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政事堂经历了门下政事堂和中书政事堂两个阶段,到唐玄宗开元十一年,政事堂改称( )
A.内阁
B.正厅
C.枢密院
D.中书门下
第1题:
政事堂议事
政事堂是唐代宰相集议政事之所。政事堂会议、由宰相数人参加、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中宗即位,中书令裴炎以中书负责草拟诏令为由,奏请移政事堂于中书省。至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遂成为宰相日常办公和处理政事的机构。
第2题:
第3题: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欶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
A.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
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
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
D.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
第4题:
简述唐代中书门下政事堂与以前正事堂在体制上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为哪几点?
(1)唐初宰相多为兼职,除三省长官外,还以他官居宰相位,加“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目,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分任宰相之事,以削弱三省长官的权力,共同充任兼职宰相。
(2)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使宰相的办事机构逐渐完备,政事堂逐渐从单纯的会议场所演变为重要的办事机构。
(3)中书门下体制下存着宰相权力的分散和集中两种倾向。中书门下体制本是一种分散相对的集体宰相制,但也有个别宰相因受皇帝宠信而擅权。
第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