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题:
问答题
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历史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各自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起步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20世纪8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每个阶段的教学法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第一阶段——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法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初是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的初创阶段。这一阶段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特点包括:
①教学法在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上具有新的突破
这个阶段的教学法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具有明显的语言学倾向,侧重从语言规律出发,强调系统语法知识的讲授。教学内容以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为中心,教材以音素和语法为纲,采用语法翻译法和演绎法进行教学。这一阶段具有标志意义的一个教学法就是“语法翻译法”,即汉语主讲教师直接通过翻译人员的翻译讲授相关的语言知识。典型性教材是1958年由北大中国语文专修班编写出版的《汉语教科书》。
②语言综合教学的直觉意识
这一意识首先体现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周祖谟(1953)曾提出了以口语训练为前提、重视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的设想。这一意识还被落实到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中。1953年,由北大中国语文专修班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就提出了教学既要传授语言知识,也要培养应用能力。
(2)第二阶段——体现实践性原则的教学法阶段
从20世纪6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初是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的改进阶段。这一阶段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原则包括:
①实践性教学原则
把实践性原则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结构和各个环节中,贯彻到了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侧重语言的听说训练,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归纳法,注重“精讲多练”。
②“相对直接法”原则
“相对直接法”是针对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的直接法而言的,是把直接法的一些教学原则和方法与过去的语法教学法相结合的产物。相对直接法要求控制使用学生的母语或媒介语,缩小语言知识教授的时间比例,增加日常用语和会话句子等内容,注重培养听说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实践性教学原则作用于传统教学法的结果。
(3)第三阶段——深化实践性原则的教学法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初是对外汉语教学法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教学法的原则包括:
①明显的听说法的烙印
强调学生对汉语的大量接触和实践,强调语言结构的操练;在课堂活动中,主要以对话和句型操练为主,句型操练是一个主要的特色;在各项技能关系的处理上,强调口语的第一性地位,注重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采取全面要求、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原则。但这一时期的教学法还并不是听说法的完整翻版,而是继承了以往重视语法教学的传统,是一种以句型体现结构、兼顾传统教学法的综合教学法。
②形成以常用句型为重点、反复替换操练、综合运用汉语的教学方法体系
这一时期的教材主要有由李德津等(1978)编写的《汉语课本》和由李培元等(1980)编写的《基础汉语课本》。这两本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引入了句型教学,形成了以常用句型为重点,通过反复的替换操练使学生掌握语法规则,并通过课文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教学方法体系。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