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请以比喻说明,菩提心对忏悔罪业有极大的帮助。”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说明:菩提心在相续中如何生起、护持,以至失坏后如何恢复等过程。


    正确答案: 比如说买空调,我们先要觉得它对日常生活有用,才会想买,这就是了知它的“功德”。若要买的话,肯定要弄清它的质量,这相当于菩提心的“本体”。空调有多少种类型,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标价,根据自己的财力选择适当的价格,如果经济状况不好,买价格高的也许力不从心,同样的道理,菩提心的分类中,讲了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作为凡夫人,只能付得起世俗菩提心的价钱,想“买”胜义菩提心,自己的资粮暂时不够。
    知道了质量和价格以后,下一步就要开始买了,买的时候,有些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从对境上讲,空调的厂家信誉度怎么样、资金实力是否雄厚,这相当于受菩提心对境的善知识;考虑买了空调后,自己的住宅或身体能不能适应,这相当于受持者的身份具不具足,到底是以七种别解脱戒为基础,还是一般众生都可以接受,这是对自身的考虑。
    一旦自己和对方的条件已经具足了,购买的方式有几种选择——可以打电话让厂家送货,可以亲自去公司挑选,可以托别人的关系购买,同样,我们受持菩提心的时候,可以依靠善知识传授仪轨,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想,这是受持的方法。
    空调买到了,在使用的过程中怎样保护,这相当于我们获得了菩萨戒以后,怎样在日常行为中护持。
    最后,如果空调坏了,是要重新买、还是维修,同样,如果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失毁了,是重新受持还是通过忏悔来“维修”,这些我们也必须要了解。

  • 第2题:

    一旦生起了菩提心,为什么就不会转到恶趣中?请以教证、理证分别说明。


    正确答案: 教证:《华严经》中说:有了明灯,千年的黑暗会在一刹那间被全部驱除;有了龙王顶上的如意宝,所有的违缘、障碍、危害能被遣荡无余。同样,一个人相续中如果有了菩提心,就像明灯和如意宝一样,能将堕入恶趣的一切罪障彻底断除。
    理证:无始以来,我们正是依靠自私自利的心,为了自己或亲朋好友才造下了各种罪业,如果远离了对我与我所的贪执,则不会造作恶业,当然不会转生于恶趣。另外,依靠菩提心的力量,往昔身口意所造的一切罪业会逐渐消失,大的罪业能压伏,小的罪业能根除,将趋入恶趣的业全部断尽,所以,相续中有了菩提心的人是根本不会堕入恶趣的。

  • 第3题:

    修世俗菩提心时,首先需要修什么?应该怎么样修?请以教证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首先要集中精力修自他平等心。若未修好自他平等,则自他相换等其他境界无法现前。只有懂得自他是平等的,才可以修出菩提心,如《学集论》云:“自他平等熟习已,能生坚固菩提心。”应该自己想怎么样,众生也想怎么样。仲巴司那坚问单巴桑吉尊者:“请开示一句可概括所有佛教要点的教言。”尊者对他教诫道:“你自己希望怎样,其他众生也希望那样,就这样修推己及人吧!”所以应该尽量爱护所有的众生,依靠窍诀修持大乘菩提心。

  • 第4题:

    为什么有了菩提心的摄持,我们平时积累的念佛、放生等善根就永不会穷尽?请结合比喻说明。


    正确答案: 世间上的随福德分善根、小乘的随解脱分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生完一次果后就会枯干,没有再生果的机会,但大乘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天界或劫初时的如意树一样,果实会一直不断地产生,用之不尽,且越享用越增长。无论积累何种善根,若以菩提心来摄持,所行持的善法均成为菩提之因,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大海未干之前,此水滴也不会干涸,所以这个善根直至成佛之前都是不会耗尽的。

  • 第5题:

    发菩提心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请一一说明。你是不是这样发菩提心的?


    正确答案: 一、缘众生的大悲。就是发心利益一切有情,即缘一切有情生起大悲。
    二、缘佛果的智慧。就是愿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
    观察自己,平时行持善法,也常能以这种菩提心来摄持,为此,也随喜并愿更好地行持。但也时常发现无记的状态或不如理的状态,愿皆能完全转为正法,如理以行持大乘佛法。

  • 第6题:

    问答题
    请引用比喻说明:暇满人身极其难得。并细心体会此比喻的含义,以令自己生起暇满难得之感。

    正确答案: 佛于《花丛经》、《欢喜入胎经》、《正法念住经》等经中都说过:在波涛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浮的木轭孔与海底盲龟之颈相遇极为困难,而得到人身与此相比,更是难上加难。
    具体而言,假设整个三千界变成一大海洋,海面上有一连接耕牛角用的木材,通称为大轭,在它上面有一孔隙。木轭随着波浪,刹那不停地四处飘荡。而在海底有只盲龟,每一百年升到海面上一次。可想而知,这两者相遇必然十分困难,因为无心的木轭没有寻找盲龟的念头,盲龟也不具备能看见木轭的眼睛。凭着偶尔的机缘,盲龟颈也可能正好钻入木轭孔内,而获得暇满人身比这更困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本论前三品的关系是什么?请以比喻说明。

    正确答案: 前三品讲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第一品主要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讲了菩提心的前行——积累资粮和断除罪障,第三品是受持菩提心。
    打个比方说,譬如我们要买一样东西,首先要了知它的功能,对此产生真实的兴趣(第一品);然后考虑需要多少资金,应该排除哪方面的困难(第二品);买到以后,自他心里都非常高兴(第三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修世俗菩提心时,首先需要修什么?应该怎么样修?请以教证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首先要集中精力修自他平等心。若未修好自他平等,则自他相换等其他境界无法现前。只有懂得自他是平等的,才可以修出菩提心,如《学集论》云:“自他平等熟习已,能生坚固菩提心。”应该自己想怎么样,众生也想怎么样。仲巴司那坚问单巴桑吉尊者:“请开示一句可概括所有佛教要点的教言。”尊者对他教诫道:“你自己希望怎样,其他众生也希望那样,就这样修推己及人吧!”所以应该尽量爱护所有的众生,依靠窍诀修持大乘菩提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相续中只要有了菩提心,弥天大罪也会被遣除。

    正确答案: 犹如老鼠看到了猫的眼睛,就会特别害怕,所以猫眼能震慑降伏一切老鼠,令它们无法堪忍,立即逃窜或动弹不得。同理,无上菩提心一旦出现,我们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阿赖耶识上的种种恶业,马上就可以遣除无余,如同老鼠在猫眼前不敢停留片刻一样,在菩提心的面前,所有的罪业根本不会存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请以比喻说明为什么不应贪著守护身体?

    正确答案: 就像仆人不听使唤时,主人不再给他提供衣食;你养护身体它却不听主宰而离去,那你又何必那么对它善加养护呢?既然于自身已酬与衣食为佣值,现在就应当要它成办善业义利;如果它不能利益我和其他众生,那么我就不应再给它任何东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为什么有了菩提心的摄持,我们平时积累的念佛、放生等善根就永不会穷尽?请结合比喻说明。

    正确答案: 世间上的随福德分善根、小乘的随解脱分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生完一次果后就会枯干,没有再生果的机会,但大乘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天界或劫初时的如意树一样,果实会一直不断地产生,用之不尽,且越享用越增长。无论积累何种善根,若以菩提心来摄持,所行持的善法均成为菩提之因,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大海未干之前,此水滴也不会干涸,所以这个善根直至成佛之前都是不会耗尽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请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说明:菩提心在相续中如何生起、护持,以至失坏后如何恢复等过程。

    正确答案: 比如说买空调,我们先要觉得它对日常生活有用,才会想买,这就是了知它的“功德”。若要买的话,肯定要弄清它的质量,这相当于菩提心的“本体”。空调有多少种类型,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标价,根据自己的财力选择适当的价格,如果经济状况不好,买价格高的也许力不从心,同样的道理,菩提心的分类中,讲了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作为凡夫人,只能付得起世俗菩提心的价钱,想“买”胜义菩提心,自己的资粮暂时不够。
    知道了质量和价格以后,下一步就要开始买了,买的时候,有些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从对境上讲,空调的厂家信誉度怎么样、资金实力是否雄厚,这相当于受菩提心对境的善知识;考虑买了空调后,自己的住宅或身体能不能适应,这相当于受持者的身份具不具足,到底是以七种别解脱戒为基础,还是一般众生都可以接受,这是对自身的考虑。
    一旦自己和对方的条件已经具足了,购买的方式有几种选择——可以打电话让厂家送货,可以亲自去公司挑选,可以托别人的关系购买,同样,我们受持菩提心的时候,可以依靠善知识传授仪轨,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想,这是受持的方法。
    空调买到了,在使用的过程中怎样保护,这相当于我们获得了菩萨戒以后,怎样在日常行为中护持。
    最后,如果空调坏了,是要重新买、还是维修,同样,如果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失毁了,是重新受持还是通过忏悔来“维修”,这些我们也必须要了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本论前三品的关系是什么?请以比喻说明。


    正确答案: 前三品讲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第一品主要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讲了菩提心的前行——积累资粮和断除罪障,第三品是受持菩提心。
    打个比方说,譬如我们要买一样东西,首先要了知它的功能,对此产生真实的兴趣(第一品);然后考虑需要多少资金,应该排除哪方面的困难(第二品);买到以后,自他心里都非常高兴(第三品)。

  • 第14题:

    我们在污浊恶劣的红尘中,怎样护持这颗菩提心?请用比喻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比如受伤者身处拥挤混乱的人群中,他会特别留意自己的伤口,生怕被别人碰到而增加痛苦,因此全神贯注地照顾着伤口,挡开外来的一切伤害。
    同样,我们臵身于五浊恶世中,也要以正知正念小心谨慎守护这颗珍贵的菩提心,如果没有好好护持,心随外境而转,一直跟着它造恶业,那生生世世会在三恶趣中受苦,永远都没有解脱的机会。所以,应竭尽全力保护这颗菩提心,千万不要让它受到任何损害。

  • 第15题:

    请结合比喻说明菩提心所依之心的难得性。


    正确答案: 譬如在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偶尔依靠闪电的外缘一瞬间能使色法昭彰显著,现得极为明显。同样,借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时候也能使由罪业所感处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尔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而这种心态不会屡屡持久不断地生起,因而我们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

  • 第16题:

    请通过比喻来说明,我们对罪业烦恼一定要小心翼翼?


    正确答案: 比如遇到平平常常、微不足道的险处,人们也是为了避免堕落其中而小心翼翼,万分谨慎,那么对堕入极度痛苦、长久不得解脱、深达千由旬的恶趣深渊,更需要谨小慎微就不言而喻了。

  • 第17题:

    请引用比喻说明:暇满人身极其难得。并细心体会此比喻的含义,以令自己生起暇满难得之感。


    正确答案: 佛于《花丛经》、《欢喜入胎经》、《正法念住经》等经中都说过:在波涛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浮的木轭孔与海底盲龟之颈相遇极为困难,而得到人身与此相比,更是难上加难。
    具体而言,假设整个三千界变成一大海洋,海面上有一连接耕牛角用的木材,通称为大轭,在它上面有一孔隙。木轭随着波浪,刹那不停地四处飘荡。而在海底有只盲龟,每一百年升到海面上一次。可想而知,这两者相遇必然十分困难,因为无心的木轭没有寻找盲龟的念头,盲龟也不具备能看见木轭的眼睛。凭着偶尔的机缘,盲龟颈也可能正好钻入木轭孔内,而获得暇满人身比这更困难。

  • 第18题:

    问答题
    我们在污浊恶劣的红尘中,怎样护持这颗菩提心?请用比喻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比如受伤者身处拥挤混乱的人群中,他会特别留意自己的伤口,生怕被别人碰到而增加痛苦,因此全神贯注地照顾着伤口,挡开外来的一切伤害。
    同样,我们臵身于五浊恶世中,也要以正知正念小心谨慎守护这颗珍贵的菩提心,如果没有好好护持,心随外境而转,一直跟着它造恶业,那生生世世会在三恶趣中受苦,永远都没有解脱的机会。所以,应竭尽全力保护这颗菩提心,千万不要让它受到任何损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

    正确答案: 《华严经》云:“欲求导师慧,究竟最胜道,甚深一切智,无上解脱王,勇猛勤精进,速发菩提心。”又云:“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律藏中有这样一个事例:罗汉师父与新度沙弥同行,师在前,沙弥在后背负行李。罗汉忽然观见弟子发大乘菩提心,愿于未来度苦海众生;遂接过衣物,令沙弥前行,己在后行。可见,虽为凡夫小儿,一发菩提心,四果罗汉也尊重服侍。
    《大般涅槃经》喻:“菩萨摩诃萨常勤守护是菩提心,犹如世人守护一子,亦如瞎者护余一目,如行圹野守护导者。”《华严经》喻: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君主,胜出一切二乘人故;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菩提心者如劫烧火,能烧一切诸有为故;菩提心者犹如龙珠,能消一切烦恼毒故;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满足一切众生心故。”不管修禅、修净、修中观、修大圆满,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若能以这种心态时时摄持,哪怕只是听一堂课,其功德乃至佛果之间也是不会耗尽的;如果仅仅为了名食财色等人天福报,则来生仍然堕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请以比喻说明,菩提心对忏悔罪业有极大的帮助。

    正确答案: 如果有了菩提心,罪业再大也可以消除;如果没有菩提心,怎么样忏悔也收效甚微。
    乔美仁波切有个比喻说,铁丸子虽然很小很小,但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同样,若没有菩提心摄持,罪业尽管微不足道,却可以让你堕落恶趣。空心的铁管虽然很大很大,但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同样,尽管你造的业非常可怕,可是若有菩提心,那么不会堕下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请结合比喻说明菩提心所依之心的难得性。

    正确答案: 譬如在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偶尔依靠闪电的外缘一瞬间能使色法昭彰显著,现得极为明显。同样,借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时候也能使由罪业所感处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尔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而这种心态不会屡屡持久不断地生起,因而我们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请通过比喻来说明,我们对罪业烦恼一定要小心翼翼?

    正确答案: 比如遇到平平常常、微不足道的险处,人们也是为了避免堕落其中而小心翼翼,万分谨慎,那么对堕入极度痛苦、长久不得解脱、深达千由旬的恶趣深渊,更需要谨小慎微就不言而喻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请引用教证说明,佛经中对轮回有哪些比喻?请解释其中任一比喻的意义。

    正确答案: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云:“一人一劫中,积聚其身骨,常积不腐坏,如毗富罗山。”一人即使在一劫中,如果能把每世死亡时的身骨积聚在一起,而且常积不腐坏,那这样积聚起来会超过毗富罗山。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