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见性成佛”就是密宗的“即身成佛”吗?

题目

禅宗的“见性成佛”就是密宗的“即身成佛”吗?


相似考题
更多“禅宗的“见性成佛”就是密宗的“即身成佛”吗?”相关问题
  • 第1题:

    禅宗之见性成佛,密宗之当生成佛,此佛与释迦弥陀是异是同?后学以为就愿行圆满上区别,佛是有等级的。然则禅密诸大德,以为然否?又不立文字的心法名曰禅宗,似乎有点勉强,不如‘教外别传’圆融,心法岂是靠修习能成?


    正确答案:见性成佛,是自性显露之谓,佛者觉也。性为本觉,由迷启悟曰始觉,功夫递进,曰随分觉。至圆满极果,曰究竟觉。当生成佛,乃修法时,三密相应,观成本尊,大德常在定中者,另当别论,普通学人,出观仍是凡夫。释迦弥陀,皆究竟觉,常住寂光,似在弥勒未来以前,无有比伦。此外尚有藏通别圆诸说,是亦不同。禅宗不立文字,乃一时之权巧,并非随便云云,无头乱修。必经名师,逗引开悟,悟为见道,见道而后修道,方不歧中又歧,见性而后研教,方契如来实义。此必有如猫捕鼠,如鸡孵卵之苦功,且须要如丧考妣,大死一番之精神,各有宗承,各有家风。绝非闭门造车,盲人瞎马,不能只见几个口头野狐之流,遂谓禅宗尔尔,则大误矣。

  • 第2题:

    密宗可以即身成佛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主要是色身修法的殊胜。显宗修色身(报化身)福德资粮,需要修三个无量劫。而密法能将无量劫世修色身资粮的时间缩短到数世、到一世,甚至数十年之内,这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代替色身福德资粮的修法主要是佛身瑜伽。
    显宗八地以上菩萨才出现与佛相似的相好庄严相,这种近似佛身是真佛身的直接因缘。四续部都有佛身瑜伽,而在无上密中有更殊胜的真假幻身瑜伽。这类佛身瑜伽,一上来便自观本尊,与显宗八地以上的近似佛身有相似作用。
    这就是密宗即身成佛的主要根据。

  • 第3题:

    认为短暂的心念活动即具有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即“一念三千”的佛教宗派是()

    • A、华严宗
    • B、禅宗
    • C、天台宗
    • D、密宗

    正确答案:C

  • 第4题:

    顿悟成佛:(禅宗)


    正确答案: 1、禅宗的基本观点:传统佛教要求从世界万法或幻象中洞见“真如佛性”,实际是将佛性排斥了。
    2、惠能将其收归于心,认为一切万法尽在心其中,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向外求佛,也就是向内求解脱即顿法,佛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念之中。当下成佛,强调成佛之易。

  • 第5题:

    主张“不立文字,直指心性,见性成佛”的“顿悟”观的是()

    • A、禅宗
    • B、律宗
    • C、密宗
    • D、净土宗

    正确答案:A

  • 第6题:

    单选题
    主张“不立文字,直指心性,见性成佛”的“顿悟”观的是()
    A

    禅宗

    B

    律宗

    C

    密宗

    D

    净土宗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认为短暂的心念活动即具有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即“一念三千”的佛教宗派是()
    A

    华严宗

    B

    禅宗

    C

    天台宗

    D

    密宗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多选题
    少林寺、华严寺、兴善寺、大明寺依次的宗派是(  )。
    A

    华严宗、密宗、律宗、禅宗

    B

    禅宗、华严宗、密宗、律宗

    C

    密宗、律宗、禅宗、华严宗

    D

    律宗、禅宗、华严宗、密宗


    正确答案: D,A
    解析: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嵩山五乳峰下,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华严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半坡上,是华严宗的祖庭;兴善寺位于陕西西安城南,创建于晋泰始至太康年间(265~289),隋唐盛时为翻译佛经的国立译场,是密宗的祖庭;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西北蜀岗上,建于南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是律宗的祖庭。

  • 第9题:

    单选题
    ()是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其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A

    禅宗

    B

    密宗

    C

    华严宗

    D

    净土宗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禅宗之见性成佛,密宗之当生成佛,此佛与释迦弥陀是异是同?后学以为就愿行圆满上区别,佛是有等级的。然则禅密诸大德,以为然否?又不立文字的心法名曰禅宗,似乎有点勉强,不如‘教外别传’圆融,心法岂是靠修习能成?

    正确答案: 见性成佛,是自性显露之谓,佛者觉也。性为本觉,由迷启悟曰始觉,功夫递进,曰随分觉。至圆满极果,曰究竟觉。当生成佛,乃修法时,三密相应,观成本尊,大德常在定中者,另当别论,普通学人,出观仍是凡夫。释迦弥陀,皆究竟觉,常住寂光,似在弥勒未来以前,无有比伦。此外尚有藏通别圆诸说,是亦不同。禅宗不立文字,乃一时之权巧,并非随便云云,无头乱修。必经名师,逗引开悟,悟为见道,见道而后修道,方不歧中又歧,见性而后研教,方契如来实义。此必有如猫捕鼠,如鸡孵卵之苦功,且须要如丧考妣,大死一番之精神,各有宗承,各有家风。绝非闭门造车,盲人瞎马,不能只见几个口头野狐之流,遂谓禅宗尔尔,则大误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密宗可以即身成佛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主要是色身修法的殊胜。显宗修色身(报化身)福德资粮,需要修三个无量劫。而密法能将无量劫世修色身资粮的时间缩短到数世、到一世,甚至数十年之内,这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代替色身福德资粮的修法主要是佛身瑜伽。
    显宗八地以上菩萨才出现与佛相似的相好庄严相,这种近似佛身是真佛身的直接因缘。四续部都有佛身瑜伽,而在无上密中有更殊胜的真假幻身瑜伽。这类佛身瑜伽,一上来便自观本尊,与显宗八地以上的近似佛身有相似作用。
    这就是密宗即身成佛的主要根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有人说:“即身成佛并非密法独擅之旨,乃《法华》、《华严》等经中要义”,是这样吗?

    正确答案: 在显宗大乘经典中,佛地不可思议功德讲得很多,但具体的严密的修证方法却讲得不多,所以成佛只有宏观上的理论,缺乏微观上的指导细则,这种情况对显宗来说是需要揭开的秘密。密宗恰巧在这一方面起到了填空补缺的作用,密宗的殊胜就殊胜在这些方面。
    “相互对比”是两种事物在同一标准下的优劣对比,有些人只看到下部密学说,未见无上密高超密理,妄断《华严》缘起,远胜密法,只能证明其孤陋寡闻,不知《华严》天外更有“密法”无量世界。换句话说,既然佛祖在显宗经典中将法性妙理已解释清楚,为什么又重开密法一门?经典物理未揭开之密,量子物理进一步展示,是符合逻辑的发展规律的,那些死抱着“经典物理”不放的人,不理解、不接受量子物理这一反常规的新理论并不足为奇。
    既没有研究过无上密原理,也不了解密法“即身成佛”的特殊含义,就说无上密即身成佛不是密法独有,就连显教中的《华严》也有,是对显密教证体系认识不够的体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禅门以:「(),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


    正确答案:不立文字

  • 第14题:

    有人说:“即身成佛并非密法独擅之旨,乃《法华》、《华严》等经中要义”,是这样吗?


    正确答案:在显宗大乘经典中,佛地不可思议功德讲得很多,但具体的严密的修证方法却讲得不多,所以成佛只有宏观上的理论,缺乏微观上的指导细则,这种情况对显宗来说是需要揭开的秘密。密宗恰巧在这一方面起到了填空补缺的作用,密宗的殊胜就殊胜在这些方面。
    “相互对比”是两种事物在同一标准下的优劣对比,有些人只看到下部密学说,未见无上密高超密理,妄断《华严》缘起,远胜密法,只能证明其孤陋寡闻,不知《华严》天外更有“密法”无量世界。换句话说,既然佛祖在显宗经典中将法性妙理已解释清楚,为什么又重开密法一门?经典物理未揭开之密,量子物理进一步展示,是符合逻辑的发展规律的,那些死抱着“经典物理”不放的人,不理解、不接受量子物理这一反常规的新理论并不足为奇。
    既没有研究过无上密原理,也不了解密法“即身成佛”的特殊含义,就说无上密即身成佛不是密法独有,就连显教中的《华严》也有,是对显密教证体系认识不够的体现。

  • 第15题:

    汉传佛教禅宗是密宗还是显宗?


    正确答案: 佛教中的“密法”一词有两种含义:
    一是金刚乘密法。
    另一种是将与广行般若波罗蜜多(行法)相对的深密般若波罗蜜多(观法)称密法。
    第二种密法指的是性空真理。只有慧根高之人才能认识这种真理,普通弟子不但认识不了这种妙理,反而会产生顽空,堕入虚无主义而毁掉善根,因此,佛律禁止向普通弟子讲性空妙理。在这种情况下将性空之理称作深密。如《解深密经》所说的“深密”就指这种情况。
    “禅宗”顾名思义,重点是修禅悟真,所谓“悟真”和“见性”的“真”和“性”就是指事物的本来面貌,万法的本性,就是《般若经》所开示的中观妙理。
    这种妙理虽属深奥难解之密义,但从法理上讲,仍然属于显法,并不属于金刚乘密法。因为真正的密法,有一套与显法截然不同的根、道、果解行系统。

  • 第16题:

    提倡心性本静,佛性本有,见性成佛的宗派是()

    • A、唯识宗
    • B、天台宗
    • C、禅宗
    • D、华严宗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单选题
    (  )的特点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主张我心即佛,识心见性。
    A

    净土宗

    B

    华严宗

    C

    密宗

    D

    禅宗


    正确答案: A
    解析:
    禅是“禅那”的简称,本意是思维修养、静虑定心,本为印度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宗派,产生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和修行体系,成为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它的特点就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主张我心即佛,识心见性,以心传心,因而不用背诵经卷,只要坐禅修行即可。

  • 第18题:

    名词解释题
    见性成佛

    正确答案: 佛教禅宗基本思想之一,主张通过般若智慧彻见自心佛性,以达到成佛目的的一种教义。《坛经•般若品》:“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禅宗认为“佛性”和“智慧”都是人心所固有的,故不重读经、坐禅、礼佛、戒律等佛教休息形式,提倡“识自本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填空题
    禅门以:「(),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

    正确答案: 不立文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汉传佛教禅宗是密宗还是显宗?

    正确答案: 佛教中的“密法”一词有两种含义:
    一是金刚乘密法。
    另一种是将与广行般若波罗蜜多(行法)相对的深密般若波罗蜜多(观法)称密法。
    第二种密法指的是性空真理。只有慧根高之人才能认识这种真理,普通弟子不但认识不了这种妙理,反而会产生顽空,堕入虚无主义而毁掉善根,因此,佛律禁止向普通弟子讲性空妙理。在这种情况下将性空之理称作深密。如《解深密经》所说的“深密”就指这种情况。
    “禅宗”顾名思义,重点是修禅悟真,所谓“悟真”和“见性”的“真”和“性”就是指事物的本来面貌,万法的本性,就是《般若经》所开示的中观妙理。
    这种妙理虽属深奥难解之密义,但从法理上讲,仍然属于显法,并不属于金刚乘密法。因为真正的密法,有一套与显法截然不同的根、道、果解行系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提倡心性本静,佛性本有,见性成佛的宗派是(  )。
    A

    唯识宗

    B

    天台宗

    C

    禅宗

    D

    华严宗


    正确答案: A,C
    解析:
    禅宗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特征,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 第22题:

    问答题
    禅宗的“见性成佛”就是密宗的“即身成佛”吗?

    正确答案: 禅宗的“见性成佛”单就“见性”二字讲,指获得性空正见。
    获得性空正见是成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佛不但要有见性智慧,还要有以福德资粮为因缘的报身、化身,即色身。
    单一的见性智慧是大小乘共有的,只能破除粗分的烦恼障,获得小乘的四圣果。成佛还要完成以大慈大悲心和利众成佛心(菩提心)为动力的六波罗行,即菩萨大行。
    见性真智是破除见惑获得的成就,在见道时就可以获得,但其圆满在佛道,即无学道。
    见性到成佛,中间还要经过一地到十地的修道。按《现观庄严论》的观点,从见道到十地,要经过两个阿僧祗劫的修持。
    所以说,成佛必然见性,见性未必是成佛。
    密宗的“即身成佛”是“今生今世成佛”,这“成佛”指的是成就破除二障、具备色法二身的真佛,而不是指单一的“见性”。一生能完成相当于三个阿僧祗劫的福慧资粮,这正是密法的不可思议之处。
    但即身成佛并不是一切密法的特点,在四部密法中,只有无上密才有即身成佛的殊胜法门。虽然无上密有即身成佛之法,但修无上密的人未必都能成佛,原因是即身成佛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并不是随便念念咒,观想观想就能成佛。
    正如宗喀巴大师说的那样:“密法光靠法的殊胜不行,还要修学密法的人根器殊胜。”又说:“具备显法三根本修证基础的修密弟子成就的速度比单修显法的人快,不具备显法三根本修证基础的修密的人成就的速度反而比修显者慢。因为,显法虽然成佛的速度慢,但可以成佛,单独修密法成不了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见性就是成佛吗?

    正确答案: 见性并非就是成佛,理由如下:
    (1)见性在成佛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中是第三级见道,成佛在第五级无学道。菩萨道见道与佛道之间相隔十地修道,小乘道见道与罗汉道之间相隔修道八地。大乘成道三个阿僧祗劫时间分配是:
    第一个阿僧祗劫在资粮和加行二道;
    第二个阿僧祗劫从一地见道到七地末尾;
    第三个阿僧祗劫从八地到十地末尾。
    (2)见性的最低界限在见道上。见道的第二刹那开始破俱生二障,到十地末,才能破除细分二障。佛是断尽烦恼、所知二障。见道一地到十地,有二障,故不能称作真佛。
    (3)见性的不仅是大乘菩萨,二小乘也得见性。但他们的本道果位是罗汉,而不是佛。
    (4)有佛名未必都是“佛”,如缘觉罗汉称辟支佛;十地菩萨已获得与佛相同的相好庄严,也可称作“佛”(见《现观庄严论》)。
    (5)既然“见性”就是“成佛”,已“开悟”见性的达摩为什么还要修止观面壁九年?既然“见性”就是“成佛”,在弘忍处得真传而开悟见性被授予袈裟的六祖慧能,为什么回到岭南后隐居在猎人队伍中又修道十五年呢?在佛教中成佛的模式或者说成佛理论框架只有两种:一种是显宗成佛模式;一种是密宗成佛模式。禅宗不属于密宗而属于显宗,因此,禅宗的成佛模式必须符合弥勒《大乘经庄严论》和《般若现观庄严论》所阐释的境行果理论。
    由此又可以推出以下两点:
    (6)在大乘显宗的成佛模式中只有三个无量劫和许多个无量劫修成佛果之说,没有本世肉体成佛和即生成佛之说。因此,禅宗的“见性成佛”的“佛”,不是终极意义上的佛,而是指佛心、自性的去妄归正。
    (7)在大乘经论中所说的“成佛”,不是人身肉身成佛,而是“报身成佛”。
    报身有“五个”决定特点:
    (a)身决定:以相好庄严无比的报身相成佛;
    (b)处界决定:色界无上天成佛;
    (c)说法对象决定:说法对象全部是圣位菩萨;
    (d)所说法决定:只说大乘法门;
    (e)住世时间决定:从成佛时起直到一切众生成佛,其色身不灭(见《大乘经庄严论》)。
    根据大乘成佛模式,欲界肉身成不了佛,成佛的决定地点在色界天。因此,大乘认为释迦牟尼先在色界无上天成佛,然后化身转世为欲界喜足天天人白髻,白髻天人又以“六齿白象”的形象投胎于摩雅王妃,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佛,只是一种度化本土众生的方便化现。
    根据这一成佛模式可以断定,禅宗的所谓“见性成佛”不是指功德圆满的佛,只是指“登地”,进入如来家族。
    (8)佛果是具法身、报身、化身等“三身”者,法身和色身(报化身)各自的成因不同。
    “法身”指佛的“自性清净”的体性和佛的通达无碍的智慧功能,它的成因是慧资粮。
    “见性”是智慧境界,是修定慧的结果,而色身的成因是无量功德善行。因此,“见性”只是佛的法身属性,不是色身属性,因此不修色身因缘,只修见性智慧成不了佛。禅宗只讲“见性”,不讲修善修福,只能成佛的“一半”,成不了佛的“另一半”,即色身。
    (9)“成佛”是断尽烦恼和所知二障的自性清净境界。
    初“见性”只能破除心性表层“见惑”,破不了心性深层的习染俱生二障,破除俱生二障是见性后的修道结果。“顿悟渐修”,就是指的悟后的修道过程。
    因此,可以断定“见性不是成佛”。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