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郭沫若散文创作中的感伤情绪。”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黄宗羲散文的创作特色


    正确答案: (1)政论集《明夷待访录》锋芒所向,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
    (2)文风宏伟浑厚、纵横恣肆,富有论辩色彩。
    (3)从总体上看,其散文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要大于文学价值。

  • 第2题:

    简述郭沫若20年代创作的心理分析小说有哪些?


    正确答案: 20年代郭沫若尝试创作了心理分析小说。有《残春》《叶罗提之墓》《喀尔美罗姑娘》等,是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人物性心理的小说。

  • 第3题:

    试析郭沫若散文中浪漫与向往的情绪。


    正确答案: 浪漫与向往的情绪是郭沫若散文中的牧歌情绪的主导倾向。在郭沫若这一时期的散文中,这两种情绪往往是融为一体的,有浪漫情绪的地方一定有向往,而在向往情绪表露的同时,一定伴随浪漫的抒情。他向往什么呢?他向往清新、欢愉的田园生活,喜欢听自家雏鸡、母鸡的欢叫;喜欢感受“欢愉的音波,在金色的暮气中游泳”(《夕暮》);他向往温馨、甜蜜的家庭生活,喜欢看儿女的顽皮,喜欢吃妻子炒的菜(《红瓜》);他向往人间的爱,渴求性爱、母爱(《菩提树下》);他希望青春永驻,他感激那用慧心替他“把青春留住了”的姑娘(《白发》);他也向往能以自己的心去慰藉那些不幸的人们,特别是可怜的少女,“我虽然不能供养你以春酒,但我要供养你以清洁的流泉,清洁的素心”(《路畔的蔷薇》)„„总之,他向往的是一个真实自我的平凡生活,他希翼的是把苦难与罪恶都清除干净的未来。正是在这种向往中,他激情奔放地表达了自己浪漫的理想;正是在这种向往中,他将时代的精神,民族新生的渴望,眷念祖国的情绪一齐奉献给了新文学,奉献给了时代,奉献给了他深爱着的中华民族。他自己也就在这种奉献中塑造了一个崇高的“自我”。

  • 第4题:

    叶简述绍钧的散文和童话作品创作。


    正确答案:在小说体裁之外,叶绍钧还创作过不少优秀的散文和童话作品,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作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开创者。其中的散文作品《五月卅一日急雨中》、《没有秋虫的地方》和童话作品《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 第5题:

    郭沫若与郁达夫的散文创作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郭沫若的散文集有《塔》、《橄榄》、《水平线下》等。他的散文记叙的多是自己的个人生活,从回忆童年到描述在异国的生活经历,纵情抒写,无拘无束,似乎不讲究锤炼,但别有一股潇洒自如之态。这些自叙性的散文与他的自叙小说有时界限不甚分明,作品主人公的自我抒情色彩很浓。
    郁达夫的率真、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文字,无所隐饰地暴露赤裸裸的自己,称得上是个独树一帜的散文家。他声称比起小说来,“现代的散文,却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他和郭沫若散文的主要方式,确实都在直接倾诉自身的遭遇,发出对龌龊的现代文明和官僚社会的切齿诅咒,又带有时代病的感伤。《归航》记述作者离日返国时的复杂心情,既厌恶给自己带来屈辱、压抑的异国生活,又有某种不忍诀别的心情,胡乱游走的狂放变态,以及想象用手枪击杀得到中国少女青睐的西洋人的那种情绪之流,无所顾忌地在文中迸涌。稍后写作的《一个人在途上》,把作者对亡儿的至情,表达得感人肺腑。郁达夫写散文大都在畅述自己的生活遭遇,直接抒发感伤情怀,常常像跟亲友诉苦或聊天那样,不拘形式地倾诉使你感动。读他的散文,就如同走进了他的生活。这样真率自然的写法,不但在传统散文中少见,在新文学中也很独特。郁达夫散文很恣肆放达,靠才情动人,但其驾驭文字的功力很深,那酣畅的神韵得益于古典文学修养。他自哀自怜过甚,是消极的一面,也是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的共同心境。文中夹杂的一些色情描写,是他发泄悲抑、郁闷的特殊方式,自然也含有对女性的变态心理。他的散文有时支离散漫,缺少节制,不讲究章法,质量上不平衡。但郁达夫的影响长期存在,说明一种十足个性化的文学,也是能有充沛的时代性的。

  • 第6题:

    简述方苞的文学主张以及散文创作的特点。


    正确答案:(1)方苞的散文理论核心为“义法”,“义”即所谓“言有物”,是指文章要有内容;“法”即所谓“言有序”,是指文章要有条理、有技巧,亦即文章形式。
    (2)他提出“义法”理论的核心意图,就是要使已经分离的道统和文统再次融为一体。
    (3)方苞的散文大多为崇经明道之作以及墓志碑传之类的应用文。力求在文章中体现出“义法”理论。优点在于剪裁干净,文辞简洁。
    (4)部分自己亲身经历的游记或小品可读性较强,如著名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但方苞本人却认为它们超出“义”的范围,故不收入自己的全集中,也说明了“义法”的局限。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郭沫若20年代创作的心理分析小说有哪些?

    正确答案: 20年代郭沫若尝试创作了心理分析小说。有《残春》《叶罗提之墓》《喀尔美罗姑娘》等,是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人物性心理的小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特色。

    正确答案: 1、崇高的悲剧美。
    2、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3、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理论。

    正确答案: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析郭沫若散文中浪漫与向往的情绪。

    正确答案: 浪漫与向往的情绪是郭沫若散文中的牧歌情绪的主导倾向。在郭沫若这一时期的散文中,这两种情绪往往是融为一体的,有浪漫情绪的地方一定有向往,而在向往情绪表露的同时,一定伴随浪漫的抒情。他向往什么呢?他向往清新、欢愉的田园生活,喜欢听自家雏鸡、母鸡的欢叫;喜欢感受“欢愉的音波,在金色的暮气中游泳”(《夕暮》);他向往温馨、甜蜜的家庭生活,喜欢看儿女的顽皮,喜欢吃妻子炒的菜(《红瓜》);他向往人间的爱,渴求性爱、母爱(《菩提树下》);他希望青春永驻,他感激那用慧心替他“把青春留住了”的姑娘(《白发》);他也向往能以自己的心去慰藉那些不幸的人们,特别是可怜的少女,“我虽然不能供养你以春酒,但我要供养你以清洁的流泉,清洁的素心”(《路畔的蔷薇》)„„总之,他向往的是一个真实自我的平凡生活,他希翼的是把苦难与罪恶都清除干净的未来。正是在这种向往中,他激情奔放地表达了自己浪漫的理想;正是在这种向往中,他将时代的精神,民族新生的渴望,眷念祖国的情绪一齐奉献给了新文学,奉献给了时代,奉献给了他深爱着的中华民族。他自己也就在这种奉献中塑造了一个崇高的“自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郭沫若散文创作中的感伤情绪。

    正确答案: 感伤,是郭沫若这一时期浪漫性散文的基调,也是郭沫若牧歌情绪的酵母,它酿成了一系列情趣盎然,格调新颖,意境轻灵的小品,也培植了刺人灵魂的几株“曼陀罗华”。郭沫若感伤的中心对象是自我。尽管他有时也为别人的不幸掬几把同情的泪,但峰回路转,最终仍回到自我。《人力以上》,是他浪漫散文中最现实的作品,也是感伤味最浓最直接的作品。他如实描写了日本友人S这个下层职员在病苦、家累、贫困中挣扎、毁灭的遭遇,通篇满溢着凄凉与悲哀,然而,当这种悲哀达到高峰时,郭沫若的情感意向又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我。“我一面哀悼他,但一面有感到自己的身世上来,我觉得S的一生就好像我自己的一面镜子一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黄宗羲散文的创作特色

    正确答案: (1)政论集《明夷待访录》锋芒所向,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
    (2)文风宏伟浑厚、纵横恣肆,富有论辩色彩。
    (3)从总体上看,其散文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要大于文学价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特色。


    正确答案: 1、崇高的悲剧美。
    2、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3、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 第14题:

    简述董桥散文创作的成就。


    正确答案:董桥的主要作品有评论散文集《在马克思的胡须丛中和胡须丛外》,散文集《双城杂笔》、《藏书家的心事》、《另外一种心情》、《从前》等。“怀旧”的“常情”可以说贯穿了董桥散文写作的全过程。
    1、将旧人与古物相连接,写出历史的斗转星移,写出作者的感慨万千。
    2、善于以普通人的日常人生,写人性的温暖和世事的无常。
    3、“怀旧”的“常情”贯穿了董桥散文写作全过程。
    4、从总体上看,静深、内敛、雅致,瘦劲中自有氤氲,淡笔中映现浓情。

  • 第15题:

    郭沫若散文的感伤情绪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1)、感伤自己作为一个弱国子民身处异国的卑下地位。这种感伤在他的小说《歧路难》中早就有明确的表现,而在他的散文中则表现的含蓄、曲折得多。《三诗人之死》,写的是自己所喂养的三只小兔的毁灭。诗人因为很喜欢这些小生灵,故以西欧三个诗人的名字为他们命名,一只取名为“拜伦”,一只称为“雪莱”,一只黑的称为“济慈”。不幸三个小生命都先后离他而去。“拜伦”被猫叼走了,“济慈”失踪了,“雪莱”也病故了。诗人通过它们的毁灭曲折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弱国子民身处异国的身世感。与此同时也含蓄地表明了强权者是天才诗人和美的大敌,于感伤中透露出发帝反封建的意向,于身边琐事中显示了时代情感。全文写的舒泰、轻灵,那淡而有味的感伤耐人咀嚼,引人联想。
    (2)、对自己勇气丧失的感伤。这种感伤比起第一种感伤来,意义更为深远,从一定意义上说,他揭示了自我感伤的主观原因,坦诚地表露了自己的弱点,显示了一种较为清醒的理性精神。《芭蕉花》是其代表作。本文写昔日为了给母亲治病,不惜违背母训到别人圆中掐了一朵芭蕉花。这种行为虽然有悖做人的道德,受到父母的斥责,而到今日,自己虽然明白了这一道理,“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的这个原因,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与勇气。”如此坦诚的自剖,不仅直观地显示了五四“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诗人的影响,同时也使郭沫若感伤的牧歌情绪升上了一个新的境界。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诗人,郭沫若在散文中一方面自我感伤,另一方面,又在这种感伤中进行清醒的自我批判,同时,也将这种批判扩大、升华为对人性恶的批判。《曼陀罗华》最集中地表现了这种寄深沉的人性批判于感伤的特点。它最生动地表现了郭沫若“牧歌的情绪”中的清醒理性,显示了郭沫若对人性的深刻洞悉。这正是郭沫若感伤散文最可宝贵的思想意识,也是郭沫若的感伤情绪区别于消极浪漫主义情感的地方。同时它也说明了“感伤”虽是郭沫若牧歌情绪的基础,却并不是这种情绪的主导倾向。

  • 第16题:

    简述郭沫若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题材戏剧创作。


    正确答案:郭沫若20世纪20年代专注于历史题材戏剧创作,l923年发表了《卓文君》和《王昭君》,1925年又创作《聂莹》,1926年将这三部戏剧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出版。站在时代的高度,郭沫若将《卓文君》写成中国古代的“娜拉”,写她面对封建势力的代表——父亲卓王孙和公公程郑.毫无惧色,她揭露程郑的虚伪和淫念,将封建纲常抛在一边,义无反顾地追求理想。郭沫若是以诗人写剧,奔放的热情、大胆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抒情,构成了其戏剧浓郁的诗的意境。

  • 第17题:

    简述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新时期散文创作自挽悼性散文开始复兴,回忆散文继之,回归到抒写真实思想感情的传统,带动全面复苏。中青年作家的散文思想敏锐,追求新颖形式,有一批佳作,但尚未摆脱老套路。90年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超越了当代散文的审美规范,在散文创作中开拓了一种新的境界。

  • 第18题:

    简述刘大櫆的文学主张以及散文创作的特点。


    正确答案:(1)刘大櫆在桐城派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继承了方苞的“义法”理论,又稍稍加以修正。
    (2)比较强调“义法”理论中的“法”。着重探讨了文章中“神气”、“音节”、“字句”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将对文章神气的追求落实到音节字句这些具体的操作上。
    (3)他本人的文章大都铿锵上口,音调高朗,有韵律之美。

  • 第19题:

    问答题
    郭沫若散文的感伤情绪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1)、感伤自己作为一个弱国子民身处异国的卑下地位。这种感伤在他的小说《歧路难》中早就有明确的表现,而在他的散文中则表现的含蓄、曲折得多。《三诗人之死》,写的是自己所喂养的三只小兔的毁灭。诗人因为很喜欢这些小生灵,故以西欧三个诗人的名字为他们命名,一只取名为“拜伦”,一只称为“雪莱”,一只黑的称为“济慈”。不幸三个小生命都先后离他而去。“拜伦”被猫叼走了,“济慈”失踪了,“雪莱”也病故了。诗人通过它们的毁灭曲折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弱国子民身处异国的身世感。与此同时也含蓄地表明了强权者是天才诗人和美的大敌,于感伤中透露出发帝反封建的意向,于身边琐事中显示了时代情感。全文写的舒泰、轻灵,那淡而有味的感伤耐人咀嚼,引人联想。
    (2)、对自己勇气丧失的感伤。这种感伤比起第一种感伤来,意义更为深远,从一定意义上说,他揭示了自我感伤的主观原因,坦诚地表露了自己的弱点,显示了一种较为清醒的理性精神。《芭蕉花》是其代表作。本文写昔日为了给母亲治病,不惜违背母训到别人圆中掐了一朵芭蕉花。这种行为虽然有悖做人的道德,受到父母的斥责,而到今日,自己虽然明白了这一道理,“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的这个原因,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与勇气。”如此坦诚的自剖,不仅直观地显示了五四“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诗人的影响,同时也使郭沫若感伤的牧歌情绪升上了一个新的境界。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诗人,郭沫若在散文中一方面自我感伤,另一方面,又在这种感伤中进行清醒的自我批判,同时,也将这种批判扩大、升华为对人性恶的批判。《曼陀罗华》最集中地表现了这种寄深沉的人性批判于感伤的特点。它最生动地表现了郭沫若“牧歌的情绪”中的清醒理性,显示了郭沫若对人性的深刻洞悉。这正是郭沫若感伤散文最可宝贵的思想意识,也是郭沫若的感伤情绪区别于消极浪漫主义情感的地方。同时它也说明了“感伤”虽是郭沫若牧歌情绪的基础,却并不是这种情绪的主导倾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郭沫若与郁达夫的散文创作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郭沫若的散文集有《塔》、《橄榄》、《水平线下》等。他的散文记叙的多是自己的个人生活,从回忆童年到描述在异国的生活经历,纵情抒写,无拘无束,似乎不讲究锤炼,但别有一股潇洒自如之态。这些自叙性的散文与他的自叙小说有时界限不甚分明,作品主人公的自我抒情色彩很浓。
    郁达夫的率真、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文字,无所隐饰地暴露赤裸裸的自己,称得上是个独树一帜的散文家。他声称比起小说来,“现代的散文,却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他和郭沫若散文的主要方式,确实都在直接倾诉自身的遭遇,发出对龌龊的现代文明和官僚社会的切齿诅咒,又带有时代病的感伤。《归航》记述作者离日返国时的复杂心情,既厌恶给自己带来屈辱、压抑的异国生活,又有某种不忍诀别的心情,胡乱游走的狂放变态,以及想象用手枪击杀得到中国少女青睐的西洋人的那种情绪之流,无所顾忌地在文中迸涌。稍后写作的《一个人在途上》,把作者对亡儿的至情,表达得感人肺腑。郁达夫写散文大都在畅述自己的生活遭遇,直接抒发感伤情怀,常常像跟亲友诉苦或聊天那样,不拘形式地倾诉使你感动。读他的散文,就如同走进了他的生活。这样真率自然的写法,不但在传统散文中少见,在新文学中也很独特。郁达夫散文很恣肆放达,靠才情动人,但其驾驭文字的功力很深,那酣畅的神韵得益于古典文学修养。他自哀自怜过甚,是消极的一面,也是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的共同心境。文中夹杂的一些色情描写,是他发泄悲抑、郁闷的特殊方式,自然也含有对女性的变态心理。他的散文有时支离散漫,缺少节制,不讲究章法,质量上不平衡。但郁达夫的影响长期存在,说明一种十足个性化的文学,也是能有充沛的时代性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方苞的文学主张以及散文创作的特点。

    正确答案: (1)方苞的散文理论核心为“义法”,“义”即所谓“言有物”,是指文章要有内容;“法”即所谓“言有序”,是指文章要有条理、有技巧,亦即文章形式。
    (2)他提出“义法”理论的核心意图,就是要使已经分离的道统和文统再次融为一体。
    (3)方苞的散文大多为崇经明道之作以及墓志碑传之类的应用文。力求在文章中体现出“义法”理论。优点在于剪裁干净,文辞简洁。
    (4)部分自己亲身经历的游记或小品可读性较强,如著名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但方苞本人却认为它们超出“义”的范围,故不收入自己的全集中,也说明了“义法”的局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十七年期间散文创作三支创作队伍。

    正确答案: 一是从五四、“左联”时期就活跃于文坛的像巴金、冰心、靳以、唐弢等颇负盛名的作家;
    二是从抗日、解放战争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阔步走来的像刘白羽、杨朔、魏巍、秦牧等才思横溢的文艺战士;
    三是解放前就开始文学活动,建国后在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的徐迟、碧野、袁鹰、何为等人;以及建国后才崭露头角的象刘宾雁、魏钢馅、林遐等生气勃勃的文学新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郭沫若散文在风格、思想上前后期的不同。

    正确答案: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人,也是浪漫派散文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文作品与他的诗歌作品一样,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艺术风格的发展和变化的脉络也十分清楚。作为浪漫派散文的开创者之一,他的散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个人思想意识的转变,其风格和思想内容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说来,以1927年为界,他的散文可分为两个时期,1927年以前的散文主要是积极浪漫主义的,1927年以后的则主要是现实主义的,尽管后期散文中的浪漫气息仍然存在,但其旨趣和情调却都转向了现实主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