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政事堂的演变过程及前后政事堂的不同。
第1题:
简述唐代中书门下政事堂与以前正事堂在体制上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为哪几点?
(1)唐初宰相多为兼职,除三省长官外,还以他官居宰相位,加“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目,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分任宰相之事,以削弱三省长官的权力,共同充任兼职宰相。
(2)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使宰相的办事机构逐渐完备,政事堂逐渐从单纯的会议场所演变为重要的办事机构。
(3)中书门下体制下存着宰相权力的分散和集中两种倾向。中书门下体制本是一种分散相对的集体宰相制,但也有个别宰相因受皇帝宠信而擅权。
第2题:
第3题:
袁世凯为适应取消国务院、设置大总统政事堂之需要将原“院令”,改造为()。
封寄交片
略
第4题:
唐朝,政事堂最初设在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政事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并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于政事堂后,分曹以主众务,其五房长官称“堂后官”。
第5题:
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政事堂,作为议政决策机构。政事堂会议还有轮流执笔和秉笔制度,秉笔宰相的任务主要有主持会议、总结记录、轮班办公等。至此,政事堂已由议事之所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第6题: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则材料说明唐朝三省制()
第7题:
盛唐时期宰相张九龄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挂在政事堂上。
第8题:
宋代总理全国军务的是()。
第9题:
唐代政事堂会议的确立标志着三省制的运行模式完全建立。
第10题:
第11题:
议事堂
政事堂
内阁
军机处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唐代设政事堂于中书省,以宰相领其事,后代也因此称宰相为()。
第16题:
唐朝宰相们集中议事的地方是()
第17题:
唐初唐太宗设政事堂辅制天下:“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人,反道于地,覆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指黎民),此堂得以议之。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据史料判断最初政事堂拥有的权力主要是()
第18题:
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第19题:
结合唐代的政事堂,谈谈秘书部门发挥“协调”作用的重要性。
第20题:
《文献通考》:“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里指的是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对
错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