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说,孝分为三种境界,其中最大的孝是()。
第1题:
孔子、曾子都认为,子女赡养父母是最高境界的孝。
第2题:
古人对“孝”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生前之孝,一是身后之孝。
第3题: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日:“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子又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由此可见()
第4题:
“今之孝者,谓之能养”是孔子回答谁的问孝?()
第5题:
子夏问孝,孔子的回答是()。
第6题:
长期以来,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孝”文化的影响,使得家庭养老成为我国重要的养老保障方式。 《礼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反映了()。
第7题:
能养
无违
无为
色难
第8题:
喜好钱财,偏爱妻子儿女,不顾及赡养父母,是三不孝;放纵声色欲望,给父母带来耻辱,是四不孝;逞强好斗,因而危及父母,是五不孝。
孝子只要对父母怀有深爱,一定心怀和气;心中和气,表情必然欣悦;表情欣悦,面容必然柔顺。
“孝分三种(境界),最大的孝是尊重双亲,其次是不使他们受辱,再其次是能赡养他们。
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第9题:
对父母物质上的“养”
发自内心的“敬畏”
提高了孝的道德境界
刑事方面承认复仇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曾子换席的故事强调了()的重要性。
第13题:
《论语》中什么是孝()
第14题:
古代孝观念经孔子用仁的思想的补充发展,强调孝()。
第15题:
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是()。
第16题:
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述问答表明()。 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第17题:
第18题:
孔子将孝的标准分为养、敬和无违三方面
养、敬、无违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
传统孝道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
孝是孔子思想除仁、礼外的又一核心内容
第19题:
孟懿子
孟武伯
子游
子贡
第20题:
无危
无病
能养
吝窗
第21题:
尊亲
不辱
和气
能养
第22题:
仁
廉
信
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