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十七年期间散文创作三支创作队伍。”相关问题
  • 第1题:

    巴金散文创作最高水平的代表是1978年底开始创作的五卷本《()》。


    正确答案:随想录

  • 第2题:

    简述黄宗羲散文的创作特色


    正确答案: (1)政论集《明夷待访录》锋芒所向,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
    (2)文风宏伟浑厚、纵横恣肆,富有论辩色彩。
    (3)从总体上看,其散文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要大于文学价值。

  • 第3题:

    简述十七年期间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


    正确答案: 首先,题材和体裁还不够丰富多样。游记、写景散文、散文诗或诗散文这些品类都很少有佳作问世。像鲁迅的《野草》那样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根本就没有产生出来。至于题材,也有许多“禁忌”。题材上被种种的清规戒律所束缚。“题材决定”论之类的论调以及其他一些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严重窒息了散文的生机。
    其次,散文的流派、个性和风格的形成及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作品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思想、语言,说点人云亦云的“套话”,有的不敢大胆地吐露真情,或以违心之论敷衍成篇,或以不痛不痒的废话据塞读者,呈现出反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艺术上未能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至于“流派”,更是很少加以倡导。

  • 第4题:

    叶简述绍钧的散文和童话作品创作。


    正确答案:在小说体裁之外,叶绍钧还创作过不少优秀的散文和童话作品,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作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开创者。其中的散文作品《五月卅一日急雨中》、《没有秋虫的地方》和童话作品《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 第5题:

    简述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新时期散文创作自挽悼性散文开始复兴,回忆散文继之,回归到抒写真实思想感情的传统,带动全面复苏。中青年作家的散文思想敏锐,追求新颖形式,有一批佳作,但尚未摆脱老套路。90年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超越了当代散文的审美规范,在散文创作中开拓了一种新的境界。

  • 第6题:

    60年代最著名的三个散文创作流派是()、新小品文散文、诗画派散文。


    正确答案:激情派散文

  • 第7题:

    以《项脊轩志》为例,简述归有光散文创作的特色。


    正确答案:从内容上看,大多记一些日常的生活琐事,但作者善于从生活细节上寄寓情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从表现形式上看平常无奇,实际上蕴含有撼动人心的真挚情感。以《项脊轩志》为例,这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记叙了项脊轩的环境及其前后变化,亲人们对自己的关怀,以及自己对他们的怀念,所记的都是一些生活琐事,文章围绕对亲人的绵绵思念这个核心,借一阁记三代的遗迹,显得神气凝聚,格局玲珑,语言简洁精炼,人物的语言尤其精彩,都是极普通的家常话,感人至深。

  • 第8题:

    问答题
    “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经验教训。

    正确答案: 首先,散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宽松的政治环境。不难看出,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通讯报告的兴盛,具备政通人和的社会背景;抒情散文的两度潮涌,也与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20世纪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而l957年反右之后杂文的冷寂,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政治风雨对文学创作的摧残。
    其次,创作队伍的形成对散文的繁荣至关重要。1949年以后,耕耘在散文园地的,既有久负盛名的文坛宿将,又有
    才思横溢的文学新秀;既有多才多艺的诗人、小说家,又有阅历丰富的学者和教育家。正是他们体现在创作中的个性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散文艺术风格的单调重复。
    最后,“左”倾理论和僵化观念势必遏制散文的多元功能。散文创作本应十分自由,但在“文艺必须服务于政治”等口号的束缚下,它却变得不能“干预生活”、触及时弊;不能暴露阴暗、抨击丑恶;不能表现个性,袒露真实情感。作家们只好被迫收缩思想空间,专注于现实中的“光明”面,以清一色的“颂歌”取代散文(尤其是杂文)的讽刺、批判功能。这种“自我封闭”状态对于创作主体,对于散文创作的繁荣,都是十分有害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孙犁十七年时期的创作特征。

    正确答案: 现实情景种感受到的情景缺陷,决定了对经验的记取和构成方式。战争,革命的意义,在孙犁的小说中,大体上表现为给存在民间的生活信心,淳朴人性提供一种充分展示的典型环境。在发生革命战争的冀中乡村的背景上,作者的情感化的现象,来创造机制的生命形式和人际关系,这种理想的生命形式,更多地体现在它笔下的年轻女性身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巴金散文创作最高水平的代表是1978年底开始创作的五卷本《()》。

    正确答案: 随想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归有光的文学主张及散文创作特色。

    正确答案: 归有光是唐宋派散文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兼取唐宋之外,更应该重视道,同时又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在散文创作中充分表现了重真情和质朴美的特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60年代,散文创作再次掀起高潮,()年被称为散文年。

    正确答案: 1961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的散文创作在“十七年”时期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时人誉为“当代散文三大家”。


    正确答案:杨朔;秦牧;刘白羽

  • 第14题:

    “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经验教训。


    正确答案: 首先,散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宽松的政治环境。不难看出,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通讯报告的兴盛,具备政通人和的社会背景;抒情散文的两度潮涌,也与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20世纪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而l957年反右之后杂文的冷寂,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政治风雨对文学创作的摧残。
    其次,创作队伍的形成对散文的繁荣至关重要。1949年以后,耕耘在散文园地的,既有久负盛名的文坛宿将,又有
    才思横溢的文学新秀;既有多才多艺的诗人、小说家,又有阅历丰富的学者和教育家。正是他们体现在创作中的个性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散文艺术风格的单调重复。
    最后,“左”倾理论和僵化观念势必遏制散文的多元功能。散文创作本应十分自由,但在“文艺必须服务于政治”等口号的束缚下,它却变得不能“干预生活”、触及时弊;不能暴露阴暗、抨击丑恶;不能表现个性,袒露真实情感。作家们只好被迫收缩思想空间,专注于现实中的“光明”面,以清一色的“颂歌”取代散文(尤其是杂文)的讽刺、批判功能。这种“自我封闭”状态对于创作主体,对于散文创作的繁荣,都是十分有害的。

  • 第15题:

    简述董桥散文创作的成就。


    正确答案:董桥的主要作品有评论散文集《在马克思的胡须丛中和胡须丛外》,散文集《双城杂笔》、《藏书家的心事》、《另外一种心情》、《从前》等。“怀旧”的“常情”可以说贯穿了董桥散文写作的全过程。
    1、将旧人与古物相连接,写出历史的斗转星移,写出作者的感慨万千。
    2、善于以普通人的日常人生,写人性的温暖和世事的无常。
    3、“怀旧”的“常情”贯穿了董桥散文写作全过程。
    4、从总体上看,静深、内敛、雅致,瘦劲中自有氤氲,淡笔中映现浓情。

  • 第16题:

    在“十七年”时期散文创作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时人誉为“当代散文三大家”是()。

    • A、刘白羽
    • B、秦牧
    • C、魏巍
    • D、杨朔
    • E、吴伯箫

    正确答案:A,B,D

  • 第17题:

    60年代,散文创作再次掀起高潮,()年被称为散文年。


    正确答案:1961

  • 第18题:

    简述“清初三大家”散文创作的特点。


    正确答案: (1)“文人之文”的三位作家侯方域、魏禧、汪琬号称“清初三大家”。
    (2)他们对散文的认识不像黄宗羲等人那样强调社会意义,而是更注意其自身的文学渊源。所以他们的散文比较注意从文风上纠正晚明散文的放诞和纤佻习气,主张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
    (3)侯方域散文从明末时期的主情华丽转为入清后的老成沉稳。追随唐宋八大家和司马迁的文风,注意文章的气势和生动。
    (4)魏禧注意观察和认识生活。受《左传》、苏洵散文影响较深,叙事简洁而又生动传神。
    (5)汪琬论文主张明于辞义,合乎经旨,博观约取,归于雅驯。散文长于叙事,结构严谨,文字朴实。

  • 第19题:

    简述刘大櫆的文学主张以及散文创作的特点。


    正确答案:(1)刘大櫆在桐城派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继承了方苞的“义法”理论,又稍稍加以修正。
    (2)比较强调“义法”理论中的“法”。着重探讨了文章中“神气”、“音节”、“字句”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将对文章神气的追求落实到音节字句这些具体的操作上。
    (3)他本人的文章大都铿锵上口,音调高朗,有韵律之美。

  • 第20题:

    填空题
    ()、()、()的散文创作在“十七年”时期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时人誉为“当代散文三大家”。

    正确答案: 杨朔,秦牧,刘白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十七年期间散文创作三支创作队伍。

    正确答案: 一是从五四、“左联”时期就活跃于文坛的像巴金、冰心、靳以、唐弢等颇负盛名的作家;
    二是从抗日、解放战争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阔步走来的像刘白羽、杨朔、魏巍、秦牧等才思横溢的文艺战士;
    三是解放前就开始文学活动,建国后在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的徐迟、碧野、袁鹰、何为等人;以及建国后才崭露头角的象刘宾雁、魏钢馅、林遐等生气勃勃的文学新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方苞的文学主张以及散文创作的特点。

    正确答案: (1)方苞的散文理论核心为“义法”,“义”即所谓“言有物”,是指文章要有内容;“法”即所谓“言有序”,是指文章要有条理、有技巧,亦即文章形式。
    (2)他提出“义法”理论的核心意图,就是要使已经分离的道统和文统再次融为一体。
    (3)方苞的散文大多为崇经明道之作以及墓志碑传之类的应用文。力求在文章中体现出“义法”理论。优点在于剪裁干净,文辞简洁。
    (4)部分自己亲身经历的游记或小品可读性较强,如著名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但方苞本人却认为它们超出“义”的范围,故不收入自己的全集中,也说明了“义法”的局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十七年期间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

    正确答案: 首先,题材和体裁还不够丰富多样。游记、写景散文、散文诗或诗散文这些品类都很少有佳作问世。像鲁迅的《野草》那样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根本就没有产生出来。至于题材,也有许多“禁忌”。题材上被种种的清规戒律所束缚。“题材决定”论之类的论调以及其他一些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严重窒息了散文的生机。
    其次,散文的流派、个性和风格的形成及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作品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思想、语言,说点人云亦云的“套话”,有的不敢大胆地吐露真情,或以违心之论敷衍成篇,或以不痛不痒的废话据塞读者,呈现出反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艺术上未能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至于“流派”,更是很少加以倡导。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