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48岁。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微汗,头痛项强,鼻塞流清涕,时呕吐,舌苔薄白,脉浮缓。

题目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48岁。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微汗,头痛项强,鼻塞流清涕,时呕吐,舌苔薄白,脉浮缓。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辨证: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汤加半夏、葛根。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大枣4枚、生姜9g、半夏6g、葛根15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以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白芍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和胃止呕;大枣甘平,益气补中;加半夏和胃止呕,加葛根解肌舒筋;炙甘草调和药性。
更多“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48岁。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微汗,头痛项强,鼻塞流清涕,时呕吐,舌苔薄白,脉浮缓。”相关问题
  • 第1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48岁。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微汗,头痛项强,鼻塞流清涕,时呕吐,舌苔薄白,脉浮缓。


    正确答案: 辨证: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汤加半夏、葛根。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大枣4枚、生姜9g、半夏6g、葛根15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以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白芍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和胃止呕;大枣甘平,益气补中;加半夏和胃止呕,加葛根解肌舒筋;炙甘草调和药性。

  • 第2题:

    王某,女,34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1天。患者昨日下午突然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至夜,恶寒甚,发热较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咳嗽,吐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写出证候分析、诊断、治法和方剂。


    正确答案:证候分析:风寒外束肌表,卫阳被遏,故恶寒发热,无汗;寒邪阻滞经络,则头痛,肢体酸痛;风寒袭肺,窍道不利,则鼻塞流涕;肺气不宣则咳嗽咳稀白痰。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之象。
    诊断:风寒感冒。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剂:荆防败毒散。

  • 第3题:

    患者,男,55岁。阴囊偏坠肿痛,痛引腰部,喜暖畏寒,舌淡苔白,脉沉迟。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肝肾不足,寒滞肝脉。
    治法: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处方:暖肝煎。当归6g茴香6g乌药6g茯苓6g枸杞9g肉桂3g沉香3g生姜3片;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肉桂、小茴香温肾暖肝,理气止痛为君药;当归、枸杞补肝肾之虚,乌药、沉香散寒行气助止痛之力,共为臣药;茯苓渗湿健脾,生姜散寒和胃,皆为佐药。诸药配伍,补养、散寒、行气并用,以治虚寒气滞之疝气痛。

  • 第4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22岁。上吐下泻1天,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而濡。


    正确答案: 辨证: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处方:藿香正气散。藿香15g、紫苏10g、白芷10g、半夏10g、陈皮6g、白术10g、茯苓10g、厚朴10g、大腹皮6g、桔梗6g、甘草3g、生姜3g、大枣3枚、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藿香、紫苏、白芷解表散寒,内化湿浊;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止泻,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除满,桔梗宣肺以利解表化湿;甘草、姜枣调和诸药及营卫。

  • 第5题:

    患者,男,48岁。患心悸失眠半年余,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心肾阴虚血少,虚火内扰。
    治法: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处方:天王补心丹。生地黄40g麦冬10g天冬10g酸枣仁10g柏子仁10g五味子10g党参5g当归10g茯苓5g玄参5g丹参5g桔梗5g远志5g朱砂末0.6g(分2次冲服)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壮水以制虚火,为君药。天冬、麦冬滋阴清热;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当归养血润燥,共助君药滋阴补血清热,并养心安神,共为臣药。人参补气以生血,并能安神益智;五味子收敛耗散之心气,并能安神;丹参清心活血,合补血药使补而不滞;朱砂镇心安神,共为佐药。桔梗载药上行,使药力缓留于上部心经,为使。诸药合用,具有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之效。

  • 第6题:

    患者,女,44岁。头痛以巅顶为主,痛甚时烦躁欲死,伴有恶心呕吐,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弦迟。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处方: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9g生姜18g人参9g大枣4枚半夏9g川芎9g水煎服
    方义分析:吴茱萸温暖肝胃,降逆止呕;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配以半夏加强燥湿和胃止呕之力;人参、大枣补益中焦;川芎入肝经止头痛。诸药合用,可使肝胃虚寒得散,浊阴得降,头痛得止,呕逆自愈。

  • 第7题:

    问答题
    患者,男,16岁。因外出郊游回家后遂发热头痛,5天来高热持续不退,烦躁不安,昨日并见手足抽搐,大便已3日未解,舌绛而干,脉弦而数。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肝经热盛,热极动风,兼热结阳明。
    治法:凉肝熄风,增液舒筋,兼泻下热结。
    处方:羚角钩藤汤加味。羚羊角4.5g(先煎)、钩藤9g、桑叶6g、菊花9g、川贝母12g、生地黄15g、生白芍9g、淡竹茹15g、茯神木9g、大黄6g、甘草3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以羚羊角凉肝熄风;钩藤清热平肝,熄风止痉,共为君药。桑叶、菊花清热平肝,以加强凉肝熄风之效,用为臣药。生地凉血滋阴,白芍养阴泄热,二药合甘草酸甘化阴,养阴增液,舒筋缓急,加强熄风止痉之功;茯神木平肝,宁心安神;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大黄泻热通便,并导热下行,以上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凉肝熄风、增液舒筋、泻下热结之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48岁。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微汗,头痛项强,鼻塞流清涕,时呕吐,舌苔薄白,脉浮缓。

    正确答案: 辨证: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汤加半夏、葛根。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大枣4枚、生姜9g、半夏6g、葛根15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以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白芍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和胃止呕;大枣甘平,益气补中;加半夏和胃止呕,加葛根解肌舒筋;炙甘草调和药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患者,女,36岁。昨日下午外出劳动时突发皮肤瘙痒难忍,并迅速出现大小不等的扁平隆起风团,色红,微有发热恶风,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风湿热邪,浸淫血脉,郁于肌腠。
    治法: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处方:消风散。荆芥6g、防风6g、牛蒡子6g、蝉蜕6g、石膏15g、知母6g、生地6g、当归6g、苍术6g、胡麻仁6g、苦参6g、木通3g、甘草3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散邪,止痒先疏风之义,共为君药。石膏、知母清热泻火;苍术散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共为臣药。生地、当归、胡麻仁养血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和中调药,为使药。合而用之,具有疏风除湿、清热养血之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50岁。常感脘腹痞闷,食少而难消,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腻微黄,脉虚弱。

    正确答案: 辨证:患者食少难消,大便溏薄,脉虚弱为脾虚不运,气血生化不足所致;脘腹痞闷,苔腻微黄是食滞气机,生湿化热所致。
    辨证:脾虚食积证。
    治法: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处方:健脾丸。白术15g、茯苓12g、人参10g、木香、黄连、甘草各6g、神曲、陈皮、砂仁、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各9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自术、茯苓、人参、甘草健脾祛湿止泻;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和胃化滞;陈皮、砂仁、木香行气化湿,开胃醒脾助运;肉豆蔻、山药涩肠止泻;黄连清热燥湿,以解食积所化之热。全方补气健脾与消食行气同用,消补兼施,但补重于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患者,女,44岁。头痛以巅顶为主,痛甚时烦躁欲死,伴有恶心呕吐,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弦迟。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处方: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9g生姜18g人参9g大枣4枚半夏9g川芎9g水煎服
    方义分析:吴茱萸温暖肝胃,降逆止呕;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配以半夏加强燥湿和胃止呕之力;人参、大枣补益中焦;川芎入肝经止头痛。诸药合用,可使肝胃虚寒得散,浊阴得降,头痛得止,呕逆自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32岁。于八月中旬前来就诊,肢体倦怠,胸闷不饥2天,头痛恶寒,午后身热,苔自,脉弦细而濡。

    正确答案: 辨证: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
    治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处方:三仁汤。杏仁15g、白蔻仁6g、薏苡仁18g、滑石18g、通草6g、竹叶6g、半夏15g、厚朴6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以三仁宣畅三焦气机,气化则湿亦化;滑石、通草、竹叶清热利湿;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诸药合用,气畅湿行,暑解热清,三焦通畅,诸证自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患者,男,55岁。3天前因饮食不洁而开始腹痛,继而便脓血、赤白相兼、日行数次,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湿热壅滞,气血失调。
    治法: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处方:芍药汤加味。
    白芍30g当归6g黄连15g黄芩15g官桂3g槟榔l0g木香l0g甘草6g山楂l0g神曲l0g大黄10g水煎服
    方义分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大黄泻热导滞,白芍、当归调血和血,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山楂、神曲消食导滞,肉桂防诸药苦寒伤阳并助调理气血,甘草调和诸药,并和芍药缓急止痛

  • 第14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32岁。腹泻三年,大便3――5次/日,胃纳不佳,常觉胸脘痞闷,腹胀,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正确答案: 辨证:脾虚湿盛气滞。
    治法:补益脾胃,渗湿止泻,兼理气。
    处方:参苓白术散加陈皮、木香。莲子肉6g、薏苡仁20g、缩砂仁10g、桔梗6g、白扁豆10g、白茯苓12g、党参15g、甘草5g、陈皮10g、木香10g、白术15g、山药20g;水煎服,日三次
    方义分析: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山药、莲子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加陈皮、木香增强行气除湿之功。

  • 第15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45岁,农民。一身面目俱黄2天,黄色鲜明,小便短赤,腹部微满,舌苔黄腻,脉沉数。


    正确答案: 辨证:湿热阳黄。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处方:茵陈蒿汤。茵陈30g、栀子10g、大黄10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栀子泻火解毒,导湿热从小便而去;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

  • 第16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35岁。主述其尿频尿急,尿时疼痛,尿色浑赤3天,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正确答案: 辨证:湿热淋证。
    治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处方:八正散。车前子12g、瞿麦10g、篇蓄10g、滑石18g、山栀子12g、木通8g、大黄10g、甘草8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木通、车前子、滑石、瞿麦、篇蓄均可清热利水通淋;栀子清泻三焦湿热;大黄泻热降火,导热下行;甘草调和诸药而止茎中痛。

  • 第17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55岁。3天前因饮食不洁而开始腹痛,继而便脓血,赤白相兼,日行数次,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正确答案: 辨证:湿热壅滞,气血失调证。
    治法: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处方:芍药汤加味。白芍30g、当归6g、黄连15g、黄芩15g、官桂3g、槟榔10g、木香10g、甘草6g、山楂10g、神曲10g、大黄10g、水煎服
    方义分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大黄泻热导滞,白芍、当归调血和血,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山楂、神曲消食导滞,肉桂防诸药苦寒伤阳并助调理气血,甘草调和诸药,并和芍药缓急止痛。

  • 第18题:

    患者,男,52岁。咽部不适月余,口干咽燥,时而呃逆,咳吐涎沫,舌红少苔,脉虚数。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虚热肺痿。
    治法: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处方:麦门冬汤。麦门冬30g、半夏10g、人参9g、甘草6g、粳米5g、大枣2枚;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重用麦冬为君,甘寒清润,既养肺胃之阴,又清肺胃虚热。人参益气生津为臣。佐以甘草、粳米、大枣益气养胃,合人参益胃生津,胃津充足,自能上归于肺,此正“培土生金”之法。肺胃阴虚,虚火上炎,不仅气机逆上,而且进一步灼津为痰,故又佐以少量半夏降逆下气,化其痰涎,虽属辛温之品,但用量轻,与大量麦门冬配伍,则其燥性减而降逆之性存,且能开胃行津以润肺,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相反相成。甘草并能润肺利咽,调和诸药,兼作使药。

  • 第19题:

    问答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45岁,农民。一身面目俱黄2天,黄色鲜明,小便短赤,腹部微满,舌苔黄腻,脉沉数。

    正确答案: 辨证:湿热阳黄。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处方:茵陈蒿汤。茵陈30g、栀子10g、大黄10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栀子泻火解毒,导湿热从小便而去;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35岁。主述其尿频尿急,尿时疼痛,尿色浑赤3天,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正确答案: 辨证:湿热淋证。
    治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处方:八正散。车前子12g、瞿麦10g、篇蓄10g、滑石18g、山栀子12g、木通8g、大黄10g、甘草8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木通、车前子、滑石、瞿麦、篇蓄均可清热利水通淋;栀子清泻三焦湿热;大黄泻热降火,导热下行;甘草调和诸药而止茎中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王某,女,34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1天。患者昨日下午突然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至夜,恶寒甚,发热较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咳嗽,吐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写出证候分析、诊断、治法和方剂。

    正确答案: 证候分析:风寒外束肌表,卫阳被遏,故恶寒发热,无汗;寒邪阻滞经络,则头痛,肢体酸痛;风寒袭肺,窍道不利,则鼻塞流涕;肺气不宣则咳嗽咳稀白痰。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之象。
    诊断:风寒感冒。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剂:荆防败毒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22岁。上吐下泻1天,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而濡。

    正确答案: 辨证: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处方:藿香正气散。藿香15g、紫苏10g、白芷10g、半夏10g、陈皮6g、白术10g、茯苓10g、厚朴10g、大腹皮6g、桔梗6g、甘草3g、生姜3g、大枣3枚、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藿香、紫苏、白芷解表散寒,内化湿浊;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止泻,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除满,桔梗宣肺以利解表化湿;甘草、姜枣调和诸药及营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患者,男,52岁。咽部不适月余,口干咽燥,时而呃逆,咳吐涎沫,舌红少苔,脉虚数。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虚热肺痿。
    治法: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处方:麦门冬汤。麦门冬30g、半夏10g、人参9g、甘草6g、粳米5g、大枣2枚;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重用麦冬为君,甘寒清润,既养肺胃之阴,又清肺胃虚热。人参益气生津为臣。佐以甘草、粳米、大枣益气养胃,合人参益胃生津,胃津充足,自能上归于肺,此正“培土生金”之法。肺胃阴虚,虚火上炎,不仅气机逆上,而且进一步灼津为痰,故又佐以少量半夏降逆下气,化其痰涎,虽属辛温之品,但用量轻,与大量麦门冬配伍,则其燥性减而降逆之性存,且能开胃行津以润肺,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相反相成。甘草并能润肺利咽,调和诸药,兼作使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分析下列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患者,男,55岁。3天前因饮食不洁而开始腹痛,继而便脓血,赤白相兼,日行数次,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正确答案: 辨证:湿热壅滞,气血失调证。
    治法: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处方:芍药汤加味。白芍30g、当归6g、黄连15g、黄芩15g、官桂3g、槟榔10g、木香10g、甘草6g、山楂10g、神曲10g、大黄10g、水煎服
    方义分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大黄泻热导滞,白芍、当归调血和血,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山楂、神曲消食导滞,肉桂防诸药苦寒伤阳并助调理气血,甘草调和诸药,并和芍药缓急止痛。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