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前三品讲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第一品主要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讲了菩提心的前行——积累资粮和断除罪障,第三品是受持菩提心。
打个比方说,譬如我们要买一样东西,首先要了知它的功能,对此产生真实的兴趣(第一品);然后考虑需要多少资金,应该排除哪方面的困难(第二品);买到以后,自他心里都非常高兴(第三品)。
更多“本论前三品的关系是什么?请以比喻说明。”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引用教证说明,佛经中对轮回有哪些比喻?请解释其中任一比喻的意义。


    正确答案: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云:“一人一劫中,积聚其身骨,常积不腐坏,如毗富罗山。”一人即使在一劫中,如果能把每世死亡时的身骨积聚在一起,而且常积不腐坏,那这样积聚起来会超过毗富罗山。

  • 第2题:

    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哪五个阶段?其各自有什么特点?请以比喻一一说明。


    正确答案: 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闻——听闻佛法;二、思——思维佛法;
    三、修——观修佛法;四、行——行持佛法;五、果——最后得果五个阶段
    (一)、闻——听闻佛法正见依靠听闻而产生。佛教是最科学、最完整、最圆满
    的学说,把一辈子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这上面,也是非常值得的。我们有幸听闻佛法时,当如野兽闻声般专注。
    二、思——思维佛法:
    听完上师所讲之法后,应逐字逐句地思维,就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
    我们在思维法义时,要将上师所讲的道理全部细细分析,不应该有所取舍。
    三、修——观修佛法:
    观修的时候,应该像愚人品尝美味一样,有感觉却说不出来。
    四、行——行持佛法:
    行持时,应当如理如实地做到,而且一定要有强烈意乐。就像饥饿的牦牛找到一片草地,饥不择食地一扫而光,而不是四处都品尝。我们行持佛法,每一个法义都应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而不是中间取舍一部分。
    五、果——最后得果:
    得果时不能糊里糊涂的,而要像云散日出一样,完全显露实相,没有任何怀疑。

  • 第3题:

    为什么说杀害众生来供养上师或佛陀,是非常颠倒的行为?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说明。


    正确答案: 1)教证:佛在《月灯经》中曾问阿难:“一个人从头到脚遍满火焰,这时在他前面摆满各种妙欲,他有没有快乐之心?”“绝对没有。”佛说:“同样的道理,诸佛菩萨看见三界众生遭受种种痛苦,也不会生起一点欢喜。”
    2)理证:害众生(有法),不能令佛欢喜(立宗),令佛伤心之故(因),如杀儿欲令母喜一样(比喻)。
    上师诸佛是众生无伪的亲友,唯一关心的就是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曾修过无数次的舍身苦行,也曾以自己愿入地狱的决心去代众生受苦。乃至轮回未尽、众生未空之前,始终不顾财产、眷属乃至身命善根等。所以,众生快乐,上师诸佛就会欢喜,如果众生遭受苦害,诸佛就会悲伤难过。
    3)比喻: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说:“比如请一位母亲做客,将被杀儿子的肉放在她面前,这位母亲会不会欢喜?同样,一切佛菩萨对所有众生就像母亲一样关照垂念,杀害任何旁生作血肉供养,诸佛都不可能欢喜。”

  • 第4题:

    什么是比喻?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用与本体有相似性的喻体来描写本体,以取得形象生动效果的修辞手法。有明喻、暗喻、借喻。如:她像一朵花——明喻;他成了一只困兽——暗喻;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借喻。

  • 第5题:

    请引用比喻说明:暇满人身极其难得。并细心体会此比喻的含义,以令自己生起暇满难得之感。


    正确答案: 佛于《花丛经》、《欢喜入胎经》、《正法念住经》等经中都说过:在波涛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浮的木轭孔与海底盲龟之颈相遇极为困难,而得到人身与此相比,更是难上加难。
    具体而言,假设整个三千界变成一大海洋,海面上有一连接耕牛角用的木材,通称为大轭,在它上面有一孔隙。木轭随着波浪,刹那不停地四处飘荡。而在海底有只盲龟,每一百年升到海面上一次。可想而知,这两者相遇必然十分困难,因为无心的木轭没有寻找盲龟的念头,盲龟也不具备能看见木轭的眼睛。凭着偶尔的机缘,盲龟颈也可能正好钻入木轭孔内,而获得暇满人身比这更困难。

  • 第6题:

    问答题
    本论前三品的关系是什么?请以比喻说明。

    正确答案: 前三品讲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第一品主要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讲了菩提心的前行——积累资粮和断除罪障,第三品是受持菩提心。
    打个比方说,譬如我们要买一样东西,首先要了知它的功能,对此产生真实的兴趣(第一品);然后考虑需要多少资金,应该排除哪方面的困难(第二品);买到以后,自他心里都非常高兴(第三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什么是比喻?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用与本体有相似性的喻体来描写本体,以取得形象生动效果的修辞手法。有明喻、暗喻、借喻。如:她像一朵花——明喻;他成了一只困兽——暗喻;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借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实修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 佛法并不是口头上说,一定要在自己的心里有所体会,必须依靠自己的修行,想方设法在相续中感受佛法的真正味道,使自己真正受益。否则就像《华严经》中三个比喻:第一,如果没有修持,光是给别人讲,就像聋子给别人放音乐,音乐再好听,自己一点也听不到,学而不修就是这样;第二,就像船夫,经常载人渡海,自己却在大海里丧命,不会受用佛法的人就这样;第三,说糖如何如何甜,但一点也不品尝,不去修持佛法,口头上说得再好听,心里也感受不到佛法的甘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请以比喻说明,菩提心对忏悔罪业有极大的帮助。

    正确答案: 如果有了菩提心,罪业再大也可以消除;如果没有菩提心,怎么样忏悔也收效甚微。
    乔美仁波切有个比喻说,铁丸子虽然很小很小,但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同样,若没有菩提心摄持,罪业尽管微不足道,却可以让你堕落恶趣。空心的铁管虽然很大很大,但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同样,尽管你造的业非常可怕,可是若有菩提心,那么不会堕下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请以比喻说明,出家人与施主之间应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否则会有哪些过患?对此你有何深刻体会?

    正确答案: 作为一个出家人,外出化缘乞食时,应像蜜蜂采蜜而不恋花一样,取得所需的食物之后,对施主应视为素昧平生,与他们淡然相处。
    如果一个凡夫出家人,长期与固定的施主来往,贪执习气难免增长,结果施主把上师执为己有、上师把施主执为己有,对双方都是一场灾祸。彼此互相舍弃、制造违缘、争斗诋毁的情况会经常发生,甚至僧人因与施主经常交往,最后会还俗成家,堕入世俗之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梭罗善用摹状、比喻等修辞方式,请从文中选出两到三个运用这些修辞方式的句子,说明梭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摹状,是对叙述描写对象的形状、颜色、声音、情态、气味等进行描摹状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是描写的基本手段。它通常以抓住这几个方面的恒定的静态特征为目的,意在达到“真知”,梭罗却以此写出对象的瞬间变幻,从静中写出动来,这是由他的超验哲学旨趣决定的。比喻的修辞方式,也可以从求“变”这一角度分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请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说明:菩提心在相续中如何生起、护持,以至失坏后如何恢复等过程。

    正确答案: 比如说买空调,我们先要觉得它对日常生活有用,才会想买,这就是了知它的“功德”。若要买的话,肯定要弄清它的质量,这相当于菩提心的“本体”。空调有多少种类型,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标价,根据自己的财力选择适当的价格,如果经济状况不好,买价格高的也许力不从心,同样的道理,菩提心的分类中,讲了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作为凡夫人,只能付得起世俗菩提心的价钱,想“买”胜义菩提心,自己的资粮暂时不够。
    知道了质量和价格以后,下一步就要开始买了,买的时候,有些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从对境上讲,空调的厂家信誉度怎么样、资金实力是否雄厚,这相当于受菩提心对境的善知识;考虑买了空调后,自己的住宅或身体能不能适应,这相当于受持者的身份具不具足,到底是以七种别解脱戒为基础,还是一般众生都可以接受,这是对自身的考虑。
    一旦自己和对方的条件已经具足了,购买的方式有几种选择——可以打电话让厂家送货,可以亲自去公司挑选,可以托别人的关系购买,同样,我们受持菩提心的时候,可以依靠善知识传授仪轨,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想,这是受持的方法。
    空调买到了,在使用的过程中怎样保护,这相当于我们获得了菩萨戒以后,怎样在日常行为中护持。
    最后,如果空调坏了,是要重新买、还是维修,同样,如果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失毁了,是重新受持还是通过忏悔来“维修”,这些我们也必须要了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请以比喻说明为什么不应贪著守护身体?


    正确答案:就像仆人不听使唤时,主人不再给他提供衣食;你养护身体它却不听主宰而离去,那你又何必那么对它善加养护呢?既然于自身已酬与衣食为佣值,现在就应当要它成办善业义利;如果它不能利益我和其他众生,那么我就不应再给它任何东西。

  • 第14题:

    请以比喻说明,菩提心对忏悔罪业有极大的帮助。


    正确答案: 如果有了菩提心,罪业再大也可以消除;如果没有菩提心,怎么样忏悔也收效甚微。
    乔美仁波切有个比喻说,铁丸子虽然很小很小,但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同样,若没有菩提心摄持,罪业尽管微不足道,却可以让你堕落恶趣。空心的铁管虽然很大很大,但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同样,尽管你造的业非常可怕,可是若有菩提心,那么不会堕下去。

  • 第15题:

    请结合比喻说明菩提心所依之心的难得性。


    正确答案: 譬如在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偶尔依靠闪电的外缘一瞬间能使色法昭彰显著,现得极为明显。同样,借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时候也能使由罪业所感处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尔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而这种心态不会屡屡持久不断地生起,因而我们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

  • 第16题:

    请以比喻说明,出家人与施主之间应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否则会有哪些过患?对此你有何深刻体会?


    正确答案: 作为一个出家人,外出化缘乞食时,应像蜜蜂采蜜而不恋花一样,取得所需的食物之后,对施主应视为素昧平生,与他们淡然相处。
    如果一个凡夫出家人,长期与固定的施主来往,贪执习气难免增长,结果施主把上师执为己有、上师把施主执为己有,对双方都是一场灾祸。彼此互相舍弃、制造违缘、争斗诋毁的情况会经常发生,甚至僧人因与施主经常交往,最后会还俗成家,堕入世俗之网。

  • 第17题:

    问答题
    请引用比喻说明:暇满人身极其难得。并细心体会此比喻的含义,以令自己生起暇满难得之感。

    正确答案: 佛于《花丛经》、《欢喜入胎经》、《正法念住经》等经中都说过:在波涛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浮的木轭孔与海底盲龟之颈相遇极为困难,而得到人身与此相比,更是难上加难。
    具体而言,假设整个三千界变成一大海洋,海面上有一连接耕牛角用的木材,通称为大轭,在它上面有一孔隙。木轭随着波浪,刹那不停地四处飘荡。而在海底有只盲龟,每一百年升到海面上一次。可想而知,这两者相遇必然十分困难,因为无心的木轭没有寻找盲龟的念头,盲龟也不具备能看见木轭的眼睛。凭着偶尔的机缘,盲龟颈也可能正好钻入木轭孔内,而获得暇满人身比这更困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杀害众生来供养上师或佛陀,是非常颠倒的行为?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说明。

    正确答案: 1)教证:佛在《月灯经》中曾问阿难:“一个人从头到脚遍满火焰,这时在他前面摆满各种妙欲,他有没有快乐之心?”“绝对没有。”佛说:“同样的道理,诸佛菩萨看见三界众生遭受种种痛苦,也不会生起一点欢喜。”
    2)理证:害众生(有法),不能令佛欢喜(立宗),令佛伤心之故(因),如杀儿欲令母喜一样(比喻)。
    上师诸佛是众生无伪的亲友,唯一关心的就是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曾修过无数次的舍身苦行,也曾以自己愿入地狱的决心去代众生受苦。乃至轮回未尽、众生未空之前,始终不顾财产、眷属乃至身命善根等。所以,众生快乐,上师诸佛就会欢喜,如果众生遭受苦害,诸佛就会悲伤难过。
    3)比喻: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说:“比如请一位母亲做客,将被杀儿子的肉放在她面前,这位母亲会不会欢喜?同样,一切佛菩萨对所有众生就像母亲一样关照垂念,杀害任何旁生作血肉供养,诸佛都不可能欢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哪五个阶段?其各自有什么特点?请以比喻一一说明。

    正确答案: 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闻——听闻佛法;二、思——思维佛法;
    三、修——观修佛法;四、行——行持佛法;五、果——最后得果五个阶段
    (一)、闻——听闻佛法正见依靠听闻而产生。佛教是最科学、最完整、最圆满
    的学说,把一辈子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这上面,也是非常值得的。我们有幸听闻佛法时,当如野兽闻声般专注。
    二、思——思维佛法:
    听完上师所讲之法后,应逐字逐句地思维,就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
    我们在思维法义时,要将上师所讲的道理全部细细分析,不应该有所取舍。
    三、修——观修佛法:
    观修的时候,应该像愚人品尝美味一样,有感觉却说不出来。
    四、行——行持佛法:
    行持时,应当如理如实地做到,而且一定要有强烈意乐。就像饥饿的牦牛找到一片草地,饥不择食地一扫而光,而不是四处都品尝。我们行持佛法,每一个法义都应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而不是中间取舍一部分。
    五、果——最后得果:
    得果时不能糊里糊涂的,而要像云散日出一样,完全显露实相,没有任何怀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四想”的违品是什么?请以比喻具体说明。现在社会上是否存在这种现象?你对此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四想”的违品即四种颠倒想。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云:“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这其中已说明了所谓的四种颠倒想,也就是把自己当作猎人,上师看成是獐子,正法看作是麝香,精进修行作为捕杀獐子的方便。
    在古代,犯人捕獐子时会用尽欺诈的手段,比如先在路上挖个陷阱,里面用绳子做个小圈,绳子的另一头绑在有弹性的木头上,陷阱上面铺一些草或树叶加掩饰。如果有獐子路经此地,马上就会陷进里面,牵动弹木收紧绳索,獐子就被牢牢套住了。逮住獐子之后,猎人马上杀掉它得到麝香,把麝香卖掉就能发财。秉性恶劣的弟子也像这些猎人一样,先通过狡诈的方法来依止上师:上师喜欢钱财,他就多多供养;上师喜欢名声,他就花言巧语、百般取悦。目的是什么?就是得到上师相续中的窍诀法要。上师的法要没有得到手之前,也一直跟上师,多年都不离开。一旦上师传完了显密正法,他就把上师抛之脑后,舍弃以前所有的誓言,依靠这些法大搞世间八法,为自己谋取名闻利养。
    未法时代这种情况非常多,有些人依靠种种手段获得一些传承,然后到各个地方宣传自己,把法像麝香一样到处兜售。这些恶劣弟子根本不想上师恩德,从不承认在上师那里得过什么法,说这些法是自己无师自通,甚至提起上师的名字,也害怕对自己有影响。当然,由于不感恩上师的缘故,他那些法暂时对别人有一点点好处,最后对自他都没有利益。因此,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务必要舍弃这四种颠倒,否则,违背上师教言、舍弃上师、欺骗上师,会导致生生世世在地狱不能解脱,这些可怕的果报在密宗中讲得非常清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请结合比喻说明菩提心所依之心的难得性。

    正确答案: 譬如在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偶尔依靠闪电的外缘一瞬间能使色法昭彰显著,现得极为明显。同样,借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时候也能使由罪业所感处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尔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而这种心态不会屡屡持久不断地生起,因而我们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请以比喻说明为什么不应贪著守护身体?

    正确答案: 就像仆人不听使唤时,主人不再给他提供衣食;你养护身体它却不听主宰而离去,那你又何必那么对它善加养护呢?既然于自身已酬与衣食为佣值,现在就应当要它成办善业义利;如果它不能利益我和其他众生,那么我就不应再给它任何东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请引用教证说明,佛经中对轮回有哪些比喻?请解释其中任一比喻的意义。

    正确答案: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云:“一人一劫中,积聚其身骨,常积不腐坏,如毗富罗山。”一人即使在一劫中,如果能把每世死亡时的身骨积聚在一起,而且常积不腐坏,那这样积聚起来会超过毗富罗山。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