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因为“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泉水”,如果有了傲慢,根本不可能生起真正的道智。《现观庄严论》中说:天人由于傲慢的缘故,菩萨的道智在他们相续中无法生起,于是佛陀身体发光,令天人因福报而现前的身光隐没、黯淡,以此来消除他们的傲慢,然后才为其宣讲般若法门。
更多“学习佛法时为什么不能有傲慢心?”相关问题
  • 第1题:

    学习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


    正确答案: 学习佛法能解决人生的大问题。这大问题包括自己获利和一切众生世界获利,即自利、利他两种。从利益的性质分,又可以分为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两种。
    遍知一切的佛陀认为,人生的祸患、苦难的根源是愚笨无知和由此而产生的错误的思想、行为。因此,消除祸患、苦难,创造幸福、快乐的唯一妙法就是驱除愚钝的智慧,由此而产生正确的思想行为。
    在寂天《菩萨行论》中说:“众生都不愿吃苦,但却恰恰寻苦吃,愿得利乐因愚痴,毁坏利乐如仇敌。”这就是说:消除苦难、祸患,创造幸福快乐的心,人人都有,从国王到乞丐,从人到动物,从生到死,苦苦追求的目标都离不开这个宗旨。但却往往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希望和行为结果相反,希望得到的却得不到,不愿逢到的却离不开。发生这种情况的总根源是愚钝无知和由此产生的错误的想法和错误的行为。
    佛法教人正确认识人生和世事,正确对待自己和众生世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即美德和慈悲善心,开发明察事物本质的真智和正确处世为人的方便智慧,达到利己和利众的目的。这就是学佛的目的和作用。

  • 第2题:

    为什么说在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最难认识?你自己对此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说过,在贪嗔痴等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最难认识。
    如果你生起嗔心,别人会看出你发脾气了,自己也能明显感到心里不舒服;如果生起贪心,你能察觉到“我对某某人生起极大贪爱,对某某事物生起贪恋之心”,别人从你的言行举止中也看得出来;如果生起极严重的痴心,你的行为上会表现出打瞌睡、昏沉等,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有点迷糊。可是嫉妒和傲慢并非那么易发现的,别人看不出来,自己也感觉不到,但它会一直不断地地产生。
    有傲慢的话,法师明明讲得不错,我们也会挑三拣四,找出一此毛病。而让自己说的时候,又可能什么也讲不出来,这是极不明智的行为。学习佛法的时候,傲慢的人最可怜,法师有什么功德、讲得怎样如法,他始终看不到,唯一看到的就是法师讲错了。

  • 第3题:

    以前你是如何评价孔孟之道的?学习了佛法之后,有哪些改变?


    正确答案: 孔孟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刚学习时觉得含义很深奥,古人的文化思想很有价值,但是遇到了佛法以后,发现里面虽有些教言值得借鉴,但一遇到深奥的地方,他们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说明其对这些问题的真相不了解。比如有一个弟子问孔子:“到底鬼神存不存在?”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人死后是什么样的?”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若是我们佛教的话,对鬼神的存在怎么样了解,对死亡的到来怎么样面对,这些问题讲得非常清楚。也因之而对佛陀的信心更加增上,依靠佛陀给我们的慧眼,对一切都不再迷茫。

  • 第4题:

    以大乘佛法度化众生时,哪两个问题不能忘记?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一是解决他们的暂时痛苦,二是解决他们究竟的生死大事。
    解除众生的痛苦是菩萨的义务,菩萨见众生苦即如自己受苦,所以不管众生有什么痛苦,菩萨都会尽己所能地去解决,并以此方式与众生结缘。同时,还为他们传讲三乘佛法,因为只有脱离轮回才是真正的安乐,否则虽暂时摆脱了痛苦、贫穷,但轮回的本性仍不离苦苦、行苦、变苦,因此以大乘佛法度化众生时,此二问题不能忘。
    若缺一个都不行,比如,一个众生正处于饥渴贫乏之时,你不解决他的饥乏,反而给他传讲佛法,此举不但不会有任何效果,反使他对你和佛法生厌。若仅仅解决他的饥乏,而不给他传法,此众生无法从轮回的苦海中解脱。因此,这两个问题缺一不可。

  • 第5题:

    为什么说佛法是一切安乐之因?你有哪些深刻体会?


    正确答案: 佛法具足初善、中善、末善,三个时分中都是善妙的。诚如《随念三宝经》所言,最初能生起信心的善妙,中间能断除一切分别念的善妙,最后能生起解脱智慧的善妙。
    佛法是引导人们趋入离苦得乐的妙道。依靠佛法的威力,能遣除我们一切的恐怖和痛苦,不说解决生生世世的轮回大事,仅仅从今生来讲,它所赐予的精神力量,也是任何药物与教言无法与之相比的。

  • 第6题:

    为什么把佛法僧称为“宝”?


    正确答案: 弥勒在《宝性论》中说理由有六条:
    ①“稀有”。就是说佛、法、僧是世间非常稀有的特殊因缘所生之物,并非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会出现,任何人都能遇到的东西。
    ②“无垢”。佛是彻底破除覆盖在光明心上的两种无明恶习染者;法是无贪、无执、本质光明;僧是已出世,除去滞、碍、俗气的污染者。因此,佛、法、僧是最纯洁、最光明的事物。
    ③“具胜能”。佛与佛法具有无限的智慧和无比的胜能,能使众生超脱轮回之苦,获得常乐我净,是能胜世间最难胜的苦与魔者。
    ④“世间最美”。佛和菩萨、声闻、缘觉圣僧从真智慧中生,是光明智慧的传播者,佛法是驱逐黑暗的无比光明智慧,光明智慧是世间最美之物,因此,佛、法、僧是“世间庄严”。
    ⑤“最高尚”。佛和菩萨无私、无我,具有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无条件地、无分别地以大慈大悲心为众生的幸福快乐服务的最高尚的品德。佛法以这种高尚的情操培育众生,使一切众生变得高尚。因此,佛、法、僧是具备最高尚品质者。
    ⑥“始终如一”。这是永不变质的特性。世间的一切好景不长,唯有佛菩萨和佛法,能使人们增长智慧,破除烦恼,战胜自身和外部邪恶,消除一切灾难产生的根源,走上常乐我净的道路,所以,佛、法、僧是始终如一,永远不变,可以信赖,可以依靠,能拯救众生脱离苦难的大救星。
    根据以上的六条理由,称佛、法、僧为“三宝”。“宝”者,是稀世珍宝,难能可贵,有最真、最善、最美、无价之义。

  • 第7题:

    问答题
    学习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

    正确答案: 学习佛法能解决人生的大问题。这大问题包括自己获利和一切众生世界获利,即自利、利他两种。从利益的性质分,又可以分为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两种。
    遍知一切的佛陀认为,人生的祸患、苦难的根源是愚笨无知和由此而产生的错误的思想、行为。因此,消除祸患、苦难,创造幸福、快乐的唯一妙法就是驱除愚钝的智慧,由此而产生正确的思想行为。
    在寂天《菩萨行论》中说:“众生都不愿吃苦,但却恰恰寻苦吃,愿得利乐因愚痴,毁坏利乐如仇敌。”这就是说:消除苦难、祸患,创造幸福快乐的心,人人都有,从国王到乞丐,从人到动物,从生到死,苦苦追求的目标都离不开这个宗旨。但却往往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希望和行为结果相反,希望得到的却得不到,不愿逢到的却离不开。发生这种情况的总根源是愚钝无知和由此产生的错误的想法和错误的行为。
    佛法教人正确认识人生和世事,正确对待自己和众生世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即美德和慈悲善心,开发明察事物本质的真智和正确处世为人的方便智慧,达到利己和利众的目的。这就是学佛的目的和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入显宗的佛法和入密宗的佛法是否一样?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一样。入显宗你自己也可以,比如你想皈依,在三宝所依面前就可以,想受菩萨戒,在一个佛像面前受也可以,但密宗一定要依靠上师而趋入,因为入密宗的坛城,必须要有上师的灌顶,没有灌顶是不行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学习佛法的基础是什么?

    正确答案: 学佛的基础是深信因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为什么把佛法僧称为“宝”?

    正确答案: 弥勒在《宝性论》中说理由有六条:
    ①“稀有”。就是说佛、法、僧是世间非常稀有的特殊因缘所生之物,并非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会出现,任何人都能遇到的东西。
    ②“无垢”。佛是彻底破除覆盖在光明心上的两种无明恶习染者;法是无贪、无执、本质光明;僧是已出世,除去滞、碍、俗气的污染者。因此,佛、法、僧是最纯洁、最光明的事物。
    ③“具胜能”。佛与佛法具有无限的智慧和无比的胜能,能使众生超脱轮回之苦,获得常乐我净,是能胜世间最难胜的苦与魔者。
    ④“世间最美”。佛和菩萨、声闻、缘觉圣僧从真智慧中生,是光明智慧的传播者,佛法是驱逐黑暗的无比光明智慧,光明智慧是世间最美之物,因此,佛、法、僧是“世间庄严”。
    ⑤“最高尚”。佛和菩萨无私、无我,具有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无条件地、无分别地以大慈大悲心为众生的幸福快乐服务的最高尚的品德。佛法以这种高尚的情操培育众生,使一切众生变得高尚。因此,佛、法、僧是具备最高尚品质者。
    ⑥“始终如一”。这是永不变质的特性。世间的一切好景不长,唯有佛菩萨和佛法,能使人们增长智慧,破除烦恼,战胜自身和外部邪恶,消除一切灾难产生的根源,走上常乐我净的道路,所以,佛、法、僧是始终如一,永远不变,可以信赖,可以依靠,能拯救众生脱离苦难的大救星。
    根据以上的六条理由,称佛、法、僧为“三宝”。“宝”者,是稀世珍宝,难能可贵,有最真、最善、最美、无价之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佛法的精华教义是大乘菩提心?

    正确答案: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省庵大师说:“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没有菩提心,一切修学都不是佛法的范围了。弘扬了菩提心,就是真正弘扬了如来教法;一切佛法都是以菩提心为基础,八万四千法门,离开了菩提心,不再称其为佛法,也不能获得成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是修习()
    A

    得神通

    B

    戒定慧

    C

    死后升天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学习佛法和学习世间法,二者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世间上的学校为了灌输知识,尚且制定了一套强迫机制来约束学生,佛法就更不待言了。如果佛教徒仅是为自己的快乐、享受生活,不听课没压力恐怕好一点;但是如果为了度化众生,使自相续与佛法相应,每天都应该有一些佛法的压力。这是二者相同的地方,没有压力就不能增进。不同的地方是发心和目的:世间学习的发的是超越他人之心,目的无非是吃穿住行;学佛应发菩提心,目的是获得解脱。为了学习和实修结合,除了既定的学习之外,每天加诵忏悔经咒,顶礼诸佛菩萨,依经论指导而学修。学修之前先发利益众生之心;结束后回向众生安乐。

  • 第14题:

    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是修习()

    • A、得神通
    • B、戒定慧
    • C、死后升天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学习佛法的基础是什么?


    正确答案: 学佛的基础是深信因果。

  • 第16题:

    入显宗的佛法和入密宗的佛法是否一样?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一样。入显宗你自己也可以,比如你想皈依,在三宝所依面前就可以,想受菩萨戒,在一个佛像面前受也可以,但密宗一定要依靠上师而趋入,因为入密宗的坛城,必须要有上师的灌顶,没有灌顶是不行的。

  • 第17题:

    学习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最可怕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 最可怕的是自私自利的心——“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要明心见性,“我”要马上开悟,“我”要离苦得乐……。大乘佛教是舍弃自我、利益众生,所以为了众生而失坏自己并不可怕,而自私自利的心就像杂毒的食物一样非常可怕。

  • 第18题:

    问答题
    学习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最可怕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 最可怕的是自私自利的心——“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要明心见性,“我”要马上开悟,“我”要离苦得乐……。大乘佛教是舍弃自我、利益众生,所以为了众生而失坏自己并不可怕,而自私自利的心就像杂毒的食物一样非常可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学习佛法时为什么不能有傲慢心?

    正确答案: 因为“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泉水”,如果有了傲慢,根本不可能生起真正的道智。《现观庄严论》中说:天人由于傲慢的缘故,菩萨的道智在他们相续中无法生起,于是佛陀身体发光,令天人因福报而现前的身光隐没、黯淡,以此来消除他们的傲慢,然后才为其宣讲般若法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以大乘佛法度化众生时,哪两个问题不能忘记?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一是解决他们的暂时痛苦,二是解决他们究竟的生死大事。
    解除众生的痛苦是菩萨的义务,菩萨见众生苦即如自己受苦,所以不管众生有什么痛苦,菩萨都会尽己所能地去解决,并以此方式与众生结缘。同时,还为他们传讲三乘佛法,因为只有脱离轮回才是真正的安乐,否则虽暂时摆脱了痛苦、贫穷,但轮回的本性仍不离苦苦、行苦、变苦,因此以大乘佛法度化众生时,此二问题不能忘。
    若缺一个都不行,比如,一个众生正处于饥渴贫乏之时,你不解决他的饥乏,反而给他传讲佛法,此举不但不会有任何效果,反使他对你和佛法生厌。若仅仅解决他的饥乏,而不给他传法,此众生无法从轮回的苦海中解脱。因此,这两个问题缺一不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  )不属于一视同仁、不卑不亢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A

    博采众长,不傲慢骄狂

    B

    好学进取,不固步自封

    C

    严谨细致,不盲目附从

    D

    谦虚谨慎,不妄自菲薄

    E

    学习先进,不盲目崇洋


    正确答案: A,B
    解析:
    一视同仁,不卑不亢是导游职业活动中导游人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国格、人格的体现,是正确处理主客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其具体要求:①谦虚谨慎,但不妄自菲薄;②学习先进,但不盲目崇洋;③热爱祖国,但不妄自尊大。

  • 第2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三乘佛法都强调不害众生?请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别解脱经》中可以体现出,小乘的主要原则就是不害众生。大乘佛教在不害众生的基础上,还加上了利益众生。而密宗无上乘,则是大利益众生,从下往上依次递进。所以只要是一个佛教徒,无论遇到任何违缘,都应修持安忍波罗蜜多,不伤害众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学习佛法和学习世间法,二者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世间上的学校为了灌输知识,尚且制定了一套强迫机制来约束学生,佛法就更不待言了。如果佛教徒仅是为自己的快乐、享受生活,不听课没压力恐怕好一点;但是如果为了度化众生,使自相续与佛法相应,每天都应该有一些佛法的压力。这是二者相同的地方,没有压力就不能增进。不同的地方是发心和目的:世间学习的发的是超越他人之心,目的无非是吃穿住行;学佛应发菩提心,目的是获得解脱。为了学习和实修结合,除了既定的学习之外,每天加诵忏悔经咒,顶礼诸佛菩萨,依经论指导而学修。学修之前先发利益众生之心;结束后回向众生安乐。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