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在某建筑公司工作,建筑公司克扣甲半年工资。一天,甲持西瓜刀冲入公司财务处,将刀架在财务处职员乙的脖子上,喝令财务处职员丙交出现金1万元。见丙故意拖延时间,甲便在乙的脖子上划了一刀。此时正在领取工资的建筑工人丁看见乙血流不止,就把自己刚领取的1万元扔给甲,甲得款后迅速逃离。对甲的犯罪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抢劫罪(未遂)B、抢劫罪(既遂)C、绑架罪D、敲诈勒索罪

题目

甲在某建筑公司工作,建筑公司克扣甲半年工资。一天,甲持西瓜刀冲入公司财务处,将刀架在财务处职员乙的脖子上,喝令财务处职员丙交出现金1万元。见丙故意拖延时间,甲便在乙的脖子上划了一刀。此时正在领取工资的建筑工人丁看见乙血流不止,就把自己刚领取的1万元扔给甲,甲得款后迅速逃离。对甲的犯罪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抢劫罪(未遂)
  • B、抢劫罪(既遂)
  • C、绑架罪
  • D、敲诈勒索罪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更多“甲在某建筑公司工作,建筑公司克扣甲半年工资。一天,甲持西瓜刀冲入公司财务处,将刀架在财务处职员乙的脖子上,喝令财务处职员丙交出现金1万元。见丙故意拖延时间,甲便在乙的脖子上划了一刀。此时正在领取工资的建筑工人丁看见乙血流不止,就把自己刚领取的1万元扔给甲,甲得款后迅速逃离。对甲的犯罪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抢劫罪(未遂)B、抢劫罪(既遂)C、绑架罪D、敲诈勒索罪”相关问题
  • 第1题:

    甲、乙为劫取财物将丙杀死,当场取得丙随身携带的现金2000余元,甲、乙从丙携带的名片上得知丙是某公司总经理,于是按照名片上的电话给丙的家人打电话,声称丙已被绑架,交钱放人,否则杀死丙。丙的家人立即报警,甲、乙被抓获。对于本案应如何处理?( )

    A.以抢劫罪和绑架罪并罚

    B.以故意杀人罪、盗窃罪和绑架罪并罚

    C.以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并罚

    D.以故意杀人罪、侵占罪和敲诈勒索罪并罚


    正确答案:C
    解析:为了抢劫而故意杀人的,故意杀人行为是抢劫的行为方式,应认定为抢劫罪一罪;绑架罪要求必须真实地绑架被害人,由于此时丙已死,甲、乙未实际绑架被害人而捏造被害人被绑架的虚假信息敲诈他人,故构成敲诈勒索罪。前罪和后罪应数罪并罚。

  • 第2题:

    共用题干

    甲持西瓜刀冲入某银行储蓄所,将刀架在储蓄所保安乙的脖子上,喝令储蓄所职员丙交出现金1万元。见丙故意拖延时间,甲便在乙的脖子上划了一刀。刚取出5万元现金的储户丁看见乙血流不止,于心不忍,就拿出1万元扔给甲,甲得款后迅速逃离。对甲的犯罪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抢劫罪(未遂)
    B:抢劫罪(既遂)
    C:绑架罪
    D:敲诈勒索罪

    答案:B
    解析:
    绑架罪的实质是被害人处于行为人或第三者的实力支配下,然后利用被绑家人的近亲属或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向他们勒索财物或者提出其他不法要求。如果行为人绑架他人后,直接向被绑家人勒索财物,而不是利用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担心向他人勒索财物的,应定为抢劫罪。本案正是这样,甲逼迫乙拿出10万元,并没有逼迫乙的妻子,乙妻也不知道乙被绑架,因此不符合绑架罪的特征,应以抢劫罪论处。
    张某虽然是国家工作人员并且也采取了窃取的方法,但是张某并没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因此其行为不能构成贪污罪只能构成盗窃罪。张某将窃取的2万元藏在自己办公桌下面的垃圾袋里,并用纸箱遮住垃圾袋,其行为已经使被害人丧失对该笔款项的控制,故成立犯罪既遂:
    强迫交易罪指以暴力、威胁手段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服务,情节严重的行为。如果行为人本来就不是经常进行商业活动,而且采用强度较大的暴力行为,强迫别人以显著高于市场价进行交易的,应该认定为抢劫罪,而不是强迫交易罪。本案甲、乙、丙3人先以劣质茶叶冒充极品龙井,属于诈骗行为,在罪行暴露之后实施暴力,可构成转化型的抢劫罪。
    本案构成抢劫罪而不是绑架罪,因为甲挟持保安的目的是当场取财,其挟持保安是为了对银行职员丙造成心理上的恐惧,迫使其当场交付钱款。这和3人同行,劫匪对其中一人实施暴力,逼迫另外两人当场交付身上钱款一样。而后者显然是抢劫。另外,甲要求的也不是保安的赎金,而是储蓄所现场的营业款。本案的抢劫是既遂。其原因不在于甲在乙脖子上划了一刀,是否给乙造成了轻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抢劫致人轻伤以上或者劫到财物,均为既遂),而在于甲已经因为其暴力行为获得了财物。
    甲、乙二人合谋抢劫出租车,并实施抢劫行为,触犯了《刑法》第263条的规定,构成抢劫罪,但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小型出租车不属于交通工具,因而甲、乙不是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A选项错误。甲与乙谋划活埋丙灭口,但是并未达到目的,原因在于乙的放弃行为,对此,甲不知,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而乙是中止,B选项正确。C选项中,乙抢来信用卡并使用只构成抢劫罪一罪,类似于盗窃信用卡并使用只定盗窃罪一罪。D选项中,盗窃不知密码的信用卡未提取现金,信用卡中数额不能计入盗窃数额;而乙抢劫后得知密码,相当于拿到保险柜钥匙。
    占有,是指对财物事实上的支配状态,不仅包括物理范围内的支配,而且也包括社会观念上可以推知财物的支配人的状态。既然占有是事实上的支配,其成立就要求占有行为符合客观要素(支配财物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要素(主观上支配财物的意思)。占有一般来说是人与财物之间有较为接近的空间关系。占有状态与财物的形状、性质休戚相关。在权利人直接把持、监守该财物的场合,占有权由其行使,排斥他人的占有。甲作为私营速递公司的卸货员,其主要任务是将公司收取的货物从汽车上卸下,再按送达地重新装车。甲不具有受委托保管、监管、占有、控制财物的职责,因为该公司雇请专人进行监督,甲所窃取的是“他人”占有、控制的财物,而非自己保管、占有的他人财物。甲是在公司监督人员上厕所之机,实施盗窃行为,其行为属于对他人占有的财物进行窃取,因此构成盗窃罪。在盗窃既遂之后,伪造被盗现场,掩盖犯罪事实的行为,不再构成诈骗罪。
    《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本案中,冶某扒上大轿车,窃取乘客行李,属于盗窃罪,但当罪行被人发觉后,二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而当场使用暴力,砸坏车辆,打伤乘客及失主多人,其行为已由盗窃转化为抢劫。因而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

  • 第3题:

    甲将乙(6岁)绑架到自己家中,并向乙的父亲勒索财物。由于甲得知乙的父亲已经报案,便打算杀害乙。甲正在琢磨杀害方法时,甲的朋友丙到了甲家,甲将杀乙的想法告诉丙,丙帮助甲杀害了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甲构成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B.丙构成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C.甲丙构成绑架罪的共犯
    D.甲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承继行为怎样构成共同犯罪,其关键在于承继行为加入的时间必须是在犯罪既遂之前。承继行为成立怎样的共同犯罪,需要具体分析。其中,在结合犯中,后行为人仅参与后一犯罪的,则不构成结合犯,仅成立后一犯罪。 A项错误。我国《刑法》第239条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犯前款罪,杀害被绑架人的,或者故意伤害被绑架人,致人重伤、死亡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可以看出,绑架后杀害被绑架人属于刑法规定的结合犯,属于科刑的一罪。本案中,甲绑架乙后,杀害乙的行为只构成绑架罪。 B项错误。如A项所述,甲属于结合犯,丙仅以帮助的故意参与后一甲杀死乙的犯罪的,仅成立后一犯罪。因此,丙不构成绑架罪,只构成故意杀人罪。 C项错误。甲丙不构成绑架罪共犯,因为丙没有绑架乙的意思。同时,绑架罪既遂的标准是带着胁迫第三人的目的实力控制了人质。本案中,甲以向乙父勒索财物的目的将乙绑架到自己家中,已经构成了绑架罪既遂,后来丙参与杀害乙的,不属于承继的共同犯罪。因此,甲丙不构成绑架罪的共犯。 D项正确。根据部分犯罪共同说,甲丙共同实施了杀害乙的行为,并且均是以杀人的故意实施的,由于绑架后杀死被绑架人的属于结合犯,只构成绑架罪,甲的罪名是绑架罪,乙是故意杀人罪。但二人就相同的故意杀人罪部分,成立共同犯罪。

  • 第4题:

    甲在大街上伺机抢劫,看到乙及女儿丙(8岁)一起走来,就窜出来将丙拉到自己怀里,然后将刀架在丙的脖子上,喝令乙掏出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乙掏出800元现金和一张信用卡。甲又挟持着丙(乙跟随)到一个取款机前,逼迫乙将该卡中所有可透支现金提出,共计1.5万元。关于甲的行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构成抢劫罪一罪
    B.甲构成抢劫罪和信用卡诈骗罪两罪,应数罪并罚
    C.甲构成绑架罪
    D.甲构成抢劫罪和信用卡诈骗罪两罪,应择一重罪论处


    答案:A
    解析:
    【 解析】A。抢劫信用卡并当场使用的,构成抢劫罪一罪。

  • 第5题:

    甲、乙共同盗窃,乙在现场望风,甲窃取丙的现金3000元。丙发现后立即追赶甲和乙,甲逃脱,乙被丙抓住后对丙使用暴力,致丙轻伤。甲与乙的行为构成何罪?(  )
    A.甲与乙只构成盗窃罪
    B.甲与乙均构成抢劫罪
    C.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故意伤害罪
    D.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抢劫罪


    答案:D
    解析:
    解析:甲、乙开始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乙后来对丙使用暴力,盗窃罪转化为抢劫罪。法律依据见《刑法》第269条。

  • 第6题:

    甲持冲锋枪抢劫银行,将枪顶在银行保安的头上,命令银行职员交出现金100万,后听到警车声音,甲迅速逃跑。对甲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属于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构成抢劫罪(既遂)
    B.甲构成抢劫罪(未遂)
    C.甲构成抢劫罪(中止)
    D.甲构成绑架罪

    答案:B
    解析:
    抢劫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财产权利又侵犯人身权利,具备劫取到财物或者造成他人轻伤以上后果两者之一的,均属抢劫既遂;既未劫取财物,又未造成他人人身伤害后果的,属抢劫罪未遂。据此,《刑法》第263条规定的八种处罚情节中除“抢劫致人重伤、死亡”这一结果加重情节之外,其余七种处罚情节同样存在既遂、未遂问题,属抢劫未遂的,在适用加重法定刑同时,结合未遂犯处断规则量刑。A选项说法错误。甲具有抢劫银行的抢劫罪加重情节的行为,同时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取得财物,也未造成他人轻伤以上伤害后果,属于抢劫罪的未遂。8选项说法正确。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阻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形态:甲听到警车鸣笛的声音而逃跑,不是自动放弃犯罪,消除犯罪意图,而只是迫不得已的撤退,不具有犯罪中止的自动性,不能认定为抢劫罪的中止。C选项说法错误。抢劫罪与绑架罪在行为方式上的区别是,抢劫罪表现为行为人劫取财物一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具有“当场性”;绑架罪表现为通过实力控制被绑架人向对被绑架人安危担忧的第三人提出不法要求,不具有“当场性”:保安和银行职员属于一个整体,甲以保安性命相威胁,向当场的职员要求交付财物的行为,符合抢劫罪当场性的特征,不属于绑架罪。D选项说法错误。

  • 第7题:

    甲请乙为其在丙家盗窃时望风,乙同意。某日晚,甲、乙按约定前往丙家,乙在门外望风,甲进入丙家后,见丙一人在家,便对丙实施暴力,并抢劫了丙的1万元现金。本案应当如何认定?()

    • A、甲乙构成抢劫罪的共犯
    • B、甲乙在盗窃罪范围内构成共犯
    • C、甲与乙都成立抢劫罪
    • D、对甲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对乙应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正确答案:B,D

  • 第8题:

    甲请乙为其在丙家盗窃时望风,乙同意。某日晚,甲、乙按约定前往丙家,乙在门外望风,甲进入丙家后,见丙一人在家,便对丙实施暴力,并抢劫了丙的1万元现金。本案应当如何认定?()

    • A、甲与乙构成抢劫罪的共犯
    • B、甲与乙在盗窃罪范围内构成共犯
    • C、甲属主犯,乙属从犯
    • D、甲与乙不能成立抢劫罪的共同犯罪

    正确答案:B,C,D

  • 第9题:

    乙某持甲某的借条要甲某还钱,甲某不仅不还钱,反而指使丙某、丁某将乙某强行扣留在一暗室里,并对其进行殴打,直至乙某交出借条承诺用不索还。才将乙某释放。

    • A、甲某构成抢劫罪和非法拘禁罪
    • B、甲某构成绑架罪
    • C、甲某构成敲诈勒索罪
    • D、甲某构成抢劫罪

    正确答案:D

  • 第10题:

    甲、乙共谋次日对丙实施抢劫。次日由于甲的妻子的坚决阻拦,甲没有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抢劫了丙价值5万元的财物。关于本案,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 A、甲、乙构成抢劫罪的共犯
    • B、甲、乙不构成抢劫罪的共犯
    • C、甲成立抢劫罪预备,乙成立抢劫罪既遂
    • D、甲、乙都属于抢劫罪既遂,都应对被害人5万元的财产损失承担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A,D

  • 第11题:

    单选题
    甲持西瓜刀冲入某银行储蓄所,将刀架在储蓄所保安乙的脖子上,喝令储蓄所职员丙交出现金1万元。见丙故意拖延时间,甲便在乙的脖子上划了一刀。刚取出5万元现金的储户丁看见乙血流不止,于心不忍,就拿出1万元扔给甲,甲得款后迅速逃离。对甲的犯罪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08年真题]
    A

    抢劫罪(未遂)

    B

    抢劫罪(既遂)

    C

    绑架罪

    D

    敲诈勒索罪


    正确答案: A
    解析:
    AB两项,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本题中,甲的行为是以暴力、胁迫的方法喝令储蓄所职员丙交出现金。客户丁交出现金是基于甲的胁迫和保护乙的人身安全而交出的,因此构成抢劫罪。本案中,区分抢劫罪的既遂和未遂的关键在于确认甲的抢劫行为与获得1万元的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丁看见乙血流不止,于心不忍才拿出1万元给甲,而造成乙血流不止的原因正是甲实施的暴力行为,因此,甲的抢劫行为与获得1万元的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构成抢劫罪的既遂
    C项,绑架罪是向被绑架人的亲属或者其他人勒索财物,具有勒赎的性质,在一般情况下,被勒赎人不在现场。因而甲的行为不构成绑架罪
    D项,敲诈勒索罪一般是以将来使用暴力相威胁,如果当场使用暴力则以将来取得财物为要件。本案是当场使用暴力当场取得财物不构成敲诈勒索罪。

  • 第12题:

    多选题
    关于抢劫罪,下列哪些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
    A

    甲为了报复乙而持木棍将乙打成轻伤,乙误以为自己遭遇抢劫,遂将钱包扔下逃离,甲将装有1万元现金的钱包拿走,甲成立抢劫罪(既遂)

    B

    甲让乙带着菜刀,在一旁为自己抢夺放风。甲构成抢夺罪,乙构成抢劫罪(携带凶器抢夺)

    C

    甲抢夺乙的财物之后,乙大喊,旁边店铺的丙出门看热闹,甲以为丙是来抓自己的,将丙打伤,甲构成(事后)抢劫罪

    D

    甲入户盗窃被发现后为抗拒抓捕向被害人乙的腹部猛踢了一脚,后经过现场的甲的好友丙知晓真相后接受甲的请求又向乙的腹部猛踢了一脚,乙死亡,不管谁踢死的,甲都成立(事后)抢劫致人死亡


    正确答案: B,D
    解析:
    A项,甲并非是为了取得财物而对乙使用暴力压制其反抗。其行为不成立抢劫罪,而成立故意伤害罪侵占罪
    B项,甲和乙成立共同犯罪,部分实行全部责任,虽然甲没有带菜刀,但是其和乙成立共犯,甲也需要为乙携带菜刀的行为负责。二人携带凶器抢夺,构成抢劫罪。
    C项,事后抢劫中的暴力、胁迫的对象没有特别限定,即便丙不是来抓捕甲的,甲也构成(事后)抢劫罪。
    D项,如果是甲踢死的,甲当然成立(事后)抢劫致人死亡。如果是丙踢死的,那么该结果是甲和丙共同犯罪所导致的危害结果,甲依然要承担刑事责任。

  • 第13题:

    甲欲杀乙,将乙打倒在地,掐住脖子致乙深度昏迷。30分钟后,甲发现乙未死,便举刀刺乙,第一刀刺中乙腹,第二刀扎在乙的皮带上,刺第三刀时刀柄折断。甲长叹“你命太大,整不死你,我服气了”,遂将乙送医,乙得以保命。经查,第一刀已致乙重伤。关于甲犯罪形态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故意杀人罪的未遂犯
    B:故意杀人罪的中止犯
    C:故意伤害罪的既遂犯
    D:故意杀人罪的不能犯

    答案:A
    解析:
    【考点】犯罪未遂;犯罪中止;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详解】根据《刑法》第24条的规定,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本案中,甲在主观上是出于杀死乙的故意,并且已经着手实施杀乙的行为,在拿刀刺死乙的过程中,虽然刺第三刀时刀柄折断,但此时乙已经受伤,如果甲想继续杀乙的话,完全可以继续实施其他杀死乙的行为。但是甲选择了放弃,因此甲不成立故意杀人未遂。A的说法是错误的。甲主观上放弃了继续杀乙的想法,并将乙送往医院,经过治疗,乙的生命得以保全,即甲有效地防止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中止犯。故B选项正确。但是司法部公布的答案为A,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 第14题:

    甲、乙共谋行抢。甲在偏僻巷道的出口望风,乙将路人丙的书包(内有现金一万元)一把夺下转身奔逃,丙随后追赶,欲夺回书包。甲在丙跑过巷道口时突然伸腿将丙绊倒,丙倒地后摔成轻伤,甲、乙乘机逃脱。甲、乙的行为构成何罪?

    A:甲、乙均构成抢夺罪
    B:甲、乙均构成抢劫罪
    C:甲构成抢劫罪,乙构成抢夺罪
    D:甲构成故意伤害罪,乙构成抢夺罪

    答案:C
    解析:
    【考点】抢夺罪;转化型抢劫罪;共同犯罪【详解】根据《刑法》第269条的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抢劫罪处罚。理论界称之为转化型抢劫罪。构成转化型抢劫罪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行为人必须首先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行为,这是适用《刑法》第269条的前提条件;(2)行为人必须是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这是适用《刑法》第269条的时间和手段条件;(3)行为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这是适用《刑法》第269条的目的条件。其中的“抗拒抓捕”,是指抗拒公安机关、失主或者其他公民的抓捕或者扭送。本案中乙实施了抢夺行为,甲主观上有抗拒丙抓捕自己和乙的意图,客观上在丙跑过巷道口时突然伸腿将丙绊倒,致其轻伤。考虑到甲实施这一行为的突然性和丙抓捕乙时较快的速度,从一般人的角度可以将其认定为“暴力”。另外,根据共同犯罪的相关理论,只有两个以上行为人,主观上有共同犯罪故意,客观上有共同犯罪行为,才应当适用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而所谓实行过限行为,是指在共同犯罪中,其中一个共同犯罪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超出其他共同犯罪人的故意而造成其他犯罪结果的情形。对于个别共同犯罪人的实行过限行为,其他共同犯罪人无需承担刑事责任。而共同犯罪中某人的行为是否属于过限行为,就取决于某人实施的犯罪行为是否超出其他共同犯罪人的共同故意。本案中,甲、乙两人虽然共谋抢夺他人财物,乙客观上也利用了丙被绊倒的状态得以顺利逃跑,但乙对于抓捕自己的丙未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其行为自始至终都只符合抢夺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根据罪责自负的原则,乙自然不应对甲的临时起意行为负责,甲绊倒丙的行为属于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乙无需对这一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因此甲成立转化型抢劫罪,乙成立抢夺罪。故答案为C。

  • 第15题:

    甲、乙为劫取财物将在河边散步的丙杀死,当场取得丙随身携带的现金2000余元。甲、乙随后从丙携带的名片上得知丙是某公司总经理。两人经谋划后,按名片上的电话给丙的妻子丁打电话,声称丙已被绑架,丁必须于次日中午12点将10万元现金放在某处,否则杀害丙。丁立即报警,甲、乙被抓获。关于本案的处理,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抢劫罪和绑架罪并罚
    B:以故意杀人罪、盗窃罪和绑架罪并罚
    C:以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并罚
    D:以故意杀人罪、侵占罪和敲诈勒索罪并罚

    答案:C
    解析:
    甲、乙为劫取财物将丙杀死,并当场取得财物的行为构成抢劫罪。而后二人给丙的妻子打电话,以丙被绑架为由威胁丁,但实际上甲乙并没有绑架丙,只是以此为由利用丁对丙的担心心理,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因此,应构成敲诈勒索罪而非绑架罪。由此可知,本题的答案是C。

  • 第16题:

    甲、乙为劫取财物将丙杀死,当场取得丙随身携带的现金2000余元,甲、乙从丙携带的名片上得知丙是某公司总经理,于是按照名片上的电话给丙的家人打电话,声称丙已被绑架,交钱放人,否则杀死丙。丙的家人立即报警,甲、乙被抓获。对于本案应如何处理?(  )
    A.以抢劫罪和绑架罪并罚
    B.以故意杀人罪、盗窃罪和绑架罪并罚
    C.以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并罚
    D.p1故意杀人罪、侵占罪和敲诈勒索罪并罚


    答案:C
    解析:
    解析:为了抢劫而故意杀人的,故意杀人行为是抢劫的行为方式,应认定为抢劫罪一罪;绑架罪要求必须真实地绑架被害人,由于此时丙已死,甲、乙未实际绑架被害人而捏造被害人被绑架的虚假信息敲诈他人,故构成敲诈勒索罪。前罪和后罪应数罪并罚。

  • 第17题:

    甲、乙二人于某日晚将私营业主丙从工厂绑架至市郊的一空房内,将丙的双手铐在窗户铁栏杆上,强迫丙答应交付3万元的要求。约2小时后,甲、乙强行将丙带回工厂,丙从保险柜取出仅有的1. 7万元交给甲、乙。甲、乙的行为构成何罪( )
    A.抢劫罪 B.绑架罪
    C.敲诈勒索罪 D.非法拘禁罪


    答案:A
    解析:
    抢劫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款的行为,本题属于抢劫,不属于绑架,抢劫与绑架的区别在于抢劫只有抢劫实施者和抢劫受害者,而绑架还存在第三方,即拿被绑架的人作为人质向第三方索取财物。

  • 第18题:

    甲、乙杀害丙,甲在一隐蔽处向丙开枪,乙同时也向丙开枪。结果甲击中丙并致其死亡,乙则因心理害怕,手发抖而未击中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均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 B、甲、乙如果事前有共同预谋,则甲、乙均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 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乙构成犯罪中止
    • D、甲、乙如果事前无共同预谋,则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乙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正确答案:B,D

  • 第19题:

    甲、乙共同盗窃,乙在现场望风,甲窃取丙的现金3000元。丙发现后立即追赶甲和乙,甲逃脱,乙被丙追上后对丙使用暴力,致丙轻伤。关于甲和乙的行为定性正确的是()。

    • A、甲与乙只构成盗窃罪
    • B、甲与乙均构成抢劫罪
    • C、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故意伤害罪
    • D、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抢劫罪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甲请乙为其在丙家盗窃时望风,乙同意。某日晚,甲、乙按约定前往丙家,乙在门外望风,甲进入丙家后,见丙一人在家,便对丙实施暴力,并抢劫了1万元现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与乙构成抢劫罪的共犯
    • B、甲与乙在盗窃罪范围内构成共犯
    • C、甲属主犯,乙属从犯
    • D、甲与乙不能成立抢劫罪的共同犯罪

    正确答案:B,C,D

  • 第21题:

    甲、乙二人拦住丙某的汽车之后。持刀威逼丙某交出财物。结果丙只有几百块钱,甲、乙很不甘心。上车持刀威逼丙某开车回家,劫持丙某到其家中,拿走3万元现金。然后又拿着丙某的存折,挟持丙某到银行中取出20万元。另有一个30万元的存折一时无法取出。甲、乙把存折交给丙某,但要其打30万元的欠条。丙某被迫打了欠条以后,甲、乙才放了丙某,甲、乙的行为构成,定性不正确的是:()

    • A、绑架罪
    • B、绑架罪和抢劫罪
    • C、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数罪并罚
    • D、抢劫罪

    正确答案:A,B,D

  • 第22题:

    甲乙共同盗窃,乙在现场望风,甲窃取丙的现金3000元。丙发现后立即追赶甲和乙,甲逃脱,乙被丙抓住后对丙使用暴力,致丙轻伤。甲和乙的行为构成何罪?()。

    • A、甲与乙只构成盗窃罪
    • B、甲与乙均构成抢劫罪
    • C、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故意伤害罪
    • D、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抢劫罪

    正确答案:D

  • 第23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抢劫罪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项?(  )
    A

    甲与乙喝酒,甲酒力不行,乙见甲醉倒,看见甲放在旁边的钱包就顺势拿走,乙构成抢劫罪

    B

    甲欠乙3万元,乙数次索要无果,一次见甲从银行取钱,便强行从甲手中抢来1万,乙构成抢劫罪

    C

    甲将乙打成重伤,在乙昏迷时,看见乙洒落在一旁的现金,就将其拿走,甲构成抢劫罪

    D

    甲抢劫乙的财物,后发现自己抢劫的是支手枪,甲构成抢劫罪而不是抢劫枪支罪


    正确答案: C
    解析:
    A项,乙最初并没有非法占有甲财产的意图,在甲喝到不省人事时,看见甲放在旁边的钱包临时起意将其盗走,乙构成盗窃罪
    B项,乙强抢甲的现金,乙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是为了取回甲欠自己的金钱,乙不构成抢劫罪
    C项,甲在实施故意伤害行为后,临时起意拿走乙的钱财,甲构成故意伤害罪和盗窃罪,数罪并罚。
    D项,甲主观上想要抢劫财物但是实际上抢劫了枪支,应在主客观相统一的范围内认定犯罪,枪支也属于财物,故甲构成抢劫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