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望口唇的重点及其异常变化的意义。

题目

试述望口唇的重点及其异常变化的意义。


相似考题
更多“试述望口唇的重点及其异常变化的意义。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望神及其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1)神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望神,是指医生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 综合外在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对于判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望神的意义
    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精充,则形健神旺,抗病力强,即使有病也 多属轻病,预后较好;精亏,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病多重,预后较差。

  • 第2题:

    试述望痰的临床意义。


    参考答案:通过观察痰的形质,以及气味及排出量等,推测相关脏腑的病变。痰白而清稀,或有灰黑点者,为寒痰,多因寒邪伤阳,气不化津或脾阳不振,湿聚成痰,上犯于肺所致;痰色白清稀而多泡沫者,为风痰,是因痰湿伏肺,外受风寒所致;痰白滑量多易咯者,为湿痰,是脾虚不运水湿聚而为痰。痰少而粘难咯出者,甚则干咳少痰,属燥痰,因燥邪犯肺耗伤肺津所致。痰中带有血丝,血色鲜红,是肺中血络受损,见于燥邪犯肺,或肝火犯肺及阴虚火旺等。咯吐脓痰腥臭或脓血者,为热毒蕴肺,肉腐血败酿脓成痈,多见于肺痈。

  • 第3题:

    试述苏轼对词的改革及其意义。
    苏轼大胆突破了词为小道的传统观念,破除了诗尊词卑的偏见,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认为词为诗之苗裔,将词提高到与诗相同的地位,为革新词体、词风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道路。
    在诗化理论的指导下,苏轼开拓了词体堂庑。苏词不仅内容开阔,而且表现重点有所转移,苏轼则把词作为文人言志抒怀的工具。前代词人多男子而作闺音,苏轼则更多的表现自我。苏轼倡导词之诗化一个重要内涵是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改变了人们于词独重女音、偏尚婉媚的观念,苏轼革新词风从力辟柳永开始,对浮靡词风的强烈不满;关于苏词是否合乎音律的问题,宋人意见难以统一,但苏轼并非不懂音律,只不过他并不对音律谨守不渝。
    苏轼给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为词坛开创一种新的风格和美感,提高了词品,提升了词的地位,从苏轼开始,词的小道、卑体的形象逐渐开始了转变,苏轼对词的发展可谓功莫大焉。

  • 第4题:

    试述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及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参考答案:望小儿食指络脉适于诊三岁以内的病儿。食指络脉指小儿食指掌侧之络脉,为手太阴肺经的支脉,故与诊寸口脉有相似的意义。诊察时要光线明亮,医者用左手捏小儿食指,以右手大拇指用力适中从命关向气关、风关直推数次,使络脉明显,便于观察。外感或内伤,同样是以络脉见于风关为轻,气关为重,命关为甚重。望络脉要注意其三关分布、色泽变化和隐显深浅。
    三关分布:根据络脉见于三关的部位,以测定邪气的浅深及病情轻重。络脉显现于风关者,是邪气入络,示邪浅病轻;若见络脉透过风关至气关者,是邪气入经,主邪深而病重;络脉过气关达命关时,是邪气入脏,邪陷病危之兆;若络脉透过风、气、命三关直达指尖,称“透关射甲”,提示病情凶险,预后不佳。
    色泽变化:一般色深而浓者病重,色浅淡者病轻。色紫红者主内热;色鲜红者多属外感表证;色青者主惊风或痛证;色紫黑者主血络郁闭,为病重之象;色淡白者为虚证。
    隐显深浅:络脉浮现明显,主病在表,多见于外感病;络脉沉隐不显,主病在里,多见于内伤里证。

  • 第5题:

    试述啰音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


    答案:啰音是正常呼吸音以外的附加声音。据声音的性质不同其临床特点也不同。①干啰音:依其发出的部位和支气管狭窄的程度而不同,一般发生在大支气管者音调低而粗,称为“鼾音”,发生在小支气管者音调高,犹如哨笛音,称为“哨笛音”,呼气延长的哨笛音称为哮鸣音。干啰音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心原性哮喘等疾病;②湿啰音:根据大、中、小支气管口径不同所产生的湿啰音分为大、中、小水泡音。大水泡音多见于肺水肿、肺结核空洞等;中水泡音多见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小水泡音多见于细支气管肺炎、肺淤血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