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顾炎武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他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
第2题:
顾炎武在《郡县论》中说:“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顾炎武意在强调()
第3题: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说:“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之田也。自秦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上既不能养民,使民自养,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这反映出作者的主旨是()
第4题:
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5题: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与下列哪句话含义相同。()
第6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黄宗羲 材料三 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圣训。——顾炎武 请回答: 据材料归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三位思想家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
第7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其不善者而改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择其善者而改之,其不善者而从之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说明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 1、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2、甘其食,美其服。 3、范增数目项王。 4、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第14题: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温家宝的执政理念,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下列各项中符合该学派观点的是()
第15题:
翻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16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
第17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以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
第18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在此,顾炎武()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人民自治的合理性
强化集权的重要性
三代之治的可行性
经世致用的必要性
第22题:
第23题:
专制制度强化导致事务繁杂
机构膨胀导致地方负担过重
中央权重地方官责任心缺失
官员之间互相推诿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