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以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
第1题:
以下可表示“治理”义的词语是()
第2题: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材料表明()。
第3题: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给上面文段划分层次。
第4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第5题:
“为”的意义: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第6题:
“独”的意义: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第7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亡国者,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必有责焉耳矣”。下列历史事件中符合“亡天下”含义的是()
第8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治天下犹曳(抬)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於曳木者之前,徙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不用)矣。 ——《清儒学案·亭林学案》 请回答: 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位思想家的什么主张?
第9题:
孟德斯鸠说:“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下列观点中与材料一致的是()
第10题: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必使治天下之法具出于学校,天子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共门”。这是韩非借用《管子》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 材料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高傲天下之子女,以博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的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
第14题:
江苏昆山的亭林公园园内有顾炎武之立像,立像上的江苏昆山的亭林公园园内有顾炎武之立像,立像上的八个大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应出白()。
第15题:
试改正下列标点错误,并简单说明修改依据。 ①,《论语》言子之所慎者。战长勺以诈而败齐,泓以不禽二毛而败于楚。(《日知录集释》卷一,岳麓书社1994年版,下同) ②,《乡饮酒》:“礼工四人,二瑟。”(《日知录集释》卷五) ③,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日知录集释》卷七) ④,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天子。(《日知录集释》卷九)
第16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
第17题:
“独”的意义: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第18题:
翻译: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第19题: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第20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在此,顾炎武()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