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到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解释形成的原因。

题目

1957年到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解释形成的原因。


相似考题
更多“1957年到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解释形成的原因。”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从创立到五十年代初期的发展。


    正确答案: (1)创立时期:(1921----1923).创立第一批中央政治报刊和团的报刊.在二七罢工后落入低潮。大革命时期:合办报刊和自有报刊,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全部停刊.
    (2)内战时期:
    白区:1927年后有所恢复,但是1932年全部丧失.
    根据地报刊:1931年建立中华苏维埃后形成苏区报刊体系.1933年达到高峰.1934年长征期间暂停.1935年底在陕北恢复.
    (3)抗战时期和内战时期:
    延安方面:延安是中共中央的驻地,延安的新闻事业在中共的新闻事业中是中心地位.
    报纸:1941年以前是创办系列报刊阶段.1941年以后是集中精力办好解放日报的时期.1947年因为撤离延安而停刊.
    通讯社(:新华社)和广播电台的经历见前面的注解.
    根据地:抗战时期按大区建立各地党委的机关报.
    (4)抗战胜利初期,随着根据地的扩张,新的根据地报刊大量创办.内战初期,根据地报刊处于收缩阶段.内战后期则恢复并且大发展.
    国统区:1937年和1938年在武汉创立《群众》和《新华日报》。
    (5)建国后的扩张和整合。

  • 第2题:

    导致民营新闻事业在1949年前后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党在特殊时期对于舆论宣传的限制;
    (2)地位不如党报,导致受重视程度不够;
    (3)民营资本的去向问题制约投资。

  • 第3题:

    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有哪些重大的突破性改革?


    正确答案: ①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②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到了广泛运用。
    ③副刊有了很大改进出现了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第七版、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时事新报》的《学灯》、《京报》副刊。
    ④中国记者走向世界。
    ⑤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 第4题:

    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繁荣和大发展的原因?


    正确答案: 繁荣: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我国新闻界短暂的繁荣,全国报纸由十年前的一百多种,陡增近五百种,其中1912年2月向北京民政部进行登记的报纸,就多达九十余种,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特别是那时的政党报刊掀起了出版热潮。
    原因:
    一、旧的禁令的废除;
    二、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三、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运动和推动;
    四、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 第5题:

    中国现行教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三点,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
    第三,体现改革精神,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

  • 第6题:

    对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做出解释的有哪些理论?


    正确答案:对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解释,大致可分为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和非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其中,非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又主要包括以下理论:①消费不足论;②投资过度论;③货币信用过度论;④创新理论;⑤心理理论;⑥太阳黑子理论;⑦政治周期理论。

  • 第7题:

    中国出境旅游有哪些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量小流短;边境旅游为主,流向集中;出境旅游的客源地集中;出境旅游人员结构简单。

  • 第8题:

    问答题
    导致民营新闻事业在1949年前后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党在特殊时期对于舆论宣传的限制;
    (2)地位不如党报,导致受重视程度不够;
    (3)民营资本的去向问题制约投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有哪些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①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要"促进国内劳动同胞的团结",为他们提供阶级斗争的工具。
    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③注意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改组后的《新青年》,增设了《编辑室札礼》专栏,加强编者和读者的联系,听取读者批评,改进工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有哪些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我国的对外开放并没有采取全国同步开放的方针,而是采取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边缘向纵深,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逐步推进的方针。具体表现为:1992年以前,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开放。包括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开放四个层次。1992年以后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在继续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了陆地边境市、镇,开放了一些沿江城市和内陆省会城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配送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正确答案: 为了满足用户在货物处理的内容上、时间上以及服务水平上不断提高的要求,运输上必须引进先进的分拣设施和配送设备,用以建立正确、迅速、安全、廉价的作业体制。在新型配送中心未出现前,配送中心承担了某些转运的职能,以后一部分这类中心向纯粹的转运站发展以衔接不同的运输方式和不同规模的运输,另一部分则增强了“送”的职能,而后向更高级的“配”的方向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正确答案: 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媒体多元化;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有哪些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①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要"促进国内劳动同胞的团结",为他们提供阶级斗争的工具。
    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③注意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改组后的《新青年》,增设了《编辑室札礼》专栏,加强编者和读者的联系,听取读者批评,改进工作。

  • 第14题:

    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提出了哪些新闻理论问题?这些理论对后来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第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闻观,批判唯心主义的新闻观,主张新闻必须完全真实。
    第二、确立"全党办报"思想,批判"同人办报"观点。
    第三、确立"人民公仆"的思想,批判"无冕之王"的观点。
    第四、提倡"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观点,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
    第五、树立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文风,反对党八股。
    第六、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
    第七、坚持党性原则。
    经过整风改革,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学,促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改造,推动了新闻工作的深入改革。

  • 第15题:

    1958年大跃进给中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哪些影响?“大跃进”之后,新闻事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进?


    正确答案: I、影响:新闻界也进行了大跃进,此局面是全国的大跃进形式下出现的。其结果是一方面,使得新闻事业在宣传大跃进方面推波助澜,另一方面也使得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广大的新闻工作者凭借着满腔热情创造出了一些新闻工作中的经验。
    II、大跃进之后,新闻事业的改进:
    ①电视事业的创办。
    ②广播事业的质量有所提高。
    ③新华通讯社事业发展显著。
    ③报纸和时事政治性的刊物稳步发展。
    ⑤新闻教育与新闻研究有较大发展。

  • 第16题:

    黄瓜的畸形瓜有哪些类别,试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正确答案: 黄瓜的畸形瓜有弯瓜、大肚瓜、尖嘴瓜、蜂腰瓜等。弯瓜是由于花芽分化后营养条件差在花蕾期就已经弯曲,膨大后形成的,卷须缠绕藤蔓的机械阻挡以及种植过密,通风不良,水肥不足也会产生弯瓜。大肚瓜和尖嘴瓜是由于受精不完全或营养不良所致。仅果实顶部受精而形成种子,顶端膨大就形成大肚瓜;果实中部或顶部没有受精形成种子,由于营养不良,该部位膨大受阻就形成尖嘴瓜。蜂腰瓜是在高温干旱期,生长势减弱引起,也与缺硼和缺钾有关。
    对策:保证充足的水肥供应,植株生长所需营养充分供应;保持一定的栽植密度,通风透光良好,减少机械损伤。

  • 第17题:

    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正确答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学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正本清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思想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一些学者首次从德语和俄语著作全面直接地探知和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新闻文献,一大批研究性论著相继问世,使我国新闻界见到了马列新闻学说的真经。
    (2)打幵国门,引进了西方新闻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传播学的引进、交流和研究,大大拓宽了我国新闻学研究的眼界和思路,为丰富和更新我国的新闻观念起了积极作用。
    (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框架和体系。1982年,甘惜分教授《新闻理论基础》面世,这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第一次进行系统化的表述。随着中国新闻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范畴体系逐渐趋向成熟。其中最具创新价值的核心内容,是关于社会主义舆论及其引导艺术的理论。
    (4)新闻教育快速发展,新闻学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现在全国已有60所高校设有新闻院系和专业,形成了具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自学考试、函授教育、在职培训等多层次的新闻教育体系。全国现有新闻学教师2000余人,各省市自治区社会科学部门以及大型媒体都设有新闻研究机构,一支数量可观、素质较高的新闻学术队伍已经形成。

  • 第18题: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有哪些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我国的对外开放并没有采取全国同步开放的方针,而是采取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边缘向纵深,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逐步推进的方针。具体表现为:1992年以前,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开放。包括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开放四个层次。1992年以后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在继续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了陆地边境市、镇,开放了一些沿江城市和内陆省会城市。

  • 第19题:

    配送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正确答案: 为了满足用户在货物处理的内容上、时间上以及服务水平上不断提高的要求,运输上必须引进先进的分拣设施和配送设备,用以建立正确、迅速、安全、廉价的作业体制。在新型配送中心未出现前,配送中心承担了某些转运的职能,以后一部分这类中心向纯粹的转运站发展以衔接不同的运输方式和不同规模的运输,另一部分则增强了“送”的职能,而后向更高级的“配”的方向发展。

  • 第20题:

    问答题
    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提出了哪些新闻理论问题?这些理论对后来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第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闻观,批判唯心主义的新闻观,主张新闻必须完全真实。
    第二、确立"全党办报"思想,批判"同人办报"观点。
    第三、确立"人民公仆"的思想,批判"无冕之王"的观点。
    第四、提倡"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观点,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
    第五、树立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文风,反对党八股。
    第六、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
    第七、坚持党性原则。
    经过整风改革,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学,促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改造,推动了新闻工作的深入改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1958年大跃进给中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哪些影响?“大跃进”之后,新闻事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进?

    正确答案: I、影响:新闻界也进行了大跃进,此局面是全国的大跃进形式下出现的。其结果是一方面,使得新闻事业在宣传大跃进方面推波助澜,另一方面也使得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广大的新闻工作者凭借着满腔热情创造出了一些新闻工作中的经验。
    II、大跃进之后,新闻事业的改进:
    ①电视事业的创办。
    ②广播事业的质量有所提高。
    ③新华通讯社事业发展显著。
    ③报纸和时事政治性的刊物稳步发展。
    ⑤新闻教育与新闻研究有较大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从创立到五十年代初期的发展。

    正确答案: (1)创立时期:(1921----1923).创立第一批中央政治报刊和团的报刊.在二七罢工后落入低潮。大革命时期:合办报刊和自有报刊,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全部停刊.
    (2)内战时期:
    白区:1927年后有所恢复,但是1932年全部丧失.
    根据地报刊:1931年建立中华苏维埃后形成苏区报刊体系.1933年达到高峰.1934年长征期间暂停.1935年底在陕北恢复.
    (3)抗战时期和内战时期:
    延安方面:延安是中共中央的驻地,延安的新闻事业在中共的新闻事业中是中心地位.
    报纸:1941年以前是创办系列报刊阶段.1941年以后是集中精力办好解放日报的时期.1947年因为撤离延安而停刊.
    通讯社(:新华社)和广播电台的经历见前面的注解.
    根据地:抗战时期按大区建立各地党委的机关报.
    (4)抗战胜利初期,随着根据地的扩张,新的根据地报刊大量创办.内战初期,根据地报刊处于收缩阶段.内战后期则恢复并且大发展.
    国统区:1937年和1938年在武汉创立《群众》和《新华日报》。
    (5)建国后的扩张和整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有哪些重大的突破性改革?

    正确答案: 1、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2、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到了广泛运用。
    3、副刊有了很大改进出现了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第七版、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时事新报》的《学灯》、《京报》副刊。
    4、中国记者走向世界。
    5、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1957年到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解释形成的原因。

    正确答案: 特点:我国在57-66年,随着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而变化,发展很不稳定;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曾经不顾经济条件,出现过全国大办县报的局面;在三年经济困难期间,由于纸张供应吃紧,有些报刊不得不合并或者压缩发行数量。完成了经济调整之后,报纸的数量才又缓缓升上来。
    形成原因:
    (1)新闻界掀起了自身的鸣放和整风运动的宣传报道。
    (2)“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反右斗争宣传。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发生的。广大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广大知识分子处于对国家的热爱提出了大量有益的意见,但由于中共中央片面夸大极少数右派分子的错误言论的严重性,导致反右扩大化。
    (3)“大跃进”时期的新闻工作犯下了严重的左倾主义错误,为大跃进推波助澜。首先是,总路线宣传的唯意志论;其次是农业生产大跃进宣传中的浮夸风;然后是工农业生产宣传中的瞎指挥;最后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宣传中的共产风。
    (4)60年代初,我国经济出现困难局面,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新闻事业因此也就有了新的发展。新闻工作在探索中前进。
    (5)经过60S初期的调整,国家经济略有好转,左倾思潮日益严重泛滥。对新闻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