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阐述微生物的生物安全等级分类标准?”相关问题
  • 第1题:

    阐述微生物菌群耐热性与食品质量的关系。


    正确答案:加工时间和温度之间的关系是食品热加工保藏的基础,是很重要的。由于大多数质量属性比大部分微生物对高温有更大的耐热性,应当尽可能地采用高温短时热加工。在保持相同水平的微生物菌数减少时,通过提高温度和减少时间可以提高质量保留率。高温和短时加工,同时还能够最大可能地保留产品质量,获得理想的产品货架期或安全性。

  • 第2题:

    实验动物医学研究内容包括。()

    • A、实验动物的各种疾病的病因、症状、病理特征、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诊断及防治措施等
    • B、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的等级分类标准、检测方法、控制措施
    • C、微生物对动物实验的干扰
    • D、风险性动物实验与人畜共患病的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A,B,C,D

  • 第3题:

    ()是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强制执行的标准和生物安全实验室认证认可的唯一国家标准,也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国家标准。

    • A、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 B、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 C、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
    • D、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 E、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正确答案:B

  • 第4题: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实行分类管理,对实验室实行分级管理。国家实行统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 A、病原微生物
    • B、病人
    • C、微生物
    • D、动物

    正确答案:A

  • 第5题:

    请阐述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正确答案: 1)微生物糖代谢(主要途径: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Pk途径)
    (2)多糖的分解:淀粉的分解、纤维素的分解、果胶质的分解
    (3)蛋白质的分解
    (4)脂肪和脂肪酸的分解

  • 第6题:

    请阐述微生物类群间的相互作用


    正确答案: 种间共处:两种微生物相互无影响的生活在一起,不表现出明显的有利或有害关系。如乳杆菌
    和链球菌。
    互生:微生物间比较松散的联合,在联合中一方或双方都有利,但对任何一方都无害。如氨化
    菌和亚硝酸菌、纤维素分解菌和固氮菌等。
    共生:两种微生物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的共生体,在组织和形态上产生了新的结构,
    在生理上有一定的分工。共生分为互惠共生和偏利共生。如藻类与真菌共生形成的地
    衣。
    拮抗:两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时,一种微生物产生某种特殊的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从
    而抑制甚至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
    竞争:生活在一起的微生物,为了生长争夺有限的营养或空间,结果使两种微生物的生长均
    受到抑制。竞争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是推动微生物发展和进化的动力。
    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从后者的细胞、组织或体液中取得营养,前
    者称为寄生物,后者称为寄主,寄生物一般对寄主是有害的。如噬菌体与细菌。
    捕食:一种微生物直接吞食另一种微生物。如原生动物对细菌的捕食,捕食关系在控制种群
    密度,组成生态系食物链中,具有重要意义。

  • 第7题:

    试阐述鲜乳在室温条件下贮藏中的微生物变化过程。


    正确答案: 抑菌期:鲜乳中含有来源于动物体的抗体物质等抗菌因素,在微生物数量较少的情况下,这种抑菌
    作用可维持36小时左右(13~14℃),此期为抑菌期。
    乳酸链球菌:乳中抗菌物质减少或消失后,首先看到乳酸链球菌的成为优势类群,使乳液酸度不断
    升高,出现乳凝块。当酸度达到一定时,乳酸链球菌的生长也被抑制,不再继续繁殖,数量开始下降。
    乳酸杆菌期:当pH下降到4时,乳链球菌等其他菌群受到抑制,乳酸杆菌成为优势继续产酸,此
    时大量的乳凝块、乳清出现。
    真菌期:pH值达3~3.5时绝大多数细菌被抑制,甚至死亡,耐酸的酵母菌和霉菌利用乳酸和其他
    有机酸开始生长,使乳液的pH逐渐升高,接近中性。
    胨化细菌期:经过以上变化,乳中乳糖含量被大量消耗,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相对增高,分解蛋白质
    和脂肪的细菌大量生长,乳凝块逐渐消失,乳的pH值不断上升,向碱性转化,并有腐败菌生长(芽孢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变形杆菌属),牛乳出现腐败臭味。

  • 第8题:

    阐述微生物在不同地域上空的生态分布规律。


    正确答案: 在不同地域上空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差异很大,城市上空空气中的微生物密度大大高于农村上空的微生物密度,在城市中街道上空的微生物密度大大高于公园上空的微生物密度。
    在农村中无植被地表上空的微生物密度高于有植被地表上空的微生物密度,饲养牲畜的畜舍空气中的微生物密度可能是最高的,可达1,000,000-2,000,000个/m3。
    一般来说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密度高于室外空气中的微生物密度,宿舍中的微生物密度可达20,000个/m3。
    陆地上空的微生物密度高于海洋上空的微生物密度。在人迹稀少的北极上空以及雪山上空的微生物密度很低,甚至难以检测到。

  • 第9题:

    问答题
    请阐述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正确答案: 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需要能量,它主要是通过生物氧化而获得能量
    (1)微生物的呼吸(生物氧化)类型:好氧呼吸、厌氧呼吸、发酵作用
    (2)生物氧化链
    (3)ATP的产生:底物水平磷酸化、电子传递磷酸化、光合磷酸化的能量转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微生物检验是用一定技术方法检查产品是否带有(  ),是否符合国家卫生安全法规,标准限制要求的检验。
    A

    无害微生物

    B

    有害微生物

    C

    微生物

    D

    细菌


    正确答案: C
    解析: 选择B。见微生物检验的定义。

  • 第11题:

    问答题
    阐述微生物的生物安全等级分类标准?

    正确答案: 生物安全是人类生物危害的定义,是生物性的传染媒介通过直接感染或间接破坏环境而导致对人类、动物或者植物的真实或者潜在的危险,根据其危害性程度分为:生物安全等级P1安全一级(轻度传染病);生物安全等级P2安全二级(中度传染病);生物安全等级P3安全三级(高度传染病);生物安全等级P4安全四级(极度传染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2002年12月,经卫生部批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开创了我国生物安全领域的新篇章。此标准是()
    A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B

    《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

    C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D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

    E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国家对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进行分级的依据是()。

    • A、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 B、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 C、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 D、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 E、NSF49标准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我国第一个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是:()

    • A、《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 B、《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GB50346-2004)
    • C、《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
    • D、《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阐述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与蔬菜腌制品品质的关系。


    正确答案:发酵性盐渍品是依靠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形成一定的品质特征的,如乳酸发酵积累乳酸含量达到可保存的程度,酒精发酵产生的酒精如果与原料中的酸产生酯化反应,可生成酯,增加产品的防香,正常情况下,醋酸发酵积累一定的醋酸,可以增进产品品质。但在腌制过程中有害的发酵及腐败作用回导致产品出现变味发臭,生花长膜,起漩生霉,甚至腐败变质不堪食用的现象。

  • 第16题:

    微生物资源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举例阐述哪些是可利用的微生物资源?


    正确答案: (1)代谢类型多样、遗传资源丰富,具有潜在用途和价值;(2)微生物分布广、种类多、繁殖快、代谢强、易变异、利生产,是进行大规模工厂化生产,获取高收率产物的理想资源;(3)对微生物可利用资源的探索尚存在很大空间,具有开发、挖掘新资源的巨大潜力。可利用的微生物资源有:(1)微生物菌体,如活性酵母、单细胞蛋白、微生物杀虫剂、细菌肥料、食用菌等。(2)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氨基酸、有机酸、醇、酮、多糖、核酸、维生素、酶制剂等。(3)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甾体转化、湿法冶金、石油勘探等;(4)微生物基因:以苏云金芽孢杆菌毒蛋白基因构建抗虫转基因植物,聚β-羟基丁酸基因转人拟南芥,产生可降解生物塑料PHB等。

  • 第17题:

    阐述淀粉质为原料生产醋酸的过程及其参与的微生物


    正确答案: 淀粉质的原料酿醋,必须经过淀粉糖化、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三个生化阶段
    淀粉质曲霉菌液化、糖化糖类酵母菌发酵酒精醋酸菌醋化醋酸
    (1)淀粉液化糖化:糖化微生物(曲霉菌)
    (2)酒精发酵微生物:生产上一般采用子囊菌亚门酵母属:
    (3)醋酸发酵微生物:醋酸菌[奥尔兰醋杆菌(A.orleanensE.、纹膜醋酸菌
    (Acetobacteraceti)、许氏醋酸菌(A.schutzenbachii)、恶臭醋
    酸菌(A.rances)混浊变种、氏醋酸菌(A.pasteurianus)巴氏亚种。]

  • 第18题:

    请阐述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正确答案: 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需要能量,它主要是通过生物氧化而获得能量
    (1)微生物的呼吸(生物氧化)类型:好氧呼吸、厌氧呼吸、发酵作用
    (2)生物氧化链
    (3)ATP的产生:底物水平磷酸化、电子传递磷酸化、光合磷酸化的能量转化

  • 第19题:

    阐述土壤微生物在土壤肥力培育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肥力培育中起有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可以将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以及微生物本身残体分解,形成新的腐殖质物,并逐渐将老腐殖质分解,推动土壤腐殖质的更新,不断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
    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将无效的营养物转化为有效营养,如氨化作用将有机氮转化为速效氮,无效磷转化为有效磷等等。
    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可合成各种生长剌激物,有助于植物生长。
    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可合成各种抗生素物质,有利于抑制植物病原菌。
    土壤中的固氮微生物还可以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为植物可利用的氮素,藻类还是其他土壤生物的先行生物。

  • 第20题:

    问答题
    微生物资源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举例阐述哪些是可利用的微生物资源?

    正确答案: (1)代谢类型多样、遗传资源丰富,具有潜在用途和价值;(2)微生物分布广、种类多、繁殖快、代谢强、易变异、利生产,是进行大规模工厂化生产,获取高收率产物的理想资源;(3)对微生物可利用资源的探索尚存在很大空间,具有开发、挖掘新资源的巨大潜力。可利用的微生物资源有:(1)微生物菌体,如活性酵母、单细胞蛋白、微生物杀虫剂、细菌肥料、食用菌等。(2)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氨基酸、有机酸、醇、酮、多糖、核酸、维生素、酶制剂等。(3)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甾体转化、湿法冶金、石油勘探等;(4)微生物基因:以苏云金芽孢杆菌毒蛋白基因构建抗虫转基因植物,聚β-羟基丁酸基因转人拟南芥,产生可降解生物塑料PHB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是用一定技术方法检查产品是否带有有害微生物(群),是否符合国家卫生安全法规、标准限制要求的检验。
    A

    微生物试验

    B

    微生物检验

    C

    感官检验

    D

    生物毒性试验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微生物检验是用一定技术方法检查产品是否带有(  ),是否符合国家卫生安全法规、标准限制要求的检验。
    A

    无害微生物

    B

    有害微生物

    C

    微生物

    D

    各种微生物(群)


    正确答案: A
    解析: 微生物检验有两种类型:①微生物检验,是用一定技术方法检查产品是否带有有害微生物(群),是否符合国家卫生安全法规、标准限制要求的检验;②微生物试验,是利用已知的微生物(群)对产品的性质进行检验,根据所得的结果,对照有关国家标准,判断产品是否具有某种(些)质量特性。例如消毒剂的消毒效果试验、生物降解性能试验等。

  • 第23题:

    问答题
    阐述影响微生物燃料电池运行效率的因素。

    正确答案: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关键问题:
    1、动力学问题:
    解决途径:1)选择产电效率高的菌种;2)选择适合的不同菌种进行复合培养,使之在电池中建立这种所谓的共生互利关系,以获得较高的输出功率;3)增大阳极的表面积。
    2、内阻问题:内电阻的微降会显著地提高输出功率,说明其在提高电池的输出功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质子交换膜(PEM)对内阻的影响;2)质子交换膜(PEM)和电极的空间距离对内阻的影响3)电极间距离和电极表面积对系统内电阻的影响。
    3、传递问题:反应物到微生物活性位间的传质阻力和阴极区电子最终受体的扩散速率是电子传递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氧作为阴极反应的电子受体最大问题是在水中的溶解度低。搅拌情况、微生物最大生长率、微生物对底物的亲和力、生物量负荷、操作温度和酸碱度均对物质传递有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