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来看,其人性论属于() A.性善论 B.性三品说 C.性自然论 D.性恶论

题目
从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来看,其人性论属于()

A.性善论
B.性三品说
C.性自然论
D.性恶论

相似考题
更多“ 从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来看,其人性论属于() ”相关问题
  • 第1题:

    董仲舒从他的《人性论》出发,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将德育放在第一位。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题:

    从目标层次来看,最高层次的德育工作是()。

    • A、政治思想教育
    • B、心理健康教育
    • C、道德教育

    正确答案:A

  • 第3题:

    试述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⑴三大文教政策建议: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建议:
    ①兴设学校“养士”,改革选士制度;
    ②兴教化,正万民;
    ③“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在当时条件下,这些建议对于巩固统一、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与选拔国家急需之才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不但直接影响了汉武帝的文教政策,而且对两邓汉及后来各封建王朝均有影响。
    ⑵关于教育作用:
    ①教育对人性的作用:董仲舒认为人性中有善的要素,但这善的要素并非即是善,善的要素必须通过人为的教育才能转变为善。
    ②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⑶关于道德教育:
    ①道德根源:“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
    ②教育内容:“三纲五常”、“正谊明道”。
    ③原则方法:“正我”、“强勉行道”、“明于性情”、“必仁且智”。
    ⑷关于知识与教学:
    ①知识来源:“道莫明省身之天”。
    ②教学内容:“诗书礼乐”。
    ③原则方法:“圣化”、“强勉学问”、“节博合宜”、“专一虚静”。

  • 第4题:

    汉代董仲舒从人性论出发,把()和()归纳为“三纲五常”。


    正确答案:封建秩序;礼仪道德

  • 第5题: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来看,其可分为心理诊断,心理教育,()


    正确答案:心理干预

  • 第6题: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提出的道德教育思想。

    • A、孟子
    • B、苟子
    • C、董仲舒
    • D、王充

    正确答案:C

  • 第7题:

    评述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影响。


    正确答案: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在贤良策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他想以政治的手段,借着国家的力量,推行其教育主张:第一,“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第二,兴太学以养士;第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综合了先秦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尤其折中调和了孟荀的善性、性恶论,提出了人性有善有恶论,认为人性是“天”创造人类时所赋予的一种先验的素质,这种素质具有善的可能性,也具有恶的可能性。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基于此,董仲舒几乎把一个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之于礼乐教化,政治上的首要事情就是“德教”,王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化。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在董仲舒看来无非“三纲五常”。董仲舒把信与仁义礼智加在一起成为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他从五伦中提出了君臣、父子、夫妇三种伦常,称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此,三纲五常遂成为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公式。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董仲舒提出了四点:一是“正我”,二是“正其谊不谋其利”,三是“必仁且智”。董仲舒从他的教学目的出发,主张以“六经”为教材。
    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提出特别是“独尊儒术”的提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的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的依据。这些都有助于当时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但是,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独尊的地位,无疑对各种非儒学的学术思想起到了抑制作用,从而阻碍了文化教育的整体发展。

  • 第8题:

    单选题
    董仲舒的人性论属于()
    A

    性三品

    B

    性善论

    C

    性恶论

    D

    素丝说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董仲舒的人性论。

    正确答案: 1)性善情恶论这是他从天人关系直接推导出的。“天人同类”天有阴阳,与此相似,人身上也存在着贪、仁两种性。董仲舒把“仁”叫性,把“贪”称为情欲,就是说人身上同时存在着可导向善的性和导向恶的情,因此董仲舒提出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主动弃恶向善。
    2)性待善论(性未善论)。
    A.董仲舒认为人性虽包含于善的素质,但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只能说人性待善。
    B.为统治者进行道德教化提供理论依据,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圣王的教育,而担当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封建统治者,圣王的任务就是“继天成性”既奉天命教化百姓,使百姓成为善良的人。
    3)性三品论董仲舒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在于仁,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可以不叫做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进经过教化成为善性,可以叫做性。总之,董仲舒的人性论为君王统治人民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君王的任务是遵从天意,统治民众的重要的工作是教化民众,使他们向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评述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影响。

    正确答案: 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在贤良策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他想以政治的手段,借着国家的力量,推行其教育主张:第一,“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第二,兴太学以养士;第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综合了先秦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尤其折中调和了孟荀的善性、性恶论,提出了人性有善有恶论,认为人性是“天”创造人类时所赋予的一种先验的素质,这种素质具有善的可能性,也具有恶的可能性。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基于此,董仲舒几乎把一个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之于礼乐教化,政治上的首要事情就是“德教”,王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化。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在董仲舒看来无非“三纲五常”。董仲舒把信与仁义礼智加在一起成为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他从五伦中提出了君臣、父子、夫妇三种伦常,称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此,三纲五常遂成为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公式。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董仲舒提出了四点:一是“正我”,二是“正其谊不谋其利”,三是“必仁且智”。董仲舒从他的教学目的出发,主张以“六经”为教材。
    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提出特别是“独尊儒术”的提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的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的依据。这些都有助于当时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但是,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独尊的地位,无疑对各种非儒学的学术思想起到了抑制作用,从而阻碍了文化教育的整体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儒家教育思想内容在人性论方面的特征。

    正确答案: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性是可变的,充分肯定教育在形成、发展和和改变人性方面的巨大作用。
    孟子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与生俱来便具有“善端”。
    荀子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董仲舒从他的《人性论》出发,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将德育放在第一位。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儒家教育思想内容在人性论方面的特征。


    正确答案: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性是可变的,充分肯定教育在形成、发展和和改变人性方面的巨大作用。
    孟子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与生俱来便具有“善端”。
    荀子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第14题:

    董仲舒说:“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由此可见()

    • A、董仲舒的人性论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 B、董仲舒的人性论为其“天人感应”说奠基
    • C、西汉武帝时期社会上出现道德信仰的危机
    • D、这种人性论的新思想违背了正统儒家思想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中国著名的人性论有孟子的(),荀子的()和董仲舒的()。


    正确答案:性善论;性恶论;性三品说

  • 第16题:

    从目标层次来看,最低层次的德育工作是()。

    • A、政治思想教育
    • B、心理健康教育
    • C、道德教育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简述董仲舒的人性论。


    正确答案: 1)性善情恶论这是他从天人关系直接推导出的。“天人同类”天有阴阳,与此相似,人身上也存在着贪、仁两种性。董仲舒把“仁”叫性,把“贪”称为情欲,就是说人身上同时存在着可导向善的性和导向恶的情,因此董仲舒提出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主动弃恶向善。
    2)性待善论(性未善论)。
    A.董仲舒认为人性虽包含于善的素质,但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只能说人性待善。
    B.为统治者进行道德教化提供理论依据,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圣王的教育,而担当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封建统治者,圣王的任务就是“继天成性”既奉天命教化百姓,使百姓成为善良的人。
    3)性三品论董仲舒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在于仁,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可以不叫做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进经过教化成为善性,可以叫做性。总之,董仲舒的人性论为君王统治人民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君王的任务是遵从天意,统治民众的重要的工作是教化民众,使他们向善。

  • 第18题:

    董仲舒的人性论属于()

    • A、性三品
    • B、性善论
    • C、性恶论
    • D、素丝说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问答题
    比较王充和董仲舒的人性论

    正确答案: 1、董的人性论继承了先秦儒家孟子的观点坚持性善论,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本质,但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
    2、把人性分为三等,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笠之性,圣人之行是天生的善,斗笠之性是天生的恶,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
    3、王继承了董的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三等,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的是中人。
    4、同时他也承认后天的学习环境对人性的作用,特别是中人的作用。
    5、他认为人生之初所禀受的元气有厚薄多少的不同,因此人性就有善恶的不同,人在初生之时所禀受的具有仁、勇等道德属性的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提出的道德教育思想。
    A

    孟子

    B

    苟子

    C

    董仲舒

    D

    王充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中国著名的人性论有孟子的(),荀子的()和董仲舒的()。

    正确答案: 性善论,性恶论,性三品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董仲舒说:“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由此可见()
    A

    董仲舒的人性论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B

    董仲舒的人性论为其“天人感应”说奠基

    C

    西汉武帝时期社会上出现道德信仰的危机

    D

    这种人性论的新思想违背了正统儒家思想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汉代董仲舒从人性论出发,把()和()归纳为“三纲五常”。

    正确答案: 封建秩序,礼仪道德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