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梗塞范围大小。
2.心率及心律变化。
3.血压变化。
4.血容量变化。
5.药物影响。
如洋地黄制剂,肾上腺素,阿托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
更多“简述急性心肌梗塞时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因素。”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急性心肌梗塞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正确答案: 1.心排血量降低:约20%~40%,休克时可减少30%~50%。
    2.冠-冠反射:一支冠脉闭塞,附近侧支循环立即受到抑制,形成"广泛性心肌损伤"。
    3.周围血管张力变化:儿茶酚胺释放,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增多,周围血管痉挛,心后负荷增加。
    4.心脏收缩运动失调:梗塞部位可无收缩或收缩减弱,矛盾运动或不同步运动,对收缩功能舒张功能产生影响。
    5.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由于心肌缺血、坏死、运动失调,左室舒张容量增加导致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因此左房压力及容量上升,从而肺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肺瘀血。
    6.微循环紊乱:AMI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为DIC发生的基础。
    7.血容量改变:不能进食,血液重新分布引起血容量不足。

  • 第2题:

    简述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时辅助抗凝药物的给药方法。


    正确答案: 1.即刻阿斯匹林150mg~300mg,以后每日1次,三天后50mg~150mg维持。
    2.静脉滴溶栓药UK或SK后1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钙7500u,1次/12h,3d~5d。
    3.rt-PA静脉滴注前先静注5000u肝素,溶栓药静注完毕即开始改为持续48小时静脉滴注,每小时800u~1200u。监测凝血时间ACT或PTT。上述各项指标维持在其正常值上限的1.5倍~2倍之间来调整肝素静滴浓度,48小时后肝素钙改为皮下注射10000u,1次/12h连用3d~5d。

  • 第3题:

    简述血流动力学监护的意义。


    正确答案:血流动力学监测不仅能提供诊断治疗,还能及时掌握病人病情变化,是ICU为重病人抢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护理过程中,应尽量保持血流动力学各项参数稳定在正常范围之内。

  • 第4题:

    急性心肌梗塞有哪些因素易致室壁瘤?有何血液动力学改变?


    正确答案: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室壁瘤的80%以上发生在左室前侧壁及心尖的心肌梗塞。此外AMI血压升高者、心瓣膜损伤者、并发心衰者、过早体力活动和激素治疗者易发室壁瘤。室壁瘤面积占左心室总面积20%以上时就会发生血液动力学改变。其表现为心排血量下降,左室舒张终末压增高,继之,左房压及肺毛楔压增高,临床表现为泵衰竭的症状。

  • 第5题:

    简述影响肺血流及其压力的因素


    正确答案: (1)血压:直接影响整个血液系统动力。
    (2)血容量:其变化与单位时间内流经肺的血量成正比。
    (3)呼吸:吸气时肺血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4)缺氧可引起肺血管收缩,阻力增加。
    (5)CO2升高也能增加肺血管阻力。
    (6)慢性肺疾病可因缺氧引起肺血管收缩、红细胞增多及高血容量。

  • 第6题:

    简述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正确答案:主要通过扩张小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室壁肌张力而降低心肌耗氧;
    扩张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而降低耗氧;
    扩张输送血管和侧支血管,而对小的阻力血管作用弱从而增加缺血区心肌的供血和供氧,同时,由于心室壁肌张力的降低,对垂直穿过心肌的冠状动脉机械压力减少,增加心内膜缺血区心肌的供血。

  • 第7题:

    简述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演变及分期°


    正确答案: 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可见到4期典型演变过程。
    早期:梗塞数分或数小时,可见高大的T波,以后出现ST段斜型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
    急性期:梗塞后数小时或数日,至数周,在高耸T波开始降低后即出现异常Q波或QS波;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可形成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直立的T波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
    近期:梗塞后数周至数月,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坏死型Q波存在,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
    陈旧期:梗塞3—6个月之后或更久,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异常Q波或Qs波可持续终生,但其范围有可能缩小,变得不典型,甚至消失。

  • 第8题:

    简述急性心肌梗塞时心肌酶谱变化。


    正确答案:(1)CK在3-8小时左右开始升高,峰值出现在10-36小时,3日左右降低至正常。
    (2)AST在6-8小时开始升高,18-24小时出现高峰,4-5日降低至正常。
    (3)LDH在8-18小时出现增高,24-72小时达到高峰,持续6-10日开始降低到正常。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二尖瓣关闭不全在麻醉管理时的血流动力学标准?

    正确答案: 虽然血容量的轻度减少可通过降低左室容积而使反流血液的比例降低,但在麻醉期间~应维持足够的血容量;适度提高心率亦可降低左室容积;降低体循环血管阻力可使正向流增加。同二尖瓣狭窄一样,麻醉管理时应尽量避免可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的药物和操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急性心肌梗塞时心肌酶谱变化。

    正确答案: (1)CK在3-8小时左右开始升高,峰值出现在10-36小时,3日左右降低至正常。
    (2)AST在6-8小时开始升高,18-24小时出现高峰,4-5日降低至正常。
    (3)LDH在8-18小时出现增高,24-72小时达到高峰,持续6-10日开始降低到正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正确答案: 主要通过扩张小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室壁肌张力而降低心肌耗氧;
    扩张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而降低耗氧;
    扩张输送血管和侧支血管,而对小的阻力血管作用弱从而增加缺血区心肌的供血和供氧,同时,由于心室壁肌张力的降低,对垂直穿过心肌的冠状动脉机械压力减少,增加心内膜缺血区心肌的供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急性心肌梗塞时乳头肌功能不全与乳头肌断裂的鉴别。


    正确答案: 1.发生频度:前者常见,后者少见。
    2.出现时间前者常不知不觉发生,在心绞痛或心梗任何时间发生;后者急性心肌梗塞后1周内突然发生。
    3.收缩期杂音的特点前者:
    ⑴发生于第一心音之后,杂音常局限于心尖区;
    ⑵短暂与心肌缺血程度呈正相关;
    ⑶杂音在早搏后可减轻。后者与第一心音同时发生,杂音在心尖区广泛,持续不变,早搏后不变。
    4.第一心音:前者70%第一心音响亮;后者柔和。
    5.乳头肌受累:前者前后乳头肌受累相仿;后者后内乳头肌受累是前乳头肌的2倍。
    6.病程:前者不发生肺水肿,病情稳定;后者突然发生肺水肿,病情急转直下。
    7.外科手术:前者常不需手术治疗;后者主张手术治疗。

  • 第14题:

    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肾血流动力学有何异常?其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肾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为肾皮质血流量减少,肾髓质血流量增多。引起上述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原因主要有:①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②肾内舒张血管的前列腺素(PGI、PGE)合成减少,缩血管的前列腺素(血栓素A)产生过多;③交感神经过度兴奋;④血管缺血致血管内皮损伤,使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产生过多,舒张因子(一氧化氮)产生相对过小球滤过率进一步下降。、PGE)合成减少,缩血管的前列腺素(血栓素A)产生过多;

  • 第15题:

    简述急性心肌梗塞时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因素。


    正确答案: 1.梗塞范围大小:范围越大血动力学改变机会越多,左室受损面积在40%以上,易发生泵衰或心律失常。
    2.心率及心律变化心率>110次/min,心排血量降低,心率更快是泵衰的根源。III°房室传导阻滞,房颤、快速室率时都会降低心排血量。
    3.血压变化AMI时约有30%血压比过去下降。
    4.血容量变化降低和升高,对AMI都不利。
    5.药物影响如洋地黄制剂,肾上腺素,阿托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

  • 第16题:

    血液滤过与血液透析相比,血液滤过优点()

    • A、血液滤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大,中分子物质清除率高
    • B、血液滤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中分子物质清除率高
    • C、血液滤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中分子物质清除率低
    • D、血液滤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大,中分子物质清除率低
    • E、血液滤过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中分子物质清除率高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简述高血压脑出血脑血流的改变及主要影响因素。


    正确答案:高血压脑出血后双侧半球的脑血流量(CBF)均显著降低。其中以出血侧为显著。血肿区和其周围脑组织的血流量也相应降低。这种降低在发病后1个月左右达最低点,以后健侧半球的血流量在绝大部分病人开始恢复。6个月时,一部分病人出血侧半球的平均脑血流量和血肿区及其周围脑组织局部的血流量开始恢复,但仍处于低水平。影响脑血流量降低程度的因素为血肿大小和出血位置。血肿越大,CBF降低愈明显;出血部位越靠近中线,特别是当血肿侵及丘脑内侧部位时,CBF降低更为明显。

  • 第18题:

    简述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的适应证。


    正确答案:(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循环功能不稳定患者;
    (3)区分心源性肺水肿。

  • 第19题:

    简述二尖瓣关闭不全在麻醉管理时的血流动力学标准?


    正确答案:虽然血容量的轻度减少可通过降低左室容积而使反流血液的比例降低,但在麻醉期间~应维持足够的血容量;适度提高心率亦可降低左室容积;降低体循环血管阻力可使正向流增加。同二尖瓣狭窄一样,麻醉管理时应尽量避免可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的药物和操作。

  • 第20题:

    简述影响冠状动脉血流的主要因素。


    正确答案:1.主动脉压 冠状动脉血流量与主动脉舒张压成正比。冠状动脉灌注压在60mmHg~150mmHg范围内,冠状动脉可根据需要自动调节血流,超过此范围可引起供血不足。
    2.左室舒张末期压 冠状动脉灌注压等于舒张压减左室舒张末期压。因此,其压力降低或升高均能降低冠状动脉灌注压。
    3.心率 冠状血流70%是在舒张期供给的,所以心率增快可缩短舒张期而减少冠状血流。
    4.局部代谢产物 缺氧可直接扩张冠状小动脉。缺氧所致的血管扩张物质如腺苷等也可使心肌血管松弛,增加血流。
    5.神经与内分泌 植物神经系统直接通过神经介质作用于冠状血管内的α、β受体,调节血管阻力,还可通过释放儿茶酚胺刺激心肌,调节冠状血流,改善心肌供血。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陆相湖泊风成波浪动力学主要影响因素。

    正确答案: 陆相湖泊中,湖浪和湖流是湖泊的两种水动力。湖泊中的波浪包括:风成波浪、上涌和假潮,以风成浪为最重要,风成波浪受到的影响因素为:
    (1)湖盆的大小和形状:湖盆通过一定吹程来大体上控制波浪的能量。很大的湖,其波浪作用与浅海相似。较小的湖,波浪的能量较低,故岸滩不发育。长而狭窄的湖盆中,波浪作用通常是向盆地的两端。波浪的搁浅及折射对沿岸流有重要的影响,故水深是远滨发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宽阔的浅湖中,决不会发育典型的远滨条件;
    (2)地形和气候:湖面气候条件,尤其是暴风和大风受到湖盆周围地形的强烈影响。深切谷、峡湾湖、裂谷湖和火山口湖,往往有猛烈的地方性风暴。极强的风吹过湖面整个长度,即使吹程不大,风成波浪也可以强烈影响岸线侵蚀和沉积物的搬运和堆积。
    (3)湖泊的方位:湖泊对于主风向的方位,与风吹水面的幅度密切有关,风驱动波浪,并且引发了湖水循环,从而制约沉积物的散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心源性休克的原理。

    正确答案: 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心泵功能衰竭,心输出量急剧减少,使有效循环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下降所引起的休克,成为心源性休克。发生心源性休克的原理包括:
    ①心肌坏死,心输出量急剧减少,血压在休克早期就明显降低。
    ②外周阻力失调:由于动脉血压下降等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血管过度收缩,外周阻力增高,后负荷加大,心肌耗氧增多,加重心肌的缺血缺氧,可使梗死范围加大。在心肌梗死面积较大的病人由于心输出量显著降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和压力增高,通过心室壁的牵张感受器,从而反射性地抑制交感神经中枢,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促使血压下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演变及分期°

    正确答案: 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可见到4期典型演变过程。
    早期:梗塞数分或数小时,可见高大的T波,以后出现ST段斜型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
    急性期:梗塞后数小时或数日,至数周,在高耸T波开始降低后即出现异常Q波或QS波;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可形成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直立的T波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
    近期:梗塞后数周至数月,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坏死型Q波存在,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
    陈旧期:梗塞3—6个月之后或更久,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异常Q波或Qs波可持续终生,但其范围有可能缩小,变得不典型,甚至消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影响冠状动脉血流的主要因素。

    正确答案: 1.主动脉压 冠状动脉血流量与主动脉舒张压成正比。冠状动脉灌注压在60mmHg~150mmHg范围内,冠状动脉可根据需要自动调节血流,超过此范围可引起供血不足。
    2.左室舒张末期压 冠状动脉灌注压等于舒张压减左室舒张末期压。因此,其压力降低或升高均能降低冠状动脉灌注压。
    3.心率 冠状血流70%是在舒张期供给的,所以心率增快可缩短舒张期而减少冠状血流。
    4.局部代谢产物 缺氧可直接扩张冠状小动脉。缺氧所致的血管扩张物质如腺苷等也可使心肌血管松弛,增加血流。
    5.神经与内分泌 植物神经系统直接通过神经介质作用于冠状血管内的α、β受体,调节血管阻力,还可通过释放儿茶酚胺刺激心肌,调节冠状血流,改善心肌供血。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