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为什么需要有蟹种培育这一阶段?”相关问题
  • 第1题:

    什么叫懒蟹?为什么会形成懒蟹?


    正确答案:所谓懒蟹就是幼蟹养到年底,有些河蟹个体极小,其头胸甲宽仅1~1.5厘米,体重1克左右。它们往往栖居在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和觅食,体色深黑,甲壳硬,生长缓慢,称为懒蟹,又称"僵蟹"、"石蟹"。形成懒蟹的主要原因是:
    (1)池中缺少附着物(水葫芦、水花生、聚草等)。如水中溶氧经常不足或水质污染,河蟹就离水在岸边挖洞栖息,时间一长就适应沿岸洞穴生活,懒得下水觅食,故个体生长很慢。
    (2)水位变动大,有些水体像潮水河,水位忽高忽低,河蟹就容易在"潮间带"挖洞穴居,懒于出来活动,形成懒蟹。
    (3)投饵不均匀。一部分河蟹因投饵不匀而吃不到足够的饵料,只能摄食洞穴附近泥土中的腐殖质,维持生命,其个体生长缓慢。
    由此可见,产生懒蟹的技术关键是尽量减少幼蟹穴居的数量,使幼蟹在池内过隐居生活。

  • 第2题:

    如何根据幼蟹的生态要求,提高蟹种培育的成活率?


    正确答案:为防止池塘饲养的幼蟹自相残杀,防止产生懒蟹或小绿蟹,提高经济效益,在生产上池塘饲养幼蟹应遵循以下原则:
    (1)提供一个无敌害、符合幼蟹生长要求的池塘环境池塘要求浅水,清水,斜坡大,水草多。幼蟹要求清水、水草多、无敌害的环境(其池水溶氧高,幼蟹生长快),并喜欢在浅水处蜕壳。而池塘坡度大,水草多,幼蟹挖穴少,又为幼蟹过隐居生活提供了良好条件。
    (2)根据蟹种生长期的密度,分级饲养按个体增重情况,逐步稀疏生长期密度是提高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之一。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水体、饵料,发挥蟹种的生长潜力,又防止了蟹种因密度过大而影响生长,影响成活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但蟹种在饲养阶段很难用捕捞的方法来稀疏密度,因此生产上可采用二级培育法。即将一个大池塘按一定比例一分为二,先用较高的密度在一级池中培育,待长到一定规格,再去掉防逃墙,开通蟹沟,加水,让蟹种自己爬进第二级培育池;至此,蟹种才在整个大池塘中生长。
    (3)种养结合,建立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提高经济效益池塘内单一饲养蟹种,其水体、饵料没有充分利用,而且养蟹池因大量投饵后,水质容易变肥并混浊,加之幼蟹因缺乏水生植物作为栖居和蜕壳的场所,不利于蟹种栖息、蜕壳和生长。而在蟹种池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水蕹菜等)和养一些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等),则可以做到蟹稻、蟹和水生蔬菜互生,蟹鱼混养。河蟹的粪便、残饵肥水,水生植物和滤食性鱼类可利用水中的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不仅促进水生植物和鱼类生长,而且使池水转清,也有利于河蟹生长;与此同时,水生植物既可以为河蟹提供新鲜适口的植物性饲料,又为河蟹提供了栖居、蜕壳的良好环境。它们互利共存,形成一个水底、水中、水面结合的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早期应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促长促均匀,防止产生懒蟹;中、后期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控制其生长防止产生小绿蟹

  • 第3题:

    为什么仔蟹培育池必须种植水草、要种养结合?


    正确答案:1仔蟹培育池放养水生植物是仔蟹养殖阶段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提高仔蟹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仔蟹池培养水生植物有以下优点:
    (1)为仔蟹提供栖息、蜕壳的环境。仔蟹喜浅水环境,但仔蟹又怕强光,喜弱光,尤其在蜕壳时特别惧怕紫外线对其的杀伤。因此,在池塘种植沉水植物(伊乐藻、菹草、聚草等),在水面放养漂浮植物(水胡芦、水花生、小浮萍等),使仔蟹集中在水生植物丛中生活,既为仔蟹提供了浅水、避光的环境,又为其蜕壳和栖息创造了良好的场所。
    (2)解决了池塘水浅,水质不稳定,而池水过深,仔蟹又不能蜕壳的矛盾。
    (3)为仔蟹提供了新鲜可口的植物性饵料。水葫芦、水花生等水草的嫩叶、嫩根以及小浮萍均是仔蟹的优质植物性饵料。
    (4)降低水中氨氮,增加溶氧,改善水质。仔蟹喜清新水质,而大量投饵,会造成其粪便、残饵分解,致使水中氨氮急增,水质肥,溶氧条件差,从而抑制河蟹生长。放养水生植物后,它们生长需大量吸收水中的营养盐类,大大降低水中氨氮,同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又释放大量溶氧,进一步加速了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以供植物利用,使水质转清,有利于仔蟹生长。
    (5)防止仔蟹逃逸。仔蟹个体轻,其步足刚毛上粘附吸附水后,攀爬外逃能力极强,即使是十分光滑的玻璃板,也可以垂直爬出。在下雨时,防逃设施受潮后,仔蟹即可垂直爬出。因此,严格地讲,单配置良好的防逃设施,仔蟹还是容易逃逸。只有在培育池内为仔蟹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特别是种植和培养大量水生植物,才能留住仔蟹,减少逃逸数量。
    池塘内单一饲养蟹种,其水体、饵料没有充分利用,而且养蟹池因大量投饵后,水质容易变肥并混浊;加以蟹种因缺乏水生植物作为栖息和蜕壳场所,不利于蟹种栖居、蜕壳和生长。而在蟹种池内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水蕹菜、菱等)和饲养一些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等),则可以做到蟹稻、蟹和水生蔬菜共生;而蟹鱼混养,河蟹的粪便、残饵肥水,水生植物和滤食性鱼类利用水中的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这不仅促进了水生植物和鱼类生长,而且使池水转清,也有利于蟹种生长。由此同时,水生植物既可以为蟹种提供新鲜适口的植物性饵料,又为蟹种的提供了栖居、蜕壳的良好环境,河蟹就不会逃逸。它们互利共存,形成一个水底、水中、水面结合的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渔谚有:"蟹多少,看水草"形象化地说明蟹种池种植水生植物的重要性。

  • 第4题:

    ()轮虫在海水鱼虾蟹苗种培育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


    正确答案:褶皱臂尾

  • 第5题:

    简述对虾幼体培育各阶段的水温控制范围,为什么要控制水温?


    正确答案: 无节幼体期的水温应控制在20~22℃。溞状幼体期的水温应控制在22~24℃,糖虾幼体期的水温以24~26℃为好,仔虾水温控制有25~27℃。
    水温是对虾幼体发育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从受精卵的孵化到幼体培育,控温始终是最重要的工作。因为,无论是受精卵的孵化,还是各阶段的幼体发育,都需要适应的温度范围。在这个范围之间,有一个最适温度,在此温度下,幼体的发育速度最快,质量最好。因此,在对虾人工育苗场过程中,要控制水温,使之有利于幼体发育,使虾苗按计划时间出池。

  • 第6题:

    大闸蟹为什么要以“闸”命名()。

    • A、“闸”是捕蟹的一种工具
    • B、蟹生活在湖河闸口处
    • C、闸蟹音同吴语煮蟹

    正确答案:A

  • 第7题:

    在数据库设计中,为什么要有概念设计这一阶段?


    正确答案:使设计人员从用户的观点看待数据和处理需求、约束,产生反映用户观点的概念模型。将概念模设计从设计过程中独立开来,可以使数据库设计各阶段任务单一化,减少复杂度,便于组织管理,能较好地适应各种变化,转换成关系模式。

  • 第8题:

    单选题
    大闸蟹为什么要以“闸”命名()。
    A

    “闸”是捕蟹的一种工具

    B

    蟹生活在湖河闸口处

    C

    闸蟹音同吴语煮蟹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为什么将蟹苗养至Ⅲ期仔蟹作为仔蟹培育阶段?

    正确答案: 蟹苗蜕3次壳即为Ⅲ期仔蟹,标志着仔蟹阶段结束。这是因为:
    (1)Ⅲ期仔蟹已开始具备河蟹的基本形态。I期仔蟹尽管已形成蟹的形状,但其头脑甲长度大于头胸甲的宽度,而从Ⅲ期仔蟹开始,其头胸甲长小于头胸甲宽。
    (2)Ⅲ期仔蟹已开始完全适应在淡水中生活。在蟹苗阶段其最适盐度为7‰~8‰,I期仔蟹的最适盐度为5‰左右,Ⅱ期仔蟹为3‰左右,Ⅲ期仔蟹为0.5‰以下(淡水),它们发育到Ⅲ期仔蟹以后,只有在淡水中,耗氧率低,能需量小,生长快,蜕壳间隔时间短,成活率高。如果此时Ⅲ期仔蟹仍在咸淡水中生活,其生长速度比淡水中低得多。
    (3)Ⅲ期仔蟹已开始挖洞穴居,与成蟹的生活习性相似。通常I期、Ⅱ期仔蟹不会挖洞穴居,仅过隐居生活。而Ⅲ期仔蟹开始挖洞穴居,其逃避敌害生物的能力明显加强。
    (4)Ⅲ期仔蟹的食性已属杂食性。蟹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主食,也摄食少量有机碎屑。到I期仔蟹,肠道内植物性饵料以及有机碎屑的含量逐步增加。到Ⅲ期仔蟹阶段,其食性已与成蟹相近似,唯食谱范围比成蟹狭,均属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类型。
    由此可见,从蟹苗到Ⅲ期仔蟹是一个过渡阶段。在形态上由龙虾型过渡到真正的蟹型;在生态上从海水逐步过渡到淡水。从浮游逐步过渡到穴居,其食性从食浮游生物过渡到杂食性。因此在养殖上必须提供这种过渡所要求的条件,采用专门的池塘给予精心的培育。
    此外,从生产上看,蟹苗经l5~20天的培育,随着个体增大,养殖的密度与水质、饵料的矛盾也随之增大,特别是在培育后期,水温越来越高,给出池、分养和运输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只要达到Ⅲ期仔蟹,幼体已完全适应淡水生活,其抗逆能力大大增强,即可出池分养、运输和销售。仔蟹培育阶段相当于鱼苗培育成夏花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为什么需要有蟹种培育这一阶段?

    正确答案: 蟹种培育是指Ⅲ期仔蟹培育到年底或来年春天。这一阶段又称幼蟹阶段,在生产上称为一龄蟹种培育,相当于鱼种由夏花养成冬花或春花。幼蟹一般的出塘规格为5~20克/只,即50~200只/公斤。
    在这一阶段,幼蟹蜕壳次数多(约为5次),个体生长快,Ⅲ期仔蟹体重为50毫克/只,蜕5次壳后,体重可达10克左有,增长了200倍。说明这一阶段新陈代谢水平高,需要充足的饵料。但幼蟹个体小,逃避敌害生物能力还较低,而且群体间个体生长差异十分显著。在自然条件下,同样月龄的幼蟹个体可相差几十倍。它们往往因缺乏食物而自相残食,特别在幼蟹蜕壳后,极易被未蜕壳的幼蟹残杀,致使成活率大大下降。如直接将它们放入成蟹池,当年又无法上市,更易被成蟹残食。为提高其成活率,需要用专门的池塘,根据幼蟹的生物学特点,提供其生长、蜕壳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和饵料,培养成规格整齐、大小合适、成活率高的一龄蟹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在数据库设计中,为什么要有概念设计这一阶段?

    正确答案: 使设计人员从用户的观点看待数据和处理需求、约束,产生反映用户观点的概念模型。将概念模设计从设计过程中独立开来,可以使数据库设计各阶段任务单一化,减少复杂度,便于组织管理,能较好地适应各种变化,转换成关系模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为什么清水大闸蟹越来越少?怎样才能培育出大蟹?

    正确答案: 由于河蟹养殖前几年片面追求产量和养殖面积,对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特别是与辽蟹、瓯蟹的混杂,这些蟹外逃下海产卵,与长江蟹杂交,使长江口河蟹的优质种质遭到严重破坏,其无形资产的损失不可估量。加以绝大多数人工育苗基地均采用个体小的"塘蟹"作亲本,导致繁殖亲本小型化。目前市场上50~100克的小规格成蟹已充斥市场,价格明显下跌;而150~250克的优质成蟹数量仅占20~25%,大规格河蟹价格居高不下就是最好的证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为什么蟹苗必须培育成仔蟹,才能提高其养殖成活率?


    正确答案:河蟹在蟹苗阶段有以下特点:
    (1)个体小(一般每只仅3~7毫克),龙虾型,游动速度慢,不能挖穴,喜集群,逃避敌害生物的能力很差,极易被敌害生物吞食。据测定,一条白鲦鱼其肠内有34只蟹苗,一只癞蛤蟆其胃内有121只蟹苗。因此需要创造一个无敌害的生活环境,才能提高其成活率。
    (2)取食能力低,食谱范围狭。蟹苗在自然水体中,主食水蚤、水虹蛔和一些水生植物(小浮萍等),这些食物在自然条件下往往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要求有专门的培育池,提供量多质好的适口饵料,才能提高其成活率。
    (3)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低。蟹苗的适温范围为l5~30℃,最适水温为25±3.5℃。水温下降到12℃以下,就要冻死。对温度骤变的适应能力差,降温骤变的安全范围为5.37±0.85℃,升温骤变的安全范围为3.15±0.75℃。此外,它们对淡水也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此也要求有专门的培育池,控制水质,提高其成活率。
    (4)新陈代谢水平高,蟹苗生长快。一般3~7毫克/只的大眼幼体,经15~20天的培育,蜕3次壳成为Ⅲ期仔蟹,体重达35~80毫克/只,增长了l0倍以上。其每克体重的耗氧率为1.068毫克/小时,比一龄蟹种大8.3倍,每小时每千克能需量为3.44千卡,比一龄蟹种大4.9倍。
    综上所述,蟹苗新陈代谢水平高,生长快,需要摄食大量的高质量的饵料,但蟹苗个体小,抗逆性差,对饵料的要求高。如果直接将它们放入湖泊、河道中,就好比将鱼苗直接放入天然水体一样,成活率极低(通常回捕率仅0.1%~5%)。因此必须创造一个无敌害的、水质良好、饵料适口充足的生态环境,促进其生长,提高成活率。仔蟹培育池就是为其创造这一生态环境而设立的专用培育池。

  • 第14题:

    池塘养成蟹为什么要设蟹穴和蟹岛?


    正确答案:成蟹养殖池坡度大,不利于河蟹挖洞穴居。设人工蟹穴的目的是便于河蟹隐居。蟹岛,又称蟹墩,设在池塘中央,其目的是为河蟹提供浅水、安静的蜕壳环境,以避免自相残杀。
    以往人工蟹穴采用固定式蟹巢。即采用小青瓦在池内砌成镂空状蟹巢。这种固定式蟹穴有很多弊病。一是瓦片易碎,蟹穴群容易坍塌,给以后的捕捞操作带来很大困难;二是在蟹穴区粪便残饵多,造成严重污染区,其淤泥多,溶氧条件差,河蟹在此生活,脐黑,体色深,生长慢。改进的方法可采用移动式蟹穴。即用毛竹筒、塑料管构成,直径9~10厘米,长30厘米,毛竹一端竹节打通,塑料管一端用网片封闭,每8~10根捆成一捆,每捆的捆扎绳由浮子浮于水面。投放时,应接近投饵区,而远离蜕壳的蟹岛区,一般每亩放置50~60捆。这种移动式蟹穴的优点是便于提取蟹穴,倒出其中河蟹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而且由于蟹穴经常移动,可有效地防止穴区污染。此外人造蟹穴也是良好的捕捞工具,减少劳动强度,避免了河蟹损伤,用人工蟹穴捕蟹,回捕率可达60%左右。蟹岛在蟹池中央,呈方形、圆形、十字形和廿字形小岛。以往小岛高出水面20~30厘米,但这种设置的弊病是占用了养殖水面,而且小岛往往容易成为水老鼠、水鸟的栖息场所。
    因此,应将蟹岛改为低于水面10厘米的蟹墩,在其上种植水生经济作物。蟹墩上不投饵料。这样既防止了敌害生物的栖居,又为河蟹蜕壳提供了浅水、隐避和安静的环境。

  • 第15题:

    为什么目前不必采用早繁蟹苗当年养成成蟹上市?


    正确答案: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有些单位在2~3月份就进行河蟹人工育苗,培育仔蟹,目的是当年养成成蟹上市。但此法目前的弊病很多,主要是:
    (1)投资大,成活率低。长江流域2~4月份进行仔蟹培育,必须放在室内加温水泥池或塑料大棚土池培育,不仅投资大,而且仔蟹在密集、低温条件下,病害多,生长慢,成活率低。
    (2)当年养成成蟹不但规格小,经济价值低,而且进一步加剧了蟹苗的需要量。如蟹苗当年养成成蟹,其放养密度低,饵料要求高,但出塘规格一般均在100克以下,有部分甚至仅30~50克,它们均只发育到绿蟹阶段。其经济价值低,一旦这种小绿蟹下海产卵,将严重影响长江水系的种质资源。由于养殖周期由二年缩短为一年,蟹苗的年平均需要量就增加了一倍,蟹种的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等于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就被食用,甚为可惜。
    我们认为,只有当蟹苗供应数量充足,价格便宜,养殖设施良好,防止小绿蟹形成技术以及促进河蟹快速生长技术过关后,才能进行缩短养殖周期试验。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生产上还不宜采用早繁蟹苗当年养成成蟹。

  • 第16题:

    为什么将蟹苗养至Ⅲ期仔蟹作为仔蟹培育阶段?


    正确答案:蟹苗蜕3次壳即为Ⅲ期仔蟹,标志着仔蟹阶段结束。这是因为:
    (1)Ⅲ期仔蟹已开始具备河蟹的基本形态。I期仔蟹尽管已形成蟹的形状,但其头脑甲长度大于头胸甲的宽度,而从Ⅲ期仔蟹开始,其头胸甲长小于头胸甲宽。
    (2)Ⅲ期仔蟹已开始完全适应在淡水中生活。在蟹苗阶段其最适盐度为7‰~8‰,I期仔蟹的最适盐度为5‰左右,Ⅱ期仔蟹为3‰左右,Ⅲ期仔蟹为0.5‰以下(淡水),它们发育到Ⅲ期仔蟹以后,只有在淡水中,耗氧率低,能需量小,生长快,蜕壳间隔时间短,成活率高。如果此时Ⅲ期仔蟹仍在咸淡水中生活,其生长速度比淡水中低得多。
    (3)Ⅲ期仔蟹已开始挖洞穴居,与成蟹的生活习性相似。通常I期、Ⅱ期仔蟹不会挖洞穴居,仅过隐居生活。而Ⅲ期仔蟹开始挖洞穴居,其逃避敌害生物的能力明显加强。
    (4)Ⅲ期仔蟹的食性已属杂食性。蟹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主食,也摄食少量有机碎屑。到I期仔蟹,肠道内植物性饵料以及有机碎屑的含量逐步增加。到Ⅲ期仔蟹阶段,其食性已与成蟹相近似,唯食谱范围比成蟹狭,均属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类型。
    由此可见,从蟹苗到Ⅲ期仔蟹是一个过渡阶段。在形态上由龙虾型过渡到真正的蟹型;在生态上从海水逐步过渡到淡水。从浮游逐步过渡到穴居,其食性从食浮游生物过渡到杂食性。因此在养殖上必须提供这种过渡所要求的条件,采用专门的池塘给予精心的培育。
    此外,从生产上看,蟹苗经l5~20天的培育,随着个体增大,养殖的密度与水质、饵料的矛盾也随之增大,特别是在培育后期,水温越来越高,给出池、分养和运输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只要达到Ⅲ期仔蟹,幼体已完全适应淡水生活,其抗逆能力大大增强,即可出池分养、运输和销售。仔蟹培育阶段相当于鱼苗培育成夏花阶段。

  • 第17题:

    为什么说梭子蟹才是真正的游泳蟹?


    正确答案: 在地球上生存的275种蟹中,许多种类都有一定的游泳能力,但真正称得上游泳蟹的只有梭子蟹。它们的壳薄、腿长、眼大,具有粗壮的大螯,最后一对附肢退化成又扁又圆的游泳足,非常适合游泳,它们才是真正的游泳蟹。

  • 第18题:

    需断电操作时,为什么要有人看守?


    正确答案:无人守护电源开关会导致触电事故。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对虾幼体培育各阶段的水温控制范围,为什么要控制水温?

    正确答案: 无节幼体期的水温应控制在20~22℃。溞状幼体期的水温应控制在22~24℃,糖虾幼体期的水温以24~26℃为好,仔虾水温控制有25~27℃。
    水温是对虾幼体发育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从受精卵的孵化到幼体培育,控温始终是最重要的工作。因为,无论是受精卵的孵化,还是各阶段的幼体发育,都需要适应的温度范围。在这个范围之间,有一个最适温度,在此温度下,幼体的发育速度最快,质量最好。因此,在对虾人工育苗场过程中,要控制水温,使之有利于幼体发育,使虾苗按计划时间出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为什么蟹苗必须培育成仔蟹,才能提高其养殖成活率?

    正确答案: 河蟹在蟹苗阶段有以下特点:
    (1)个体小(一般每只仅3~7毫克),龙虾型,游动速度慢,不能挖穴,喜集群,逃避敌害生物的能力很差,极易被敌害生物吞食。据测定,一条白鲦鱼其肠内有34只蟹苗,一只癞蛤蟆其胃内有121只蟹苗。因此需要创造一个无敌害的生活环境,才能提高其成活率。
    (2)取食能力低,食谱范围狭。蟹苗在自然水体中,主食水蚤、水虹蛔和一些水生植物(小浮萍等),这些食物在自然条件下往往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要求有专门的培育池,提供量多质好的适口饵料,才能提高其成活率。
    (3)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低。蟹苗的适温范围为l5~30℃,最适水温为25±3.5℃。水温下降到12℃以下,就要冻死。对温度骤变的适应能力差,降温骤变的安全范围为5.37±0.85℃,升温骤变的安全范围为3.15±0.75℃。此外,它们对淡水也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此也要求有专门的培育池,控制水质,提高其成活率。
    (4)新陈代谢水平高,蟹苗生长快。一般3~7毫克/只的大眼幼体,经15~20天的培育,蜕3次壳成为Ⅲ期仔蟹,体重达35~80毫克/只,增长了l0倍以上。其每克体重的耗氧率为1.068毫克/小时,比一龄蟹种大8.3倍,每小时每千克能需量为3.44千卡,比一龄蟹种大4.9倍。
    综上所述,蟹苗新陈代谢水平高,生长快,需要摄食大量的高质量的饵料,但蟹苗个体小,抗逆性差,对饵料的要求高。如果直接将它们放入湖泊、河道中,就好比将鱼苗直接放入天然水体一样,成活率极低(通常回捕率仅0.1%~5%)。因此必须创造一个无敌害的、水质良好、饵料适口充足的生态环境,促进其生长,提高成活率。仔蟹培育池就是为其创造这一生态环境而设立的专用培育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如何根据幼蟹的生态要求,提高蟹种培育的成活率?

    正确答案: 为防止池塘饲养的幼蟹自相残杀,防止产生懒蟹或小绿蟹,提高经济效益,在生产上池塘饲养幼蟹应遵循以下原则:
    (1)提供一个无敌害、符合幼蟹生长要求的池塘环境池塘要求浅水,清水,斜坡大,水草多。幼蟹要求清水、水草多、无敌害的环境(其池水溶氧高,幼蟹生长快),并喜欢在浅水处蜕壳。而池塘坡度大,水草多,幼蟹挖穴少,又为幼蟹过隐居生活提供了良好条件。
    (2)根据蟹种生长期的密度,分级饲养按个体增重情况,逐步稀疏生长期密度是提高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之一。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水体、饵料,发挥蟹种的生长潜力,又防止了蟹种因密度过大而影响生长,影响成活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但蟹种在饲养阶段很难用捕捞的方法来稀疏密度,因此生产上可采用二级培育法。即将一个大池塘按一定比例一分为二,先用较高的密度在一级池中培育,待长到一定规格,再去掉防逃墙,开通蟹沟,加水,让蟹种自己爬进第二级培育池;至此,蟹种才在整个大池塘中生长。
    (3)种养结合,建立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提高经济效益池塘内单一饲养蟹种,其水体、饵料没有充分利用,而且养蟹池因大量投饵后,水质容易变肥并混浊,加之幼蟹因缺乏水生植物作为栖居和蜕壳的场所,不利于蟹种栖息、蜕壳和生长。而在蟹种池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水蕹菜等)和养一些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等),则可以做到蟹稻、蟹和水生蔬菜互生,蟹鱼混养。河蟹的粪便、残饵肥水,水生植物和滤食性鱼类可利用水中的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不仅促进水生植物和鱼类生长,而且使池水转清,也有利于河蟹生长;与此同时,水生植物既可以为河蟹提供新鲜适口的植物性饲料,又为河蟹提供了栖居、蜕壳的良好环境。它们互利共存,形成一个水底、水中、水面结合的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早期应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促长促均匀,防止产生懒蟹;中、后期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控制其生长防止产生小绿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梭子蟹才是真正的游泳蟹?

    正确答案: 在地球上生存的275种蟹中,许多种类都有一定的游泳能力,但真正称得上游泳蟹的只有梭子蟹。它们的壳薄、腿长、眼大,具有粗壮的大螯,最后一对附肢退化成又扁又圆的游泳足,非常适合游泳,它们才是真正的游泳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池塘养成蟹为什么要设蟹穴和蟹岛?

    正确答案: 成蟹养殖池坡度大,不利于河蟹挖洞穴居。设人工蟹穴的目的是便于河蟹隐居。蟹岛,又称蟹墩,设在池塘中央,其目的是为河蟹提供浅水、安静的蜕壳环境,以避免自相残杀。
    以往人工蟹穴采用固定式蟹巢。即采用小青瓦在池内砌成镂空状蟹巢。这种固定式蟹穴有很多弊病。一是瓦片易碎,蟹穴群容易坍塌,给以后的捕捞操作带来很大困难;二是在蟹穴区粪便残饵多,造成严重污染区,其淤泥多,溶氧条件差,河蟹在此生活,脐黑,体色深,生长慢。改进的方法可采用移动式蟹穴。即用毛竹筒、塑料管构成,直径9~10厘米,长30厘米,毛竹一端竹节打通,塑料管一端用网片封闭,每8~10根捆成一捆,每捆的捆扎绳由浮子浮于水面。投放时,应接近投饵区,而远离蜕壳的蟹岛区,一般每亩放置50~60捆。这种移动式蟹穴的优点是便于提取蟹穴,倒出其中河蟹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而且由于蟹穴经常移动,可有效地防止穴区污染。此外人造蟹穴也是良好的捕捞工具,减少劳动强度,避免了河蟹损伤,用人工蟹穴捕蟹,回捕率可达60%左右。蟹岛在蟹池中央,呈方形、圆形、十字形和廿字形小岛。以往小岛高出水面20~30厘米,但这种设置的弊病是占用了养殖水面,而且小岛往往容易成为水老鼠、水鸟的栖息场所。
    因此,应将蟹岛改为低于水面10厘米的蟹墩,在其上种植水生经济作物。蟹墩上不投饵料。这样既防止了敌害生物的栖居,又为河蟹蜕壳提供了浅水、隐避和安静的环境。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