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鲁尔危机期间,德国的对应政策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纳粹德国期间,凡是居住在德国境内的所有居民,都能够享受到政府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政策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题:

    鲁尔区“兴盛——衰落——重新崛起”的发展过程对我国国企改革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据此回答各题。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走向衰退的原因,正确的是()①能源消费从“石油时代”进入了“煤炭时代”②钢铁出现了世界性的供过于求③煤炭开挖深度的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鲁尔所产煤的价格在市场竞争中乏力④铁矿资源进口受阻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正确答案:B

  • 第3题:

    鲁尔危机鲁尔危机


    正确答案: 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 第4题:

    法国的“戴高乐主义”与联邦德国的()的实施,改变了过去西欧国家一位屈从美国的状况。

    • A、重返亚洲战略
    • B、空椅子危机
    • C、东方政策
    • D、新东方政策

    正确答案:D

  • 第5题:

    鲁尔危机的后果是()

    • A、法国通过占领鲁尔获取更多经济利益
    • B、德国加快了赔款步伐
    • C、战后赔款问题的主动权转移
    • D、美英支持法国和比利时的军事行动

    正确答案:C

  • 第6题:

    ()是德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区。

    • A、底特律工业区
    • B、加州产业园区
    • C、鲁尔工业区
    • D、里昂工业区

    正确答案:C

  • 第7题:

    鲁尔危机


    正确答案: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德国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这就是鲁尔危机。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最终导致德国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转向英美手中,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 第8题:

    单选题
    犹太人进入德国后,最先到达的城市是:()。
    A

    柏林

    B

    汉堡

    C

    雷根斯堡

    D

    鲁尔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无力支付战争赔款,因此法国占领了德国重要的工业区——鲁尔工业区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名词解释题
    鲁尔危机鲁尔危机

    正确答案: 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政策的历史根源是()。
    A

    经济危机

    B

    纳粹的种族主义理论

    C

    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D

    希特勒的独裁政策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纳粹德国期间,凡是居住在德国境内的所有居民,都能够享受到政府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政策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希特勒的上台是利用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德国的经济危机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4题:

    最早提出阶段性政策周期理论的是()

    • A、G·D·布鲁尔
    • B、P·德龙
    • C、C·O·琼斯
    • D、安德森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犹太人进入德国后,最先到达的城市是:()。

    • A、柏林
    • B、汉堡
    • C、雷根斯堡
    • D、鲁尔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认为公共政策终结是“政府当局对某一特殊功能、计划、政策或组织,经过审慎评估,加以结束或终止的过程”的是()

    • A、巴达克
    • B、琼斯
    • C、布鲁尔
    • D、德龙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道威斯计划规定:“任何外国组织均不得妨碍德国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

    • A、法国继续占领鲁尔地区
    • B、法、比两国从鲁尔撤军
    • C、国联无权干涉德国经济
    • D、德国可以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1923年1月,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动10万军队占领了德国工业区()

    • A、鲁尔
    • B、萨尔
    • C、阿尔萨斯
    • D、洛林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德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是()。

    • A、底特律工业区
    • B、加州产业园区
    • C、鲁尔工业区
    • D、里昂工业区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单选题
    ()是德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区。
    A

    底特律工业区

    B

    加州产业园区

    C

    鲁尔工业区

    D

    里昂工业区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鲁尔区是德国的“工业心脏”?

    正确答案: 鲁尔区位于德国的西部,莱茵河右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8%,人口568万,是全国人口的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1,236人。鲁尔区是以煤炭起家的工业区,在世界颇有名气。早在100多年前,这里就建立了煤炭工业,二十世纪初,即成为德国的经济和军事的强大支柱,至今仍不衰退。现在鲁尔区是最重要的煤炭、钢铁、机械、电力、化学、炼油和军火等重工业生产基地,规模宏大,部门齐全,各部门间联系密切。它的生产能力很强,生产了全国近90%的硬煤和焦炭,以及三分之一的生铁、五分之三的钢、五分之一的硫酸、五分之三的电力,还有大部分重型机械等;同时,它还是上述工业品的最大消费者;鲁尔又是最大的军火工业基地,集中了全国半数的军事工业企业。
    鲁尔区之所以发展成世界著名的工业区,其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煤炭资源丰富。鲁尔区可以说无处没有煤,是西德最大的煤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田之一。煤种齐全,以优质炼焦煤为主,硬煤探明储量约占全国的93%。丰富的煤炭资源,对其它工业部门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别的工业部门也很快发展起来了。第二是便利的交通和充足的水源。鲁尔区地处西欧第一大河、世界货运量最大的莱茵河中游,不仅为本*区提供了充足的工业用水,而且提供了便捷的航运条件。由北海经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来的7,000吨海轮可直溯鲁尔区各河港;鲁尔河和利珀河间又修筑了四条运河,使全*区拥有74个河港。此外,鲁尔区恰处欧洲东西向和南北向国际铁路交汇地区,区内铁路密如蛛网,长达9,850公里,货运量占全国的40%;再加上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和输油输气管道网,使鲁尔区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完整的交通运输体系,本*区所需的原材料能及时地运进来,所产的产品又能顺利地运出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鲁尔工业区位于下列哪个国家()
    A

    法国

    B

    意大利

    C

    俄罗斯

    D

    德国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名词解释题
    鲁尔危机

    正确答案: 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德国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这就是鲁尔危机。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最终导致德国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转向英美手中,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