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从出世间法而言,哪怕你只贪一点食物,来世的果报也非常可怕。在活着的时候,对人也好、财物也好,最好不要有贪执。否则,临死时若把握不了自己的心态,很有可能会堕落。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很多人贪这个、贪那个,世间上可贪的对境非常多,得不到时就很羡慕他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完美,总想要成为别人。但回归原地的时候,其实一切都是自心的幻化,若能把握自己的心,一切贪执都会消于法界。
更多“为什么说贪执将会导致无量痛苦?请从出世间、世间的角度一一分析。”相关问题
  • 第1题:

    一个人的高低贵贱、贤劣好坏是永恒的吗?为什么?请从世间、出世间两个角度进行说明。了知此理对你有何帮助?


    正确答案: 不是。
    (一)从世间方面而言。能言善辨、知识渊博、智能双全之人,也有一败涂地、一落千丈的时候。到那时,因往昔的福德耗尽,地位、名声、势力、财富等荡然无存,思维颠倒,万事不顺,常常受人挖苦、遭人欺侮,以前仅具的少分功德,似乎也变得一无所有。无常的示现千变万化,不仅好人可以变成坏人,坏人也可以变成好人,例如,许多人以前无有智慧、见识浅薄,行为也不如法,往往被贬为“骗子”、“狡诈者”。但后来他突然发财了,或者一夜成名了,便赢得了众人尊重,被看成是见多识广、精明勇士之人。正如俗话所说:“狡者年老成主人”。
    (二)从出世间而言:俗话说:“具证年老求学问,舍事年老积财物,法师年老成家长。”这些也都是无常的体现。反之,也有人上半生是屠夫、猎人、妓女,所作所为全是造恶业,下半生却生起真实的出离心,一心一意修行而获得成就;或者,即使没有成就,但也已经皈入佛门,死后往生清净刹土。因此,现在的贤劣显现,可以说瞬息万变,没有任何现象是始终不渝、牢不可破的。
    为此,一定要好好在观修无常法,真正生起出离心来,并时常祈祷以莲花生大士为主的上师三宝,永离颠倒之行为,早趋无上解脱正道。

  • 第2题:

    为什么说一切怖畏以及无量痛苦都是由心所生?请以地狱为例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有情世间的无量恐怖痛苦唯心所生。比如在地狱之中,有无数种不同的刑具和兵器,其数量多得无法计算,这些刑具是何人制造出来的呢?地狱中有无量地狱有情,每一个有情前有百数狱卒天天用刑具拷打、杀害他们,这些狱卒是从何处来的呢?八热地狱中烈火熊熊炽热的红铁板地,其面积大得不可思议,这么多铁是哪一个钢铁公司制造的?又是如何烧热的呢?那些破戒律毁坏梵行的人,堕于铁柱山地狱中,有可怖的铁女抓住它们,将头纳入口中咀嚼。这种女人是从哪里来的呢?从各方面去推理,完全可以得出结论:一切唯心造,地狱中各种现象都是有情业力所感而幻现。如果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狱,那无论从哪个方面去观察,都不能成立。
    大乘经典《楞严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等都承认:众生以自己的业力所感,显现出地狱,也即自心造出这些情景。《金刚藏经》中云:“文殊师利菩萨,实无有地狱,凡夫颠倒分别意识所生也。”这些经典中讲得很清楚,地狱痛苦都是众生自心分别所造,并无有一个实体的存在,只是基于众生恶业而现前的幻相。

  • 第3题:

    人在世间,真灵本性容易受到贪、嗔、痴和()的污染。

    • A、躁
    • B、爱
    • C、情
    • D、悲

    正确答案:B

  • 第4题:

    怎样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请从天界、人间的角度分别说明。


    正确答案: 不管是天界还是人间,寿命长达数劫、威德圆满的诸位天神和仙人,也不能摆脱死亡,最终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跟人的寿命比起来,梵天、帝释天、遍入天、大自在天等可谓万寿无疆,他们可以住留数劫,伟岸身躯高达一由旬及一闻距,其身所拥有的光彩,甚至比日月更胜一筹,可是他们也同样免不了一死。此外,具足五种神通的天人及仙人,虽依靠神变的威力可逍遥自在畅行空中,但是到了最后,他们也无法逾越死亡的命运。《解忧书》云:“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虚空,然而却不能,诣于无死处。”寿命已尽的人,就算很想活下去,到处求医生、求官员、求很多人,但谁也没有办法,包括释迦牟尼佛也无计可施。
    天人、仙人等不能避免无常,再观察一下人世间的尊主。在印度圣地,据藏地多罗那他在《印度佛教史》中所称,首先出现了许多财富力强、高居于首的转轮王,后来出现了众敬王。之后,他的沿袭下来,一下地到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净饭王。除此之外,印度东西方还有三巴拉、三十七赞扎王等地位显赫的国王,都曾纷纷降临于世。印度君主制度结束之后,还出现过甘地等许多人道主义者。可如今,这一切都成了辉煌的历史,没有一人留存于世。在藏地雪域,许多国王都是诸佛菩萨化身。自第一位国王涅赤赞布(汉译为肩座王)以来,出世过天赤七王、地贤六王、中德八王、初赞五王、幸福十三代,极乐五代等许多国王,藏地这些国王,昔日统治的疆域那么大,最后也都纷纷离开人间,尽管他们曾拥有如此威力,现在都成了历史,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留存下来。汉地也是一样。像夏、商、周、秦、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很中国王或皇帝非常有能力,尤其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皇帝,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了,但他们如今一个也没有活在世上,由此也看得出来,万法确实是无常。此外,象历史上的一些物理方面的爱因斯坦、牛顿也已不人世;还有造纸的蔡伦、天文学家张衡、数学家祖冲之等等,现在已全部离开,对于他们的事迹,后人只能从书本了知。不说这些人物,包括我们家里的人,这些年来有什么的变化,比如小的时候,别人叫哪一家时,通常会以父亲那代人的名字来称呼;现在可能以我们这一代的名字来称呼;回到以前的村子去,比我们小的那些人成了新的主人。一代一代就这样更替,如花开花落一样,无常就在我们眼前。所以,我们一定要精进地修持解脱之法。

  • 第5题:

    为什么说要想获得佛果,众生这一福田不可缺少?请从基道果的角度分析。


    正确答案: 基:刚开始时,为了度化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菩提心有两个条件,一是以慈悲心缘众生,二是让这些众生获得佛果,所以不能离开众生。
    道:发了心之后,三大阿僧祇劫中行持六度万行,没有众生的话,修持六度没有对境。
    果:最后获得佛果时,度化众生是佛的唯一事业,如果没有众生,佛就“失业”了,没有任何事情可做。
    故从基道果上讲,最初的发菩提心,中间行持六度万行,最后成就佛的事业,都不能离开众生。

  • 第6题:

    世间英雄与出世间英雄有什么差别?哪个才是真正的英雄?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世间英雄是战胜外面的敌人,而出世间英雄是能战胜自己内心的烦恼。
    出世间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世间敌人是业和烦恼的聚合体,即使你没有杀他,百年之后他也必定死亡。而烦恼的这种敌军,无始以来一直损害着我们,现在也在不断地加害,倘若没有强有力的对治,它是不可能自然消失的。《亲友书释》中说:眼等六根之对境,恒常动摇不定,若能对此如如不动,这种人与沙场上攻克敌军的人相比,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因为能做到心不随根转、根不随境转的人,在凡夫地阶段非常罕见,沙场胜敌在旁生中也有,而胜伏根境这一点,就连帝释天王也很难做到。

  • 第7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每个人的世界(世间)不一样?

    正确答案: 我们的身口意透过贪、瞋、痴所抓取的世间就是苦海,这个苦海可以扩及到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所以每个人的世界都不一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世间英雄与出世间英雄有什么差别?哪个才是真正的英雄?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世间英雄是战胜外面的敌人,而出世间英雄是能战胜自己内心的烦恼。
    出世间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世间敌人是业和烦恼的聚合体,即使你没有杀他,百年之后他也必定死亡。而烦恼的这种敌军,无始以来一直损害着我们,现在也在不断地加害,倘若没有强有力的对治,它是不可能自然消失的。《亲友书释》中说:眼等六根之对境,恒常动摇不定,若能对此如如不动,这种人与沙场上攻克敌军的人相比,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因为能做到心不随根转、根不随境转的人,在凡夫地阶段非常罕见,沙场胜敌在旁生中也有,而胜伏根境这一点,就连帝释天王也很难做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什么是爱别离苦?怎样才能断除这种痛苦?《前行》中讲的“爱别离苦”,主要是从哪个角度分析的?除此之外,世间上还有哪些爱别离苦?

    正确答案: (一)定义:所谓爱别离苦,是指所亲爱之人,以某种因缘互相离别,不得共处,由此产生极大苦楚。如《大毗婆沙论》云:“诸可爱境,远离身时,引生众苦,故名爱别离苦。”
    (二)断除:如果认识到这种痛苦的本体,就不会有那么沉重的打击了。要知道,爱有狭义、广义之分:广义的爱,是对一切众生不计回报的付出,这是一种大爱;而狭义的爱,只限于男女之情,这种爱完全是折磨,在没认识它的本性之前,只会给你带来痛苦。而唯有断除了对它的执著,才不会有那些忧愁、怖畏、悲愤。如《大般涅槃经》云:“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三)《前行》中讲的“爱别离苦”:现在很多人都活在患得患失中,这种心态,往往是源于对某个人的爱执。正因为对所爱之人太过痴迷,以致醉生梦死、执迷不悟,耗尽了一生的时光。
    (四)其他爱别离苦:流转世间的一切众生,都对亲友等自方爱恋有加,对怨敌等他方恨之入骨,堕入亲戚、朋友、眷属的情网中,结果为了他们受尽苦难。特别是,父母对子女十分爱执,一会儿担心他挨冻受凉,一会儿顾及他饿了渴了,一会儿又忧虑他生病死亡。同样,上师和弟子、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相互之间舍不得分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一切怖畏以及无量痛苦都是由心所生?请以地狱为例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有情世间的无量恐怖痛苦唯心所生。比如在地狱之中,有无数种不同的刑具和兵器,其数量多得无法计算,这些刑具是何人制造出来的呢?地狱中有无量地狱有情,每一个有情前有百数狱卒天天用刑具拷打、杀害他们,这些狱卒是从何处来的呢?八热地狱中烈火熊熊炽热的红铁板地,其面积大得不可思议,这么多铁是哪一个钢铁公司制造的?又是如何烧热的呢?那些破戒律毁坏梵行的人,堕于铁柱山地狱中,有可怖的铁女抓住它们,将头纳入口中咀嚼。这种女人是从哪里来的呢?从各方面去推理,完全可以得出结论:一切唯心造,地狱中各种现象都是有情业力所感而幻现。如果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狱,那无论从哪个方面去观察,都不能成立。
    大乘经典《楞严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等都承认:众生以自己的业力所感,显现出地狱,也即自心造出这些情景。《金刚藏经》中云:“文殊师利菩萨,实无有地狱,凡夫颠倒分别意识所生也。”这些经典中讲得很清楚,地狱痛苦都是众生自心分别所造,并无有一个实体的存在,只是基于众生恶业而现前的幻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请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

    正确答案: 因为贪执亲友,心静不下来,寂止就没办法产生;没有压制烦恼的寂止,胜观智慧如同无根之苗芽,无法生长起来;而本来清净的诸法实相,也就不可能现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从哪几个角度说明:我们不应贪著身体?请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1)在我们死后,身体被送到尸陀林,为秃鹫所争夺、撕扯,此时意识毫不介意、毫无反应,那么平时对自身为何那么执著呢?
    2)既然意识与身体是分开的别体,那执著身体又有什么作用呢?
    3)如果意识必须要依靠身体才能存在,要是身体坏了,依存处就没了。那意识为什么不去守护干净的树木身躯,反而要去守护腐朽、肮脏的人体呢?
    4)用智慧来一层层剖析自身,身体也没有值得贪著的精妙之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从哪几个角度说明:我们不应贪著身体?请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1)在我们死后,身体被送到尸陀林,为秃鹫所争夺、撕扯,此时意识毫不介意、毫无反应,那么平时对自身为何那么执著呢?
    2)既然意识与身体是分开的别体,那执著身体又有什么作用呢?
    3)如果意识必须要依靠身体才能存在,要是身体坏了,依存处就没了。那意识为什么不去守护干净的树木身躯,反而要去守护腐朽、肮脏的人体呢?
    4)用智慧来一层层剖析自身,身体也没有值得贪著的精妙之物。

  • 第14题:

    为什么说这个世间是个互动的因缘网?


    正确答案: 从缘起法来说是有因有缘有世间,这个世界是法界众生生命的共同体,是彼此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并非是孤立的个别现象。所以不要以为修行是个人的事情,你真正能够净化自己,自然无形中就会有一种祥和,慈悲的念波,回向给整个世间的。如果我们起瞋心,一样会把瞋恨与不平回向周遭的。所以说这个世间是一个互动的因缘网。

  • 第15题:

    为什么说贪执无常的亲友,是非常愚痴的行为?我们应怎样将此转为道用?


    正确答案: 为了贪执一个人,便会造作种种恶业,种下种种恶的习气,果报成熟以后,后世将堕入恶趣,千百万劫中见不到所喜爱的人。纵然下一辈子偶尔见面,是亲是怨也很难预料。所以贪执无常的亲友,去观察时无有任何意义,反而是毁坏自己的根本因。
    在修行中舍弃暂时的亲人,应了知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亲人,从而抛弃狭隘的贪爱烦恼,代之以广大平等的慈悲心,以此才能真正地报答轮回中一切父母亲人的恩德。

  • 第16题:

    为什么说“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请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


    正确答案: 因为贪执亲友,心静不下来,寂止就没办法产生;没有压制烦恼的寂止,胜观智慧如同无根之苗芽,无法生长起来;而本来清净的诸法实相,也就不可能现见。

  • 第17题:

    什么是爱别离苦?怎样才能断除这种痛苦?《前行》中讲的“爱别离苦”,主要是从哪个角度分析的?除此之外,世间上还有哪些爱别离苦?


    正确答案: (一)定义:所谓爱别离苦,是指所亲爱之人,以某种因缘互相离别,不得共处,由此产生极大苦楚。如《大毗婆沙论》云:“诸可爱境,远离身时,引生众苦,故名爱别离苦。”
    (二)断除:如果认识到这种痛苦的本体,就不会有那么沉重的打击了。要知道,爱有狭义、广义之分:广义的爱,是对一切众生不计回报的付出,这是一种大爱;而狭义的爱,只限于男女之情,这种爱完全是折磨,在没认识它的本性之前,只会给你带来痛苦。而唯有断除了对它的执著,才不会有那些忧愁、怖畏、悲愤。如《大般涅槃经》云:“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三)《前行》中讲的“爱别离苦”:现在很多人都活在患得患失中,这种心态,往往是源于对某个人的爱执。正因为对所爱之人太过痴迷,以致醉生梦死、执迷不悟,耗尽了一生的时光。
    (四)其他爱别离苦:流转世间的一切众生,都对亲友等自方爱恋有加,对怨敌等他方恨之入骨,堕入亲戚、朋友、眷属的情网中,结果为了他们受尽苦难。特别是,父母对子女十分爱执,一会儿担心他挨冻受凉,一会儿顾及他饿了渴了,一会儿又忧虑他生病死亡。同样,上师和弟子、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相互之间舍不得分离。

  • 第18题:

    问答题
    怎样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请从天界、人间的角度分别说明。

    正确答案: 不管是天界还是人间,寿命长达数劫、威德圆满的诸位天神和仙人,也不能摆脱死亡,最终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跟人的寿命比起来,梵天、帝释天、遍入天、大自在天等可谓万寿无疆,他们可以住留数劫,伟岸身躯高达一由旬及一闻距,其身所拥有的光彩,甚至比日月更胜一筹,可是他们也同样免不了一死。此外,具足五种神通的天人及仙人,虽依靠神变的威力可逍遥自在畅行空中,但是到了最后,他们也无法逾越死亡的命运。《解忧书》云:“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虚空,然而却不能,诣于无死处。”寿命已尽的人,就算很想活下去,到处求医生、求官员、求很多人,但谁也没有办法,包括释迦牟尼佛也无计可施。
    天人、仙人等不能避免无常,再观察一下人世间的尊主。在印度圣地,据藏地多罗那他在《印度佛教史》中所称,首先出现了许多财富力强、高居于首的转轮王,后来出现了众敬王。之后,他的沿袭下来,一下地到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净饭王。除此之外,印度东西方还有三巴拉、三十七赞扎王等地位显赫的国王,都曾纷纷降临于世。印度君主制度结束之后,还出现过甘地等许多人道主义者。可如今,这一切都成了辉煌的历史,没有一人留存于世。在藏地雪域,许多国王都是诸佛菩萨化身。自第一位国王涅赤赞布(汉译为肩座王)以来,出世过天赤七王、地贤六王、中德八王、初赞五王、幸福十三代,极乐五代等许多国王,藏地这些国王,昔日统治的疆域那么大,最后也都纷纷离开人间,尽管他们曾拥有如此威力,现在都成了历史,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留存下来。汉地也是一样。像夏、商、周、秦、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很中国王或皇帝非常有能力,尤其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皇帝,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了,但他们如今一个也没有活在世上,由此也看得出来,万法确实是无常。此外,象历史上的一些物理方面的爱因斯坦、牛顿也已不人世;还有造纸的蔡伦、天文学家张衡、数学家祖冲之等等,现在已全部离开,对于他们的事迹,后人只能从书本了知。不说这些人物,包括我们家里的人,这些年来有什么的变化,比如小的时候,别人叫哪一家时,通常会以父亲那代人的名字来称呼;现在可能以我们这一代的名字来称呼;回到以前的村子去,比我们小的那些人成了新的主人。一代一代就这样更替,如花开花落一样,无常就在我们眼前。所以,我们一定要精进地修持解脱之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贪执将会导致无量痛苦?请从出世间、世间的角度一一分析。

    正确答案: 从出世间法而言,哪怕你只贪一点食物,来世的果报也非常可怕。在活着的时候,对人也好、财物也好,最好不要有贪执。否则,临死时若把握不了自己的心态,很有可能会堕落。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很多人贪这个、贪那个,世间上可贪的对境非常多,得不到时就很羡慕他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完美,总想要成为别人。但回归原地的时候,其实一切都是自心的幻化,若能把握自己的心,一切贪执都会消于法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这个世间是个互动的因缘网?

    正确答案: 从缘起法来说是有因有缘有世间,这个世界是法界众生生命的共同体,是彼此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并非是孤立的个别现象。所以不要以为修行是个人的事情,你真正能够净化自己,自然无形中就会有一种祥和,慈悲的念波,回向给整个世间的。如果我们起瞋心,一样会把瞋恨与不平回向周遭的。所以说这个世间是一个互动的因缘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贪执无常的亲友,是非常愚痴的行为?我们应怎样将此转为道用?

    正确答案: 为了贪执一个人,便会造作种种恶业,种下种种恶的习气,果报成熟以后,后世将堕入恶趣,千百万劫中见不到所喜爱的人。纵然下一辈子偶尔见面,是亲是怨也很难预料。所以贪执无常的亲友,去观察时无有任何意义,反而是毁坏自己的根本因。
    在修行中舍弃暂时的亲人,应了知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亲人,从而抛弃狭隘的贪爱烦恼,代之以广大平等的慈悲心,以此才能真正地报答轮回中一切父母亲人的恩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世人成天贪执世间八法、做无实义的事情,这是由什么心态导致的?我们应当如何断除?

    正确答案: 因为他们相续中没有死亡无常的概念。我们首先要通达这个道理,然后珍惜时间,精进行持对来世有利的善法,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意义的琐事上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一个人的高低贵贱、贤劣好坏是永恒的吗?为什么?请从世间、出世间两个角度进行说明。了知此理对你有何帮助?

    正确答案: 不是。
    (一)从世间方面而言。能言善辨、知识渊博、智能双全之人,也有一败涂地、一落千丈的时候。到那时,因往昔的福德耗尽,地位、名声、势力、财富等荡然无存,思维颠倒,万事不顺,常常受人挖苦、遭人欺侮,以前仅具的少分功德,似乎也变得一无所有。无常的示现千变万化,不仅好人可以变成坏人,坏人也可以变成好人,例如,许多人以前无有智慧、见识浅薄,行为也不如法,往往被贬为“骗子”、“狡诈者”。但后来他突然发财了,或者一夜成名了,便赢得了众人尊重,被看成是见多识广、精明勇士之人。正如俗话所说:“狡者年老成主人”。
    (二)从出世间而言:俗话说:“具证年老求学问,舍事年老积财物,法师年老成家长。”这些也都是无常的体现。反之,也有人上半生是屠夫、猎人、妓女,所作所为全是造恶业,下半生却生起真实的出离心,一心一意修行而获得成就;或者,即使没有成就,但也已经皈入佛门,死后往生清净刹土。因此,现在的贤劣显现,可以说瞬息万变,没有任何现象是始终不渝、牢不可破的。
    为此,一定要好好在观修无常法,真正生起出离心来,并时常祈祷以莲花生大士为主的上师三宝,永离颠倒之行为,早趋无上解脱正道。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