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动宾结构所表示的意义灵活多样,下列句子中表示"对(向)宾语怎么样"的意义的是:
A、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左传?隐公元年)
B、君三泣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C、文赢请三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D、提弥明死之。(左传?宣公二年)
第1题:
下列句子中"是"字用来强调宾语前置的是:
A、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B、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C、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世说新语·雅量)
D、张玄中、顾敷是顾和中外孙。(世说新语·言语)
第2题:
《左传•宣公十二年》:“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句中“讨”的意思是()。
第3题:
《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遂恶之。”杜预注:“寤寐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杜预的解释是错误的。
第4题:
翻译: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第5题: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第6题:
第7题:
使动用法
动词的一般用法
为动用法
意动用法
第8题:
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乃筑诸侯之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寡君闻命矣(《左传·昭公二年》)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旁宫赋》)
第9题: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僖公四年》)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第12题: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策·齐策》
第13题:
翻译: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第14题: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渚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说明句中主语、宾语的省略现象。
第15题:
下列句子中“而”作连词用,表修饰关系的是()。
第16题:
以下文句体现出民本思想的是()。
第17题:
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
第18题:
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论语·宪问》)
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史记·田叔列传》)
第19题: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魏策》)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第23题: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
我二十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年》)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左传·隐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