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下面是张老师在“我国太阳能的空间分布”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张老师:(投影“中国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我国太阳能的空间分布有什么规律? 王同学:(站起来指着图说)我国太阳能分布规律是西部多,东部少,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增加。 李同学:(站起来反对)老师,我觉得他说错了,或者是地图搞错了。您说过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青藏高原是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而图中显示那里是太阳辐射量最大,这不是很矛盾吗?所以,我觉得说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大的地方,一定是弄错了。 张老师:同意李同学观点的请举手。 (

题目
材料:下面是张老师在“我国太阳能的空间分布”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张老师:(投影“中国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我国太阳能的空间分布有什么规律?
王同学:(站起来指着图说)我国太阳能分布规律是西部多,东部少,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增加。
李同学:(站起来反对)老师,我觉得他说错了,或者是地图搞错了。您说过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青藏高原是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而图中显示那里是太阳辐射量最大,这不是很矛盾吗?所以,我觉得说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大的地方,一定是弄错了。
张老师:同意李同学观点的请举手。
(全班近五十个同学中,有七八个同学举了手)
张老师:看来大部分同学还是赞同王同学的意见。对的,我国太阳能分布规律是西部多,东部少,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增加。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的地区是哪里呢?
问题: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哪些优点?(6分)有哪些不足?(4分)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优点:
①采用地图法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地图,让从地图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得出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规律。
②教学形式开放,注重探究。让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学生大胆猜测,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③善于采用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学习青藏高原、四川等地区的太阳辐射,得出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缺点:当学生的思维步入认知的误区后,没有及时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学生回答完毕后没有进行总结和归纳;对学生的回答缺乏评价和鼓励,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多“材料:下面是张老师在“我国太阳能的空间分布”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按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一课时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
    要求:
    (1)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恰当设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3)合理设计学习活动,作业要求。
    (4)设计至少3个提问。
    生肖的联想.



    答案:
    解析:
    课题:生肖的联想 课型: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领域: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联想是美术创作构思的重要方式,发现生活中体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例子,能够选用一定的材料和方法,巧妙进行联想和添加,创作出生肖主题的作品。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联想、启发学生创造思维。通过观察、欣赏、启发、引导、合作、交流、评述等方式,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联想,努力创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敏锐的感觉,热爱生活的态度和创作可爱小动物形象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生活中的材料和物品进行生肖的联想与创意。
    教学难点:任选材料,进行巧妙的联想和添加,设计制作出富有创意的生肖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播放歌曲《十二生肖》创设情境。
    2、教师摆出“剪刀手”手型,提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3、教师:同学们说出很多答案,这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是联想,联想是美术创作构思的重要方式,这节课就来进行生肖的联想。板书课题-----生肖的联想。
    二、新授
    1、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你属相的外形特征吗(学生分享回答)这些可爱的生肖,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稍微发挥点联想,都可以把它生动的表现出来。
    2、欣赏感知
    ①多媒体课件播放欣赏毕加索公牛头》,引导学生观察所用材料,利用自行车把和车座,运用重组的方法构成了形象、生动的公牛头。经他神奇的手赋予了生命。
    ②欣赏《香蕉狗》《锅狗》,引导学生观察材料、联想造型,运用变形的方法和重组的方法完成作品。
    ⑤欣赏《大公鸡》,引导学生观察形象,考虑联想后所运用的方法:添加法。
    ④欣赏《小猪》,观察材料、联想造型、所用方法。
    3、教师提问:看了这么多优秀作品,在生活中你见过那些通过联想创造出来的奇特东西呢(学生回答)
    4、联想游戏
    图形联想----“圆形”几何形联想
    问题①:看到这个圆形,你会联想到十二生肖的那些动物能用学过的方法创造出来吗
    问题②:如果这个圆是软的,你会怎么创造(教师黑板示范利用变形的手法创造出的老鼠造型,学生黑板尝试造型并能说出所用造型手法)
    三、课堂练习,
    1、作业要求:分小组运用手头现有的材料,巧妙的利用联想和添加,设计制作一件以生肖为主题的作品。看谁的构思奇妙,形象最生动。
    2、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评价
    1、学生自评:小组内介绍自己作品的构思、创意、方法等信息。
    学生互评:组与组之间互相评价,指出优点,提出建议。
    3、教师点评:肯定全班同学的成绩与努力,师生共同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造型奖、最佳手工奖。并为学生指出继续发展的方向。
    五、小结与拓展
    师生共同总结重难点。教师对本课内容拓展延伸:有联想才有创造,有创造才有发展,在生活中一定要多观察、勤联想、擅想象、常动手,用我们的智慧来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绚丽无比。

  • 第2题:

    下面是两位化学老师关于“二氧化硫”的教学设计片段。

    设计一?
    设计二?
    问题:?
    (1)说明两个教学设计片段的特点。

    (2)根据上述设计片段说说情境教学的好处,以及在化学教学中应如何选取素材。


    答案:
    解析:
    (1)设计一中,教师使用真实情景作素材,立足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从中提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将知识与思维方法的学习与问题解决融为一体。其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感受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学。
    设计二中.教师纯粹是为了讲授知识.只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涉及很少。
    (2)情境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进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化学实验、化学史、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经验等为素材。选取素材时,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所处模块的功能定位,不同模块对教学素材的复杂程度、功能价值的要求也不同;其次,素材要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再次,对于同一教学目标,可以选取不同的素材,促进学生思想方法的建构;最后,素材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 第3题:

    材料:下面是陈老师设计的“大洲和大洋”一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概况,理解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汪洋、海、海峡的概念
    (2)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在大脑中再现它们的位置
    (3)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像,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步的空间观念,利用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方式培养综合素质

    (1)举例说明“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一课教学设计的亮点。
    (2)在本课结尾时,该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结课方式:“请学生在‘我爱你中国’的钢琴曲中,欣赏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图片”请评述这种结课方式的优缺点。


    答案:
    解析:
    (1)①教学结构设计合理。分为两个部分“话”区域和“划”区域,先通过图片和生活经验直观感知区域,然后再学习如果划分区域,整个过程逻辑清晰。学习过程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②采用自主探究法教学。在学习中国的四大区域及其划分依据时候,摒弃了传统的讲授法,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区域,然后展示作品,并且对作品的划分依据进行解说,最后再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点拨和总结。采用探究法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用地理术语表达地理观点的能力。③采用直观法教学。在学习区域的有关概念的时候,先让学生通过“在信封上写邮政编码、打长途电话拨区号”的方式感知区域,然后通过呈现东北、海南、新疆等地区图片来感受区域的差异。④采用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划”区域的时候,没有直接把不同区域的名称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回忆八年级上册学习的中国地理的总论,根据不同的要素来划分区域,加深学生对区域理解,为后面学生动手“划”区域奠定基础。⑤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例如,填写邮政编码、呈现海南岛热带风光等,引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改理念。⑥符合构建开放地理课堂的理念。例如,课程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方式的利用较为开放。
    (2)优点:结课形式新颖。摒弃了传统的老师总结的方式,呈现钢琴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图片等,形式新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以升华。
    缺点:①缺乏对知识的巩固和提升。呈现一些零碎的图片,只是对知识简单的重复,学生无法深刻的理解、系统的掌握知识。
    ②没有切中本课重难点(区域的划分),与课堂教学内容重复(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图片)。
    ③缺乏知识的运用,课堂不够开放。课堂的结束不代表地理学习的结束,应该利用结课环节,提出一些开放性、发散性的问题,把地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开放地理课堂,真正学以致用。
    ④反馈性不够。结课缺乏学生的发言和互动,老师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 第4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陈老师设计的“大洲和大洋”一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概况,理解大洲、大陆、岛屿、半岛、大洋、海、海峡的概念。
    (2)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在大脑中再现它们的位置。
    (3)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像,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利用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方式培养综合素质。
    问题:
    (1)该教学目标的陈述存在哪些不足 (10分)
    (2)把“过程与方法”列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维度,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依据材料,为“大洲和大洋”一课设计“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6分)


    答案:
    解析:
    (1)①教学目标应具有可测性。如案例中“了解世界海陆分布概况”的可操作性和可理解性不高,若课标内容改成“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会更合理。
    ②地理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具备全面性、层次性和主体性。全面性主要是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进行陈述,案例显然不具备;层次性是指要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差异,就要有基础性目标、弹性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多层次目标,案例中也没有体现;主体性是陈述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体现“为学生而教”,案例的第三个教学目标明显违背。
    (2)“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观看教师用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海陆分布,听教师讲述、与同学问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了解地球表面所占比例和海陆分布特征,并能在地图上向身边的同学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 第5题:

    下面是陈老师设计的“大洲和大洋”一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概况,理解大洲、大陆、岛屿、半岛、大洋、海、海峡的概念。

    (2)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在大脑中再现它们的位置。

    (3)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像,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利用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方式培养综合素质。
    (1)该教学目标的陈述存在哪些不足?(10分)

    (2)把“过程与方法”列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维度,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依据材料,为“大洲和大洋”一课设计“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6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学设计的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要具备基础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分析能力,熟知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

  • 第6题:

    案例2
    下面是某校高中物理“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课的教学片段。张老师在讲述了参考系运动和静止等概念后,播放了一段乘坐观光电梯上行的视频,引导同学展开讨论。
    张老师:同学们。谁能说出这段视频描述了什么情景
    甲:乘电梯上楼。
    张老师:是的,如果甲、乙和丙三位同学在楼下站着等电梯,这时他们看电梯中的乘客在……
    甲:运动。
    张老师:对!乘客在运动。那电梯中的乘客看这三位同学,比如看乙同学时,他会认为乙同学在……
    甲:运动。
    张老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掌握了。
    丙:老师,我还有问题。甲说的不对,乙同学实际上是站着不动的,怎么说他在运动呢 甲:按照书上说的,乘客看乙同学就是运动的。
    丙:乙同学确实是静止的呀!
    张老师:大家记住,同学甲的回答是正确的,同学丙的回答不对,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坐标系……
    问题:
    (1)分析学生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原有观念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2)分析张老师在该教学片段中存在的问题。
    (3)设计一个教学片断,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关物理概念。


    答案:
    解析:
    (1)一部分同学比如甲同学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理解是正确的。但部分学生尤其是丙同学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原概念是:相对地球静止的物体就是静止的,相对地球运动的物体就是运动的。事实上,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而言的,参考系本身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原概念对学生学习的影响:①正确的物理前概念是物理学习的良好基础和铺垫。其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物理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的科学知识体系。②在一些情况下,学生对物理现象、过程、材料的片面或错误理解而产生的前概念。会成为物理学习的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将影响新知识学习,甚至歪曲新知识的意义,变成学习的障碍。
    (2)该教学片断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张老师存在以下问题:①这样的提问,没有具体的指代,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立即回答,整个过程表面上气氛活跃,实质上流于形式,学生缺乏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对学生激发思维、培养能力起不到作用。另外。提问的设计也不够合理,如“他们看到电梯中的乘客在……”的回答就可以有很多答案,但学生回答的答案是唯一的,这充分说明问题没有起到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获得真实信息反馈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②张老师在整个教学中的评价语言过于简单,而且对于丙同学的错误,并没有给出解释,只告诉学生“大家记住”是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应的,而且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3)教学片段:
    教师:同学们。谁能说说这段视频描述了什么情景
    学生:乘电梯上楼。
    教师:是的,如果甲、乙、丙三位同学在楼下站着看电梯。这时三位同学看到电梯中的A乘客是静止还是运动呢 为什么
    学生:运动。因为研究的问题是以三位同学为参考系,相对参考系来说A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很好,被选作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常假定它是静止的。大家再思考一下,电梯中的A乘客看到电梯中的B乘客是静止还是运动
    学生:应该是静止的,因为AB两位乘客没有相对运动。以B为参考,也就是假设B静止,那么A也静止。
    教师:对,物体运动与否要根据参考系的不同来进行判断,根据刚才的两个例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如果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物体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教师:非常好,你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例子中,而且也善于总结。现在大家想想三位同学相对于电梯中的乘客和地球分别是静止还是运动呢
    学生:三位同学相对于电梯中的乘客是运动的,这个能够从刚才的第一个例子中得到答案,相对于地球来说是静止的。不同的参考系,运动的情况不同,对吗,老师
    教师:是的,看来你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坐标系。

  • 第7题:

    材料:下面是某思想政治老师关于“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的教学设计片段。

    问题:请运用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对本教学片段中问题设置的优缺点进行评析,并针对问题设置存在的缺陷提出修改建议。


    答案:
    解析:
    (1)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为贯彻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提高问题设计的质量与实效。 从该教师的问题设计来看,优点和缺点归结起来主要有:
    优点:①设置的问题和本课知识的联系较为紧密,能够紧紧围绕本课“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这一主题进行设置。
    ②该教师的问题设计较有层次性,能够遵循“由易到难、由理论到实际”的层次递进,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自主探究。
    ③问题设置能够紧密结合时政,能够从中美和中菲双方的国际关系相关时政资料人手进行探究,符合政治学科的时政特色,也易于学生接受。
    缺点:①探究一的问题设置过多,教师在问题设计中应注意问题的概括性,应简要精炼。
    ②探究二关于“冲突与合作的原因”这一问题设置与所给材料有重复,启发性较弱。
    ③探究三中的问题只设置了关于“国际利益”是什么和为什么两个方面,而没有针对所给材料提出“怎么做”这一探究的最终落脚点,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2)修改建议:
    ①探究一可将三个问题合并为一个问题,即“国际交往的主体、内容和形式各是什么”
    ②探究二可将问题中的“原因”改为“根本原因”,引导到本课核心概念“国家利益”上来。③探究三中,应增加一个最后的问题:“作为一名中国的高中生,面对中菲南海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 第8题:

    在美术课《标志设计》一课中,张老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标志引导学生总结标志的作用,小明大胆的发言,但是小明没有说到张老师预计的作用,张老师对于小明积极回答问题、勤于思考给予了鼓励。下列对张老师的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 A、张老师的教学效果未达到
    • B、张老师没有给正确的评价
    • C、张老师是给予学生及时鼓励.对学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D、张老师给予学生及时评价,但对于教学重点的把握不到位

    正确答案:C

  • 第9题:

    案例:张老师在上《中国画鉴赏方法》一课时,将教材中的十几幅美术作品的作者与内容都进行了简单的讲解。时间非常紧张,张老师讲得很辛苦,但是学生觉得并没有学会欣赏中国画的方法。课中,张老师在读其中一幅画的题诗时读错了一个字,有一位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张老师解释:“古代绘画中的题款很难辨认,错一个字很正常。(1)从教学目标、教学安排与教学方法三方面分析,张老师在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2)张老师对读错字的解释合适吗?请作出判断并说出你的建议。


    正确答案: (1)①针对案例当中张老师的教学效果以及本节课的类型不难看出,他所设置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这个维度来说,没能让学生掌握欣赏中国画的方法方式;从过程与方法的维度看,老师讲解内容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乏味;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看,三维目标的前两项都未能达到,在情感方面更不可能有提升了。所以说,张老师对于本节课三维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不成功的。
    ②案例当中提到,张老师在上课时时间紧张不够用,这就说明他没能够事先安排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对于时间的把控也出现了失误。
    ③就教学方法来说,首先既然是美术鉴赏课,那更多的是教会学生相应的美术语言和美术鉴赏内容,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体现学生为主的教学观,而不是像张老师一样一味运用讲授法进行讲解;最后,美术鉴赏课中出现了大量的美术作品,这个时候就可以适当的采用挂图或者是多媒体课件,这样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2)我认为是不合适的。案例中的张老师读错了题款,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应该在课堂出现的知识性错误。而且张老师在读错后,为自己辩解是因为“古代绘画中的题款很难辨认,错一个字很正常”,如此来为自己开脱,这种做法更欠妥当。首先会让学生对这位老师的专业能力产生质疑;其次则会让学生产生老师是在刻意回避自身错误不敢担当。建议:第一,张老师在上课之前应该用心备课,吃透知识内容,理清思路,用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教授本节课;第二,即使张老师在课堂上出现类似失误,也应该及时纠正,以免误导学生,而且作为老师应该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为学生树立勇于负责的榜样。

  • 第10题:

    我国太阳能资源是如何分布的?


    正确答案: 根据各地接受太阳总辐射量的多少,可将全国划分为五类地区。
    1)一类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6680~8400MJ/㎡,相当于日辐射量5.1~6.4KWh/㎡。
    2)二类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850-6680MJ/m2,相当于日辐射量4.5~5.1KWh/㎡。
    3)三类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中等类型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00-5850MJ/m2,相当于日辐射量3.8~4.5KWh/㎡。
    4)四类地区:是我国太阳能资源较差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4200~5000MJ/㎡,相当于日辐射量3.2~3.8KWh/㎡。
    5)五类地区: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少的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3350~4200MJ/㎡,相当于日辐射量只有2.5~3.2KWh/㎡。

  • 第11题:

    单选题
    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备课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张老师:这一课我想用一课时完成。陈老师:我也是这样设想的。你的教学怎样设计呢?张老师:我想第一是复习新闻知识;第二是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让学生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第三是与学生共同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李老师:我想重点应落在“现实场景的再现”上。陈老师:“现实场景的再现”抓得很好,但我觉得还要注意“历史材料的运用”,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使作品增加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对上面几位教师的做法,评价不正确的是()
    A

    陈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侧重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

    B

    陈老师的做法关注学生在新闻阅读过程中精神的活动和生命的活动

    C

    张老师以新闻知识学习为教学重点,符合文本内容及学情的要求

    D

    张老师以新闻知识的教学引出新闻语言教学的教学方式还需调整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材料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问题:(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拟定本教材片段的教学目标。(8分)(2)请简述本教材片段的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4分)(3)请设计本教材片段的提纲式板书。(4分)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在《民族文化国之瑰宝——中国画》一课中,张老师组织学生研究校外博物馆的中国画,让学生能够深刻地体验到中国画的精髓。张老师的教学方法是()。

    A.情境法
    B.实践指导法
    C.参观法
    D.讨论法

    答案:C
    解析: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到校外.通过对实物和现象的观察、调查与研究,从而获得直观的感受、客观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方法.

  • 第14题:

    材料:下面是陈老师设计的“大洲和大洋”一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概况,理解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汪洋、海、海峡的概念
    (2)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在大脑中再现它们的位置
    (3)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像,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步的空间观念,利用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方式培养综合素质

    把“过程与方法”列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维度,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依据材料,为“大洲和大洋”一课设计“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答案:
    解析:
    ①通过动画和地图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及特点,形成读图、识图、从地图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②通过开展绘图、拼图的游戏,熟练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分布,逐步提高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收藏本题
    分享本题
    下面是李老师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一课的教学设计片段
    一、合作活动“话”区域
    (1)让学生填写信封上的邮政编码和地址、打长途电话拨区号,感受区域的存在,并了解其概念。
    (2)战士东北林海雪原、海南岛热带风光、新疆高山牧区、内蒙古草原和长江三角洲农业与工业等景观图,感受区域的差异。
    二、合作探究“划”区域
    (1)请大家会议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的内容,想一想根据不同地理要素的分布差异,我国可以划分出哪些类型的区域?(行政区划、地形区、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区、季风和非季风区、农业区等)
    (2)根据区域的类型,找出区域划分的要素
    (3)按照划分情况,思考同一区域内的共性及不同区域间的差异
    (4)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把自己的划分与课本“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进行对比,然后讲解自己的划分依据。

  • 第15题:

    下面是张老师在“我国太阳能的空间分布”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张老师:(投影“中国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我国太阳能的空间分布有什么规律?

    王同学:(站起来指着图说)我国太阳能分布规律是西部多,东部少,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增加。

    李同学:(站起来反对)老师,我觉得他说错了,或者是地图搞错了。您说过的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青藏高原是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而图中显示那里是太阳辐射量最大,这不是很矛盾吗?所以,我觉得说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大的地方,一定是弄错了。

    张老师:同意李同学观点的请举手。

    (全班近五十个同学中,有七八个同学举了手)

    张老师:看来大部分同学还是赞同王同学的意见,对的,我国太阳能分布规律是西部多,东部少,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增加。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的地区是哪里呢?
    6.
    (1)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哪些优点? (6分)有哪些不足? (4分)

    (2)请替张老师设计一组追问的问题,引导同学反思自己的困惑。(10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学设计的分析概括能力。分析教学设计的优、缺点,要求考生具备教学设计能力并掌握常用的教学设计方法。

  • 第16题:

    材料:
    下面是张老师在七年级“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师:请读“亚洲地形图”(PPT显示),思考回答:亚洲的地形特征是什么
    生1:……(茫然,回答不出来)
    生2:青藏高原最高
    师:亚洲有哪些地形区亚洲之最有哪些
    (没有学生举手,教师指图讲解)
    师:亚洲的主要地形区有: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大的高原青藏高原,还有亚洲最大的西伯利亚平原……
    师:亚洲的主要河流有哪些它们的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没有学生举手)
    问题:
    (1)分析张老师采用谈话法进行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
    (2)上述教学片段所涉及的知识哪些属于地理感性知识哪些属于地理理性知识
    (3)简述地理理性知识的教学步骤,并选择材料中的一个知识点进行说明。


    答案:
    解析:
    (1)问题的设置没有层次性,没有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表象到本质的原则。问题的提出过于突兀。难度过大,没有做任何铺垫,学生无从回答。问题的引导性不够,当学生对知识产生疑惑时,并没有针对学生的疑惑点进行讲解,造成学生很难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教学效果欠佳。 (2)地理感性知识:亚洲的地形区、亚洲之最(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大的高原青藏高原、亚洲最大的西伯利亚平原)、亚洲的主要河流。
    地理理性知识:亚洲的地形特征、河流的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3)地理理性知识的教学步骤:呈现感性材料一分析归纳一抽象出理性知识。
    ①呈现“亚洲的地形”图,找出亚洲主要的地形区
    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②分析归纳标注这些地形区的名称和高度,并且呈现“亚洲沿80°E的地形剖面示意图”“亚洲沿30°N的地形剖面示意图”,根据剖面图,归纳特征。
    ③抽象出理性知识。

  • 第17题:

    案例:
    张老师在教学中常使用不同的教学导入方式引入新课,下面是张老师分别在“文本信息的结构化表达”和“IP地址”两节课的教学导入片段。
    课例1:文本信息的结构化表达
    师:今天我们学习文本信息的结构化表达,先看材料1和材料2(张老师出示如图15所示的PPT)。材料2是对材料1文本的表格化处理,可以看出文本信息的表格化能够让我们更直观、快速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接下来我们就学习在Word中如何制作表格表达文本信息。

    课例2:IP地址
    上课时张老师读了一则新闻:“近日一些网友发现使用电脑无法登录12306网站购票了.除了可以登录主页外其他任何操作都显示‘您的操作频率过快’……”据北京青年报的调查发现,这一情况多集中在单位、小区或学校共用一个IP地址的区域。技术专家表示,据观察分析,12306网站为了防止黄牛等恶意刷票行为。采用了“封”IP地址的技术手段……
    师:“12306网站是通过什么找到网友的电脑,并且查封网友的购票操作的”
    生:“IP地址”。
    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为什么12306能够通过IP地址找到网友的电脑,它是怎么做到的”
    问题:
    (1)对照课例1和课例2的教学主题,对张老师在课例1和课例2中使用的教学导人材料进行评述。
    (2)从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出发,请结合课例1中的教学PPT内容补充一个相应的教学导人情境。


    答案:
    解析:
    (1)课例1教师在导入过程中直接入题,所用材料很贴近本课主题。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导入设计顺序需要做出调整,对学生的启发要突显出来。 首先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直接给出课题再给材料。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建议在授课中先展示两个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这两张图,哪一个表现的信息更加清晰”(这样设计问题的意图是:限定学生的思维方向,因为学生在看ppt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想法,这样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向本课主题思考),学生在看过后会有回答.明显第二张图更加清晰地表达了信息。
    接着再问“怎样才能让第一张图能够像第二张图那样,清晰表达信息呢需要注意什么”(这样调整问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向信息的结构化表达这一课题靠近)“怎样将材料1调整为更加清晰的结构,相信学完本课,同学们就会熟练掌握。”
    总体来说课例1的教师在导入过程中没有吸引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师作为主体,没能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违背了新课改理念和新课标要求。
    课例2教师在导入过程中贴近生活实际,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上,问题设置层层递进,步步引导学生向本课主题“IP地址”靠近。
    综合课例1与课例2的授课理念和教学策略.课例2教师的导入设置符合学生实际和新课改理念。
    (2)课例1调整教学策略后的导人为:
    “各位同学好.欢迎来到今天的课堂。今天早上校长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我将材料l所示的文本调整为材料2所示的结构,老师想向大家请教,看看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调整.”
    “同学们的建议很好,不过校长要求要将信息按照一定的结构表达……”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文本信息的结构化表达”,相信在学完本节课程后,大家会用更好的结构表达自己的信息。”

  • 第18题:

    材料:下面是某教师的“公共利益的维护——每个人的责任”的教学片段,请阅读并回答问题。

    问题:(1)请指出本教学片段中所运用的课程资源种类。
    (2)结合上述教学片段,谈谈对开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的启示。


    答案:
    解析:
    (1)本教学片段所运用的课程资源种类有:文字与音像资源;人力资源;实践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2)对开发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的启示:
    ①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特定部门和人员的专业行为,更是教师主导的活动。
    ②自主开发。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分析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目标实现的关系,评估课程资源的特点及其价值;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
    ③特色开发。学校要从具体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有效实现特色开发。
    ④共同开发。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共同收集、处理、展示课程资源,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 第19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某教师在执教《对不良诱惑说“不”》中关于“如何战胜不良诱惑”的教学片段。


    问题:请分析该教学片段在贯彻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答案:
    解析: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思想品德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需要贯彻这一思想。该教学片段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有以下三个方面。 (1)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在总结深化环节,通过名人名言的解读分析,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感悟,进行分享活动,正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生活并感悟人生的体现;在拓展思考环节.带领学生签下承诺书,正是帮助学生做负责任公民的体现。
    (2)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学习新课环节,教师通过播放《4岁小孩吃棉花糖》的视频,以及出示生活中四种常见的不良诱惑,帮助初中生认清生活中的不良诱惑。在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面对成长的问题,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也积极参与。在拓展思考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则承诺书,也正是基于学生的生活而展开。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蕴涵在鲜明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在正确的价值观下去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又对学生进行分组,给出体验题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和同学进行分享,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 第20题:

    在《纸盒包装设计》一课教学设计中,合理的教学重点是()。

    • A、纸盒的材料选择
    • B、纸盒的结构与装饰
    • C、纸盒的色彩构成
    • D、纸盒的立体构成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张老师在讲授《新型玻璃》这一课时,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直观,让学生了解课文中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张老师在教学中应用的信息技术让学生快乐学习、高效学习。这也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能促成()的变革。

    • A、教学方式
    • B、学习方式
    • C、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 D、师生交互方式

    正确答案:A,B,C,D

  • 第22题:

    单选题
    在美术课《标志设计》一课中,张老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标志引导学生总结标志的作用,小明大胆的发言,但是小明没有说到张老师预计的作用,张老师对于小明积极回答问题、勤于思考给予了鼓励。下列对张老师的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A

    张老师的教学效果未达到

    B

    张老师没有给正确的评价

    C

    张老师是给予学生及时鼓励.对学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D

    张老师给予学生及时评价,但对于教学重点的把握不到位


    正确答案: D
    解析: 在新的课标中注重表现性评价,教学过程中给予及时的评价,为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选C。

  • 第23题:

    单选题
    教师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课时,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了电视剧《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片段。下列对该教师行为的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A

    在课堂上放映电视剧片段,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

    B

    视频片段带来的直观体验利于学生准确理解人物形象

    C

    观看电视剧片段有利于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与故事情节

    D

    在课堂上放映电视剧片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正确答案: D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