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1)20世纪20年代,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已达25年,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体系日趋完备;
(2)台湾抗日斗争方式从武装反抗转换到非武力的对抗,日本殖民者对台湾统治的策略也由“武治”向“文治”转换;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地殖民地发生了民族觉醒的
潮流的冲击,特别是祖国大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影响,进步的台湾知识分子发起了文化思想的民族解放运动。
更多“简述台湾的新文学诞生的历史背景?”相关问题
  • 第1题:

    为什么说新闻事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试分析其诞生的历史背景以及贯穿其间的矛盾和斗争。


    正确答案: 新闻事业诞生的历史必然:○1印刷和造纸工业日益发展。近代报业诞生前的一个多世纪,活字印刷已经推广到整个欧洲,手摇印刷机也已普及,人造纸已经取代了昂贵的羊皮纸和简陋的埃及草纸。○2交通和邮政事业日趋发达。16世纪前后,欧洲各国行走马车的公路大量兴建,内河航运不断改善,地理大发现以后各国竞相发展远洋航运,因此人员往来、信息交流日趋便利。○3人口集中的城市逐步增多。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以英国为例,17世纪初已有1/5的人住在城市里,著名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等正在形成。这种情况使得社会联系更为紧密,既增加了信息的来源,也增加了信息的需要,造成了新闻采集和传播的良好条件。这些条件的具备和发展,使得新闻事业的诞生有了现实的可能。正是这种社会需要和实际条件的结合,形成了新闻事业诞生的必然性。
    新闻事业诞生的历史背景:新闻事业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变化,形成了对新闻事业的需要,同时也提供了产生新闻事业的物质手段和社会条件。“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不仅适用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同样适用于精神产品的生产。推而广之,人类历史上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都有这种社会需要的呼唤,如果没有资本的、定向传播的新闻活动,也就不会发展成为大规模的、面向社会公众的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诞生的矛盾和斗争:由于新闻事业诞生在封建社会末期,它又和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需要息息相关,这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封建统治者的敌视和压臸。它同其他一切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来到世上的新生事物一样,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洪水猛兽而严加防范。尽管封建阶级也需要了解各方面的信息,但是他们决不允许不利于本阶级的信息在社会上流传。他们一贯奉行愚民政策,阻挠社会信息的自由传播。因此,新闻事业的诞生过程又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

  • 第2题:

    20世纪30年代台湾文化界的抗日组织“台湾文艺联盟”创办的会刊成为台湾新文学运动的主要阵地,在台湾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请问这份刊物名称是什么?


    正确答案: 《台湾文艺》

  • 第3题:

    试述新闻通讯事业诞生的历史背景。


    正确答案: 作为专业机构的新闻通讯社诞生于欧美工业革命之后的19世纪中期。当时的情况是:
    (1)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飞跃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变革,以1848年的民主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动荡,席卷了欧洲大陆。这一切使得人们对外地或外国信息的需要大为增长。
    (2)近代报业在工业革命后大为发展,尤其是廉价报纸的出现,使报纸由注重言论转变为注重新闻,它们对外地或外国新闻的需求大为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设立机构,专门收集外地和外国经济政治新闻等,出售给公司、银行、报社,充当销售信息的批发商,这就产生了最初的新闻通讯社。
    与此同时,电信事业的兴起也为新闻通讯社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并极大地促进了它的发展。1844年世界上最早的电报线路开始启用,随后欧美各国纷纷建立了国内电报通信系统。此后二三十年间,电报线不断向各洲延伸,形成了连接全世界的电报通信网络。早期的新闻通讯事业正是随着电报线路的这种推进而逐步向世界各地扩展的。

  • 第4题:

    被称为“台湾新文学的奶母”是哪位作家()

    • A、赖和
    • B、杨逵
    • C、吴浊流

    正确答案:A

  • 第5题:

    简述新文学社团产生的历史背景。


    正确答案: 社会生活背景:
    ①改革开放的特殊氛围;
    ②外来思潮的竞相引进。
    文学运动的背景:
    ①文学运动发展的阶段性(至此已进入注重发展创作阶段);
    ②文学运动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需要相对强大的队伍和阵地)。
    作家自身的背景:
    ①文学已可以成为一个终生从事的职业;
    ②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各自有别。

  • 第6题:

    20世纪30年代台湾新文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有什么?


    正确答案:一是受世界性的左翼文学思潮,特别是日本左翼文学和大陆左翼文学的影响,台湾新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也出现了追求文艺大众化的倾向,无产阶级文艺开始兴起。

  • 第7题:

    20世纪20年代台湾已开始出现的新文学的小说创作有什么?


    正确答案: 早在1922年,台湾就已开始出现新文学的小说创作,早期代表作有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1922年4月发表)、无知的《神秘的自制岛》、柳裳君的《犬羊祸》、云萍生的《月下》等。其中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到了1926年,台湾新文学中的一些奠基性的作品开始出现,小说方面主要有赖和的小说《斗闹热》、《一杆“称仔”》,杨云萍的《光临》,张我军的《买彩票》等。

  • 第8题:

    单选题
    日据时期,在大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和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了台湾新文学运动,(  )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
    A

    张我军

    B

    赖和

    C

    杨逵

    D

    吕赫若


    正确答案: B
    解析:
    A项,张我军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急先锋,1924年在《台湾民报》发表了对旧文学的宣战檄言《致台湾青年一封信》。B项,赖和是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有“台湾鲁迅”之称。C项,杨逵是台湾有名的小说家,为台湾文学成熟时期和战争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D项,吕赫若是台湾文学成熟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被称为跨越日帝与中国统治两个时代的台湾第一才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新闻通讯事业诞生的历史背景。

    正确答案: 作为专业机构的新闻通讯社诞生于欧美工业革命之后的19世纪中期。当时的情况是:
    ①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飞跃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变革,以1848年的民主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动荡,席卷了欧洲大陆。这一切使得人们对外地或外国信息的需要大为增长。
    ②近代报业在工业革命后大为发展,尤其是廉价报纸的出现,使报纸由注重言论转变为注重新闻,它们对外地或外国新闻的需求大为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设立机构,专门收集外地和外国经济政治新闻等,出售给公司、银行、报社,充当销售信息的批发商,这就产生了最初的新闻通讯社。
    与此同时,电信事业的兴起也为新闻通讯社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并极大地促进了它的发展。1844年世界上最早的电报线路开始启用,随后欧美各国纷纷建立了国内电报通信系统。此后二三十年间,电报线路不断向各洲延伸,形成了连接全世界的电报通信网络。早期的新闻通讯事业正是随着电报线路的这种推进而逐步向世界各地扩展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新文学社团产生的历史背景。

    正确答案: 社会生活背景:
    ①改革开放的特殊氛围;
    ②外来思潮的竞相引进。
    文学运动的背景:
    ①文学运动发展的阶段性(至此已进入注重发展创作阶段);
    ②文学运动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需要相对强大的队伍和阵地)。
    作家自身的背景:
    ①文学已可以成为一个终生从事的职业;
    ②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各自有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论新闻事业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正确答案: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是新闻事业诞生的基本背景。正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变化,形成了对新闻事业的需要,同时也提供了产生新闻事业的社会和物质条件。
    对新闻事业的社会需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经济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得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真正连成一体,国际间的交往也不断增加。于是人们不仅需要了解本地的情况,还要知道国内和世界各地的重大事变,对新闻的需求不断增长。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打破了长期停滞的封建秩序,加速了社会变动,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于是社会各阶层都在关注新闻信息,以适应事态的变化,新兴的政治力量更加需要传播新闻、宣传政见,以推动变革。
    就在这种社会需要增长的同时,有关的社会和物质条件也在发展。主要是:
    (1)印刷和造纸工业日益发展,新闻印刷品已能批量生产;
    (2)交通和邮政事业日益发达,使得报刊有可能定期发行;
    (3)人口集中的城市逐步增多,为新闻采集和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
    正是在上述社会历史背景下,刊载新闻的定期报刊应运而生,从而宣告了新闻事业的诞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20世纪30年代台湾新文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有什么?

    正确答案: 一是受世界性的左翼文学思潮,特别是日本左翼文学和大陆左翼文学的影响,台湾新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也出现了追求文艺大众化的倾向,无产阶级文艺开始兴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正确答案: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和台湾岛内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国际形势缓和,亚太地区国家希望和平的呼声高涨。
    其次,国内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第三,台湾局势发生变化,美国和台湾当局在合作中出现矛盾,为了共同的民族利益,一致对美,需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 第14题:

    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台湾的鲁迅”的作家是谁?


    正确答案: 其作家是赖和。

  • 第15题:

    简述外国新闻事业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正确答案: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是新闻事业诞生的基本背景。正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变化,形成了对新闻事业的需要,同时也提供了产生新闻事业的社会和物质条件。
    对新闻事业的社会需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经济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得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真正连成一体,国际间的交往也不断增加。于是人们不仅需要了解本地的情况,还要知道国内和世界各地的重大事变,对新闻的需求不断增长。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打破了长期停滞的封建秩序,加速了社会变动,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于是社会各阶层都在关注新闻信息,以适应事态的变化,新兴的政治力量更加需要传播新闻、宣传政见,以推动变革。
    就在这种社会需要增长的同时,有关的社会和物质条件也在发展。主要是:
    ①印刷和造纸工业日益发展,新闻印刷品已能批量生产;
    ②交通和邮政事业日益发达,使得报刊有可能定期发行;
    ③人口集中的城市逐步增多,为新闻采集和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
    正是在上述社会历史背景下,刊载新闻的定期报刊应运而生,从而宣告了新闻事业的诞生。

  • 第16题:

    被称为“台湾新文学奶母”的是()

    • A、张我军
    • B、杨逵
    • C、赖和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中国近代报刊是在咋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正确答案: 世界报业开始向商业报刊阶段迈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突飞猛进地发展;随着全球扩张行为,西方殖民者不仅携带本国报纸进入殖民国家,还在所到之处创办具有宗主国色彩的报纸。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处于睡狮状态,停而不前;中国的古代报纸在清前中期已到达顶峰,但却没有直接演进为近代报纸;随着西方脚步的一步步迈近,在中国掀起殖民扩张的热潮,随即外人在华办报开始出现并延续。

  • 第18题:

    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是什么?


    正确答案:1920年1月,在日本留学的台湾青年在东京成立了“新民会”,它对l921年10月在台北成立的“台湾文化协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台湾文化协会”则对台湾新文学运动的产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20年7月,陈圻在《台湾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文学与职务》一文,提出近来中国内地提倡白话文学,是一种负有传播文明思想、改造社会使命的真正的文学,台湾文坛应朝这一方向去努力。接着,甘文芳发表《实社会与文学》,陈瑞明发表《日用文鼓吹论》。这j三篇文章是台湾最早提出改革台湾文学、提倡白话文的文章。1923年4月15日,《台湾民报》在东京创刊,并于l927年7月移人台湾发行。
    1923年,黄呈聪和黄朝琴在《台湾》杂志上先后发表了《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和《汉文改革论》两篇文章,较为深入地提倡文学革命,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24年4月,曾在北京求学、深受“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的张我军在《台湾民报》上发表了《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和《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两篇文章,向台湾旧文坛发起猛烈攻击,这两篇文章受到守旧派的回击,于是,张我军又发表了《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予以回应。“五四”时期曾经出现过的新旧文学论战,在台湾再次上演。几乎在新旧文学论争的同时,台湾新文学提倡者就已经开始着手新文学的建没工作。

  • 第19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新闻事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试分析其诞生的历史背景以及贯穿其间的矛盾和斗争。

    正确答案: 新闻事业诞生的历史必然:○1印刷和造纸工业日益发展。近代报业诞生前的一个多世纪,活字印刷已经推广到整个欧洲,手摇印刷机也已普及,人造纸已经取代了昂贵的羊皮纸和简陋的埃及草纸。○2交通和邮政事业日趋发达。16世纪前后,欧洲各国行走马车的公路大量兴建,内河航运不断改善,地理大发现以后各国竞相发展远洋航运,因此人员往来、信息交流日趋便利。○3人口集中的城市逐步增多。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以英国为例,17世纪初已有1/5的人住在城市里,著名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等正在形成。这种情况使得社会联系更为紧密,既增加了信息的来源,也增加了信息的需要,造成了新闻采集和传播的良好条件。这些条件的具备和发展,使得新闻事业的诞生有了现实的可能。正是这种社会需要和实际条件的结合,形成了新闻事业诞生的必然性。
    新闻事业诞生的历史背景:新闻事业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变化,形成了对新闻事业的需要,同时也提供了产生新闻事业的物质手段和社会条件。“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不仅适用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同样适用于精神产品的生产。推而广之,人类历史上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都有这种社会需要的呼唤,如果没有资本的、定向传播的新闻活动,也就不会发展成为大规模的、面向社会公众的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诞生的矛盾和斗争:由于新闻事业诞生在封建社会末期,它又和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需要息息相关,这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封建统治者的敌视和压臸。它同其他一切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来到世上的新生事物一样,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洪水猛兽而严加防范。尽管封建阶级也需要了解各方面的信息,但是他们决不允许不利于本阶级的信息在社会上流传。他们一贯奉行愚民政策,阻挠社会信息的自由传播。因此,新闻事业的诞生过程又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台湾的鲁迅”的作家是谁?

    正确答案: 其作家是赖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被称为“台湾新文学奶母”的是()
    A

    张我军

    B

    杨逵

    C

    赖和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外国新闻事业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正确答案: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是新闻事业诞生的基本背景。正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变化,形成了对新闻事业的需要,同时也提供了产生新闻事业的社会和物质条件。
    对新闻事业的社会需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经济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得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真正连成一体,国际间的交往也不断增加。于是人们不仅需要了解本地的情况,还要知道国内和世界各地的重大事变,对新闻的需求不断增长。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打破了长期停滞的封建秩序,加速了社会变动,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于是社会各阶层都在关注新闻信息,以适应事态的变化,新兴的政治力量更加需要传播新闻、宣传政见,以推动变革。
    就在这种社会需要增长的同时,有关的社会和物质条件也在发展。主要是:
    ①印刷和造纸工业日益发展,新闻印刷品已能批量生产;
    ②交通和邮政事业日益发达,使得报刊有可能定期发行;
    ③人口集中的城市逐步增多,为新闻采集和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
    正是在上述社会历史背景下,刊载新闻的定期报刊应运而生,从而宣告了新闻事业的诞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中国近代报刊是在咋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正确答案: 世界报业开始向商业报刊阶段迈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突飞猛进地发展;随着全球扩张行为,西方殖民者不仅携带本国报纸进入殖民国家,还在所到之处创办具有宗主国色彩的报纸。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处于睡狮状态,停而不前;中国的古代报纸在清前中期已到达顶峰,但却没有直接演进为近代报纸;随着西方脚步的一步步迈近,在中国掀起殖民扩张的热潮,随即外人在华办报开始出现并延续。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