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是否来了烦恼会打得破,再增加勇猛进道,烦恼就是帮助进道的意思否?

题目

‘烦恼即菩提’,是否来了烦恼会打得破,再增加勇猛进道,烦恼就是帮助进道的意思否?


相似考题
更多“‘烦恼即菩提’,是否来了烦恼会打得破,再增加勇猛进道,烦恼就是帮助进道的意思否?”相关问题
  • 第1题:

    “三漏”的“漏”是漏失的意思,也是指()。

    • A、美好
    • B、烦恼
    • C、世界
    • D、生活

    正确答案:B

  • 第2题: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是否包括在佛教各宗内?可否一一称论其名,学佛者是否只需择一而为,抑或均需参学?又众生八万四千烦恼是否一一俱足,抑或有高低深浅,又八万四千法名乃针对众生烦恼而设,如某甲具有之烦恼与修习之法门不符(如需要的是衣,但求得的是米)是否得非所用,是故哪一法门治哪一烦恼是否需要分开?


    正确答案:八万四千之名,若录列之,此刊之栏,何能尽容。八四法门,对治八四烦恼,法门是药,烦恼是病,若无其病,亦无其药。烦恼八四之多,亦只是身口意之十恶,相加相乘,所得细数,法为其药,理亦如之。博地凡夫,八四俱足,高低深浅,确各不同。取法治之,贵得其要,智度论曰,‘般若波罗蜜能除八万四千病根本’,经云,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古德云,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知此者,可谓得其要矣。

  • 第3题:

    焦虑与烦恼的区别是()

    • A、焦虑比烦恼严重
    • B、烦恼比焦虑严重
    • C、烦恼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
    • D、焦虑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

    正确答案:A,C

  • 第4题:

    新同学进入大学后一般会面临哪些适应方面的烦恼() ①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烦恼 ②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烦恼 ③适应新的人际关系的烦恼 ④适应独立、集体生活的烦恼

    •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D

  • 第5题:

    佛教修持要断烦恼,究竟何种心态算作烦恼?


    正确答案: 烦恼是指内心中的负面心态,在经论中有很多种分法,如六烦恼、根本烦恼、随烦恼、见所断烦恼、修所断烦恼等等。下面主要分十类加以说明:
    (1)贪心是贪恋所爱。
    (2)嗔恨心是恨其所不爱。
    (3)傲慢是高傲自满。
    (4)无明是不明因缘事理。
    (5)疑心是怀疑生命转世的真实性之类。
    (6)坏聚见是将自己的五蕴身视为我与我属。“坏聚”的“坏”指易坏无常性,“聚”指五蕴聚集身。将这五蕴聚集无常物视为常一自在的我称坏聚见。
    (7)边执见,“边”指常断二边,见指执见也。
    (8)见取见,是将坏聚见、边见、邪见视为正见,视其具此三见蕴身为高贵身之不正见也。有些外道将自己的身体视为净化解脱的主体,故称“高贵身见”。
    (9)戒取见,是有些外道将其禁戒和苦行等视为解脱之道,将修其戒禁者视为高尚德行的不正见也。
    (10)邪见,是不相信轮回转世,相信上帝、自在天等创世说的邪见也。

  • 第6题:

    佛教中有“四圣谛”,其中()“解释形成所有痛苦和烦恼的原因”

    • A、苦谛
    • B、集谛
    • C、灭谛
    • D、道谛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心理健康就是指没有失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


    正确答案:错误

  • 第8题:

    问答题
    有人说“烦恼是菩提”,“烦恼是佛法”。此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烦恼是菩提的说法有经典根据,有合理的解释,“烦恼是佛法”这话闻所未闻。这话本身不合事理,具有严重的错误。
    关于“烦恼是菩提”这句话,在弥勒《大乘经庄严论》中有合理的解释。
    “菩提”是觉悟之意,与无明烦恼相对立,有无明烦恼者为众生,破除无明烦恼障者为“菩提”。“菩提”是觉悟,烦恼是“迷暗”,“菩提”和“烦恼”中间只有“一念之差”,迷时现烦恼,觉时化“菩提”。
    这也就像空、有一样,对迷者“色”是有,对觉者“色”是空,空、有是迷悟之差,并非自性差别。但这并不是说,烦恼和菩提性质一样,如果那样理解就是大错特错。只是说同样的烦恼,对迷中众生来说是病源苦根,是剧毒,但烦恼对觉悟了的佛、菩萨来说,已起不到中毒危害作用,虽身处世间烦恼之中,也如白莲出泥不染,但并不是说烦恼从本质上变成了觉慧。
    对此问题,若理解不当,就会犯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
    至于“烦恼是佛法”纯属谬论。
    佛法如阳光,烦恼如黑暗,学佛就是用佛法的阳光驱散心中的烦恼黑暗。烦恼是佛法,犹如说“黑暗是光明”,这能说得通吗?如果“烦恼是佛法”的话,世间充满烦恼,世人有的是烦恼,一切愚昧无知、罪过深重的众生不都是佛了吗?何必要佛法?
    把烦恼当佛法的人,也肯定把地狱看做天堂了。对佛法的宣传没有比这更错误的说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既然‘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则何有智愚之分,悟迷之别?

    正确答案: 此问本非初机易了,讲之愈详,听之愈味。兹先仅就‘理’与‘行’两端解之。本性迷时,即是烦恼,而有生死;本性悟时,即是菩提,而得涅槃。然迷悟总一性也,故云,烦恼生死,即菩提涅槃。再以海喻,静时曰水,动时曰波,然动静非二物也,此就‘理’上言之。若明乎性一而分迷悟,物一而分动静,又何疑乎?即者‘理体’分者‘事相’也。复次,未发大心者,视生死如冤家,耽涅槃是乐境;已发大心者,为度无量众生,不乐涅槃,甘入生死,视诸烦恼,皆是菩提。故云即也,此又就‘行’上言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  )是对造成痛苦与烦恼原因的分析。
    A

    苦谛

    B

    集谛

    C

    灭谛

    D

    道谛


    正确答案: A,B
    解析:
    “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所谓“谛”即“真理”的意思。“四谛”亦称“四圣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集谛是对造成痛苦与烦恼原因的分析,大体可概括为“五阴聚合说”、“十二因缘说”和“业报轮回说”。《四谛经》以“到处不断地追求快乐的渴爱”为苦的原因。

  • 第11题:

    多选题
    佛教“四谛”中的道谛是指(  )。
    A

    对造成痛苦与烦恼原因的分析

    B

    通向涅槃之路,即解脱之路

    C

    灭尽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

    D

    把社会人生判定为苦,全无幸福欢乐之可言


    正确答案: B,D
    解析:
    道谛是达到无苦境界的途径,即通向涅槃之路,主要包括“八正道”和“三学”。A项,集谛是对造成痛苦与烦恼原因的分析,大体可概括为“五阴聚合说”、“十二因缘说”和“业报轮回说”。C项,灭谛提出了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涅槃。“涅槃”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作“灭度”、“圆寂”等。涅槃的根本特点是达到熄灭一切“烦恼”、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D项,苦谛是把社会人生判定为“苦”,全无幸福欢乐之可言。

  • 第12题:

    问答题
    佛教修持要断烦恼,究竟何种心态算作烦恼?

    正确答案: 烦恼是指内心中的负面心态,在经论中有很多种分法,如六烦恼、根本烦恼、随烦恼、见所断烦恼、修所断烦恼等等。下面主要分十类加以说明:
    (1)贪心是贪恋所爱。
    (2)嗔恨心是恨其所不爱。
    (3)傲慢是高傲自满。
    (4)无明是不明因缘事理。
    (5)疑心是怀疑生命转世的真实性之类。
    (6)坏聚见是将自己的五蕴身视为我与我属。“坏聚”的“坏”指易坏无常性,“聚”指五蕴聚集身。将这五蕴聚集无常物视为常一自在的我称坏聚见。
    (7)边执见,“边”指常断二边,见指执见也。
    (8)见取见,是将坏聚见、边见、邪见视为正见,视其具此三见蕴身为高贵身之不正见也。有些外道将自己的身体视为净化解脱的主体,故称“高贵身见”。
    (9)戒取见,是有些外道将其禁戒和苦行等视为解脱之道,将修其戒禁者视为高尚德行的不正见也。
    (10)邪见,是不相信轮回转世,相信上帝、自在天等创世说的邪见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有人说“烦恼是菩提”,“烦恼是佛法”。此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烦恼是菩提的说法有经典根据,有合理的解释,“烦恼是佛法”这话闻所未闻。这话本身不合事理,具有严重的错误。
    关于“烦恼是菩提”这句话,在弥勒《大乘经庄严论》中有合理的解释。
    “菩提”是觉悟之意,与无明烦恼相对立,有无明烦恼者为众生,破除无明烦恼障者为“菩提”。“菩提”是觉悟,烦恼是“迷暗”,“菩提”和“烦恼”中间只有“一念之差”,迷时现烦恼,觉时化“菩提”。
    这也就像空、有一样,对迷者“色”是有,对觉者“色”是空,空、有是迷悟之差,并非自性差别。但这并不是说,烦恼和菩提性质一样,如果那样理解就是大错特错。只是说同样的烦恼,对迷中众生来说是病源苦根,是剧毒,但烦恼对觉悟了的佛、菩萨来说,已起不到中毒危害作用,虽身处世间烦恼之中,也如白莲出泥不染,但并不是说烦恼从本质上变成了觉慧。
    对此问题,若理解不当,就会犯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
    至于“烦恼是佛法”纯属谬论。
    佛法如阳光,烦恼如黑暗,学佛就是用佛法的阳光驱散心中的烦恼黑暗。烦恼是佛法,犹如说“黑暗是光明”,这能说得通吗?如果“烦恼是佛法”的话,世间充满烦恼,世人有的是烦恼,一切愚昧无知、罪过深重的众生不都是佛了吗?何必要佛法?
    把烦恼当佛法的人,也肯定把地狱看做天堂了。对佛法的宣传没有比这更错误的说法。

  • 第14题:

    既然‘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则何有智愚之分,悟迷之别?


    正确答案:此问本非初机易了,讲之愈详,听之愈味。兹先仅就‘理’与‘行’两端解之。本性迷时,即是烦恼,而有生死;本性悟时,即是菩提,而得涅槃。然迷悟总一性也,故云,烦恼生死,即菩提涅槃。再以海喻,静时曰水,动时曰波,然动静非二物也,此就‘理’上言之。若明乎性一而分迷悟,物一而分动静,又何疑乎?即者‘理体’分者‘事相’也。复次,未发大心者,视生死如冤家,耽涅槃是乐境;已发大心者,为度无量众生,不乐涅槃,甘入生死,视诸烦恼,皆是菩提。故云即也,此又就‘行’上言之。

  • 第15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出自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三宝弟子买业产(耕地)或参加政治,否谓再加染深烦恼浊?


    正确答案:在家弟子,不离营生,但须存心平衡,莫讨他人便宜,本分所得,亦不为贪。

  • 第17题:

    我们是否能够依靠自学来治愈相续中的烦恼疾病?


    正确答案: 这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佛法高深莫测,凡夫人再怎么聪明、再怎么有智慧,也难以真正通晓它的甚深意义,佛在经中言:“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如果没有善知识的讲解,纵然你的世间学问再高,也很难通达佛教的深奥之义。

  • 第18题:

    “无端烦恼”作为一般心理问题与生活中正常烦恼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 无端烦恼事指无缘无故烦躁、苦恼得消极情绪。
    无端烦恼与生活中正常的烦恼不同。正常的烦恼事由于客观存在的原因引起的,人人都有体验,而无端烦恼事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即引起无端烦恼的原因是主观想象出来的,并非客观存在。这是无端烦恼与生活中正常烦恼的本质区别。“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就是无端烦恼着的写照。

  • 第19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遇到烦恼,应马上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0题:

    问答题
    ‘烦恼即菩提’,是否来了烦恼会打得破,再增加勇猛进道,烦恼就是帮助进道的意思否?

    正确答案: 亦可如是解释,烦恼迷也,菩提觉也。迷觉为对待辞,有迷方有觉也,是就生灭之义解。此句之‘即’字,乃当下即是,不必分析言之。从无作立言,益见其精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三宝弟子买业产(耕地)或参加政治,否谓再加染深烦恼浊?

    正确答案: 在家弟子,不离营生,但须存心平衡,莫讨他人便宜,本分所得,亦不为贪。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青春期成人感的出现,随之产生一连串的困惑和烦恼()。
    A

    身体变化所引起的烦恼

    B

    学习的烦恼

    C

    人际关系的烦恼

    D

    前途的烦恼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焦虑与烦恼的区别是()
    A

    焦虑比烦恼严重

    B

    烦恼比焦虑严重

    C

    烦恼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

    D

    焦虑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