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事故危害: (1)火灾、爆炸
苯易挥发,其蒸汽易燃,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蒸汽比空气重,泄漏时液体沿地面流淌,挥发的蒸气随风向沿地面扩散,并在低洼处聚集滞留,易形成大面积污染区和易燃区,遇到点火源,可引起燃烧或爆炸。储存容器受热可发生爆炸。
(2)健康危害
苯有毒,可通过呼吸道吸入、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导致中毒。
急性中毒症状:轻度者出现酒醉状,步态不稳、颜面潮红、兴奋、呕吐等。重度者肌肉痉挛、抽搐、瞳孔散大血压下降、心率微弱,呼吸中枢麻痹死亡。
(3)环境危害
苯及其燃烧产生的烟气可造成空气污染,事故现场残液对土壤、水体可造成污染。
安全保护:
深入到泄漏区域内的人员应佩戴隔绝式空气呼吸器,穿气密性消防防化服。
现场急救:
迅速将中毒者移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脱去污染衣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要及时输氧,若无脉搏,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及时就医。
泄漏处置措施: (1)关阀堵漏
①当输送物料阀门尚未损坏时,有必要时,应充分冷却阀门,事故单位技术人员负责关闭阀门,切断泄漏途径,消防人员负责用雾状水掩护并协助操作。
②罐体、管道、阀门、法兰等泄漏,有必要时,应充分冷却有关部位,再根据泄漏情况,采取相应堵漏方法实施堵漏。
③根据泄漏状况,可通过向罐内适量注水,抬高液位,形成水垫层,缓解险情,配合堵漏。
(2)倒罐输转
储罐或容器发生泄漏而无法堵漏时,可采用输导的方法将苯转入其它容器或储罐。事故单位技术人员负责倒罐输转,消防人员负责用雾状水掩护并协助操作。
(3)围堤堵截
用沙袋或泥土筑堤拦截泄漏的苯或者开挖沟坑导流、蓄积在安全地点。对泄漏液面可预先喷射泡沫加以覆盖保护,并保证有足够的厚度,降低蒸发量,防止引发池火。
贮罐区发生液体泄漏时,要及时关闭堤内和堤外雨水阀、切断阀,防止物料沿阴沟进入雨排线。
(4)稀释防爆
在泄漏的储罐或容器的四周设置水幕和喷雾状水,驱散空气中的苯蒸汽,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防止有毒蒸气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
(5)收容
对于大量泄漏,可用防爆泵将泄漏残液输转到容器内或槽车内,或使用无火花容器收集,集中进行处置。
泄漏量较小时,可用砂土、水泥粉、煤灰等惰性材料吸附残液,用无火花工具收集,集中进行处置。
低洼地、下水道、沟渠等处,用雾状水、蒸气或惰性气体彻底吹扫。 灭火剂及灭火措施:
可用泡沫、雾状水、水蒸气、干粉等灭火剂灭火。
若泄漏过程已发生火灾,不应盲目灭火,应先控制泄漏点周围火势,再采取冷却降温、关阀堵漏、倒罐输转等措施,切断泄漏源,从而灭火。
在没有制止泄漏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则不得扑灭正在燃烧的火焰。如果一次堵漏失败,再次堵漏需一定时间,应立即将泄漏处点燃,使其恢复稳定燃烧。如果确认泄漏口很大,根本无法堵漏,应用射流水不间断冷却着火罐壁,并对受火势威胁的比邻罐壁和设施进行冷却保护,维持稳定燃烧,直至燃气殆尽,火势自动熄灭。用喷雾水枪驱散有毒烟气,或设置水幕,防止烟气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
注意事项:
(1)冷却水流应成抛物线喷射在罐壁上部。对高温部位应选用开花水流进行冷却。冷却要均匀。禁止用直流水直接冲击罐体和泄漏部位。
(2)设置水幕或开花、喷雾水枪驱散液体蒸气时,水流不能流入围堤内的泄漏区域。使用喷雾水枪进行驱散时,射流范围以接近地面为宜。
(3)为防止回火爆炸,应在着火罐维持燃烧后期,适时充入氮气维持罐内压力。
(4)严禁作业人员在泄漏区域的管线下方、下水道或地下空间的顶部、井口处、储罐两端等处滞留,防止爆炸冲击造成伤害。
更多“论述苯事故危害及其泄漏事故处置。”相关问题
  • 第1题:

    城市燃气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正确答案: 灾害特性:1、城市燃气主要有天然气、石油气和煤气。煤气、天然气爆炸下限低,极易发生爆炸燃烧;2、泄漏事故通常发生在城镇,突发性强,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城市燃气尤其是煤气中含有CO,易造成人员中毒死亡。
    处置措施:1、侦检重点查明泄漏容器(或储罐及灌区)储量、泄漏部位、强度、浓度、范围、方向、遇险人数和位置以及周边单位、水源、电源、火源和道路等情况;2、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疏散和严控人员、车辆、物资出入,消除火源和电源;3、利用固定消防设施或开花、喷雾射流驱散并采取关阀堵漏、输转倒罐等措施处置。
    特别警示:1、严格警戒,禁绝火种,采取严格防爆措施;2、车辆、人员进攻要选择上风或侧上风方向;3、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检测;4、进入重危区作业人员根据泄漏物质性质,必须实施相应等级防护,并用喷雾水枪掩护;5、以事故单位专业人员为主采取工艺措施和技术手段进行处置;6、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燃气、供水、供电、卫生、环保、气象等部门力量协助处置;7、保持现场足够用水。

  • 第2题:

    某化工厂苯储罐下部阀门法兰盘,因垫片损坏发生泄漏。该储罐储苯1000立方米,苯泄漏后四处流淌。消防部队接警到场后,采取相关的处置措施,有效地进行了堵漏。处置该苯储罐泄漏事故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正确答案:处置苯储罐泄漏事故的基本程序是:
    1)现场询情;
    2)侦察检测;
    3)设立警戒;
    4)禁绝火源;
    5)有效防护;
    6)稀释降毒;
    7)堵漏排险;
    8)彻底清理。

  • 第3题:

    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特点不包括()

    • A、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
    • B、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
    • C、处置难度大
    • D、易在较短时间内控制

    正确答案:D

  • 第4题:

    论述氢氰酸事故危害及其泄漏事故处置。


    正确答案: 事故危害: (1)火灾、爆炸
    氢氰酸易挥发,蒸汽易燃,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蒸汽比空气略轻,无论是氢氰酸或其水溶液,泄漏后液体沿地面流淌,挥发的蒸气随风扩散,易形成大面积污染区和易燃易爆区,遇到点火源,可引起燃烧或爆炸。储存容器受热或因聚合放热,使压力剧增发生爆炸。
    (2)健康危害
    氢氰酸即使在很低的浓度时毒性也极强,可经由呼吸道、皮肤或误食而使人体中毒。 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对眼、粘膜和皮肤有刺激性,并出现中毒症状。
    急性中毒症状:轻度者出现眼、咽、喉粘膜等刺激症状,或恶心、头昏、胸闷等症状。重度者产生意识不明及呼吸停止造成死亡。
    氢氰酸燃烧后的烟气中含有氰化氢、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对人体有极大的危害。
    (3)环境危害
    氢氰酸及其燃烧产物可造成空气污染,事故现场残液可造成土壤、水体污染。
    安全保护:
    深入到泄漏区域内的人员应佩戴隔绝式空气呼吸器,穿气密性消防防化服。
    现场急救:
    如有必要,应对中毒者提供特效解毒剂,如4-二甲氨基苯酚(4-DMAP)、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并及时就医。
    (1)皮肤接触:应立即脱去(祛除)污染的衣着,并放入双层塑料袋内,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皮肤至少15分钟,头面部冲洗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眼睛,并及时就医。
    (2)眼睛接触:应当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15分钟以上,并及时就医。
    (3)若吸入,则应迅速将中毒人员转移出污染区至上风头空气新鲜流通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要及时输氧,若无脉搏,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泄漏处置措施: (1)稀释防爆
    在泄漏的储罐或容器的四周设置水幕和喷雾状水,稀释、驱散空气中的氢氰酸,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防止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
    (2)关阀堵漏
    ①当输送物料阀门尚未损坏时,有必要时,应充分冷却阀门,事故单位技术人员负责关闭阀门,切断泄漏途径,消防人员负责用雾状水掩护并协助操作。
    ②罐体、管道、阀门、法兰等泄漏,有必要时,应充分冷却有关部位,再根据泄漏情况,采取相应堵漏方法实施堵漏。
    (3)围堤堵截
    用沙袋或泥土筑堤拦截含有氢氰酸的残液或者开挖沟坑导流、蓄积在安全地点。对泄漏液面可预先喷射泡沫加以覆盖保护,并保证有足够的厚度,降低蒸发量,防止引发池火。
    贮罐区发生液体泄漏时,要及时关闭堤内和堤外雨水阀、切断阀,防止物料沿阴沟进入雨排线。
    (4)倒罐输转
    储罐或容器发生泄漏而无法堵漏时,可采用输导的方法将氢氰酸转入其它容器或储罐。事故单位技术人员负责倒罐输转,消防人员负责用雾状水掩护并协助操作。
    (5)化学处置
    氢氰酸与碱反应生成不挥发的氢氰酸盐。如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氰化钠,氰化钠仍剧毒,但在碱性条件下氰化钠能被氧化剂如次氯酸钠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此外,氰化钠能与亚铁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毒的稳定配合物亚铁氰化钠(俗称黄血盐)。
    因此,可通过向氢氰酸残液中加入次氯酸盐的碱溶液或亚铁盐的碱溶液消除或降低氢氰酸毒性和易燃性。残液被收集后,集中处置。也可在消防车水罐中加入这些药剂,配制成稀溶液,或将泄漏的残液导入这些药剂中,进行化学中和处置。
    (6)收容
    对于大量泄漏,可用防爆泵将泄漏残液输转到容器内或槽车内,或使用无火花容器收集,集中进行处置。
    泄漏量较小时,可用砂土、水泥粉、煤灰等惰性材料吸附残液,用无火花工具收集,集中进行处置。
    事故现场空气流动性较差的空间,如封闭房间内的死角处、低洼地、下水道、沟渠等处,应用喷雾水、蒸气、惰性气体或洗消液等彻底吹扫。
    灭火剂及灭火措施:
    可用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砂土等灭火剂灭火。
    若泄漏过程已发生火灾,不应盲目灭火,应先控制泄漏点周围火势,再采取冷却降温、关阀堵漏、倒罐输转等措施,切断泄漏源,从而灭火。
    在没有制止泄漏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则不得扑灭正在燃烧的火焰。如果一次堵漏失败,再次堵漏需一定时间,应立即将泄漏处点燃,使其恢复稳定燃烧。如果确认泄漏口很大,根本无法堵漏,应用射流水不间断冷却着火罐壁,并对受火势威胁的比邻罐壁和设施进行冷却保护,维持稳定燃烧,直至燃气殆尽,火势自动熄灭。用喷雾水枪驱散有毒烟气,或设置水幕,防止烟气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
    注意事项:
    (1)冷却水流应成抛物线喷射在罐壁上部。对高温部位应选用开花水流进行冷却。冷却要均匀。禁止用直流水直接冲击罐体和泄漏部位。
    (2)设置水幕或开花、喷雾水枪驱散液体蒸气时,水流不能流入围堤内的泄漏区域。
    (3)为防止回火爆炸,应在着火罐维持燃烧后期,适时充入氮气维持罐内压力。
    (4)严禁作业人员在泄漏区域的管线下方、下水道或地下空间的顶部、井口处、储罐两端等处滞留,防止爆炸冲击造成伤害。
    (5)在对着火的氢氰酸储罐冷却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各种危险征兆,遇有泄漏处火焰变亮耀眼、容器尖叫、晃动等爆裂征兆时,应及时撤退。
    (6)救援工作结束后,应进行彻底洗消。

  • 第5题:

    压力容器事故造成最主要危害的是爆炸事故和有毒、易燃介质的泄漏事故。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苯泄漏事故特点为()。

    • A、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和处置难度大。
    • B、扩散迅速,危害大、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和污染环境,洗消困难。
    • C、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易造成人员中毒伤亡和污染环境。
    • D、突发性强,危害大;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易造成交叉感染;政治影响大和救援难度大。

    正确答案:C

  • 第7题:

    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特点为: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和处置难度大。()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易燃可燃液体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正确答案: 灾害特性:1、具有易燃性、蒸气的爆炸性、受热膨胀性、易爆炸燃烧;2、大都具有毒害性,或是刺激性和腐蚀性,易造成人员中毒伤亡;3、具有流动性、带电性,泄漏后能造成大面积地面、水体和物品污染,不宜洗消。
    处置措施:1、侦检重点查明泄漏容器(或储罐及罐区)储量、泄漏部位、强度、浓度、流淌扩散范围、罐体、遇险人数和位置以及周边单位、水源、电源、火源和道路等情况;2、划分危险区和安全区,疏散和严控人员、车辆、物质出入,消除火源和电源;3利用固定消防设施或开花、喷雾射流稀释防暴;4、采取关阀堵漏、圈围、拦截、吸附、输转、降解驱散等措施处置,或确保安全时点燃。
    特别警示:1、严格警戒,禁绝火种,采取严格防爆措施;2、车辆、人员进攻要选择上风或侧上风方向;3、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检测;4进入重危区人员必须实施二级以上防护,并采取水枪掩护;5、要以事故单位专业人员为主采取工艺措施和技术手段进行处置;6建立可靠供水线路,保证供水不间断;7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安监、石油、化工、供水、卫生、环保、气象等部门和事故单位力量协助处置;8、洗消和处置用水排放必须检测,防止二次污染。

  • 第9题:

    苯泄漏事故的液氯泄漏事故处置时,排除险情的措施那些()。

    • A、禁绝火源;
    • B、稀释降毒;
    • C、关阀断源;
    • D、器具堵漏;
    • E、输转和泡沫覆盖

    正确答案:A,B,C,D,E

  • 第10题:

    多选题
    苯泄漏事故的液氯泄漏事故处置时,排除险情的措施那些()。
    A

    禁绝火源

    B

    稀释降毒

    C

    关阀断源

    D

    器具堵漏

    E

    输转和泡沫覆盖


    正确答案: C,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某化工厂苯储罐下部阀门法兰盘,因垫片损坏发生泄漏。该储罐储苯1000立方米,苯泄漏后四处流淌。消防部队接警到场后,采取相关的处置措施,有效地进行了堵漏。处置该苯储罐泄漏事故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正确答案: 处置苯储罐泄漏事故的基本程序是:
    1)现场询情;
    2)侦察检测;
    3)设立警戒;
    4)禁绝火源;
    5)有效防护;
    6)稀释降毒;
    7)堵漏排险;
    8)彻底清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特点不包括()
    A

    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

    B

    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

    C

    处置难度大

    D

    易在较短时间内控制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氨气泄漏事故的特点和处置措施。


    正确答案: 事故特点:
    (一)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液氨一般以喷射状泄漏,由液相变为气相,体积迅速扩大,形成大面积扩散区。
    (二)易发生爆炸燃烧。氨气泄漏后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发生爆炸或燃烧。
    (三)毒性强,处置难度大。液氨可致皮肤灼伤、眼灼伤,吸入浓度高、量大的氨气能致人死亡。发生泄漏的部位、压力等因素各不相同,灾情复杂、危险性大,处置专业技术要求高。
    处置措施:
    (一)侦察检测,
    1、通过询问、侦察、检测、监测等方法,以及测定风力和风向,掌握泄漏区域气体浓度和扩散方向。
    2、查明遇险人员数量、位置和营救路线。
    3、查明泄漏容器储量、泄漏部位、泄漏强度,以及安全阀、紧急切断阀、液位计、液相管、气相管、罐体等情况。
    4、查明储罐区储罐数量和总储存量、泄漏罐储存量和邻近罐储存量,以及管线、沟渠、下水道布局及走向。
    5、了解事故单位已经采取的处置措施、内部消防设施配备及运行、先期疏散抢救人员等情况。
    6、查明拟定警戒区内的单位情况、人员数量、地形地物、电源、火源、交通道路等情况。
    7、掌握现场及周边的消防水源位置、储量和给水方式。
    8、分析评估泄漏扩散的范围、可能引发爆炸燃烧的危险因素及其后果、现场及周边污染等情况。
    (二)警戒疏散
    1、疏散泄漏区域和扩散可能波及范围内的无关人员。
    2、根据侦察检测情况,确定警戒范围,并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设置警戒标志和出入口。严格控制进入警戒区特别是重危区的人员、车辆和物资,进行安全检查,做好记录。
    3、根据动态检测结果,适时调整警戒范围。
    (三)禁绝火源,切断事故区域内的强弱电源,熄灭火源,停止高热设备,消除警戒区内一切可能引起爆炸燃烧的条件。进入警戒区人员严禁携带、使用移动电话和非防爆通信、照明设备,严禁穿戴化纤类服装和带金属物件的鞋,严禁携带、使用非防爆工具。禁止机动车辆(包括无防爆装置的救援车辆)和非机动车辆随意进入警戒区。
    (四)安全防护,进入重危区的人员必须实施一级防护,并采取水枪掩护。现场作业人员的防护等级不得低于二级。
    (五)生命救助,组成救生小组,携带救生器材进入重危区和轻危区。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遇险人员疏散、转移至安全*区。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移交医疗急救部门进行救治。
    (六)技术支持,组织事故单位和石油化工、气象、环保、医疗急救等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判断事故状况,提供技术支持,制订抢险救援方案,并参加配合抢险救援行动。
    (七)现场供水,制订供水方案,选定水源,选用可靠高效的供水车辆和装备,采取合理的供水方式和方法,保证消防用水量。
    (八)稀释降毒,
    1、启用事故单位喷淋泵等固定、半固定消防设施。
    2、以泄漏点为中心,在储罐、容器的四周设置水幕或喷雾水枪喷射雾状水进行稀释降毒。
    3、采用雾状射流形成水幕墙,防止气体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
    4、稀释不宜使用直流水,以节约用水、增强稀释降毒效果。
    (九)关阀堵漏,
    1、生产装置或管道发生泄漏、阀门尚未损坏时,可协助技术人员或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喷雾水枪掩护,关闭阀门,制止泄漏。
    2、罐体、管道、阀门、法兰泄漏,采取相应的堵漏方法实施堵漏。
    (十)输转倒罐,
    1、烃泵倒罐。在确保现场安全和单位技术人员的参与下,利用车载式或移动式烃泵直接倒罐。烃泵倒罐可分为现场倒罐和异地倒罐两种。
    2、惰性气体置换。使用氮气等惰性气体,通过气相阀加压,将事故罐内的氨气置换到其他容器或储罐。
    3、利用压力差倒罐。利用水平落差产生的自然压力差将事故罐的氨气导入其他容器、储罐或槽车,降低危险程度。
    4、实施倒罐作业时,管线、设备必须做到良好接地。
    (十一)化学中和,储罐、容器壁发生小量泄漏,可将泄漏的液氨导流至稀盐酸溶液中,使其中进行中和,形成无危害或微毒废水。
    (十二)浸泡水解,运输途中体积较小的液氨钢瓶发生泄漏,又无法制止外泄时,可将钢瓶浸入稀盐酸溶液中进行中和,也可将钢瓶浸入水中。
    (十三)洗消处理,
    1、在危险区和安全*区交界处设置洗消站。
    2、洗消对象。轻度、中度、重度中毒人员在送医院治疗之前必须进行洗消,现场参与抢险人员和救援器材装备在救援行动结束后要全部进行洗消。
    3、洗消方法
    ①化学消毒法:用稀盐酸等酸性物质溶于水中喷洒在染毒区域或受污染物体表面,进行化学中和,形成无毒或低毒物质。
    ②物理消毒法:用吸附垫、活性炭等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质,吸附回收后转移处理。
    ③简易排毒法:对染毒空气可喷射雾状水进行稀释降毒或用水驱动排烟机吹散降毒,也可对污染区实施暂时封闭,依靠日晒、雨淋、通风等自然条件使有毒物质消失。
    4、洗消和处置用水排放必须经过环保部门检测,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十四)现场清理,
    1、用喷雾水、蒸气或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低洼地、下水道、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液(气)。
    2、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
    3、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

  • 第14题:

    苯泄漏事故处置时,应急措施包括()。

    • A、禁绝火源
    • B、稀释降毒
    • C、关阀断源
    • D、器具堵漏
    • E、输转和泡沫覆盖

    正确答案:A,B,C,D,E

  • 第15题:

    危险物品的事故按事故波及范围及其危害程度,对事故进行处置的基本形式可采取()。

    • A、单位自救
    • B、个人自救
    • C、社会救援
    • D、集体救援

    正确答案:A,C

  • 第16题:

    论述丙烯腈事故危害及其泄漏事故处置。


    正确答案: 事故危害:
    (1)火灾、爆炸
    丙烯腈易挥发,蒸汽易燃,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蒸汽比空气重,泄漏时液体沿地面流淌,挥发的蒸气随风向沿地面扩散,并在低洼处聚集滞留,易形成大面积污染区和易燃易爆区,遇到点火源,可引起燃烧或爆炸。储存容器受热可导致聚合放热,使压力剧增发生爆炸。
    (2)健康危害
    丙烯腈有毒、有刺激性。可经由呼吸道、皮肤或误食而使人体中毒。 急性中毒症状:轻度者出现眼睛肿痛、头晕、头痛甚至呕吐,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粘膜等危害。重度者产生意识不明及呼吸停止造成死亡。
    丙烯腈燃烧后产生氰化氢、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对人体有极大的危害。
    (3)环境危害
    丙烯腈及其燃烧产物可造成空气污染,事故现场残液可造成土壤、水体污染。
    安全保护:
    深入到泄漏区域内的人员应佩戴隔绝式空气呼吸器,穿气密性消防防化服。
    现场急救:
    如有必要,应对中毒者提供特效解毒剂,如4-二甲氨基苯酚(4-DMAP)、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并及时就医。
    (1)皮肤接触:应立即脱去(祛除)污染的衣着,并放入双层塑料袋内,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皮肤至少15分钟,头面部冲洗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眼睛,并及时就医。
    (2)眼睛接触:应当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15分钟以上,并及时就医。
    (3)若吸入,则应迅速将中毒人员转移出污染区至上风头空气新鲜流通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要及时输氧,若无脉搏,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泄漏处置措施:
    (1)稀释防爆
    在泄漏的储罐或容器的四周设置水幕和喷雾状水,驱散空气中的丙烯腈蒸汽,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防止有毒蒸气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
    (2)关阀堵漏
    ①当输送物料阀门尚未损坏时,有必要时,应充分冷却阀门,事故单位技术人员负责关闭阀门,切断泄漏途径,消防人员负责用雾状水掩护并协助操作。
    ②罐体、管道、阀门、法兰等泄漏,有必要时,应充分冷却有关部位,再根据泄漏情况,采取相应堵漏方法实施堵漏。
    ③根据泄漏状况,可通过向罐内适量注水,抬高液位,形成水垫层,缓解险情,配合堵漏。
    (3)围堤堵截
    用沙袋或泥土筑堤拦截泄漏的丙烯腈或者开挖沟坑导流、蓄积在安全地点。对泄漏液面可预先喷射泡沫加以覆盖保护,并保证有足够的厚度,降低蒸发量,防止引发池火。
    贮罐区发生液体泄漏时,要及时关闭堤内和堤外雨水阀、切断阀,防止物料沿阴沟进入雨排线。
    (4)倒罐输转
    储罐或容器发生泄漏而无法堵漏时,可采用输导的方法将丙烯腈转入其它容器或储罐。事故单位技术人员负责倒罐输转,消防人员负责用雾状水掩护并协助操作。
    (5)化学处置
    稀碱液能使丙烯腈水解生成丙烯酸铵水溶液,降低了丙烯腈的危险性。而在高锰酸钾水溶液中,丙烯腈能被氧化聚合生成固体产物。因此,通过向丙烯腈残液中加入高锰酸钾水溶液或稀碱液,可以降低丙烯腈的易燃性和毒性。残液被收集后,集中处置。也可在消防车水罐中加入这些药剂,配制成稀溶液,或将泄漏的残液导入这些药剂中,进行化学中和处置。
    (6)收容
    对于大量泄漏,可用防爆泵将泄漏残液输转到容器内或槽车内,或使用无火花容器收集,集中进行处置。
    泄漏量较小时,可用砂土、水泥粉、煤灰等惰性材料吸附残液,用无火花工具收集,集中进行处置。
    低洼地、下水道、沟渠等处,用喷雾水、蒸气、惰性气体或洗消液等彻底吹扫。
    灭火剂及灭火措施:
    可用雾状水、泡沫、干粉、砂土等灭火剂灭火。
    若泄漏过程已发生火灾,不应盲目灭火,应先控制泄漏点周围火势,再采取冷却降温、关阀堵漏、倒罐输转等措施,切断泄漏源,从而灭火。
    在没有制止泄漏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则不得扑灭正在燃烧的火焰。如果一次堵漏失败,再次堵漏需一定时间,应立即将泄漏处点燃,使其恢复稳定燃烧。如果确认泄漏口很大,根本无法堵漏,应用射流水不间断冷却着火罐壁,并对受火势威胁的比邻罐壁和设施进行冷却保护,维持稳定燃烧,直至燃气殆尽,火势自动熄灭。用喷雾水枪驱散有毒烟气,防止烟气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
    注意事项:
    (1)冷却水流应成抛物线喷射在罐壁上部。对高温部位应选用开花水流进行冷却。冷却要均匀。禁止用直流水直接冲击罐体和泄漏部位。
    (2)设置水幕或开花、喷雾水枪驱散液体蒸气时,水流不能流入围堤内的泄漏区域。使用喷雾水枪进行驱散时,射流范围以接近地面为宜。
    (3)为防止回火爆炸,应在着火罐维持燃烧后期,适时充入氮气维持罐内压力。
    (4)严禁作业人员在泄漏区域的管线下方、下水道或地下空间的顶部、井口处、储罐两端等处滞留,防止爆炸冲击造成伤害。
    (5)在对着火的丙烯腈容器冷却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各种危险征兆,遇有泄漏处火焰变亮耀眼、容器尖叫、晃动等爆裂征兆时,应及时撤退。
    (6)救援工作结束后,应进行彻底洗消。

  • 第17题:

    化学品泄漏事故处置的关键是泄漏源控制。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在处置苯泄漏事故时,应调集大功率( )消防车到场,做好灭火准备。

    • A、供水
    • B、泡沫
    • C、水罐
    • D、高喷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液氯泄漏事故特点主要为()。

    • A、扩散迅速,危害大
    • B、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
    • C、污染环境,洗消困难
    • D、易造成爆炸事故
    • E、处置难度大

    正确答案:A,B,C

  • 第20题:

    氯气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正确答案: 灾害特性:1、氯气是强氧化剂,具有强刺激性和腐蚀性,易溶于水和碱溶液;2、日光条件下与易燃气体混合会发生燃烧爆炸;3、属剧毒物质,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4、扩散迅速,向低洼处漂移易形成大面积染毒区;5、污染环境、洗消困难。
    处置措施:1、侦检重点查明泄漏容器(或储罐及灌区)储量、泄漏部位、强度和遇险人员的位置、数量、营救路线和周边单位、水源、道路等情况,查明是否有能于氯气发生剧烈反应的危化品;2、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疏散和严控人员、车辆、物资出入,转移现场内危险物品;3、启用固定设施或利用雾状射流稀释降毒;4、采取关阀堵漏的方法堵漏,不能堵漏时,采用烃泵倒灌;赖性气体置换、压力差倒灌等方法进行输转倒罐;5、利用碳酸氢钠等碱性物质进行化学中和,较小的液氯钢瓶损坏可采取浸泡水解措施;6、采取简易排毒法、物理和化学消毒法措施对人员、装备、现场进行洗消。
    特别警示:1、严格警戒,车辆、人员进攻要选择上风或侧上风方向;2、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监测;3、进入重危区人员必须实施一级防护,使用喷雾水枪掩护,并适时观察参战人员身体状况;4、要以事故单位专业人员为主采取工艺措施和技术手段进行处置;5、组织事故单位和石化、气象、环保、卫生等部门专家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医疗保障。

  • 第21题:

    苯泄漏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2题:

    多选题
    液氯泄漏事故特点主要为()。
    A

    扩散迅速,危害大

    B

    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

    C

    污染环境,洗消困难

    D

    易造成爆炸事故

    E

    处置难度大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特点为: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和处置难度大。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