能进入顿悟。顿悟就是一次性地全部领悟诸法实相,使觉悟的内容与理相融无间,做到悟理与体证不相分离。兰道生依据《十住经》,认为十住(并非四十一位中的“十住”,而是四十一位中的“十地”)以前只是渐修,不能有所觉悟,到十地之后,才能体会“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忘释,谓之顿悟”(《肇论疏》引道生语)的境界,由此顿悟而成佛位。竺道生的顿悟说与后期禅宗的顿悟说有根本的不同。禅宗认为一悟即可以从凡夫迈向佛位。道生强调顿悟之前有严格的修行阶位,只有十地菩萨才可以顿悟成佛,后世将道生顿悟说与禅宗顿悟说联系起来,实在是一个误解。

  • 第21题:

    问答题
    既然诸佛依法成佛,那么第一位佛依什么法成佛?

    正确答案: 依法成佛,佛又说法,无法众生成不了佛,无佛众生也说不了法,佛从众生中出。
    佛生于法,因此,将般若法称作“佛母”。
    诸佛出世,第一大事是说法,因此,法生于佛。
    “佛法”虽然是佛说,但不是某一个佛的发明创造,而是三世一切如来之法。
    佛法从本质上说,是万法本具法性的揭露显现,因此在《金刚能断般若经》中说:“无论佛出世与否,万法的法性不变。”法性是终极真理,佛只是终极真理的发现者。
    在佛号中称第一佛者,有文殊、普贤、时轮等,贤劫第一佛是灭世佛。但这些“第一佛”并非最初第一佛。文殊被称为第一佛是从智慧第一的角度说的,普贤被称为第一佛是从愿行第一的角度说的,时轮被称为第一佛是从持金刚本初佛的角度说的,灭世佛被称为第一佛是从贤劫千佛的首佛说的,但并非“最初第一佛”。
    从逻辑上说,找不到第一佛,也就和找不到第一个人一样。佛生于法,法由佛说,若有第一佛,此第一佛之前有没有佛法呢?若无佛法,这“第一佛”无从生出,若有法,必有说法之佛,因此,这“第一佛”便不能成立。
    其次,佛与众生是相对的存在,众生无始无终,因此,佛也无始无终。若众生有始,第一个众生将成为“无因”的众生,这在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众生从总体而言是无始无终,流转不息,从众生的个体而言是“无始有终”,若个体的众生无有终,众生成佛的理论便无法成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福建著名道士白玉蟾认为内丹术里的第一妙法是(  )。
    A

    “修炼成仙”

    B

    “顿悟成佛”

    C

    “助人得道”

    D

    “以心传心”

    E

    “心性合一”


    正确答案: B,D
    解析:
    宋代,福建著名道士白玉蟾不讲道教的修炼,抛开了“命”,把心、性、道三合一。他认为内丹术里的第一妙法是禅宗的“顿悟成佛”和“以心传心”,把外在的修炼方法变成了内在的精神追求。

  • 第23题:

    名词解释题
    顿悟成佛

    正确答案: 1.禅宗的基本观点:传统佛教要求从世界万法或幻象中洞见“真如佛性”,实际是将佛性排斥了。
    2.惠能将其收归于心,认为一切万法尽在心其中,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向外求佛,也就是向内求解脱即顿法,佛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念之中。当下成佛,强调成佛之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多选题
    关于佛教的禅宗,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禅宗是在中国产生的

    B

    禅宗的创立者是古印度人达摩

    C

    禅宗分为南禅和北禅两派

    D

    南禅主张顿悟成佛


    正确答案: D,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