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儒家的义利观。”相关问题
  • 第1题:

    社会主义义利观应该是()。

    • A、利己不损人的义利观
    • B、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义利观
    • C、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兼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义利观

    正确答案:B

  • 第2题:

    中国历史上几种典型的义利观?


    正确答案:①重义轻利。(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倡导是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②贵义尚利,义统一于利(墨家、墨子)。
    ③重利轻义(法家、韩非)。
    ④义利双弃(老子、庄子、道家)。

  • 第3题:

    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而从两晋时期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鲁褒尊其为“孔方兄”,干宝以“青蚨”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堵物”。这说明魏晋时期()

    • A、儒家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
    • B、自然经济解体导致儒家义利观的解构
    • C、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
    • D、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

    正确答案:C

  • 第4题:

    试述儒家和墨家经济思想的区别。


    正确答案:义利观是孔子经济思想的灵魂,是儒家对物质财富的基本态度。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把财富和伦理观念严格结合起来,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里,他把义和利对立起来,看作是两个对立阶级的不同自然倾向。“子罕言利”。伦理对财富获得的限制,意味着财富的获得要服从于伦理标准,即相对伦理规范而言对财富的追求要退居于次要地位。墨家和儒家一样是战国时代的显学,是与儒家对立的一个重要学派。墨家是小生产者阶层的代表。墨家是最早的公开以利为哲学基础的先秦学派。不同于儒家的义利观,墨家以利为社会伦理的基础,以利不利于人为判断义与不义的标准,利于人就是义,不利于人就是不义。“所谓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篇》)“义,利也。”(《墨子•经上》)墨家言利的最重要方面是主张“交相利”。其基本内容是“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交利必须做到人己两利,更不能亏人以利。孔子坚决不赞成儒者或士人阶层直接参加生产。而墨子学派亲身参与生产且自苦为极。墨翟认为,国家和人民的财富,决定于“生财”(生产)和“用财”(消费)两个方面的情况和相互关系。他称:“固本而用财,则财足。”(《墨子•七患》)农业生产搞得好而财富的使用或消费又适当,财富就能充足。墨翟认为,要增加生产,则要增加劳动力,强调“赖其力者生”(《墨子•非乐上》),而不是提出改进生产技术。所以,墨翟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主张增加人口的,并提出了很多增加人口的具体措施。另一方面就是主张节用。他认为:“为者疾,食者众,则岁无丰。”(《墨子•七患》)就是说,尽管生产得很努力,如果消费得多,仍无法使财富丰裕,因此,要实现国富,决定性因素在于节用,只有节用才可使财富成倍地增长。

  • 第5题:

    试述儒家的义利观


    正确答案: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儒家学者对"义"进行评价时,往往把"利"作为它的对立面,在义利之辨中反映出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利"就是物质利益,"义"是行为原则,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必须以义为前提。孔、孟、苟、董等都主此,体现了儒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观念。当然,儒家在强调义的重要性时,过分地抑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种倾向曾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 第6题:

    对党员干部来说,()这个“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

    • 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B、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
    • C、世界观、义利观、事业观
    • D、是非观、义利观、事业观

    正确答案:A

  • 第7题:

    单选题
    墨子讲“言有三表”即理论有三个标准。在三表中,最重要的乃是第三:“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还说“义也者,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吾义此知义之为正也。”董仲舒也肯“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也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朱熹宣扬“不谋利,不计功”他强调“必以仁义为先,而不是以功利为急”由此判断()
    A

    在义利观上,儒家讲义,墨家讲利

    B

    儒家和墨家的义利观是完全不同的

    C

    墨子认为“义有利于天下,所以为正”可见他的根本出发点是义

    D

    儒家义利观中,义与利的关系,二者孰轻孰重,才是义利观的核心所在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是以下哪一家的思想?()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进一步儒家化的主要体现。

    正确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祸连接、时有武人任刑肆杀,但是这一时期延续了汉代以来法律儒家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古代法律的进步趋势。这一时期法律的进一步儒家化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1)从儒家恤刑慎罚思想出发,刑罚总体上趋于轻缓。规范化的、比较轻缓的封建五刑正在逐渐形成,进一步废除肉刑,缘坐范围也有所缩小。妇女犯罪,在适用刑罚时给予特别照顾,妇女应受体罚者,一般减半数执行,并可以使其免于裸露身体;孕妇可以免受体罚,执行死刑要在生产百日之后。
    (2)确立了服制定罪和存留养亲制度。自《晋律》创制服制定罪以来,亲属相犯,其定罪量刑不同于一般常人犯罪,要依服制所规定的亲等来定罪量刑,以体现儒家亲疏有别、注重维护亲伦秩序的精神。存留养亲则是以儒家的孝道改变既有的法律规定,对于犯罪人而言,也体现了统治者以德服人的宽仁。
    (3)“重罪十条”正式入律。《北齐律》对危害封建专制统治和违反伦理纲常德行为加以概括,定为“重罪十条”列于律首,进一步把礼法结合起来,强化了对君权、父权、夫权的维护。
    (4)确立维护贵族、官僚的特权制度。曹魏制定魏律时,总结前代经验,将周礼八辟之制定为“八议”,对亲、故、贤、能、功、贵、勤、宾把类官僚贵族犯罪,“大者必议,小者必赦”。自《晋律》、《北魏律》到《陈律》,逐步确立了“官当”之制,凡有官爵者犯罪,都可以用官品、爵位抵罪。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儒家学派对富家的态度。

    正确答案: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是从个人角度谈论“求富”的问题,也就是谈论富家的问题。但他严格要求一切求富、求利的行为,必须合乎义,服从义,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即通过时人公认的不正当途径获取财富是可鄙的。而他所说的“义”,又是和“君子”即贵族的身分相联系的,他认为君子的职分只是“谋道”,即从事政治管理活动、治国、治民;君子的“富家”,也只能是按照礼制的规定从国家获得封邑俸禄富家。只为一己“谋食”或求利,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以糊口或富家的是“小人”即庶民百姓的事情。所以他一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既然君子不应干谋食、求利的事,也就不需从事这方面的探讨、议论,这样一来,富家之道就被排除于他的学术活动范围之外。
    君子和士是中国传统社会掌握文化、学术的社会势力,如果他们都不应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以谋食、求利,那么,富家之道就将很难在学术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了。孔子是影响传统思想最大的人,他对富家问题持这种观点,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不重视富家问题起了突出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儒家的义利观。

    正确答案: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儒家学者对“义”进行评价时,往往把“利”作为它的对立面,在义利之辨中反映出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利”就是物质利益,“义”是行为原则,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必须以义为前提。孔、孟、荀、董等都主此,体现了儒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观念。
    当然,儒家在强调义的重要性时,过分地抑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种倾向曾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义利观的基本观点和对现代的意义。

    正确答案: 1、
    ⑴先秦时期
    ①儒家,孔子认为义和利是一种极端的对立,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主张;同为儒家学派代表任务的孟子基本继承了孔子重义轻利的思想,提出了著名的“舍生取义”说,把重义上升到生死的高度;再后来的荀子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利的合理性,但是基本主张仍然没有打破重义轻利的思想。
    ②墨家学派的墨子作为下层人民的代表提出了义利并重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客观要求,提出“交相利”的思想主张,认为利己,利国,利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③法家学派则重视用严苛的法律来保证利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核就是以法治国,根本目的是通过富国强兵来维系并巩固统治,总的说来法家主张重利轻义。
    ④道家学派提倡治国要“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规律,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道家的两者皆可抛的义利观了。
    (2)汉代
    董仲舒强化了重义轻利的思想,在著名的“三纲五常”中也单独列出了义,可见其对义的重视,甚至还提出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观点。
    (3)宋代
    ①宋明理学阶段,可以说利益观中对于重义轻利的思想几乎达到了一个极端。无论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还是宋明理学的另外两个代表人物程颐程颢提出的“圣人以义为利,义安处便为利”都表明这个时期的义利观对义的强调到了过分的境地。
    ②宋代已经有少部分人反对理学的极端主义利义观。陈亮、叶适等思想家提出了利是基础的观点,这就为明清时期的实学思想开辟了道路。
    2、中国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可以说不无曲折。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高,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国民整体素质还普遍偏低,这是基本国情,我们也无法回避,鉴于这一系列的原因,我们也看到我们今天的义利观的某些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概念,概括为:把国家和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权益。这一观点既保证了国家的利益,又保证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三个代表”中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分别代表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是对传统利益观的义利统一的继承与发展,是义利并重的思想在新时代被赋予的新的内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当前,弘扬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义利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人们对义利观的探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孙中山提倡“大义所在”,坚持革命和民族大义,反对“重私心而忘公义”;中国共产党倡导“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自身的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有关观点分析材料中义利观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1)对义利关系的探索,推动了人们对义利观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对义利关系的认识既看到二者的不同,又看到二者的统一,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全面地看问题。
    (3)不同历史时代的义利观各有其特点,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第14题:

    “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是以下哪一家的思想?()

    • A、儒家
    • B、道家
    • C、法家
    • D、墨家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简述义利观的基本观点和对现代的意义。


    正确答案:1、
    ⑴先秦时期
    ①儒家,孔子认为义和利是一种极端的对立,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主张;同为儒家学派代表任务的孟子基本继承了孔子重义轻利的思想,提出了著名的“舍生取义”说,把重义上升到生死的高度;再后来的荀子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利的合理性,但是基本主张仍然没有打破重义轻利的思想。
    ②墨家学派的墨子作为下层人民的代表提出了义利并重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客观要求,提出“交相利”的思想主张,认为利己,利国,利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③法家学派则重视用严苛的法律来保证利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核就是以法治国,根本目的是通过富国强兵来维系并巩固统治,总的说来法家主张重利轻义。
    ④道家学派提倡治国要“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规律,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道家的两者皆可抛的义利观了。
    (2)汉代
    董仲舒强化了重义轻利的思想,在著名的“三纲五常”中也单独列出了义,可见其对义的重视,甚至还提出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观点。
    (3)宋代
    ①宋明理学阶段,可以说利益观中对于重义轻利的思想几乎达到了一个极端。无论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还是宋明理学的另外两个代表人物程颐程颢提出的“圣人以义为利,义安处便为利”都表明这个时期的义利观对义的强调到了过分的境地。
    ②宋代已经有少部分人反对理学的极端主义利义观。陈亮、叶适等思想家提出了利是基础的观点,这就为明清时期的实学思想开辟了道路。
    2、中国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可以说不无曲折。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高,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国民整体素质还普遍偏低,这是基本国情,我们也无法回避,鉴于这一系列的原因,我们也看到我们今天的义利观的某些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概念,概括为:把国家和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权益。这一观点既保证了国家的利益,又保证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三个代表”中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分别代表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是对传统利益观的义利统一的继承与发展,是义利并重的思想在新时代被赋予的新的内涵。

  • 第16题:

    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进一步儒家化的主要体现。


    正确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祸连接、时有武人任刑肆杀,但是这一时期延续了汉代以来法律儒家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古代法律的进步趋势。这一时期法律的进一步儒家化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1)从儒家恤刑慎罚思想出发,刑罚总体上趋于轻缓。规范化的、比较轻缓的封建五刑正在逐渐形成,进一步废除肉刑,缘坐范围也有所缩小。妇女犯罪,在适用刑罚时给予特别照顾,妇女应受体罚者,一般减半数执行,并可以使其免于裸露身体;孕妇可以免受体罚,执行死刑要在生产百日之后。
    (2)确立了服制定罪和存留养亲制度。自《晋律》创制服制定罪以来,亲属相犯,其定罪量刑不同于一般常人犯罪,要依服制所规定的亲等来定罪量刑,以体现儒家亲疏有别、注重维护亲伦秩序的精神。存留养亲则是以儒家的孝道改变既有的法律规定,对于犯罪人而言,也体现了统治者以德服人的宽仁。
    (3)“重罪十条”正式入律。《北齐律》对危害封建专制统治和违反伦理纲常德行为加以概括,定为“重罪十条”列于律首,进一步把礼法结合起来,强化了对君权、父权、夫权的维护。
    (4)确立维护贵族、官僚的特权制度。曹魏制定魏律时,总结前代经验,将周礼八辟之制定为“八议”,对亲、故、贤、能、功、贵、勤、宾把类官僚贵族犯罪,“大者必议,小者必赦”。自《晋律》、《北魏律》到《陈律》,逐步确立了“官当”之制,凡有官爵者犯罪,都可以用官品、爵位抵罪。

  • 第17题:

    “见利思义”才是正确的义利观。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问答题
    中国历史上几种典型的义利观?

    正确答案: ①重义轻利。(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倡导是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②贵义尚利,义统一于利(墨家、墨子)。
    ③重利轻义(法家、韩非)。
    ④义利双弃(老子、庄子、道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填空题
    我们要树立()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正确答案: 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仁政与仁政说
    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作为整个儒家的理论基础。他主张“仁者,爱人”,“泛爱众”,抨击暴政,反对人殉。
    孟子、苟子适应时代的变化,将孔子的仁学发展为更为完整的王道仁政说。
    (2)“为国以礼”的礼治论
    孑L子主张“为国以礼”,实行礼治,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特权,在法律上孔子主张“为亲者隐”,“为尊者讳”。
    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主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各守其礼。
    苟子对儒家的礼作了新的解释,赋予它以封建等级制的内容。他认为,礼是“强国之本”,人们都须严格按照礼所规定的等级名分分享权利和物质利益,“使有贵贱之等”,“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3)“为政以德”的德治论,德主刑辅论
    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提倡教化,注重道德的感化作用,轻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反对“不教而诛”。但他们并不否定刑罚,认为“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于是乎用刑矣”。实际上,他们主张采用“宽以济猛,猛以济宽”的两手统治方法。后人把它总结为德主刑辅。
    (4)论法与刑
    孔予要求“君子怀刑”,统治者应关心法度。他认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只有遵循礼的原则,使用刑罚才能适当。
    孟子要求统治者“省刑罚”,主张“罪人不孥”,主张仁义道德和法度相配合,“德善不足以为政,德法不能以自行”;
    苟子是先秦儒家中最重视法律的人,认为“治之经,礼与刑”,要求统治者做到“进退有律”。在他看来,法律能“禁暴恶,且惩其未也”,即有禁止罪恶和防范于未然的作用。但赏必当功,罚必当罪。他主张慎刑慎杀,“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
    (5)“为民制产”,轻徭薄赋
    孔子反对追求财利,但并非不关心人民生计,主张“富民”、“足食”,“所重,民食、丧、祭”。
    孟子和苟子都主张从民之欲,为民制产,主张减轻赋税徭役。
    (6)“为政在人”的人治论
    儒家主张“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认为政治的好坏取决于统治者的好坏,所以,“惟仁者宜在高位”。苟子更提出了“有治人,无治法”的主张,认为法对于治理国家虽然重要,但法毕竟是制定的,并靠人去掌握和执行,即仍然取决手“人”。
    先秦儒家法律思想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经过西汉董仲舒的改造,使其成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儒家人伦关系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儒家人伦关系的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夫妻关系:首先,关于夫妇伦理,传统之礼规定了其婚姻的本质。其一,婚姻是为了联结两个家庭的利益。其二,婚姻是为了祭祀祖先。其三,婚姻是为了生子继嗣。其次,同宗同姓的男女不能结婚。第三,男女不能自己做主结婚。
    在儒家尤其是孟子以前的儒家伦理学说中,还是比较讲夫妇之间的爱和相互的伦理义务的。他们虽然也讲妇对夫的顺从,但远不象法家那样讲得绝对。法家从商鞅开始,就倾向于把伦理法制化。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制礼活动,其礼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行,多讲夫权主义夫妇伦理
    (2)父子关系
    孔子关于孝的六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以敬养父母。第二,养父母不仅要敬,而且还要经常保持愉悦的颜色。第三,侍奉父母要无违于礼。第四,委婉地劝谏父母的过失。第五,善保己身,行正道,不犯刑律,不使父母担惊受怕。第六,在父母去世之后,应继承父母之志,绍述父母之事,不做背父母之道的不肖之子。
    孟子关于孝的含义:第一,父子之间要保持亲情。第二,不以廉害亲。第三,不以天下俭其亲。第三,不以天下俭其亲。第五,事父母之难在于“养志”。第六,孝的最高境界在于继志。
    (3)兄弟关系
    孔子提出“兄弟怡怡”。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对长幼的伦理作了阐述和发挥。长幼伦理,是父子伦理和兄弟伦理的引申和在范围上进一步的扩大。孟子关于长幼伦理的主要意思有三点。第一在乡党,以年长者为尊。第二,长幼相处,应该遵从于礼。第三,要把孝亲敬兄之心推广开来,施于整个天下,以实现整个人际关系的和睦。这些关于长幼之伦的礼仪规范,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中尊老敬老的一贯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文明,至今仍有继承的价值。
    (4)君臣之伦
    孔子主要指出了君之所以为君的五个方面。其一,使臣以礼。其二尚贤使能。其三,宽待百姓。其四,公平无偏。其五,则天无为。关于臣之为臣的伦理,孔子也提出了四个方面::其一,以道事君。其二,以忠敬事君。其三,当君主有过失时,要敢干进行劝谏。其四,“以惠养民,以义使民”。孟子在君臣伦理上的重要观点是:在君主来说,其一,民为本,君为轻。其二,君臣有义。就是说为君者要遵守君的名分,为臣的要恪守臣的道义。如果君主不守其义,则臣就不必再向他尽臣下的义务了。
    (5)朋友之伦
    其一,与朋友相处,要保持忠信的原则。其二,朋友之间,要相互责善。其三,在物质方面尽自己之力来帮助朋友,患难与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某旅行社导游员们在谈论学习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心得体会,他们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社会主义义利观要求我们能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利益

    B

    社会主义义利观要求我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C

    社会主义义利观要求我们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D

    社会主义义利观要求能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

    E

    社会主义义利观要求我们把家庭利益放在首位


    正确答案: A,B
    解析: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要把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 第23题:

    单选题
    社会主义义利观应该是()。
    A

    利己不损人的义利观

    B

    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义利观

    C

    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兼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义利观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对党员干部来说,()这个“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
    A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

    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

    C

    世界观、义利观、事业观

    D

    是非观、义利观、事业观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