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Q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它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制度条件。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段基础和群众基础。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的发展。
更多“试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意义。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教训。


    答案:
    解析:
    历史意义:(1)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2)同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在思想上、组织上都高出一筹,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3)它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4)太平天国的领袖还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后期又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5)在19-$-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它起了推动作用。
      教训: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 第2题:

    试述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充分领略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从而促使他们在行动上探索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工人阶级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并自觉进行了自身的改造,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 第3题:

    论述题1:试述私学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1)私学兴起的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封建私有制逐渐地代替了井田制,新兴地主阶级兴起,诸侯国林立,促进了奴隶制解体,“经济下移”与“政治下移”导致官学失去政权的依托,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为私学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②官学衰落,学术下移:世袭制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战争动乱,使得原在周王宫里的一批有文化知识的人,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和职守,为了谋生,依靠“六艺”知识教书,还把藏于官府中的典籍文物、礼器乐器等学习器具带到民间,这样就打破了旧的文化垄断,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 ③“士”阶层的出现:私学到春秋末期进入初步繁荣的阶段,与养士之风盛行有密切关系。士阶层本是奴隶制度贵族的下层,在封建制度兴起时转化为平民阶级的上层。各诸侯国为了扩张争相养士来搜罗人才,所以大批自由民要想成为士,就必须学习文化知识,于是出现了培养士的私学机构,私学随之兴盛。 ④一些思想家的办学活动直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2)私学兴起的意义。 ①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使政教分设、官师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成为独立的活动; ②教育内容新,不局限于六艺,培养各类人才。教育方式新,场所不固定,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学校向平民开放,进一步促进学术下移; ④私学促进百家争鸣,各家各派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⑤私学讲求自由原则,各家私学不必有统一的思想,自由讲学,自由就学,自由办学,自由竞争,发展教育事业,符合历史潮流,开辟教育史新纪元。

  • 第4题:

    试述中体西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答案:
    解析:
    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中学”(“旧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如此一来,西学是中学的补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从整体上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封建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为中国近代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在教育方面:“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又有阻挠,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的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2)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3)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进一步推广新式教育扫清了障碍。(4)由于“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5)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 第5题:

    试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深刻历史意义。
    第一,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以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最主要的标志。表明,中国已经胜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全面的确立。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总之,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