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第1题:
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此五者,是指()
第2题: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出自《论语·子罕》。
第3题:
“修人”,是指人们在视、听、言、动各方面要全面符合“恭、宽、信、敏、惠”这五项个人生活的准则,也是个人()的全面修养成果。
第4题:
“恭、宽、信、敏、惠”是孔子提出的“仁”。
第5题:
孔子认为,能做到()就是做到“仁”了。
第6题:
恭
宽
信
敏
第7题:
对
错
第8题:
第9题:
此句意思是:“仁爱之人先独自承担并为他人奉献与付出然后会有所收获,这样可以叫做‘仁’了。”
此句是告诉人们做事要有仁厚之心,做事莫过于讲求仁义了。
此句中的“难”:是付出,奉献之意。
此句意思是:做事要先难后易,可以较好地完成。
第10题:
恭
宽
信
敏
惠
第11题:
此句意思是:喜怒哀乐没有发作时,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叫做和。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能够做到中与和,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就会在中和中发育生长。
此句意思是:“恭敬、宽厚、诚实、勤敏、慈惠。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勤敏则做事易见功效,慈惠则足以用人。”
此句是说喜怒哀乐要有节制,不能大喜不能大悲。
此句中的“中节” :即是合乎度,虽有喜怒哀乐之情,但都发而有度。
第12题:
恭
宽
信
敏
惠
第13题:
子曰:“恭、宽、信、敏、惠。”这里的“敏”如何理解?()
第14题:
孔子认为,能做到()就是做到“仁”了。
第15题: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的意思是()。
第16题:
对于仁,孔子认为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就可以称为仁。
第17题:
以培养官德为己任的孔子以()为志。
第18题: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文、德、忠、信”
“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恭、宽、信、敏、惠”
第19题:
此句中悌:tì,本义:敬爱兄长,亦泛指敬重长上。
此句中“愠”:生气、怨恨之意,指心中有烦厌、厌恶、怨恨之感。
此句意思是:“学习要趁年轻,工作之后有余力再去学习文史哲。”
此句意思是:弟子们小时候在家里,就要听父母话,要孝顺父母;长大了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尊重师长。言行要谨慎,为人要诚实守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亲自积极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学习典籍、文章了。
第20题:
此句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为人要诚实守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此句中的“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此句是说:“有诚信的信誉,有广泛的爱好,就会使人亲近。”
此句出自《老子》。
第21题:
第22题:
才思敏捷
谋事有当
身手矫健
见微知著
第23题:
谦恭、宽厚
诚实、勤敏
慈惠
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