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教育成本分担”相关问题
  • 第1题:

    非义务教育收取学费的基本理论依据是()

    A.国家财政出现赤字

    B.非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

    C.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

    D.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参考答案:C

  • 第2题:

    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及个人分别承担教育费用,称为()

    • A、教育成本补偿
    • B、教育投资分配
    • C、教育成本分担
    • D、教育成本核算

    正确答案:C

  • 第3题: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特征是()。

    • A、投资渠道多元化
    • B、成本分担化
    • C、战略性投资
    • D、依法投资

    正确答案:A,C,D

  • 第4题:

    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1986年提出的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主要是指()

    • A、初等教育
    • B、中等教育
    • C、高等教育
    • D、职业教育

    正确答案:C

  • 第5题:

    非义务教育收取学费的基本理论依据是()

    • A、国家财政出现赤字
    • B、非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
    • C、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
    • D、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正确答案:C

  • 第6题:

    依法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完善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体制,完善()合理分担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的机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 A、国家
    • B、社会
    • C、受教育者

    正确答案:A,B,C

  • 第7题:

    多选题
    根据期初资料和资料(2),下列各项中关于该企业本月分配直接人工成本的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
    A

    M产品应分担的直接人工成本为114000元

    B

    N产品应分担的直接人工成本为171000元

    C

    N产品应分担的直接人工成本为162000元

    D

    M产品应分担的直接人工成本为108000元


    正确答案: B,D
    解析:
    生产职工薪酬费用分配率=各种产品生产职工薪酬总额÷各种产品定额工时之和;某种产品应分配的生产职工薪酬=该种产品定额工时×生产职工薪酬费用分配率,则M产品应负担的直接人工成本=270000÷(6000+9000)×6000=108000(元);N产品应负担的直接人工成本=270000÷(6000+9000)×9000=162000(元)。

  • 第8题:

    问答题
    试分析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和补偿的现实可行性?

    正确答案: (1)教育成本分担是指由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及个人分别承担教育费用。
    (2)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导致人们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为实行成本分担提供了物质保证;
    (3)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为实现成本分担提供了经济条件;
    (4)我国少年抚养指数逐步下降,为实行成本分担与补偿提供了现实可行性;
    (5)家长对子女受教育程度期望值的升高,为实行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提供了现实动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有()。
    A

    简政放权

    B

    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职责分明

    C

    “一主多元”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

    D

    成本分担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包括()。
    A

    国家

    B

    地方政府

    C

    家庭

    D

    个人

    E

    企事业用人单位


    正确答案: E,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存在的理论基础是()
    A

    免费教育

    B

    成本分担

    C

    成本补偿

    D

    公共财政理论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特征是()。
    A

    投资渠道多元化

    B

    成本分担化

    C

    战略性投资

    D

    依法投资


    正确答案: A,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企业的各种在职培训活动中,运用( )这种安排方式是很普遍的。

    A.先分摊成本然后再分享收益

    B.企业先分担,员工后分担

    C.企业多分担,员工少分担

    D.全部由企业分担

    答案:A
    解析:
    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企业所进行的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实际上很难完全区分开的。

    因此,企业的各种在职培训活动中,运用先分摊成本然后再分享收益这种双赢的安排方式是很普遍的。

  • 第14题: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有()。

    • A、简政放权
    • B、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职责分明
    • C、“一主多元”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
    • D、成本分担

    正确答案:B,C

  • 第15题:

    教育成本分担的依据有哪些?教育经费分配有哪些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 教育成本分担的依据有:一是谁受益,谁负担;二是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特征。“准公共产品”介于纯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之间,就是说教育既具有一定的私人性,也具有一定的公共性。
    教育经费的分配原则:(1)均等原则。(2)效益原则。(3)弹性原则。(4)优先原则。(5)协调发展原则。

  • 第16题: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存在的理论基础是()

    • A、免费教育
    • B、成本分担
    • C、成本补偿
    • D、公共财政理论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教育成本分担和补偿理论提出的时间是()。

    • A、1986年
    • B、1956年
    • C、1978年
    • D、1982年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名词解释题
    教育成本分担[2007年真题]

    正确答案:
    教育成本分担是依据“谁收益谁付费”和支付能力原则,在总教育成本支出中,国家和个人各占一定的比例,它是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反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多选题
    依法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完善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体制,完善()合理分担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的机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A

    国家

    B

    社会

    C

    受教育者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及个人分别承担教育费用,称为()
    A

    教育成本补偿

    B

    教育投资分配

    C

    教育成本分担

    D

    教育成本核算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名词解释题
    教育成本分担

    正确答案: ①是指由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分别承担教育费用;
    ②刺激了多主体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了教育投资总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1986年提出的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主要是指()
    A

    初等教育

    B

    中等教育

    C

    高等教育

    D

    职业教育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根据期初资料和资料(1),下列各项中关于该企业本月分配直接材料成本的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
    A

    N产品应分担的材料成本为224000元

    B

    M产品应分担的材料成本为360000元

    C

    N产品应分担的材料成本为200000元

    D

    M产品应分担的材料成本为336000元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某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材料消耗量分配率=材料实际总消耗量÷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之和;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材料消耗量分配率×材料单价,则M产品的定额消耗量=1800(千克);N产品的定额消耗量=1000(千克);M产品分担的材料成本=3000÷(1800+1000)×1800×(560000÷3000)=360000(元);N产品分担的材料成本=3000÷(1800+1000)×1000×(560000÷3000)=20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