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李某,男,6岁,学生,于2011年12月4日就诊。患者2天出现壮热,恶寒、时测体温39.6℃,在家中口服"小儿速效感冒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后,体温降至38.0℃,数小时后体温复升。1天后出现双侧腮部肿大,漫肿胀痛,咽痛,口渴欲冷饮,咀嚼困难,遂来诊。现症见:壮热,恶寒、腮部漫肿胀痛,坚硬拒按,以耳垂为中心,咽痛,头痛,口渴欲冷饮,咀嚼困难。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史及药物过敏史。否认传染性疾病接触史。查体:T39.8℃.P120/min,R25/min,BP110/60mmHg。神志清,急性面容

题目

【病例摘要】李某,男,6岁,学生,于2011年12月4日就诊。患者2天出现壮热,恶寒、时测体温39.6℃,在家中口服"小儿速效感冒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后,体温降至38.0℃,数小时后体温复升。1天后出现双侧腮部肿大,漫肿胀痛,咽痛,口渴欲冷饮,咀嚼困难,遂来诊。现症见:壮热,恶寒、腮部漫肿胀痛,坚硬拒按,以耳垂为中心,咽痛,头痛,口渴欲冷饮,咀嚼困难。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史及药物过敏史。否认传染性疾病接触史。查体:T39.8℃.P120/min,R25/min,BP110/60mmHg。神志清,急性面容,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双侧腮部漫肿,以耳垂为中心,皮色如常,无破溃,触之有弹性,压痛,边界不清。心界不大,心率120/min,律齐。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8.0×10/L,N70%,L30%。【答题要求】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历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相似考题
更多“【病例摘要】李某,男,6岁,学生,于2011年12月4日就诊。患者2天出现壮热,恶寒、时测体温39.6℃,在家中口 ”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孙某,男,27岁,未婚,学生。患者昨日受风寒后出现发热,伴恶寒、流清涕、鼻塞,自行服用退热药后休息。今晨患者上述症状未见好转,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身微热,恶寒,鼻塞声重,流清涕,肢体酸重,咳嗽,咯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温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发热、恶寒1日。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发热1日,并见恶寒、流涕、鼻塞等症状,诊断为感冒。外感风寒,腠理闭塞,卫阳被郁,而见恶寒、发热、周身酸痛;肺气失宣,故鼻塞流涕、咳嗽;寒为阴邪,故咯痰色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为外感风寒之象。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感冒与温病相鉴别:感冒发热多不高,服用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多不传变;温病则病势急骤,发热高,传变迅速,由卫而气,入营入血,甚者出现谵妄、神昏等。感冒四时均有,温病则多有明显的季节性。诊断:中医疾病诊断:感冒 中医证候诊断:风寒证中医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剂:荆防达表饮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2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7岁,学生。2015年1月10日初诊。患者2天前放学后出现发热、流涕,咳嗽,躯干见少量红色斑丘疹。现症: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皮疹分布较密,疹色紫暗,疱浆混浊,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糙而干,脉数有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脓疱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水痘。中医证型诊断:邪炽气营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发热,流涕,咳嗽,躯干少量红色斑丘疹为主症,辨病为水痘。现症见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皮疹分布较密,疹色紫暗,疱浆混浊,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糙而干,脉数有力。辨证为邪炽气营证。邪盛正衰,邪毒炽盛,内传气营。中医病证鉴别:水痘与脓疱疮相似,脓疱疮好发于炎热夏季,一般无发热等全身症状,皮疹多见于头面部及四肢暴露部位,病初为疱疹,很快成为脓疱,疱液混浊,经搔抓脓液流溢蔓延而传播。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方剂名称:清胃解毒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黄芩9g,黄连5g,生地黄10g,栀子10g,车前草10g,紫草10g,生石膏30g,升麻6g,牡丹皮10g,赤芍药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3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38岁,已婚,工人。2015年8月16日初诊。患者暑夏之时,劳作后突然出现腰部疼痛5天,遂来就诊。现症:腰部疼痛,重着而热,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肾痹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腰痛。中医证型诊断:湿热腰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腰部疼痛为主症,辨病为腰痛。现症见腰部疼痛,重着而热,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辨证为湿热腰痛证。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中医病证鉴别:腰痛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来。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方剂名称:四妙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苍术24g,黄柏24g,薏苡仁24g,木瓜6g,络石藤6g,川牛膝24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4题:

    病例摘要:曹某,男,5岁,学生。2014年4月7日初诊。患者1日前出现壮热、烦渴、手足挛急。现症:壮热汗出,项背强急,手足挛急,口噤不开,甚则角弓反张,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痫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痉证。中医证型诊断:阳明热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壮热、烦渴,手足挛急为主症,辨病为痉证。现症见壮热汗出,项背强急,手足挛急,口噤不开,甚则角弓反张,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辨证为阳明热盛证。阳明胃热亢盛,腑气不通,热盛伤津,筋脉失养。中医病证鉴别: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疾病,其大发作的特点为突然扑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声,大多发作片刻即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鉴别要点是:痫证多为突然发病,其抽搐、痉挛症状发作片刻可自行缓解,既往有类似的发病史;痉证的抽搐、痉挛多呈持续性,不经治疗难以自行恢复,痉证多有发热、头痛等伴发症状。治法:清泄胃热,增液止痉。方剂名称: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生石膏30g,玄参15g,知母6g,生地15g,麦冬10g,大黄6g,粳米10g,芒硝(溶服)10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5题:

    病例摘要:周某,男,19岁,未婚,学生。2015年6月23日初诊。患者1天前运动后饮冰水500ml,出现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现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真心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胃痛。中医证型诊断:寒邪客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辨病为胃痛。现症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辨证为寒邪客胃证。寒凝胃脘,暴遏阳气,气机郁滞。中医病证鉴别: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症候。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方剂名称:良附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高良姜6g,香附9g,吴茱萸5g,乌药9g,陈皮15g,木香5g。三剂,水煎服。日~剂,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