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请以比喻说明为什么不应贪著守护身体?”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以比喻说明,菩提心对忏悔罪业有极大的帮助。


    正确答案: 如果有了菩提心,罪业再大也可以消除;如果没有菩提心,怎么样忏悔也收效甚微。
    乔美仁波切有个比喻说,铁丸子虽然很小很小,但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同样,若没有菩提心摄持,罪业尽管微不足道,却可以让你堕落恶趣。空心的铁管虽然很大很大,但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同样,尽管你造的业非常可怕,可是若有菩提心,那么不会堕下去。

  • 第2题:

    为什么说杀害众生来供养上师或佛陀,是非常颠倒的行为?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说明。


    正确答案: 1)教证:佛在《月灯经》中曾问阿难:“一个人从头到脚遍满火焰,这时在他前面摆满各种妙欲,他有没有快乐之心?”“绝对没有。”佛说:“同样的道理,诸佛菩萨看见三界众生遭受种种痛苦,也不会生起一点欢喜。”
    2)理证:害众生(有法),不能令佛欢喜(立宗),令佛伤心之故(因),如杀儿欲令母喜一样(比喻)。
    上师诸佛是众生无伪的亲友,唯一关心的就是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曾修过无数次的舍身苦行,也曾以自己愿入地狱的决心去代众生受苦。乃至轮回未尽、众生未空之前,始终不顾财产、眷属乃至身命善根等。所以,众生快乐,上师诸佛就会欢喜,如果众生遭受苦害,诸佛就会悲伤难过。
    3)比喻: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说:“比如请一位母亲做客,将被杀儿子的肉放在她面前,这位母亲会不会欢喜?同样,一切佛菩萨对所有众生就像母亲一样关照垂念,杀害任何旁生作血肉供养,诸佛都不可能欢喜。”

  • 第3题:

    为什么有了菩提心的摄持,我们平时积累的念佛、放生等善根就永不会穷尽?请结合比喻说明。


    正确答案: 世间上的随福德分善根、小乘的随解脱分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生完一次果后就会枯干,没有再生果的机会,但大乘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天界或劫初时的如意树一样,果实会一直不断地产生,用之不尽,且越享用越增长。无论积累何种善根,若以菩提心来摄持,所行持的善法均成为菩提之因,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大海未干之前,此水滴也不会干涸,所以这个善根直至成佛之前都是不会耗尽的。

  • 第4题:

    什么是比喻?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用与本体有相似性的喻体来描写本体,以取得形象生动效果的修辞手法。有明喻、暗喻、借喻。如:她像一朵花——明喻;他成了一只困兽——暗喻;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借喻。

  • 第5题:

    为什么说“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请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


    正确答案: 因为贪执亲友,心静不下来,寂止就没办法产生;没有压制烦恼的寂止,胜观智慧如同无根之苗芽,无法生长起来;而本来清净的诸法实相,也就不可能现见。

  • 第6题:

    贪著


    正确答案: 即贪爱执著。属于“六烦恼”(根本烦恼)之一,“三毒”、“五盖”、“十恶”之一。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染著五欲之境而不离。凡夫对于自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著心,逐而引生种种的苦恼。

  • 第7题:

    名词解释题
    贪著

    正确答案: 即贪爱执著。属于“六烦恼”(根本烦恼)之一,“三毒”、“五盖”、“十恶”之一。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染著五欲之境而不离。凡夫对于自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著心,逐而引生种种的苦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杀害众生来供养上师或佛陀,是非常颠倒的行为?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说明。

    正确答案: 1)教证:佛在《月灯经》中曾问阿难:“一个人从头到脚遍满火焰,这时在他前面摆满各种妙欲,他有没有快乐之心?”“绝对没有。”佛说:“同样的道理,诸佛菩萨看见三界众生遭受种种痛苦,也不会生起一点欢喜。”
    2)理证:害众生(有法),不能令佛欢喜(立宗),令佛伤心之故(因),如杀儿欲令母喜一样(比喻)。
    上师诸佛是众生无伪的亲友,唯一关心的就是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曾修过无数次的舍身苦行,也曾以自己愿入地狱的决心去代众生受苦。乃至轮回未尽、众生未空之前,始终不顾财产、眷属乃至身命善根等。所以,众生快乐,上师诸佛就会欢喜,如果众生遭受苦害,诸佛就会悲伤难过。
    3)比喻: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说:“比如请一位母亲做客,将被杀儿子的肉放在她面前,这位母亲会不会欢喜?同样,一切佛菩萨对所有众生就像母亲一样关照垂念,杀害任何旁生作血肉供养,诸佛都不可能欢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识若贪执外境,分别会有哪些过患?请用比喻一一说明。你对其中的哪个比较有体会?为什么?

    正确答案: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识若贪执外境,分别会有如下过患:
    心识散乱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上,是流转轮回之因。众生无始以来一直沉溺轮回不得解脱,主要原因就是心识不得自在,对五种妙欲不断耽著,以耽著而造业,以业力而深陷轮回泥坑无力自拔。一切迷现之根本、一切痛苦之来源,就是心识外散而起执著,因此,无论闻法还是修法,一定要想方设法令心得以专注。下面以比喻进一步说明,闻法时心散于外境有诸多过失。此处主要是从五根识贪执外境来讲的,当然,这并不是非常严格,因为按因明的观点,眼耳鼻舌身五根识,其本身不会有分别念,但依之可以产生分别念。
    一、眼识贪执色法,飞蛾亡于灯火中: 眼睛接触美好的色法时,如果耽著而生贪心,就会因贪心造业而在轮回中无法解脱。死后不但不能投生善趣,反而会转生为飞蛾,由于以前的习气使然,夜晚时看到美丽的灯火,依然想拼命追求,便不顾一切地扑了上去??其下场只能是自取灭亡。其实今生中特别贪执美色、喜好打扮的人,来世必定会转生为飞蛾。
    二、耳识贪执声音,野兽死于猎枪下: 倘若耳朵耽著美妙的声音,也会导致祸患无穷。就像獐子、鹿子等野兽酷爱琵琶声,这种习气被猎人所利用,最终使它们毙命在毒箭、猎枪之下。 其实,很多好听的声音只是刺激耳根而已,没有什么真正的实义。但有些众生贪执声音特别可怕,假如这方面习气比较重,来世若得不到人身,很可能变成耽著乐器的旁生。有时候守在一些乐器旁的蟑螂、老鼠,前世也许就是非常出名的歌手。
    三、鼻识贪执芳香,蜜蜂缠死花丛中: 鼻子耽著好闻的芳香,其实过患也比较大。假如你一直耽著好闻的芳香,就会像贪执香味的蜜蜂,最终缠死在花丛中。《莲苑歌舞》中的金蜂达阳、玉蜂阿宁,阿宁就是因为贪执香味,以致缠死于花瓣中。
    四、舌识贪执美味,鱼儿钓于铁钩上: 假如贪执一顿饭的美味,比如特别爱吃山珍海味、美味佳肴,那就会像鱼儿被饵料所诱,最终钓在铁钩之上。现在城市里的人对饮食十分讲究,成天津津乐道的就是某某馆子里这个好吃、那个好吃,看到一个动物,不管是陆地上的,还是水里的,首先想的是它也许好吃、如何新鲜,这样的话,所造的业非常可怕。下一辈子你很可能转生为动物,而那些动物转生为人,到时你就会成为他们热锅里的美食。
    五、身识贪执所触,大象陷于淤泥中: 印度的气候特别炎热,大象到了中午会成群结队地去湖泊洗澡,只是为了身体清凉,有些大象深陷淤泥爬不上来,以致活活被溺死。同样,我们如果贪执柔软舒适的所触,也会像这些大象一样,最终丧命于欲望的泥坑之中。 现在很多人天天想的就是:这件衣服如何细滑、那里按摩如何舒服??如果没有造业,希求皮肤好、身材好倒不要紧,但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吸引异性,在这方面造了许多贪爱的业,以及其他种种可怕的业,真的没有必要!
    六、意识对外境的贪著,痛苦如骆驼失子: 《窍诀宝藏论》云:“意为法欺如骆驼失子。”心若迷恋诸法,对男女、财物执著不舍,必定会被法所欺诱,就像骆驼痛失爱子,以致肝肠寸断,最终丧身于迷恋爱子的痛苦。 因此,我们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的对境,不要特别去执著,一旦产生执著,则要马上认识到这是堕入恶趣之因,依靠正知正念来对治。最起码在修行时、听课时,不要边贪执五欲六尘边求佛法,只有全心全意地投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你对其中的哪个比较有体会:
    答:参考一:请跟自己情况增减: 就闻法的角度来说,影响我最严重的是耳及意(只因其它部份出现的机会较少)。只要有如咳嗽声,别的同学谈话声,心就很容易被拉走。 眼根,在看到漂亮的衣服、饰品、其它物品及漂亮的人时就会产生欢喜心,进而产生贪心,若是没有及时发现并用正知正念来对治,这样的贪着心聚会越来越增加,贪着美丽色法的习气也越来越重。 耳根,贪爱美妙悦耳的声音而不喜不悦的声音。而世间,所谓的美妙悦耳的声音多为不善法,这样一来,耳根的贪爱也就多成了趋向不善法的因。凡夫人的分别念本就是不可靠的,在分别哪为悦意音、哪为非悦意音方面也就不可靠。由分别念产生的不喜或许会成为远离善法、趋向恶法的因。 鼻根,贪着香味会造成散乱,也会增加贪欲。 舌根,世间大多的人因为贪着美味而花大量的时间去追寻、制作、品尝美味可口的食物,以此,浪费的宝贵的生命、也无暇去思维、修持、行持善法。也因为没有因果正见,在享受所谓的美味同时造下了广大的杀生罪业,为后世埋下了无边的痛苦。 身根,喜欢妙触,害怕痛苦。世人多为了身体的舒适安乐,频忙奔波,却不知道舒适安乐与痛苦的因。身也是各种善业、不善业的具体执行者。人们在享受舒适温暖的皮、毛类衣物的同时往往想不起提供这些材料的动物们所受的痛苦意根,若追逐的外境也就无暇去观察自心,与佛法所提倡的修心相违背。 在这些比喻中,自己感受如眼识对外境的耽著最有体会,对悦意外境就会多看一眼,就像装修新房屋一样,什么都想用最好的最漂亮,用智慧一分析,才了知非常愚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为什么有了菩提心的摄持,我们平时积累的念佛、放生等善根就永不会穷尽?请结合比喻说明。

    正确答案: 世间上的随福德分善根、小乘的随解脱分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生完一次果后就会枯干,没有再生果的机会,但大乘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天界或劫初时的如意树一样,果实会一直不断地产生,用之不尽,且越享用越增长。无论积累何种善根,若以菩提心来摄持,所行持的善法均成为菩提之因,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大海未干之前,此水滴也不会干涸,所以这个善根直至成佛之前都是不会耗尽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轮回之苦远远胜过精进修行的痛苦?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教证:五世达赖喇嘛说:“三界三苦所禁锢,轮回本性苦无边。”本论云:“无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刺烧复分解,今犹未证觉。”
    2)理证:大乘修行之苦从时间上看,只是这一辈子或者乃至菩提果之间受苦,并不是生生世世、永永远远。从痛苦的轻重来讲,可以说微不足道,根本无法与地狱饿鬼的痛苦相比。从意义上说,为求菩提而忍受的苦行,无论对众生还是自己的了脱生死都有相当大的利益。方方面面进行比较,修行之苦与轮回痛苦有天壤之别。
    3)比喻:就像病人为了除去腹腔内的肿瘤,而暂时忍受切割手术的痛苦;医师治病时,以一些有轻微痛苦的疗法,来疗除病患疴疾的大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自相的贪嗔与佛法中的方便,二者的界限是什么?请以你周围的事情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二者的界限是有没有自私自利的成分,完全是利益众生。
    杀生、邪淫等行为对凡夫来说,一点自利的成分也没有比较困难,所以只有获得一地菩萨以上,没有自私自利、完全是利他心态时,才开许行持这些行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自相的贪嗔与佛法中的方便,二者的界限是什么?请以你周围的事情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二者的界限是有没有自私自利的成分,完全是利益众生。
    杀生、邪淫等行为对凡夫来说,一点自利的成分也没有比较困难,所以只有获得一地菩萨以上,没有自私自利、完全是利他心态时,才开许行持这些行为。

  • 第14题: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识若贪执外境,分别会有哪些过患?请用比喻一一说明。你对其中的哪个比较有体会?为什么?


    正确答案: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识若贪执外境,分别会有如下过患:
    心识散乱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上,是流转轮回之因。众生无始以来一直沉溺轮回不得解脱,主要原因就是心识不得自在,对五种妙欲不断耽著,以耽著而造业,以业力而深陷轮回泥坑无力自拔。一切迷现之根本、一切痛苦之来源,就是心识外散而起执著,因此,无论闻法还是修法,一定要想方设法令心得以专注。下面以比喻进一步说明,闻法时心散于外境有诸多过失。此处主要是从五根识贪执外境来讲的,当然,这并不是非常严格,因为按因明的观点,眼耳鼻舌身五根识,其本身不会有分别念,但依之可以产生分别念。
    一、眼识贪执色法,飞蛾亡于灯火中: 眼睛接触美好的色法时,如果耽著而生贪心,就会因贪心造业而在轮回中无法解脱。死后不但不能投生善趣,反而会转生为飞蛾,由于以前的习气使然,夜晚时看到美丽的灯火,依然想拼命追求,便不顾一切地扑了上去??其下场只能是自取灭亡。其实今生中特别贪执美色、喜好打扮的人,来世必定会转生为飞蛾。
    二、耳识贪执声音,野兽死于猎枪下: 倘若耳朵耽著美妙的声音,也会导致祸患无穷。就像獐子、鹿子等野兽酷爱琵琶声,这种习气被猎人所利用,最终使它们毙命在毒箭、猎枪之下。 其实,很多好听的声音只是刺激耳根而已,没有什么真正的实义。但有些众生贪执声音特别可怕,假如这方面习气比较重,来世若得不到人身,很可能变成耽著乐器的旁生。有时候守在一些乐器旁的蟑螂、老鼠,前世也许就是非常出名的歌手。
    三、鼻识贪执芳香,蜜蜂缠死花丛中: 鼻子耽著好闻的芳香,其实过患也比较大。假如你一直耽著好闻的芳香,就会像贪执香味的蜜蜂,最终缠死在花丛中。《莲苑歌舞》中的金蜂达阳、玉蜂阿宁,阿宁就是因为贪执香味,以致缠死于花瓣中。
    四、舌识贪执美味,鱼儿钓于铁钩上: 假如贪执一顿饭的美味,比如特别爱吃山珍海味、美味佳肴,那就会像鱼儿被饵料所诱,最终钓在铁钩之上。现在城市里的人对饮食十分讲究,成天津津乐道的就是某某馆子里这个好吃、那个好吃,看到一个动物,不管是陆地上的,还是水里的,首先想的是它也许好吃、如何新鲜,这样的话,所造的业非常可怕。下一辈子你很可能转生为动物,而那些动物转生为人,到时你就会成为他们热锅里的美食。
    五、身识贪执所触,大象陷于淤泥中: 印度的气候特别炎热,大象到了中午会成群结队地去湖泊洗澡,只是为了身体清凉,有些大象深陷淤泥爬不上来,以致活活被溺死。同样,我们如果贪执柔软舒适的所触,也会像这些大象一样,最终丧命于欲望的泥坑之中。 现在很多人天天想的就是:这件衣服如何细滑、那里按摩如何舒服??如果没有造业,希求皮肤好、身材好倒不要紧,但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吸引异性,在这方面造了许多贪爱的业,以及其他种种可怕的业,真的没有必要!
    六、意识对外境的贪著,痛苦如骆驼失子: 《窍诀宝藏论》云:“意为法欺如骆驼失子。”心若迷恋诸法,对男女、财物执著不舍,必定会被法所欺诱,就像骆驼痛失爱子,以致肝肠寸断,最终丧身于迷恋爱子的痛苦。 因此,我们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的对境,不要特别去执著,一旦产生执著,则要马上认识到这是堕入恶趣之因,依靠正知正念来对治。最起码在修行时、听课时,不要边贪执五欲六尘边求佛法,只有全心全意地投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你对其中的哪个比较有体会:
    答:参考一:请跟自己情况增减: 就闻法的角度来说,影响我最严重的是耳及意(只因其它部份出现的机会较少)。只要有如咳嗽声,别的同学谈话声,心就很容易被拉走。 眼根,在看到漂亮的衣服、饰品、其它物品及漂亮的人时就会产生欢喜心,进而产生贪心,若是没有及时发现并用正知正念来对治,这样的贪着心聚会越来越增加,贪着美丽色法的习气也越来越重。 耳根,贪爱美妙悦耳的声音而不喜不悦的声音。而世间,所谓的美妙悦耳的声音多为不善法,这样一来,耳根的贪爱也就多成了趋向不善法的因。凡夫人的分别念本就是不可靠的,在分别哪为悦意音、哪为非悦意音方面也就不可靠。由分别念产生的不喜或许会成为远离善法、趋向恶法的因。 鼻根,贪着香味会造成散乱,也会增加贪欲。 舌根,世间大多的人因为贪着美味而花大量的时间去追寻、制作、品尝美味可口的食物,以此,浪费的宝贵的生命、也无暇去思维、修持、行持善法。也因为没有因果正见,在享受所谓的美味同时造下了广大的杀生罪业,为后世埋下了无边的痛苦。 身根,喜欢妙触,害怕痛苦。世人多为了身体的舒适安乐,频忙奔波,却不知道舒适安乐与痛苦的因。身也是各种善业、不善业的具体执行者。人们在享受舒适温暖的皮、毛类衣物的同时往往想不起提供这些材料的动物们所受的痛苦意根,若追逐的外境也就无暇去观察自心,与佛法所提倡的修心相违背。 在这些比喻中,自己感受如眼识对外境的耽著最有体会,对悦意外境就会多看一眼,就像装修新房屋一样,什么都想用最好的最漂亮,用智慧一分析,才了知非常愚痴。

  • 第15题:

    从哪几个角度说明:我们不应贪著身体?请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1)在我们死后,身体被送到尸陀林,为秃鹫所争夺、撕扯,此时意识毫不介意、毫无反应,那么平时对自身为何那么执著呢?
    2)既然意识与身体是分开的别体,那执著身体又有什么作用呢?
    3)如果意识必须要依靠身体才能存在,要是身体坏了,依存处就没了。那意识为什么不去守护干净的树木身躯,反而要去守护腐朽、肮脏的人体呢?
    4)用智慧来一层层剖析自身,身体也没有值得贪著的精妙之物。

  • 第16题:

    ()是指对“五欲”贪着爱著。

    • A、贪
    • B、嗔
    • C、痴
    • D、怒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请引用比喻说明:暇满人身极其难得。并细心体会此比喻的含义,以令自己生起暇满难得之感。


    正确答案: 佛于《花丛经》、《欢喜入胎经》、《正法念住经》等经中都说过:在波涛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浮的木轭孔与海底盲龟之颈相遇极为困难,而得到人身与此相比,更是难上加难。
    具体而言,假设整个三千界变成一大海洋,海面上有一连接耕牛角用的木材,通称为大轭,在它上面有一孔隙。木轭随着波浪,刹那不停地四处飘荡。而在海底有只盲龟,每一百年升到海面上一次。可想而知,这两者相遇必然十分困难,因为无心的木轭没有寻找盲龟的念头,盲龟也不具备能看见木轭的眼睛。凭着偶尔的机缘,盲龟颈也可能正好钻入木轭孔内,而获得暇满人身比这更困难。

  • 第18题:

    问答题
    请引用比喻说明:暇满人身极其难得。并细心体会此比喻的含义,以令自己生起暇满难得之感。

    正确答案: 佛于《花丛经》、《欢喜入胎经》、《正法念住经》等经中都说过:在波涛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浮的木轭孔与海底盲龟之颈相遇极为困难,而得到人身与此相比,更是难上加难。
    具体而言,假设整个三千界变成一大海洋,海面上有一连接耕牛角用的木材,通称为大轭,在它上面有一孔隙。木轭随着波浪,刹那不停地四处飘荡。而在海底有只盲龟,每一百年升到海面上一次。可想而知,这两者相遇必然十分困难,因为无心的木轭没有寻找盲龟的念头,盲龟也不具备能看见木轭的眼睛。凭着偶尔的机缘,盲龟颈也可能正好钻入木轭孔内,而获得暇满人身比这更困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本论前三品的关系是什么?请以比喻说明。

    正确答案: 前三品讲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第一品主要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讲了菩提心的前行——积累资粮和断除罪障,第三品是受持菩提心。
    打个比方说,譬如我们要买一样东西,首先要了知它的功能,对此产生真实的兴趣(第一品);然后考虑需要多少资金,应该排除哪方面的困难(第二品);买到以后,自他心里都非常高兴(第三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请以比喻说明,菩提心对忏悔罪业有极大的帮助。

    正确答案: 如果有了菩提心,罪业再大也可以消除;如果没有菩提心,怎么样忏悔也收效甚微。
    乔美仁波切有个比喻说,铁丸子虽然很小很小,但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同样,若没有菩提心摄持,罪业尽管微不足道,却可以让你堕落恶趣。空心的铁管虽然很大很大,但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同样,尽管你造的业非常可怕,可是若有菩提心,那么不会堕下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请以比喻说明为什么不应贪著守护身体?

    正确答案: 就像仆人不听使唤时,主人不再给他提供衣食;你养护身体它却不听主宰而离去,那你又何必那么对它善加养护呢?既然于自身已酬与衣食为佣值,现在就应当要它成办善业义利;如果它不能利益我和其他众生,那么我就不应再给它任何东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从哪几个角度说明:我们不应贪著身体?请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1)在我们死后,身体被送到尸陀林,为秃鹫所争夺、撕扯,此时意识毫不介意、毫无反应,那么平时对自身为何那么执著呢?
    2)既然意识与身体是分开的别体,那执著身体又有什么作用呢?
    3)如果意识必须要依靠身体才能存在,要是身体坏了,依存处就没了。那意识为什么不去守护干净的树木身躯,反而要去守护腐朽、肮脏的人体呢?
    4)用智慧来一层层剖析自身,身体也没有值得贪著的精妙之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请引用教证说明,佛经中对轮回有哪些比喻?请解释其中任一比喻的意义。

    正确答案: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云:“一人一劫中,积聚其身骨,常积不腐坏,如毗富罗山。”一人即使在一劫中,如果能把每世死亡时的身骨积聚在一起,而且常积不腐坏,那这样积聚起来会超过毗富罗山。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