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错误
更多“郑玄把“格物”解释为“致知”的前提。”相关问题
  • 第1题:

    从道德论的层面理解“格物致知”的代表人物是()

    • A、张载
    • B、郑玄
    • C、司马光
    • D、王阳明

    正确答案:D

  • 第2题:

    程颢和程颐把格物致知完全解释清楚了。


    正确答案:错误

  • 第3题:

    格物致知


    正确答案: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见于《礼记》。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

  • 第4题:

    郑玄将“望望然”解释为()。

    • A、哭泣之声
    • B、张望之貌
    • C、悲痛之情
    • D、哀思之情

    正确答案:B

  • 第5题:

    格物致知论


    正确答案: 格物致知论是朱熹哲学思想的另一重要理论。朱熹继承了程颐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心中生来就包含有一切事物之理,但心却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必须通过“格物”工夫,对事物加以研究,才能达到心的自己认识,并从而达到对于天地万物之理的认识。

  • 第6题:

    “格物致知”的本义是()。


    正确答案: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 第7题:

    单选题
    从道德论的层面理解“格物致知”的代表人物是()
    A

    张载

    B

    郑玄

    C

    司马光

    D

    王阳明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下面哪些是“格物致知”的训诂大家?()
    A

    郑玄

    B

    司马光

    C

    章太炎

    D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关于司马光对“格物致知”的训诂,理解不正确的有()
    A

    司马光的训诂否定了郑玄的训诂

    B

    他对物的态度是对立

    C

    定型了格物致知的两种阐释方向

    D

    阐明了格物致知的道理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郑玄把“格物”解释为“致知”的前提。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与该诗的观点最相近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心即理也

    C

    经世致用

    D

    存天理,灭人欲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郑玄将“安定辞”解释为()。
    A

    心宁静

    B

    审言语

    C

    慎行为

    D

    明事理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下面哪些是“格物致知”的训诂大家?()

    • A、郑玄
    • B、司马光
    • C、章太炎
    •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关于司马光对“格物致知”的训诂,理解不正确的有()

    • A、司马光的训诂否定了郑玄的训诂
    • B、他对物的态度是对立
    • C、定型了格物致知的两种阐释方向
    • D、阐明了格物致知的道理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什么是“格物致知”?


    正确答案:二程的格物致知观点:
    二程把认识过程讲的比较曲折。他认为心中有知,心中本来具有完备的知识,但心却又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必须用格物的功夫,然后才能达到心的自己认识。即“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即“格物”即是“至物”。即是就物而穷其理。
    “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即穷理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和应接事物。
    “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须是集众理,然后脱然自有悟处。”即程颢认为,穷理须先一件一件进行研究,积累的多了,就能豁然贯通,认识最根本的理了。
    朱熹对二程提出的“格物致知”说作了全面的发挥,他说: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即:
    (1)“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肯定人有天赋的知识,这是认识的前提。
    (2)怎样来认识天赋的知识呢?回答是“致知在格物”,即通过认识事物之理,来唤醒心中之理。
    (3)通过日积月累,就会“豁然贯通”,于是“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 第16题:

    “饥吃饭倦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该作者主张()

    • A、格物致知
    • B、发明本心
    • C、知行合一
    •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与该诗的观点最相近的是()

    • A、格物致知
    • B、心即理也
    • C、经世致用
    • D、存天理,灭人欲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郑玄将“安定辞”解释为()。

    • A、心宁静
    • B、审言语
    • C、慎行为
    • D、明事理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问答题
    通过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你认为《礼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

    正确答案: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格物致知”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的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判断题
    程颢和程颐把格物致知完全解释清楚了。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郑玄将“望望然”解释为()。
    A

    哭泣之声

    B

    张望之貌

    C

    悲痛之情

    D

    哀思之情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郑玄对“格物致知”的注释不包括()
    A

    格即来

    B

    格物即来物

    C

    致即智

    D

    物指事,类似于人事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名词解释题
    格物致知

    正确答案: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