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实热内盛,周身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紧数者。
更多“大茵陈汤功效与作用”相关问题
  • 第1题:

    茯苓栀子茵陈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谷疸,心下痞满,四肢困倦,身体麻木,身目俱黄,心神烦乱,恶心欲吐,口生恶味,饮食迟化,小便赤黑。

  • 第2题:

    茵陈五苓散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 第3题:

    复方大陷胸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因腹腔炎症所致之肠麻痹。泻热通下,行气逐水。

  • 第4题:

    茵陈散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黄疸。身体面目皆黄,皮肤如曲尘色。

  • 第5题:

    茵陈地黄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小儿初诞,面与浑身黄如金色,此为胎中受湿热。

  • 第6题:

    问答题
    复方大陷胸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因腹腔炎症所致之肠麻痹。泻热通下,行气逐水。
    解析: 复方大陷胸汤
    【来源】《急腹症方药新解》。
    【组成】大黄10~20克川朴15~24克枳实10克芒消10~15克(冲服)甘遂末0.9~1.5克(冲服)
    【用法】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口服。
    【功用】泻热通下,行气逐水。
    【主治】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因腹腔炎症所致之肠麻痹。
    【禁忌】体虚无实邪者禁用。

  • 第7题:

    问答题
    分述大黄在茵陈汤、八正散、大承气汤、复元活血汤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大黄在茵陈蒿汤中取其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淤热由大便而下,八正散中用大黄,取其泻热降火,大承气汤中用大黄取其苦寒泻下之功,荡涤肠胃泻热积滞,复元活血汤中用大黄,取其荡涤留淤败血,引淤血下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三物茵陈蒿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黄疸,身目皆黄。
    解析: 三物茵陈蒿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四引《小品方》。
    【组成】茵陈蒿9克桅子9克石膏30克
    【用法】上药先用水800毫升煎前二味,煮取400毫升。去滓取汁;再将石膏以猛火烧令正赤,投药汁中,沸定取清汁,分两次服。自覆令周身汗出,以温粉粉之则愈;若不汗,更进一服,汗出乃愈。
    【主治】黄疸,身目皆黄。

  • 第9题:

    问答题
    茵陈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黄疸。身面眼悉黄如金色,小便浓如煮黄柏汁者。
    解析: 茵陈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四引《近效方》。
    【组成】茵陈12克黄芩6克栀子9克升麻9克大黄9克龙胆草6克枳实6克(炙)柴胡12克
    【用法】上八味,切。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分三次温服。
    【主治】黄疸。身面眼悉黄如金色,小便浓如煮黄柏汁者。
    【加减】若虚羸,加生地黄30克,栀子加至21克,去大黄。

  • 第10题:

    问答题
    茵陈五苓散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解析: 茵陈五苓散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组成】茵陈蒿末30克五苓散15克
    【用法】上二味,和匀。每次6克,空腹时用米饮送服,一日三次。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 第11题:

    问答题
    分述大黄在茵陈蒿汤、八正散、大承气汤、复元活血汤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大黄在茵陈蒿汤中取其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由大便而下;八正散中用大黄,取其泻热降火;大承气汤中用大黄,取其苦寒泻下之功,荡涤肠胃邪热积滞;复元活血汤中用大黄,取其荡涤留瘀败血,引瘀血下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茵陈地黄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小儿初诞,面与浑身黄如金色,此为胎中受湿热。
    解析: 茵陈地黄汤
    【来源】《幼幼集成》卷二。
    【组成】怀生地京赤芍正川芎大当归天花粉赤茯苓结猪苓茵陈蒿宣泽泻
    【用法】诸药随时定分两,水煎,母子同服。
    【主治】小儿初诞,面与浑身黄如金色,此为胎中受湿热。

  • 第13题:

    大保安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脑项诸发、痈疽、恶疮、大毒等已溃之后,脓水出多,气血虚弱,精神短少,饮食少思,坐卧不宁,烦躁不眠,昼则安静,夜则发热,及虚阳烦渴者。

  • 第14题:

    茵陈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黄疸。身面眼悉黄如金色,小便浓如煮黄柏汁者。

  • 第15题:

    大膏升麻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伤寒发斑。

  • 第16题:

    茵陈茯苓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阴黄。病人五六日,脉沉细微,身温四肢冷,小便不利,烦躁而渴者。

  • 第17题:

    简述大黄在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茵陈蒿汤中的配伍作用。


    正确答案: 大黄在大承气汤中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与芒硝相须为用,峻下热结;大黄在大黄附子汤泻下通便,荡涤积滞,与附子相配,其寒性去而走泻之性尤存,荡涤肠胃,攻下冷积;大黄在茵陈蒿汤中降瘀泻热,与茵陈相配,使瘀热从大便而解。

  • 第18题:

    问答题
    大陷胸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结胸证。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或短气烦躁,脉沉而紧,按之有力者。现用于急性腹膜炎,急性肠梗阻等见有上述症状者。泻热逐水,破结通便。
    解析: 大陷胸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大黄10克(去皮)芒消10克甘遂1克
    【用法】上三味,用水600毫升,先煮大黄,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100毫升。得快利,止后服。
    【功用】泻热逐水,破结通便。
    【主治】结胸证。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或短气烦躁,脉沉而紧,按之有力者。现用于急性腹膜炎,急性肠梗阻等见有上述症状者。
    【禁忌】素体虚弱,或病后不任攻伐者禁用。
    【方论】方中甘遂苦寒峻下,攻逐水饮,大黄泻热通便;芒消软坚泄热。三药合用,力专效宏,诚为泄热逐水,开结通便的峻剂。

  • 第19题:

    问答题
    大桃花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久痢不愈,气血虚弱,腹痛隐隐,面色苍白,舌淡,脉沉细者。补气养血,涩肠止泻。
    解析: 大桃花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组成】赤石脂干姜当归龙骨牡蛎各9克附子6克白术10克甘草芍药各3克人参4.5克
    【用法】上十味,哎咀。用水1.2升煮术,取900毫升,纳诸药,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服。
    【功用】补气养血,涩肠止泻。
    【主治】久痢不愈,气血虚弱,腹痛隐隐,面色苍白,舌淡,脉沉细者。
    【加减】有脓者,加厚朴9克,呕者,加橘皮9克。

  • 第20题:

    判断题
    茵陈蒿汤与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功效是完全相同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茵陈四苓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黄疸,渴饮水浆,小便亦少。
    解析: 茵陈四苓汤
    【来源】《杏苑生春》卷六。
    【组成】茵陈泽泻白术各4.5克枳实猪苓各3克山栀仁1.5克
    【用法】水煎,空腹时温服。
    【主治】黄疸,渴饮水浆,小便亦少。

  • 第22题:

    问答题
    茵陈散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黄疸。身体面目皆黄,皮肤如曲尘色。
    解析: 茵陈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组成】栀子仁30克石膏90克川大黄30克(锉碎,微炒)栝楼1枚(干者)甘草30克(炙微赤,锉)木通30克(锉)茵陈30克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葱白7寸,煎至150毫升,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主治】黄疸。身体面目皆黄,皮肤如曲尘色。

  • 第23题:

    问答题
    大茵陈汤功效与作用

    正确答案: 实热内盛,周身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紧数者。
    解析: 大茵陈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组成】茵陈黄柏各4.5克大黄白术各9克黄芩栝楼根甘草茯苓前胡枳实各3克栀子10枚
    【用法】上十一味,哎咀。用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得快下,即停服。
    【主治】实热内盛,周身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紧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