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钙原理及操作步骤。

题目

简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钙原理及操作步骤。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钙原理及操作步骤。”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原理及操作步骤。


    正确答案:原理:黄酮类化合物是指2个苯环通过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的总称。黄酮类化合物中的3-羟基、4-羟基、5-羟基、4-碳基或邻二位酚羟基,在碱性条件下可以与铝盐进行络合反应生成红色的络合物。其呈色强度与溶液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成正比。
    操作步骤:固体样品:滤纸包紧,70%乙醇浸润,80℃回流,至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完全。抽提液冷却后,抽压过滤。去除乙醇。氯仿分次萃取,收集水溶液定溶。称取预处理的聚酰胺树脂粉末,湿法装柱,水饱和。吸取一定量水溶液,层析柱吸附,用70%乙醇洗脱,至无色。析出也用洗脱机定溶后测定。绘制曲线。测定。

  • 第2题:

    简述石墨炉原子吸收发测定铅原理及操作步骤。


    正确答案:原理:试样经灰化或酸消解后,注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石墨炉中,电热原子化后吸收283.3nm共振线,在一定浓度范围,其吸收值于铅含量成正比,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
    仪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操作步骤:(1)试样消解:压力消解罐消解法:试样于聚四氟乙烯内罐,加硝酸浸泡过夜。再加过氧化氢(总量不能超过罐容积的三分之一)。盖好内盖,旋进不锈钢外套,放入恒温干燥箱,120~140℃保持3~4h,同时作试剂空白。干法灰化:试样于瓷坩埚中,先小火在可调式电热板上炭化至无烟,移入马弗炉500℃灰化6~8h时,冷却。若个别试样灰化不彻底,则加1ml混合酸在可调试电炉上小火加热,反复多次直到消化完全,同时做试剂空白。过硫酸铵灰化法:试样于瓷坩埚中,假硝酸浸泡1h以上,先小火炭化,冷却后加2.0~3.0g过硫酸铵盖于上面,继续炭化至不冒烟,转入马弗炉,500℃恒温2h,再升至800℃,保持20min,同时做试剂空白。湿式消解法:试样于锥形瓶中,加10ml混合酸,加盖浸泡过夜,加一小漏斗电炉上消解,若变棕黑色,再加混合酸,直至冒白烟,消化液呈无色透明或略带黄色,同时做试剂空白。
    (2)测定:分别吸取样液和试剂空白液各10μl,注入石墨炉,测得其吸光值,代入标准系列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中求得样液中铅含量。

  • 第3题:

    简述品红—亚硫酸分光光度法原理及操作步骤。


    正确答案:原理:甲醇经氧化成甲醛后,与品红—亚硫酸作用生成蓝紫色化合物,根据颜色深浅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最低检出浓度为0.02g/100ml。
    操作方法:根据样品中乙醇浓度吸取适量蒸馏后的酒样或原料和甲醇标准使用液置于具塞比色管中。并加入无甲醇的乙醇谁溶液。与样品及标准管中加入高锰酸钾—磷酸溶液,混匀,放置10min后加入草酸—硫酸溶液,混匀使之褪色,再各加入品红—亚硫酸溶液,混匀,20—30℃静置30min,以零管调节零点,于波长590nm处测量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比较定量。
    说明:①甲醇显色反应的灵敏度与溶液中乙醇浓度相关,乙醇浓度过低或过度,均会导致显色灵敏度下降。②试验酸度不足时,可能造成假阳性;酸度过高时会降低显色的灵敏度。

  • 第4题:

    简述食醋总酸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步骤。


    正确答案:原理:食醋中主要成分是醋酸,含有其他少量的有机酸,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时,被中和而生成盐类,以酸度计测定PH8.2终点。结果以醋酸表示含量。
    操作方法:样品于烧杯中,加水稀释,插入酸度计的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开动磁力搅拌器,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酸度计指示PH8.2,记录用去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毫升数,算出食醋的总酸含量。同时做试剂空白试验。

  • 第5题:

    简述原子吸收测定铁、锌、铜、锰、镁原理及操作步骤。


    正确答案:原理:样品湿法消化处理后,导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经原子化,铁、镁、锰、铜、锌分别在波长248.3nm、285.2nm、279.5nm、324.8nm、213.8nm处,对铁、镁、锰、铜、锌空心阴极灯发射的谱线有特异吸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吸收值与它们的含量成正比,与标准系列比较后能求出食品中被测元素的含量。
    操作步骤:样品制备:鲜样洗净。干粉类密封保存。样品消化。测定。

  • 第6题:

    简述滴定法测定钙(EDTA)原理及操作步骤。


    正确答案: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标准是一种氨羧络合剂,钙与氨羧络合剂在不通的PH值范围内能定量地形成金属络合物,在pH≥12的溶液中,以氨羧络合剂EDTA滴定,在达到当量点时,EDTA就自指示剂络合物中夺取钙离子,使溶液呈现游离指示剂的颜色(终点)。
    操作步骤:样品处理;样品消化:混合酸至透明。标定EDTA,计算出滴定度。样品及空白滴定:分别吸取样品消化液及空白,用滴定管加氢氧化钾,加钙红指示剂,用EDTA滴定,指示剂由紫红色变蓝色。

  • 第7题:

    简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中,自吸收法校正背景的原理。


    正确答案:当高、低电流交替通过空心阴极灯时,在低电流测得被测元素的原子吸收和背景吸收与在高电流测得吸收线附近的背景吸收之差即为被测原子的吸收。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石墨炉原子吸收发测定铅原理及操作步骤。

    正确答案: 原理:试样经灰化或酸消解后,注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石墨炉中,电热原子化后吸收283.3nm共振线,在一定浓度范围,其吸收值于铅含量成正比,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
    仪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操作步骤:(1)试样消解:压力消解罐消解法:试样于聚四氟乙烯内罐,加硝酸浸泡过夜。再加过氧化氢(总量不能超过罐容积的三分之一)。盖好内盖,旋进不锈钢外套,放入恒温干燥箱,120~140℃保持3~4h,同时作试剂空白。干法灰化:试样于瓷坩埚中,先小火在可调式电热板上炭化至无烟,移入马弗炉500℃灰化6~8h时,冷却。若个别试样灰化不彻底,则加1ml混合酸在可调试电炉上小火加热,反复多次直到消化完全,同时做试剂空白。过硫酸铵灰化法:试样于瓷坩埚中,假硝酸浸泡1h以上,先小火炭化,冷却后加2.0~3.0g过硫酸铵盖于上面,继续炭化至不冒烟,转入马弗炉,500℃恒温2h,再升至800℃,保持20min,同时做试剂空白。湿式消解法:试样于锥形瓶中,加10ml混合酸,加盖浸泡过夜,加一小漏斗电炉上消解,若变棕黑色,再加混合酸,直至冒白烟,消化液呈无色透明或略带黄色,同时做试剂空白。
    (2)测定:分别吸取样液和试剂空白液各10μl,注入石墨炉,测得其吸光值,代入标准系列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中求得样液中铅含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滴定法测定钙(EDTA)原理及操作步骤。

    正确答案: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标准是一种氨羧络合剂,钙与氨羧络合剂在不通的PH值范围内能定量地形成金属络合物,在pH≥12的溶液中,以氨羧络合剂EDTA滴定,在达到当量点时,EDTA就自指示剂络合物中夺取钙离子,使溶液呈现游离指示剂的颜色(终点)。
    操作步骤:样品处理;样品消化:混合酸至透明。标定EDTA,计算出滴定度。样品及空白滴定:分别吸取样品消化液及空白,用滴定管加氢氧化钾,加钙红指示剂,用EDTA滴定,指示剂由紫红色变蓝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理。

    正确答案: 基本理论:利用基态原子对从光源辐射出的待测原子的特征共振线的吸收程度来进行分析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时,要吸收一定波长的光,它再跃迁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波长的光、对应的谱线为共振发刺钱.简称共振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氢化物原子荧光测定铅原理及分析步骤。

    正确答案: 原理:试样经酸热消化后,在酸性介质中,试样中的铅与硼氢化钠或硼氢化钾反应生成挥发性铅的氢化物。以氢气为载气,将氢化物导入电热石英原子化器中原子化,在铅空心阴极灯照射下,基态铅原子呗激发至高能态;在去活化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波长的荧光,其荧光强度与铅含量成正比根据标准系列进行定量。
    仪器: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或同类仪器
    分析步骤:(1)试样消化:混酸浸泡,过夜,加热消解,加水,再(1+1)盐酸,草酸,铁氰化钾,定溶。(2)测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并从原理上比较发射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异同点及优缺点。

    正确答案: AAS是基于物质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定谱线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AES是基于原子的发射现象,而AAS则是基于原子的吸收现象.二者同属于光学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法的选择性高,干扰较少且易于克服。
    由于原于的吸收线比发射线的数目少得多,这样谱线重叠的几率小得多。而且空心阴极灯一般并不发射那些邻近波长的辐射线经,因此其它辐射线干扰较小。
    原子吸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在原子吸收法的实验条件下,原子蒸气中基态原于数比激发态原子数多得多,所以测定的是大部分原子。
    原子吸收法比发射法具有更佳的信噪比。
    这是由于激发态原子数的温度系数显著大于基态原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氢化物原子荧光测定铅原理及分析步骤。


    正确答案:原理:试样经酸热消化后,在酸性介质中,试样中的铅与硼氢化钠或硼氢化钾反应生成挥发性铅的氢化物。以氢气为载气,将氢化物导入电热石英原子化器中原子化,在铅空心阴极灯照射下,基态铅原子呗激发至高能态;在去活化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波长的荧光,其荧光强度与铅含量成正比根据标准系列进行定量。
    仪器: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或同类仪器
    分析步骤:(1)试样消化:混酸浸泡,过夜,加热消解,加水,再(1+1)盐酸,草酸,铁氰化钾,定溶。(2)测定。

  • 第14题:

    简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并从原理上比较发射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异同点及优缺点。


    正确答案:AAS是基于物质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定谱线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AES是基于原子的发射现象,而AAS则是基于原子的吸收现象.二者同属于光学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法的选择性高,干扰较少且易于克服。
    由于原于的吸收线比发射线的数目少得多,这样谱线重叠的几率小得多。而且空心阴极灯一般并不发射那些邻近波长的辐射线经,因此其它辐射线干扰较小。
    原子吸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在原子吸收法的实验条件下,原子蒸气中基态原于数比激发态原子数多得多,所以测定的是大部分原子。
    原子吸收法比发射法具有更佳的信噪比。
    这是由于激发态原子数的温度系数显著大于基态原子。

  • 第15题:

    简述氢化物原子荧光测硒原理及操作步骤。


    正确答案:原理:将样品中的硒由六价还原成四价,由载气带入原子化器中进行原子化,在硒特制空心阴极灯照下,基态硒原子被激发至高能态,在去活化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波长的荧光,其荧光强度与硒含量成正比,进而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
    操作步骤:样品制备:混合酸,再加盐酸。测定。

  • 第16题:

    简述火焰—原子吸收测定镉原理及操作步骤。


    正确答案:原理:样品经处理后,在酸性溶液中镉离子与碘离子形成络合物,并经4-甲基戊酮-2萃取分离,导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原子化后,吸收228.8nm共振线,其吸收量与镉含量成正比,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
    操作方法:(1)样品处理:谷类、蔬菜、瓜果及豆类:粉碎,禽、蛋、水产品及乳制品:取可食部分充分混匀,样品置于瓷坩埚中炭化,然后移入马弗炉中,500℃以下灰化约16h.取与处理样品相同量的混合酸和盐酸按同一操作方法做试剂空白试验。
    (2)萃取分离:于样品溶液、试剂空白液及镉标准溶液中各加碘化钾溶液,混匀,再各加4-甲基戊酮-2振摇,静置分层。弃去下层水相,将4-甲基戊酮-2层经脱脂棉滤至具塞试管中,备用。
    (3)测定:将有机相导入火焰进行测定,以镉含量对应浓度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比较。

  • 第17题:

    简述羟基价测定方法原理及操作步骤。


    正确答案:原理:羰基化合物金额2,4—二硝基苯肼的反应产物,在碱性溶液中形成褐红色或酒红色,在440nm下测定吸光度,计算羰基价。仪器:分光光度计
    操作方法:称取样品,置于具塞试管中,加入三苯膦溶液样品,室温暗处放置30min,加三氯乙酸溶液及2,4—二硝基苯肼溶液,仔细振摇混匀,在60℃水浴中加热30min,冷却后,沿试管壁慢慢加入氢氧化钾—乙醇溶液,使成为两液层,塞好。剧烈振摇混匀,放置10min。以1cm比色杯,用不含三苯膦的试剂空白调节零点,含三苯膦的试剂空白管和羊皮你分别于波长440nm处吸光度。

  • 第18题:

    简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豆异黄酮原理及操作步骤。


    正确答案:原理:大豆异黄酮在紫外光区有特征吸收,各组分的最大吸收波长相差不大,峰的数目较少,最大吸收峰周围的干扰较少。因此,可以选用大豆异黄酮作为标准,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豆总异黄酮含量。
    操作步骤:样品用95%乙醇溶解后,紫外分光光度法计259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按照测定的标准线方程计算含量,并计算样品的大豆总黄酮质量分数。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钙原理及操作步骤。

    正确答案: 样品经湿消化后,导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经火焰原子化后,吸收422.7nm的共振线,其吸收量与含量呈正比,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
    操作步骤:样品处理;样品消化:混合酸至透明。测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品红—亚硫酸分光光度法原理及操作步骤。

    正确答案: 原理:甲醇经氧化成甲醛后,与品红—亚硫酸作用生成蓝紫色化合物,根据颜色深浅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最低检出浓度为0.02g/100ml。
    操作方法:根据样品中乙醇浓度吸取适量蒸馏后的酒样或原料和甲醇标准使用液置于具塞比色管中。并加入无甲醇的乙醇谁溶液。与样品及标准管中加入高锰酸钾—磷酸溶液,混匀,放置10min后加入草酸—硫酸溶液,混匀使之褪色,再各加入品红—亚硫酸溶液,混匀,20—30℃静置30min,以零管调节零点,于波长590nm处测量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比较定量。
    说明:①甲醇显色反应的灵敏度与溶液中乙醇浓度相关,乙醇浓度过低或过度,均会导致显色灵敏度下降。②试验酸度不足时,可能造成假阳性;酸度过高时会降低显色的灵敏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原子吸收测定铁、锌、铜、锰、镁原理及操作步骤。

    正确答案: 原理:样品湿法消化处理后,导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经原子化,铁、镁、锰、铜、锌分别在波长248.3nm、285.2nm、279.5nm、324.8nm、213.8nm处,对铁、镁、锰、铜、锌空心阴极灯发射的谱线有特异吸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吸收值与它们的含量成正比,与标准系列比较后能求出食品中被测元素的含量。
    操作步骤:样品制备:鲜样洗净。干粉类密封保存。样品消化。测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原理。

    正确答案: 由光源发出的特征谱线的光被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使特征谱线的能量减弱,其减弱程度与基态原子的浓度成正比,借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豆异黄酮原理及操作步骤。

    正确答案: 原理:大豆异黄酮在紫外光区有特征吸收,各组分的最大吸收波长相差不大,峰的数目较少,最大吸收峰周围的干扰较少。因此,可以选用大豆异黄酮作为标准,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豆总异黄酮含量。
    操作步骤:样品用95%乙醇溶解后,紫外分光光度法计259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按照测定的标准线方程计算含量,并计算样品的大豆总黄酮质量分数。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