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在实际生产中,发酵程度都应掌握()。”相关问题
  • 第1题:

    大豆发酵饮料的生产中常用的发酵剂的种类有哪些?


    正确答案: 豆乳发酵菌种可以从自然发酵豆乳中分离筛选,也可以从生产酸牛奶的菌种中选用。发酵剂是生产酸豆乳所用的特定微生物培养物。发酵剂的菌种随生产的酸豆乳的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不同菌种所生产的饮料的品质、营养价值、风味等有较大差异。常用的发酵菌种主要有嗜热链球菌、乳酸链球菌、干酪杆菌、保加利亚杆菌、乳酪链球菌、蚀橙明串珠菌、戊糖串珠菌等。实际生产中发酵剂的菌种可单独使用,也可混合使用以增加产品的良好风味。

  • 第2题:

    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靠近窖底部发酵糟连续发酵两个周期的发酵方式。以这种发酵生产的酒叫做()。


    正确答案:双轮底酒

  • 第3题:

    棉花吸收氮磷钾的比例大体是多少?在实际生产中如何掌握施肥量?


    正确答案: 棉花吸收氮磷钾的比例大体是:3:1:3。
    在实际生产中,棉田施肥量必须大于棉株吸收量。因肥料种类很多,性质不同,施入土壤以后,被棉花吸收利用情况不同,如有机肥料,分解缓慢;磷肥易被土壤固定;硝态氮肥容易淋洗流失等。根据各地经验总结,施肥量约为吸收量的1.5-2倍,每生产100斤皮棉,需纯氮10-12千克,五氧化二磷5-8千克,氧化钾10-14千克。

  • 第4题:

    在发酵工业生产中,过去是直接假如酸或碱来控制发酵液的PH值,现在常用()和()来控制。


    正确答案: 生理酸性(NH42SO4;碱性物质氨水

  • 第5题:

    在谷氨酸的发酵生产中,糖蜜的预处理包括()、()和()处理。


    正确答案:澄清;脱钙;脱生物素

  • 第6题:

    青霉素发酵生产中,发酵后的处理包括:过滤、(),脱色,()。


    正确答案:提炼;结晶

  • 第7题:

    实际生产中,()是我们在水墨的掌握上所提倡采用的。

    • A、水小墨小
    • B、水小墨厚
    • C、水大墨大

    正确答案:A

  • 第8题:

    在酶制剂工业生产中为什么以微生物发酵生产为主?


    正确答案:应用微生物来开发酶有下列优点:
    1.微生物生长繁殖快,生活周期短。
    2.微生物种类繁多。
    3.当基因工程介入时,动植物细胞中存在的酶,几乎都能够利用微生物细胞获得。

  • 第9题:

    在工业发酵生产中用于大量产生代谢产物的发酵培养基,应以低碳高氮(即碳氮比低)为宜。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0题:

    单选题
    实际生产中,()是我们在水墨的掌握上所提倡采用的。
    A

    水小墨小

    B

    水小墨厚

    C

    水大墨大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实际生产中,水小墨小是我们在水墨平衡的掌握中所提倡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在实际生产中,采用尿素或氨水作发酵培养基氮源时,一般实际用量比理论值要大。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具体生产中,红茶发酵程度的掌握,主要以感官鉴别湿坯叶的颜色和()的变化为主。

    • A、水分
    • B、温度计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冲压生产中在调整模具时应掌握哪些安全知识?


    正确答案: ⑴测得的模具闭模具高度应介于压力机的最大和最小闭合高度之间。
    ⑵压力中心要对正滑块中心孔,尽量避免偏心载荷。
    ⑶用气垫时,销子(或托杆、托板等)要对正台面孔,以自由升降为宣。
    ⑷调整滑块上止点,使滑块下平面与上模板平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行程。
    ⑸慢车将滑块调到下止点。
    ⑹开启气垫节门或垫上木块后再下降滑块与上模板上平面相接触。
    ⑺冲载模具调准行程后,紧固下模;而没有导向装置的冲载模(如228C——9001的每一组分组镶块对应的上下模两部分,每次安装时,须装好两侧的定位键来调整好宽向间隙),要调整间隙,使其均匀后再紧固下模(提请注意:上述的228C——9001是先把紧上模,轻轻带上下模的把紧螺栓,靠上模整体找正下模后再紧固下模安装螺栓的)。
    ⑻调整弯曲模具行程时,要垫一片材料,或留出一张板料的厚度;没有导向装置的弯曲模具,要在下模面(型腔)两侧各垫一片材料,不能垫料时,不能紧固下模。这时,可一侧垫料开慢车,使其自行调整间隙,然后到滑块下止点,再将下模紧固。
    ⑼成形、拉深、翻边模具的调整,同弯曲模具一样,注意正确润滑,原材料要清洁,尺寸规格要检查并合乎要求。
    ⑽复合模具调整时,要先了解各工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模具各部位的关系。
    ⑾需要使用打料装置时,打料杆的直径合高度选择要适当;调整挡头螺钉时,要使两顶丝同时接触顶杆横梁,打料杆顶出长度不得超过模具所允许的顶出长度。
    ⑿验(证)收模具时要首先了解工作原理,检查紧固情况等有无与图纸不符之处,验(证)收工作应由工艺员、工具室(科或装备部)以及和平班组共同进行。
    附注:在使用外单位冲压模具时,更要认真检查,大体上按上述12项要求进行。

  • 第15题:

    在发酵工业生产中使用的碳源有()、()、()、()。


    正确答案:糖类;脂肪;有机酸;碳水化合物

  • 第16题:

    酵母对麦汁的极限发酵度,是指酵母对麦汁中()的最大可能发酵程度。实际上主要反映酵母对麦汁中()的发酵能力和发酵极限。


    正确答案:可发酵性糖类;麦芽三糖

  • 第17题:

    在培养基的灭菌过程中是否能做到绝对无菌?为什么?发酵生产中对培养基的灭菌的无菌程度是多少?


    正确答案:若要求灭菌后绝对无菌,即Ns=0,从上面公式可以看得出灭菌时间将等于无穷大,这对生产来说是不可能,所以培养基灭菌后,在培养液中必然还残留一定的活菌。
    工程上通常以Nt=10-3个/罐来进行计算,即杂菌污染降低到被处理的每1000罐中只残留一个活菌的程度,这就可以满足生产的要求了。

  • 第18题:

    在很多加工生产中,材料是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的。这时,在产品无论完工程度如何,都应和完工产品负担同样材料成本。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实际生产中,()是我们在水墨平衡的掌握中所提倡采用的。

    • A、水小墨小
    • B、水小墨厚
    • C、水大墨大
    • D、水小墨大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在发酵生产中为什么要进行灭菌操作?


    正确答案:发酵过程污染杂菌,会严重的影响生产,是发酵工业的致命伤。染菌不仅可造成大量原材料的浪费,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还会扰乱生产秩序,破坏生产计划。遇到连续染菌,特别在找不到染菌原因而缺乏防止措施时,往往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生产积极性。发酵染菌也会影响产品外观及内在质量,增加“三废”处理的难度,进而影响环境保护,造成危害。

  • 第21题:

    在面包生产中,影响酵母发酵的因素主要有()、()、()。


    正确答案:温度;ph;渗透压

  • 第22题:

    问答题
    生产中如何检测酵母的发酵能力和发酵时间?

    正确答案: 生产中所用的酵母的菌株不同,对发酵醪中糖分等物质的利用程度也各异,这主要决定于酵母的发酵能力。为了保证生产上能用到发酵力强、发酵快速的酵母菌种,可在生产前进行一些小型实验,检测酵母的发酵能力和发酵时间,其测定方法可按如下进行。
    准确量取大生产中发酵时所用的好质量的糖化醪(或稀释后的糖蜜)或类似于大生产中发酵原料制成的糖化醪1500—3000ml,正确地分析化验出醪中的糖分含量(包括糖、还原糖)、酸度、pH、调整糖化醪的糖度Bx,使糖度与大生产发酵时的糖化醪(或稀糖蜜液)糖度基本一样,再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铵(对苕干类原料可按0.1—0.16%加入),用硫酸调至pH4—5之间,分别装入两组相同的发酵瓶中,每瓶各装1000或1500ml,然后在灭菌锅内用100℃的蒸气灭菌20—30分钟,灭菌后,取出冷却至酵母接种温度28—30℃,接入生长旺盛待检查的酵母菌种(其接种量应与大生产中扩大培养接种比例相同),摇匀,塞好塞子,放入恒温箱内保温32—35℃发酵,在发酵过程中,要使二氧化碳气体尽量排出瓶外,当瓶中无气泡上升时,则可能发酵结束,一般说来,淀粉糖化醪需60—70小时,糖蜜需36—40小时。确认发酵停止后,方可取出测定其发酵力。其发酵力又分为外观发酵力和真正发酵力两种。
    外观发酵力=(发酵前Bx-发酵后Bx)/发酵前Bx×100%
    真正发酵力=(发酵前醪中分析总糖-发酵后醪中残余总糖)/发酵前醪中分析总糖×100%
    同时,还应取样分析含酒分,计算出发酵效率:Y=X/W×X1×100%
    X.表示发酵结束后醪中实际含酒分;w表示醪中含糖分;X1表示每分糖理论产酒精的多少;y为发酵效率。
    发酵时间,可根据瓶内二氧化碳的发生情况来确定,从接入菌种开始,至瓶内完全没有二氧化碳气体上升时止,其所需时间,就可定为发酵时间。取以上两瓶所测得的参数的平均值,供生产中参考、选用。
    另外,还可利用称重法,测得瓶中二氧化碳排出量,粗略确定发酵结束后醪中酒精含量,相对说来,酵母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二氧化碳排出量越多,则产酒精也就越多。这是根据酵母发酵途径原理来分析的。
    以上这些方法,只适宜于大生产中运用,因其结果受操作条件、环境因素的影响,故与理论、科研数据有一定的差距,与实际生产成绩也有一些误差,但对粗略了解酵母发酵能力和特性,还是比较方便可行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实际生产中,谷氨酸发酵时有利于谷氨酸透过细胞膜的强制控制工艺是什么?

    正确答案: 在发酵培养基中预先配加一定量(过量)的纯生物素,大大地削弱每批原料中生物素含量变化的影响,高生物素大接种量能促进菌体迅速增殖,再在菌体倍增的早期加入相对高的吐温或青霉素,形成产酸型细胞,固定其它条件,确保高产稳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