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卢某,男,27岁,未婚,自由职业。2015年7月9日初诊。患者2天前饮食不注意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现症: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腹部疼痛,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泄泻相鉴别。

题目

病例摘要:卢某,男,27岁,未婚,自由职业。2015年7月9日初诊。患者2天前饮食不注意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现症: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腹部疼痛,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泄泻相鉴别。


相似考题
更多“病例摘要:卢某,男,27岁,未婚,自由职业。2015年7月9日初诊。患者2天前饮食不注意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 ”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35岁,已婚,职员。2014年8月6日初诊。患者平素喜食辛辣肥甘厚味,饮酒后次日出现低热不退。现症:低热,午后热甚,心胸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舌苔白腻,脉濡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中医证型诊断:痰湿郁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低热不退为主症,辨病为内伤发热。现症见低热,午后热甚,心胸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舌苔白腻,脉濡数,辨证为痰湿郁热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中医病证鉴别: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反复发热史。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有: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方剂名称: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川连:半夏6g,厚朴6g,枳实6g,陈皮6g,茯苓10g,通草6g,竹叶12g,黄连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题:

    病例摘要:胡某,男,12岁,学生。2013年1月23日初诊。患者1日前因饮食不洁出现呕吐,胸脘满闷。现症: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噎膈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型诊断:外邪犯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呕吐,胸脘满闷为主症,辨病为呕吐。现症见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辨证为外邪犯胃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中医病证鉴别:呕吐与噎膈,皆有呕吐的症状。然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之病,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则因噎废食。呕吐大多病轻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方剂名称: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藿香10g,紫苏9g,白芷9g,大腹皮9g,厚朴10g,半夏6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3g,桔梗10g,生姜三片、大枣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3题:

    病例摘要:周某,男,19岁,未婚,学生。2015年6月23日初诊。患者1天前运动后饮冰水500ml,出现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现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真心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胃痛。中医证型诊断:寒邪客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辨病为胃痛。现症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辨证为寒邪客胃证。寒凝胃脘,暴遏阳气,气机郁滞。中医病证鉴别: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症候。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方剂名称:良附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高良姜6g,香附9g,吴茱萸5g,乌药9g,陈皮15g,木香5g。三剂,水煎服。日~剂,早晚分服。

  • 第4题:

    病例摘要:董某,男,28岁,已婚,工人。2016年3月1日初诊。患者1天前水下工作后出现身目黄染,伴脘腹痞胀,纳谷减少。现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萎黄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黄疸。中医证型诊断:寒湿阻遏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身目黄染,伴脘腹痞胀,纳谷减少为主症,辨病为黄疸。现症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辨证为寒湿阻遏证。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中医病证鉴别:黄疸与萎黄均可出现身黄,但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方剂名称:茵陈术附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附子(先煎)6g,白术15g,干姜5g,茵陈9g,茯苓6g,泽泻6g,猪苓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5题:

    病例摘要:林某,男,50岁,已婚,工人。2016年4月30日初诊。患者1月前出现粪便带脓血,而无痢疾、肠道慢性炎症病史。3天前出现腹部拒按,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色紫暗,量多,烦热口渴,面色晦暗,舌质有瘀点、瘀斑,脉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痢疾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大肠癌。中医证型诊断:瘀毒内阻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腹痛喜温喜按,五更泄泻,粪便带脓血,而无痢疾、肠道慢性炎症病史为主症,辨病为大肠癌。现症见面色苍白,少气无力,畏寒肢冷,腰酸膝冷,苔薄白,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细弱,辨证为瘀毒内阻证。瘀血内结,瘀滞化热,热毒内生。中医病证鉴别:痢疾是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一般发病较急,常以发热伴有呕吐开始,继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突出的临床特征,其腹痛多呈阵发性,常在腹泻后减轻,腹泻次数可达每日10~20次,粪便呈胶冻状、脓血状。而大肠癌起病较为隐匿,早期症状多较轻或不明显,中晚期伴见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神疲倦怠、消瘦等,腹痛常为持续性隐痛,常见腹泻,但每日次数不多,泄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是其特点。治法: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方剂名称:膈下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桃仁9g,红花9g,五灵脂6g,延胡索3g,丹皮6g,赤芍6g,当归9g,川芎6g,香附4.5g,乌药6g,枳壳4.5g,黄连6g,黄柏6g,败酱草6g,甘草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