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①山之体,石为骨,土为肉,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山脉,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
②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山欲其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销其腰则高;水欲其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
③二株一丛,必一俯一仰,一斜一直,一呼一应。头一平一锐,根一露一藏。
④山石树木楼阁亭台,可以人为尺。
⑤枝无寸直。一波三折。
⑥繁不拥塞,简不空虚。繁而不乱,简而存意。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⑦收复一放,山势渐开而势转;一起又一伏;山欲动而势长。
更多“简述盆景美学——《画论》”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山石盆景创作过程。


    正确答案: ⒈立意构思
    ⒉选石
    ⒊锯截
    ⒋雕琢
    ⒌组合
    ⒍胶合
    ⒎植物配件
    ⒏提名

  • 第2题:

    简述盆景植物分类。


    正确答案: 盆景树木的分类方法有两种:系统分类法和混合分类法。
    ①、所谓系统分类法,就是按植物精华系统分类,由低级到高级。
    ②、所谓混合分类法,就是按盆景树木性状和观赏特性结合起来的综合分类法。它把盆景树木分为五大类:松柏类、杂木类(性状)、观花类、观果类、观叶类(观赏特性)。

  • 第3题:

    简述盆景树木的选树标准。


    正确答案:盆景树木的选树标准:树蔸怪异、悬根露爪、枝干耐剪易扎、枝细叶小、节间短、抗逆性强、病虫害少、耐移栽、最好有花果。

  • 第4题:

    简述盆景造型的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意在笔先、扬长避短、统一协调、繁中求简、以小见大、主次分明、疏密得当、虚实相宜、露中有藏、静中求动、妙运用法、曲直和谐、形神兼备。

  • 第5题:

    问答题
    简述盆景美学——《画论》

    正确答案: ①山之体,石为骨,土为肉,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山脉,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
    ②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山欲其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销其腰则高;水欲其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
    ③二株一丛,必一俯一仰,一斜一直,一呼一应。头一平一锐,根一露一藏。
    ④山石树木楼阁亭台,可以人为尺。
    ⑤枝无寸直。一波三折。
    ⑥繁不拥塞,简不空虚。繁而不乱,简而存意。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⑦收复一放,山势渐开而势转;一起又一伏;山欲动而势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董其昌的生平及代表性画论思想著作。

    正确答案: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明朝华亭人,官南京礼部尚书,益文敏。明代著名书画家。他在绘画上提出“南北宗”说,崇南贬北,标举文人画,强调笔墨形式的独立表现,对晚明及清代绘画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著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意境”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最早出现在()
    A

    先秦诸子的论述

    B

    魏晋南北朝文论

    C

    唐代诗论

    D

    宋代画论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盆景作为边缘艺术,涉及的艺术种类有哪些?并简述其跟盆景的联系。

    正确答案: 盆景是多种艺术结合在一起的结晶,跟很多艺术都有联系,我们叫它边缘艺术。
    (1)园林艺术
    钱学森曾经把盆景叫做“小园林”,实际上,它本身就是园林艺术,做为园林艺术的一部分,在历史上的发展跟园林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2)文学艺术
    盆景的立意和命名本身就是一种文学,和诗词、典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本质上看,盆景要表现一种文化精神,这跟园林是一样的,中国的传统园林可以称为“文人园林”,盆景当然也就是“文人盆景”了,中国的盆景包含的思想很丰富,思想也很深邃,往往有着哲学、佛教等含义,一般外国人欣赏不了中国的盆景,这是它特有的中国文化性所决定的。
    (3)绘画艺术
    盆景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绘画理论,其创作过程先有立意,是通过绘画来表现,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最终要由制作来实现。这和我们的园林设计过程是相似的,绘画对立意的表现很重要。很多地方风格,根据当地国画理论创作出自己的特点,象扬派、徽派、岭南派等,都或多或少的跟国画都有联系。
    (4)雕塑艺术
    对于软石山水的制作,实际上就是雕塑出来的,其本身也就是雕塑艺术。
    (5)陶瓷艺术
    盆景用盆十分讲究,要求的观赏价值较高,传统上一般用陶瓷盆,这就需要陶瓷艺术。
    (6)书法艺术
    盆景展览的时候总是配以书法艺术,用来点景,增加意境。
    (7)园艺栽培艺术
    对于桩景来说,植物生长过程就是盆景的生命,树桩一旦死掉了,它的价值也就没有了。盆景要求的园艺栽培水平是很高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盆景作为边缘艺术,涉及的艺术种类有哪些?并简述其跟盆景的联系。


    正确答案: 盆景是多种艺术结合在一起的结晶,跟很多艺术都有联系,我们叫它边缘艺术。
    (1)园林艺术
    钱学森曾经把盆景叫做“小园林”,实际上,它本身就是园林艺术,做为园林艺术的一部分,在历史上的发展跟园林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2)文学艺术
    盆景的立意和命名本身就是一种文学,和诗词、典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本质上看,盆景要表现一种文化精神,这跟园林是一样的,中国的传统园林可以称为“文人园林”,盆景当然也就是“文人盆景”了,中国的盆景包含的思想很丰富,思想也很深邃,往往有着哲学、佛教等含义,一般外国人欣赏不了中国的盆景,这是它特有的中国文化性所决定的。
    (3)绘画艺术
    盆景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绘画理论,其创作过程先有立意,是通过绘画来表现,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最终要由制作来实现。这和我们的园林设计过程是相似的,绘画对立意的表现很重要。很多地方风格,根据当地国画理论创作出自己的特点,象扬派、徽派、岭南派等,都或多或少的跟国画都有联系。
    (4)雕塑艺术
    对于软石山水的制作,实际上就是雕塑出来的,其本身也就是雕塑艺术。
    (5)陶瓷艺术
    盆景用盆十分讲究,要求的观赏价值较高,传统上一般用陶瓷盆,这就需要陶瓷艺术。
    (6)书法艺术
    盆景展览的时候总是配以书法艺术,用来点景,增加意境。
    (7)园艺栽培艺术
    对于桩景来说,植物生长过程就是盆景的生命,树桩一旦死掉了,它的价值也就没有了。盆景要求的园艺栽培水平是很高的。

  • 第10题:

    简述宋代盆景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到宋代,桩景与山水盆景的区别更加明确了,并对石附式盆景有了文字记载。
    2、宋代有了对盆景的题名之举。
    3、赏石标准更为明确,对石品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山水盆景,制作技艺较唐代也有了显著提高。4、盆景植物分类,出现了“十八学士的记载”
    5、由于日本的“宋风化”,盆景再度传入日本。
    6、宋诗中出现了“根艺”的记载,它与盆景发展关系密切。

  • 第11题:

    简述盆景修剪的方法及修剪反应。


    正确答案: 摘:摘心可促进腋芽萌动多长分枝,利于扩大树冠;摘叶可使枝叶疏朗,提高观赏效果。
    截:短截后形成中短枝较多,单枝生长较弱,但总生长量大,母枝加粗生长快,可缓和枝势;中短截后形成中长枝较多,成枝力高,生长势旺,可促进枝条生长;重短截后成枝力不如中截,一般剪口下抽生1-2个旺枝,总生长量小,但可促发强枝。
    缩:对全枝有削弱作用,但对剪口下附近枝芽有一定促进作用,有利更新复壮。
    疏:对全桩起削弱作用,减少树体总生长量,对剪口下枝条有促进作用,对剪口以上枝有削弱作用。
    雕:对老桩树干实行雕刻,使其形成枯峰或舍利干,显得苍老奇特。
    伤:凡把树干或枝条用各种方法破伤其皮部或木质部,均属此类。

  • 第12题:

    反映西方美学的著作《西画论丛》作者为()。

    • A、关良
    • B、卫天霖
    • C、倪贻德
    • D、丁衍庸

    正确答案:C

  • 第13题:

    问答题
    简述树木盆景的制作途径?

    正确答案: 平面设计(盆内栽植)、整理设计(主干造型)、枝片(数量、疏密、第一片的位置)、结顶形式(平、圆、斜、枯)、提根、盆面处理、几架、题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4题:

    单选题
    反映西方美学的著作《西画论丛》作者为()。
    A

    关良

    B

    卫天霖

    C

    倪贻德

    D

    丁衍庸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5题:

    问答题
    简述学习中国古代画论的意义?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美术史当中最具有总结性的理论。画论则是对作者的创作水平、创作心态,作品的学术水准、内容,绘画流派的艺术风格以及欣赏者的审美心理进行分析和总结。
    ①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美术史中最丰富最生动的理论。中国古代画论都是从特殊入手、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再融汇其它文艺理论共同组成中国古代美学。
    ②由于古代文人士大夫对绘画艺术的参与和“文人画”的出现,使中国的画论具有十分庞大而丰富的蕴藏。在中国历史的自然进程中,代复一代地砥砺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营造着中国传统的人文气。
    ③随着西方近代文化思潮的涌入,使中国古代画论那种超逻辑的传统思维方式,以及用这种思维方式写出的典籍,对现代中国人来说,很是陌生。这需要我们反思和整理传统文化遗产,揭示和弘扬民族艺术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