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闻之,有献于公”(《左传·隐公元年》)中,“献”是动词用作状语为“恭敬献上”之意。
第1题:
下列结构中是连动词组的是:
A、公入而赋。(左传?隐公元年)
B、姜出而赋。(同上)
C、咏而归。(论语?先进)
D、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第2题:
翻译: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第3题:
翻译: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第4题:
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1.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左传·襄公十五年》); 2.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这里两句中的“诸”都是兼词,等于“之于”。
第5题:
公语之故。(《左传·隐公元年》)
第6题: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孟子·梁惠王》),两句中的“告”和“诉”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第13题:
下列关于鲁隐公的描述,错误的是()。
第14题:
《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遂恶之。”杜预注:“寤寐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杜预的解释是错误的。
第15题:
翻译: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第16题:
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在“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左传·成公二年》)中,“饮”为动词的一般用法,即“喝”的意思。
第17题:
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
第18题:
鲁隐公是周公的八世孙
隐公元年,是周平王49年
鲁隐公是鲁惠公之子
鲁隐公是鲁国第一个国君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
我二十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年》)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左传·隐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