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怎样分析其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孝文帝拓拔宏即位时(471年)只有五岁,由他的祖母冯太后辅政,孝文帝改革主要由冯太后主持。这次改革的大事有六项。
    (1)整顿吏治:规定守宰的任期要按治绩的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度和惩治贪污的办法。
    (2)均田制:规定农民和奴婢都可受一定数量的田地,不得买卖;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
    (3)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以此来代替宗主督护制的基层政权制度。
    (4)户调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等。
    (5)迁都洛阳:公元490年,冯太后死,孝文帝亲政,继续进行改革。494年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6)改易习俗:易鲜卑服装为汉服;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迁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改从汉姓,定门第等级。
    意义:一、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二、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招引广大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三、提倡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


  • 第2题:

    《新修草本》一书的内容要点及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本书正文20卷,目录1卷。《新修草本图》25卷。《本草图经》7卷,目录1卷。共计54卷,收载药物850种。该书将药物分九类,较之前人增加了114种新药,而且内容详细。该书药图及图经超过正文,在我国医史书上仅此一部。《新修本草》颁行后,被作为唐代医学生的必修书,并长期被各朝官府定为医学生必读之物,历史影响达30年之久,直到十世纪中叶《开宝本草》问世后,才逐渐被代替。本书在成书50年之后,来我国学习的日本学者将其带回日本,随后也成为日本医学生的教科书。


  • 第3题:

    试述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充分领略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从而促使他们在行动上探索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工人阶级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并自觉进行了自身的改造,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 第4题:

    试述清朝实施地丁合一制度的背景及其内容,如何评价其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自汉代至清初,丁税主要以按丁征收为主。由于农民畏惧丁税的逼迫,或者流亡迁徒,或者隐匿户口,因而使封建国家无法掌握人口实数。清初以前,我国人口始终在五、六千万之间,显然是在这种政策之下,人口不实和人口增长缓慢的缘故。清康熙年间,开始对按丁征收丁税的方法进行改革。第一步是康熙五十一年决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亦不增加丁税。
    第二步是逐步实行地丁合一,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还将其它赋役也合并到田赋中征收。这样,田多的人丁税负担就多,田少的人丁税负担就少,无田的人则不负担丁税。人民不必再有添丁添税之虑,不必再为躲避丁税而逃匿,因此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长。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一亿七千万,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四亿一千万,这显然是人口得实、人口统计比较正确以及人口增长加快的结果。


  • 第5题:

    试述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内容。
    他系统地论述了小说与政治,小说与国民的关系,高度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探索了小说的艺术特征,提出了小说的主张。
    (1)一反我国封建社会历来轻视小说的传统,把小说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古今欲改良政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出发,要小说为资产阶级改良政治服务,成为其政治宣传的工具。故其欲新有八项,核心则是“欲新政治”。
    (2)他如此突出地强调小说的地位和作用,固然有其对抗反动势力,批判黑暗现实和矫正轻视小说的传统观念的积极意义,但无疑过分夸大了小说的作用,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3)他高度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及其作用,与他对小说的功能与艺术感染力的认识分不开。他认为艺术具有反映现实与表现理想和“支配人道”的“熏浸刺提”四种艺术感染力。
    (4)他认为小说能够满足人们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二是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在小说中揭露。这是小说具有反映现实和表现理想两功能。这里所论实质上是对历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创作传统与流派的概括。
    他从艺术的审美娱情角度对小说的感染力和普及性等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和概括,有其深刻独到之处,但“熏浸刺提”这四种力并非小说所特有,而是其他文学作品,乃到政治家和宗教主所共有,小说不过是:此四力所最易寄者,说明他对小说的艺术典型货摊规律和特点仍缺乏深入的认识,到于他所说小说可成为人类幸福和祸害之本,言过其实了。
    梁启超上述小说理论,是为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服务的,它既有积极的因素,又有负面的东西。但从推动社会改革,批判封建正统的文学观念和我国小说的创作和理论批评开创新局面来年,功绩是主要的,应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