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烦恼是菩提的说法有经典根据,有合理的解释,“烦恼是佛法”这话闻所未闻。这话本身不合事理,具有严重的错误。
关于“烦恼是菩提”这句话,在弥勒《大乘经庄严论》中有合理的解释。
“菩提”是觉悟之意,与无明烦恼相对立,有无明烦恼者为众生,破除无明烦恼障者为“菩提”。“菩提”是觉悟,烦恼是“迷暗”,“菩提”和“烦恼”中间只有“一念之差”,迷时现烦恼,觉时化“菩提”。
这也就像空、有一样,对迷者“色”是有,对觉者“色”是空,空、有是迷悟之差,并非自性差别。但这并不是说,烦恼和菩提性质一样,如果那样理解就是大错特错。只是说同样的烦恼,对迷中众生来说是病源苦根,是剧毒,但烦恼对觉悟了的佛、菩萨来说,已起不到中毒危害作用,虽身处世间烦恼之中,也如白莲出泥不染,但并不是说烦恼从本质上变成了觉慧。
对此问题,若理解不当,就会犯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
至于“烦恼是佛法”纯属谬论。
佛法如阳光,烦恼如黑暗,学佛就是用佛法的阳光驱散心中的烦恼黑暗。烦恼是佛法,犹如说“黑暗是光明”,这能说得通吗?如果“烦恼是佛法”的话,世间充满烦恼,世人有的是烦恼,一切愚昧无知、罪过深重的众生不都是佛了吗?何必要佛法?
把烦恼当佛法的人,也肯定把地狱看做天堂了。对佛法的宣传没有比这更错误的说法。
更多“有人说“烦恼是菩提”,“烦恼是佛法”。此话有道理吗?”相关问题
  • 第1题:

    有人说:“大乘佛经属后人伪造。”此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这是顺世外道及其追随者想极力贬低大乘佛教的一种毫无根据的说法。
    (1)正如弥勒《大乘经庄严论》中所说那样,大乘经和小乘经是同一时期说的。
    如佛祖示现成佛后不久,就在灵鹫山对众菩萨和大迦叶等声闻弟子宣讲了《般若十万颂》等般若部经典,临终前讲了《大涅槃经》。《般若经》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也是大乘佛教的总纲,可以说离开《般若经》便没有什么大乘佛法。并且,任何人都提不出《般若经》与《律经》、《四谛经》非同时说的任何反证。
    (2)佛陀的三乘思想是统一的体系,无法截然分开,不但在大乘经典中包含小乘的思想体系,而且被视为纯小乘经典的《四谛经》、《十二因缘经》、《律经》中也包含着佛法的大小乘整体思想。如“四法印”和“缘起性空”等学说在大小乘经典中只有详略之分,没有有无之别。
    对此问题,历代大乘论师早有定论。
    (3)从理解的角度讲,无法否认大小乘思想同时产生,同时存在。
    首先,佛陀和菩萨这个名称,佛陀在世时是否存在?若不存在,佛陀对众声闻弟子以什么身份说法?以什么身份制律授戒?若一开始就有“佛陀”、“菩萨”的名称,众声闻弟子不会不知道,“佛陀”和“菩萨”不是小乘的果位,小乘的圣人,不会不知道如何成为菩萨,如何成为佛。如果说那些声闻罗汉弟子,连佛、菩萨的来历都不知道,恐怕不合情理,是小看他们的智慧觉悟。若说了解佛陀、菩萨的名称含义和来历,佛、菩萨是大乘佛法的代表,是大乘的道位和果位圣人的名称,怎能说不知道“大乘法”?怎能说声闻不知大乘法?
    其次,小乘阿罗汉若不知有佛、菩萨,不知有大乘法,与破除三界无明烦恼的阿罗汉的智力层次相符吗?如经中所说,大小乘道人,智慧上无差别,只是大悲心和发心上的差别。小乘罗汉的智力层次与七地菩萨相等。因此,小乘声闻阿罗汉,不知有大乘法之说如何能解释通?且声闻之名由“亲闻佛法”而得,若未闻佛说大乘法,声闻如何得知大乘法的呢?
    那些宣扬“大乘法非佛亲说”的外道学人,应对这些问题,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 第2题:

    有人说:“阅经不应深究经义。”此说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诵经阅经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了从经典中获得智慧,受到教益,这也是佛经要起到的作用。因此,诵阅经典时,必须全神贯注,思想集中,字字句句,领略思考,拨亮慧灯,驱散无明。思想集中,全神贯注经义是修定,领略思考经义是修慧,通过阅读经典,获得定慧成就,这才是诵经的真正利益。
    佛经中说了解一句经义,胜诵十万经卷,怎能提倡阅经不应深究经义呢?诵佛经、闻佛名众生获益,真实不妄,但闻佛经获益的“益处”,主要是闻声达义,获得正见,绝不是另外的什么加持力。
    对只会诵读,不懂经义的低层次诵经者来说,除了周围有形和无形的众生获得教益而外,对诵经者自己,可以获得抑制散乱心,抑制烦恼心的禅定成就,但若不思经义,不解经义,无法得到智慧成就。修定的目的是为了生慧,若不修智慧而单独修不思不想的禅定,与外道邪禅还有什么区别呢?故“阅经不应深究经义”之说是十分错误的。

  • 第3题:

    有人说:“学佛应从读经入手,不应从读论入手。”此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持这种观点的人都是对佛教缺乏深入了解的人。
    初学佛的人直接读佛经,无法掌握佛法的宗旨和精神实质,会把特定环境下对特定对象所说的法,当成普遍原则;会把字面的意思当成精神实质,会把局部当作全面。犹如瞎子摸象,会把象鼻当作象身,因而会产生许多偏见,始终得不到佛法的全貌和要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佛是对不同层次的度化对象说不同的法,如良医治病,对症下药。因此,对一个事物,有时说有、有时说空、有时说非空非有;对同样的行为有时肯定、有时否定;有些戒行,对有些人严格禁止,对有些人放宽或开许等等。
    不懂佛法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会对佛法产生不正确的看法,如有人说“佛说话常自相矛盾”。
    要想真正懂得佛法,首先必须学习龙树、弥勒、无著等总结归纳解释佛经的疏论。在全方位理论的指导下,再读佛经就不至于迷失方向,混淆二谛。如弥勒《现观庄严论》把全部《般若经》的内容总结为八事七十义是对佛法理论的高度概括。若不懂《现观庄严论》,而直接读《般若经》,虽读得头白纸黄,也只有读经的善功德而已,对《般若经》深广义理的理解却没有任何效果。除非有龙树、弥勒、无著的博学天才,和与他们相同的证悟地道位。

  • 第4题:

    罗汉的特点是()。

    • A、灭尽一切烦恼
    • B、弘扬佛法
    • C、受天人供养
    • D、永远进入涅槃不再轮回
    • E、保护佛法

    正确答案:A,B,C,D

  • 第5题:

    有人说:“佛教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这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这种说法不是全对,也不是全错。
    如果把“宗教”理解为纯粹的信仰组织,或者信仰文化,就不能包括佛教的内容,因此,可以说佛教不同于一般的宗教。汉语“宗教”一词,从佛教的“教门”和“宗门”而来。佛教称“圣教”,从“佛教”的本质上讲,它是一种思想教育体系,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信仰”二字概括不了它的性质和全部内容。如果从纯思辨哲学的角度看,佛教不全是哲学。但说“佛教不是哲学”也不对,因为佛教教理是建立在高度思辨哲学基础上的,与思辨哲学无法分开,但佛教思辨哲学是从世俗智的角度解释事理二谛的一种方法,其最终目的是要把思辨中认识到的东西变成直觉经验。思辨只起到认识事理的媒介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不全是哲学,哲学只是佛教的一种认识工具。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佛教是宗教,但又和一般的宗教不同,佛教中有高度思辨的哲学,但佛教不全是思辨哲学。

  • 第6题:

    有办法消除编辑版面上的长文章时不停地来回滚动屏幕的烦恼吗?


    正确答案: 有,选取要编辑的文框,按下[Ctrl/Comman]+Y键,即可调出该篇长文章的编辑器,即可在此窗口编辑文字,无需来回滚动屏幕。

  • 第7题:

    问答题
    有人说“烦恼是菩提”,“烦恼是佛法”。此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烦恼是菩提的说法有经典根据,有合理的解释,“烦恼是佛法”这话闻所未闻。这话本身不合事理,具有严重的错误。
    关于“烦恼是菩提”这句话,在弥勒《大乘经庄严论》中有合理的解释。
    “菩提”是觉悟之意,与无明烦恼相对立,有无明烦恼者为众生,破除无明烦恼障者为“菩提”。“菩提”是觉悟,烦恼是“迷暗”,“菩提”和“烦恼”中间只有“一念之差”,迷时现烦恼,觉时化“菩提”。
    这也就像空、有一样,对迷者“色”是有,对觉者“色”是空,空、有是迷悟之差,并非自性差别。但这并不是说,烦恼和菩提性质一样,如果那样理解就是大错特错。只是说同样的烦恼,对迷中众生来说是病源苦根,是剧毒,但烦恼对觉悟了的佛、菩萨来说,已起不到中毒危害作用,虽身处世间烦恼之中,也如白莲出泥不染,但并不是说烦恼从本质上变成了觉慧。
    对此问题,若理解不当,就会犯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
    至于“烦恼是佛法”纯属谬论。
    佛法如阳光,烦恼如黑暗,学佛就是用佛法的阳光驱散心中的烦恼黑暗。烦恼是佛法,犹如说“黑暗是光明”,这能说得通吗?如果“烦恼是佛法”的话,世间充满烦恼,世人有的是烦恼,一切愚昧无知、罪过深重的众生不都是佛了吗?何必要佛法?
    把烦恼当佛法的人,也肯定把地狱看做天堂了。对佛法的宣传没有比这更错误的说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有人说,《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密法论典,禅宗和净土宗的人没必要学,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信徒有民族、种族、语言文字的不同,三藏的教义并没有什么印度、西藏、内地的差别。
    太虚大师在《宗喀巴大师偈赞》中写道:“此土禅净,今亦沦荒,扶戒研理,救之不遑,唯师与我,志趣相当,千年万里,不隔毫芒。”只有太虚大师这样精通佛理的人,才能清楚认识宗喀巴大师其人及其著作的价值。很多的偏见,都是由于无知所致。
    我们追求的是遍知,是一切种智。只知道一个宗派的一个教典是不行的,我们应全面掌握三藏经论各教派的教义,即使不修,起码作为一种知识来了解,也可免去谤法之罪。在佛教里,谤法是最严重的罪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有人说:“学佛应从读经入手,不应从读论入手。”此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持这种观点的人都是对佛教缺乏深入了解的人。
    初学佛的人直接读佛经,无法掌握佛法的宗旨和精神实质,会把特定环境下对特定对象所说的法,当成普遍原则;会把字面的意思当成精神实质,会把局部当作全面。犹如瞎子摸象,会把象鼻当作象身,因而会产生许多偏见,始终得不到佛法的全貌和要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佛是对不同层次的度化对象说不同的法,如良医治病,对症下药。因此,对一个事物,有时说有、有时说空、有时说非空非有;对同样的行为有时肯定、有时否定;有些戒行,对有些人严格禁止,对有些人放宽或开许等等。
    不懂佛法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会对佛法产生不正确的看法,如有人说“佛说话常自相矛盾”。
    要想真正懂得佛法,首先必须学习龙树、弥勒、无著等总结归纳解释佛经的疏论。在全方位理论的指导下,再读佛经就不至于迷失方向,混淆二谛。如弥勒《现观庄严论》把全部《般若经》的内容总结为八事七十义是对佛法理论的高度概括。若不懂《现观庄严论》,而直接读《般若经》,虽读得头白纸黄,也只有读经的善功德而已,对《般若经》深广义理的理解却没有任何效果。除非有龙树、弥勒、无著的博学天才,和与他们相同的证悟地道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有人说:“大乘佛经属后人伪造。”此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这是顺世外道及其追随者想极力贬低大乘佛教的一种毫无根据的说法。
    (1)正如弥勒《大乘经庄严论》中所说那样,大乘经和小乘经是同一时期说的。
    如佛祖示现成佛后不久,就在灵鹫山对众菩萨和大迦叶等声闻弟子宣讲了《般若十万颂》等般若部经典,临终前讲了《大涅槃经》。《般若经》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也是大乘佛教的总纲,可以说离开《般若经》便没有什么大乘佛法。并且,任何人都提不出《般若经》与《律经》、《四谛经》非同时说的任何反证。
    (2)佛陀的三乘思想是统一的体系,无法截然分开,不但在大乘经典中包含小乘的思想体系,而且被视为纯小乘经典的《四谛经》、《十二因缘经》、《律经》中也包含着佛法的大小乘整体思想。如“四法印”和“缘起性空”等学说在大小乘经典中只有详略之分,没有有无之别。
    对此问题,历代大乘论师早有定论。
    (3)从理解的角度讲,无法否认大小乘思想同时产生,同时存在。
    首先,佛陀和菩萨这个名称,佛陀在世时是否存在?若不存在,佛陀对众声闻弟子以什么身份说法?以什么身份制律授戒?若一开始就有“佛陀”、“菩萨”的名称,众声闻弟子不会不知道,“佛陀”和“菩萨”不是小乘的果位,小乘的圣人,不会不知道如何成为菩萨,如何成为佛。如果说那些声闻罗汉弟子,连佛、菩萨的来历都不知道,恐怕不合情理,是小看他们的智慧觉悟。若说了解佛陀、菩萨的名称含义和来历,佛、菩萨是大乘佛法的代表,是大乘的道位和果位圣人的名称,怎能说不知道“大乘法”?怎能说声闻不知大乘法?
    其次,小乘阿罗汉若不知有佛、菩萨,不知有大乘法,与破除三界无明烦恼的阿罗汉的智力层次相符吗?如经中所说,大小乘道人,智慧上无差别,只是大悲心和发心上的差别。小乘罗汉的智力层次与七地菩萨相等。因此,小乘声闻阿罗汉,不知有大乘法之说如何能解释通?且声闻之名由“亲闻佛法”而得,若未闻佛说大乘法,声闻如何得知大乘法的呢?
    那些宣扬“大乘法非佛亲说”的外道学人,应对这些问题,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佛法导论里,圆净居士说,佛教是起信非强信,这点我最赞同,一味强信只是自我麻醉而已;但如何使我起信呢?这点我深感烦恼!

    正确答案: 古人有言,‘英雄所见大致相同’此言两智平等,方能彼此了解,佛我智慧,大相悬殊,不信其言,无足怪也。起信之法,大别有二,一者重其人,因信其言,二者究其理,因信其言。是皆谓之正信,而非勉强,如不重其人,不究其理,舍之而已,有何烦恼。既因不能起信,而又生烦恼,是重其人矣,而无由得入也,第一之路不通,惟有取第二途径,如两皆不取,是惶惑有障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焦虑与烦恼的区别是()
    A

    焦虑比烦恼严重

    B

    烦恼比焦虑严重

    C

    烦恼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

    D

    焦虑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为什么说在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最难认识?你自己对此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说过,在贪嗔痴等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最难认识。
    如果你生起嗔心,别人会看出你发脾气了,自己也能明显感到心里不舒服;如果生起贪心,你能察觉到“我对某某人生起极大贪爱,对某某事物生起贪恋之心”,别人从你的言行举止中也看得出来;如果生起极严重的痴心,你的行为上会表现出打瞌睡、昏沉等,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有点迷糊。可是嫉妒和傲慢并非那么易发现的,别人看不出来,自己也感觉不到,但它会一直不断地地产生。
    有傲慢的话,法师明明讲得不错,我们也会挑三拣四,找出一此毛病。而让自己说的时候,又可能什么也讲不出来,这是极不明智的行为。学习佛法的时候,傲慢的人最可怜,法师有什么功德、讲得怎样如法,他始终看不到,唯一看到的就是法师讲错了。

  • 第14题:

    为什么说佛法的精华教义是大乘菩提心?


    正确答案: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省庵大师说:“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没有菩提心,一切修学都不是佛法的范围了。弘扬了菩提心,就是真正弘扬了如来教法;一切佛法都是以菩提心为基础,八万四千法门,离开了菩提心,不再称其为佛法,也不能获得成就。

  • 第15题:

    既然‘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则何有智愚之分,悟迷之别?


    正确答案:此问本非初机易了,讲之愈详,听之愈味。兹先仅就‘理’与‘行’两端解之。本性迷时,即是烦恼,而有生死;本性悟时,即是菩提,而得涅槃。然迷悟总一性也,故云,烦恼生死,即菩提涅槃。再以海喻,静时曰水,动时曰波,然动静非二物也,此就‘理’上言之。若明乎性一而分迷悟,物一而分动静,又何疑乎?即者‘理体’分者‘事相’也。复次,未发大心者,视生死如冤家,耽涅槃是乐境;已发大心者,为度无量众生,不乐涅槃,甘入生死,视诸烦恼,皆是菩提。故云即也,此又就‘行’上言之。

  • 第16题:

    焦虑与烦恼的区别是()

    • A、焦虑比烦恼严重
    • B、烦恼比焦虑严重
    • C、烦恼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
    • D、焦虑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

    正确答案:A,C

  • 第17题:

    佛法导论里,圆净居士说,佛教是起信非强信,这点我最赞同,一味强信只是自我麻醉而已;但如何使我起信呢?这点我深感烦恼!


    正确答案:古人有言,‘英雄所见大致相同’此言两智平等,方能彼此了解,佛我智慧,大相悬殊,不信其言,无足怪也。起信之法,大别有二,一者重其人,因信其言,二者究其理,因信其言。是皆谓之正信,而非勉强,如不重其人,不究其理,舍之而已,有何烦恼。既因不能起信,而又生烦恼,是重其人矣,而无由得入也,第一之路不通,惟有取第二途径,如两皆不取,是惶惑有障也。

  • 第18题:

    多选题
    罗汉的特点是()。
    A

    灭尽一切烦恼

    B

    弘扬佛法

    C

    受天人供养

    D

    永远进入涅槃不再轮回

    E

    保护佛法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烦恼即菩提’,是否来了烦恼会打得破,再增加勇猛进道,烦恼就是帮助进道的意思否?

    正确答案: 亦可如是解释,烦恼迷也,菩提觉也。迷觉为对待辞,有迷方有觉也,是就生灭之义解。此句之‘即’字,乃当下即是,不必分析言之。从无作立言,益见其精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既然‘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则何有智愚之分,悟迷之别?

    正确答案: 此问本非初机易了,讲之愈详,听之愈味。兹先仅就‘理’与‘行’两端解之。本性迷时,即是烦恼,而有生死;本性悟时,即是菩提,而得涅槃。然迷悟总一性也,故云,烦恼生死,即菩提涅槃。再以海喻,静时曰水,动时曰波,然动静非二物也,此就‘理’上言之。若明乎性一而分迷悟,物一而分动静,又何疑乎?即者‘理体’分者‘事相’也。复次,未发大心者,视生死如冤家,耽涅槃是乐境;已发大心者,为度无量众生,不乐涅槃,甘入生死,视诸烦恼,皆是菩提。故云即也,此又就‘行’上言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有人说:“阅经不应深究经义。”此说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诵经阅经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了从经典中获得智慧,受到教益,这也是佛经要起到的作用。因此,诵阅经典时,必须全神贯注,思想集中,字字句句,领略思考,拨亮慧灯,驱散无明。思想集中,全神贯注经义是修定,领略思考经义是修慧,通过阅读经典,获得定慧成就,这才是诵经的真正利益。
    佛经中说了解一句经义,胜诵十万经卷,怎能提倡阅经不应深究经义呢?诵佛经、闻佛名众生获益,真实不妄,但闻佛经获益的“益处”,主要是闻声达义,获得正见,绝不是另外的什么加持力。
    对只会诵读,不懂经义的低层次诵经者来说,除了周围有形和无形的众生获得教益而外,对诵经者自己,可以获得抑制散乱心,抑制烦恼心的禅定成就,但若不思经义,不解经义,无法得到智慧成就。修定的目的是为了生慧,若不修智慧而单独修不思不想的禅定,与外道邪禅还有什么区别呢?故“阅经不应深究经义”之说是十分错误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佛法的精华教义是大乘菩提心?

    正确答案: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省庵大师说:“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没有菩提心,一切修学都不是佛法的范围了。弘扬了菩提心,就是真正弘扬了如来教法;一切佛法都是以菩提心为基础,八万四千法门,离开了菩提心,不再称其为佛法,也不能获得成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有人说:“佛教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这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是全对,也不是全错。
    如果把“宗教”理解为纯粹的信仰组织,或者信仰文化,就不能包括佛教的内容,因此,可以说佛教不同于一般的宗教。汉语“宗教”一词,从佛教的“教门”和“宗门”而来。佛教称“圣教”,从“佛教”的本质上讲,它是一种思想教育体系,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信仰”二字概括不了它的性质和全部内容。如果从纯思辨哲学的角度看,佛教不全是哲学。但说“佛教不是哲学”也不对,因为佛教教理是建立在高度思辨哲学基础上的,与思辨哲学无法分开,但佛教思辨哲学是从世俗智的角度解释事理二谛的一种方法,其最终目的是要把思辨中认识到的东西变成直觉经验。思辨只起到认识事理的媒介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不全是哲学,哲学只是佛教的一种认识工具。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佛教是宗教,但又和一般的宗教不同,佛教中有高度思辨的哲学,但佛教不全是思辨哲学。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