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这表明()
第1题:
第2题:
人类基因工程作为自然科学发展的里程碑,将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这表明()
第3题:
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定义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定义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第4题:
创新的哲学依据是()
第5题:
毛泽东同志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这表明()。
第6题:
人们必须重视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这是因为()
第7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所体现的认识论原理是()。
第8题: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这表明()
第9题: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10题:
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自于实践
个人知识都来自于直接经验
有必要学习间接经验
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学习到知识
第11题:
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发展具有继承性
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
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也是认识的源泉
第12题:
认识是常识积累的结果
认识是曲折发展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李时珍具备坚毅的品格
第13题: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表明()。
第14题: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第15题: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第16题: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得出的结论。这表明()
第17题:
没有现代各工业所提供的强大的物质手段和工具,要从事现代科学研究是根本不可想象的,这意味着()
第18题:
李时珍尝遍百草,终成《百草纲目》的案例说明:()。
第19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央适时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实施“单独二胎”。这表明()
第20题:
实践
理想
真理
经验
第21题: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认识要靠实践来维持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第22题:
第23题: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标准
第24题:
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