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问题:以上两则教

题目

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问题:以上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似考题
更多“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两个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个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自学,再让学生表述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然后问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学生再说出自己的观点,体现的是学生要学,学生在自己通过猜测、验证获得知识。 请比较分析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启示。


    正确答案:
    从设计意图来看,这两位教师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但前者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而后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半径和直径的关系通过自学是能够找到答案的。教师A无视学生的习能力,没有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面对已知结果的操作,学生索然无味,激不起学习的热情。教师B则充分正视学生的现状,调整教学思路,把对未知的探索变为已知的思辨,学生为了证明知识的观点,认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展示出来,这样的操作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操作活动才能达到有效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有正确的定位。在设计操作活动时,不能为了操作而设计操作,而应根据学生内容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2题:

    案例
    下面是两位教师关于《等边三角形》的教学过程

    教师甲
    教师乙

    (1)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边怎样 角怎样 对称性呢
    (2)等边三角形性质的教学。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①什么样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②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吗
    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3>等边三角形判定的教学
    师:哪位同学说说我们应从什么角度来考虑等边三角形
    的判定方法
    生:从角和边来考虑。(教师希望的答案是从边和角来考
    虑)
    师:那你能说一下等边三角形有怎样的判定方法吗
    生:从角来说,我认为三个内角都是600的三角形是等边
    三角形(学生的回答出乎老师的预设,打乱了PPT的放
    映程序)
    师:关于边的研究比较简单,我们还是从边开始探讨吧。
    生:好。(学生没有异议,只能跟着老师的要求回答问题,
    继续学习)
    (1)复习引入
    ①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
    ②观察生活中的等边三角形,引出课题。
    (2)新课教学
    ①等边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PPT显示)可以从边、角、对称性来考虑
    设计活动1: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等边三角形纸片,认真折叠并
    观察,小组合作,互相探讨,一个小组代表发表自己
    组的观点.其他小组补充,最后一起归纳总结。
    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设计开放性提问
    (唧’显示)
    你认为怎样才能说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
    角形怎样变化才能说明是等边三角形
    设计活动2:
    小组合作,互相探讨,教师操作几何画板,学生也上
    台操作几何画板,观察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后
    成为等边三角形。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能
    够在折纸操作后很快说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方法.通过操作几何画板形象地展现变化过程。新知
    识的获得和掌握很快且水到渠成,最后教师和学生
    一起归纳总结。
    问题:
    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对甲乙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1)引入的特点;(6分)
    (2)教师教的方式;(7分)+
    (3)学生学的方式。(7分)


    答案:
    解析:
    (1)甲教师的引入存在优点也存在缺陷。优点是一开始复习了上节内容,巩固旧识,但是并没有进行新旧知识间的衔接过渡.没有达到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的目的。
    乙教师的引人存在优点也存在缺陷。优点是一开始复习了上节内容,巩固旧知识。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等边三角形的特点.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但是在巩固旧知识时并没有合理地进行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过渡,使学生对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一个初步的感官认识。
    (2)甲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优点也存在缺陷,在教学开始开门见山地介绍本节课题,抛出问题:(!)什么样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②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吗 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本节内容的基本轮廓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没有进行合理的情境创设,将知识全盘塞给学生,剥夺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学生只能机械地配合教师教学。在进行等边三角形判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预设学生在课堂中提出各种问题的突发情况,采取回避方式来应对学生提出“从角来说,我认为三个内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不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师的要求。限制学生思维,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乙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优点也存在缺陷。优点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开放性问题等环节的设置.激发了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探究的兴趣并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缺点在于教师对“等边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这一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并不能充分突出“等边三角形”这节的核心——通过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过程迁移到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探究。为第二个开放性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3)甲教师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在机械地配合教师的提问,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学习内容存在疑问也不会及时提出。
    乙教师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意识均很强。学习积极性高,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能够及时提出,并善于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 第3题:

    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复习课上.甲乙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片段:
    (甲教师)
    问题引入:如图1,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两个点,请你另外添加一个条件,使△ABC—AADE.并说明添加条件的理由。
    预设学生回答。
    (1)添加一个条件
    (2)添加一个条件
    (3)添加一个条件
    (4)添加一个条件
    (5)…………依次说出判定方法和理由。
    (乙教师)
    教师提问:判定三角形相似有哪些方法
    预设学生回答:
    (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针对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请分别对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片段进行评价,并简述理由。(10分)
    (2)为了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请设计开放性的例题和习题各一个,并简述理由。(10分)
    (3)简述数学教学中例题和习题设计的注意事项。(10分)


    答案:
    解析:
    (1)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段均属于课堂提问的类型。教师甲是应用提问。这种提问的目的是了解学生能否在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应用新知识和旧知识来解决问题。而教师乙采用的是复习、回忆提问。通过复习,回忆提问,使新旧知识相互连贯,强化了所学知识,还能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
    (2)例题:如图2在AABC中,点D,E分别在AB,AC边上,连结DE并延长交BC的延长线于点F,连结DC,BE,若∠BDE+∠BCE=1800
    ①写出图中三对相似三角形(注意:不得加字母和线)
    ②请在你所找出的相似三角形中选取一对,说明他们相似的理由。
    习题:如图3,已知格点AABC,请在图4中分别画出与△ABC相似的格点△A1B1C1和格点△A2B2C2,并使△A1B1C1和△ABC的相似比等于2,而△ABC和△ABC的相似比等于根号5。(说明:顶点都在网格线交点处的三角形叫做格点三角形,友情提示:请在画出的三角形的顶点处标上相应的字母。)
    理由:两道例题设计具有梯度,难度逐渐增加,例l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巩固了三角形相似的性质,练习题设置具有开放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3)例题设计应具有目的性、典型性、启发性、科学性、变通性和有序性。具体来说,例题的选择要从学习目标和任务出发进行精选;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例题的选配和安排,学习新知识必须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更要具有提炼性。
    习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习题的设计应具有目的性、要及时、要有层次、要多样化、要有反馈。

  • 第4题:

    如图2,已知△ABC的周长为1,连接△ABC三边的中点构成第二个三角形,再连接第二个三角形三边中点构成第三个三角形,依次类推,第2008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


    答案:C
    解析:

  • 第5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在进行“三角形面积”教学时,指导面积计算公式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见图1),另一个是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剪拼成平行四边形(见图2-1)或折叠成长方形(见图2-2)。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一)(二)(三)。
    问题(一):试分析上述两种方法所蕴含的数学思想。(8分)
    问题(二):若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授部分的教学活动。(22分)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问题(一):两种方法蕴含的是转化与化归思想。学生将三角形通过剪拼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再通过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问题(二):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问题(三):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知
    1.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请大家拿出信封内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请大家想一想,如何在每个图形上折一次,使折痕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先思考或讨论有几种折法,再开始折,并用彩色笔画出折痕。(学生思考、讨论)
    2.学生代表上台汇报操作结果。
    3.师根据汇报有选择地在黑板上贴出四种折法。
    4.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师:这三个图形分别折成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什么阁形?
    生:这三个图形分别折成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师:如果我们知道长方形长为30厘米,宽为2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生:长方形的面积是30X 20 = 600(平方厘米),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0÷2 = 300(平方厘米)。
    师:如果我们知道正方形边长为3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为什么?
    生:正方形的面积是30 X 30 = 900(平方厘米),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900 ÷ 2 = 450 (平方厘米)。
    师:如果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为40厘米,高为2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呢?为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0 X 20 = 800(平方厘米),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800÷ 2 = 400 (平方厘米)。
    [设计理由]通过动手操作,既做到复习旧知,又让学生初步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为新知的探索做好铺垫。
    5.师:看来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很乐意表现自己,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如果我们从桌子上任意取一个三角形,(师拿起任意一个三角形模型)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从不会计算的面积图形中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玩游戏,小组内交流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玩了一次折一折的游戏,想不想再继续玩?好,现在我们再来玩一个。拿出信封里面的学具,从中找出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你发现了什么?同时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什么图形?( 2)拼成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 3)拼成的图形与原来每一个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拼一拼,并相互交流以上问题)
    [设计理由]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自主探索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
    2.学生代表上台演示汇报。
    生: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X高,每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X高÷ 2。
    师: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请把掌声送给刚才这组。
    师:刚才这个小组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来拼组的。你们还有其他新的发现吗?
    (分别点用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组的小组代表汇报,学生汇报每一种拼组后都贴 在黑板上。老师小结时,故意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拿掉,并用虚线表示)
    [设计理由]让各组学生口头表达自己小组的推导过程,锻炼学生整理思维、理顺思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小结。
    师:看来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只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大家都说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面积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生: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必须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才是。
    师:看来,我们通过玩一玩、拼一拼,知道了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了。那谁来说一说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底X高÷ 2。
    师:同学们,老师有点不明白,为什么写这个公式时用三角形的底乘高呢? “底X高”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2”?
    生:“底X高”表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一个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2 ”。
    师:同学们,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生:s = ah ÷2(教师板书)
    4.介绍教材上的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动手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请看屏幕。(多媒体出示)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数学家固然伟大。但是,老师觉得你们更了不起!他们年纪很大了才发现的,而咱们年纪轻轻的也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了。来,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理由]通过数学知识的介绍,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时增强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现在我们就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2)计算三角形标志牌的面积。
    (3)画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你觉得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应注意什么?通过本节课 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学生汇报略)
    (参考来源:http://www. pep. com cn/xxsx/jszx/tbjxzy/xs5ajxzy/wenzi/201201/120120106_ 1094762. htm,有改动)

  • 第6题:

    两个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个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自学,再让学生表述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然后问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学生再说出自己的观点。体现的是学生要学,学生再自己通过猜测、验证获得知识。
    问题:请比较分析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启示。(20分)


    答案:
    解析:
    从设计意图来看,这两位教师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但前者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而后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半径和直径的关系通过自学是能够找到答案的。教师A无视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面对已知结果的操作,学生索然无味,激不起学习的热情。教师B则充分正视学生的现状。调整教学思路,把对未知的探索变为已知的思辨,学生为了证明知识的观点,认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展示出来,这样的操作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的主动学习,这样的操作活动才能达到有效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有正确的定位。在设计操作活动时,不能为了操作而设计操作,而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7题:

    教学设计题: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课上,特别指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且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1)如何指导高年段学生学习该知识,拟定教学目标。 (2)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针对重点难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1)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挖掘、拓展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使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得到发展。同时,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带着问题研究平行四边形,通过制作、猜想、验证进行本堂课的教学。在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使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迁移,进而对与旧知识密切相关的新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在体会数学的魅力同时发展智慧。
    【教学目标】
    ①对比三角形,理解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动手操作、空间想象等能力。
    ②通过观察、对比、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方法。
    ③使学生感受到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2)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是个难点,针对这一难点设计如下活动:首先拿一个长方形木框,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然后,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最后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具有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请学生能举出实际例子。这样设计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不仅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且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第8题:

    单选题
    已知集合S={a,b,c}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ABC三边的长,那么△ABC一定不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


    正确答案: A
    解析:
    D项,由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知,a≠b≠c,则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

  • 第9题:

    问答题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片段: (1)教师布置学生独立思考的内容:我们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经知道面积公式的平面图形来研究它的面积公式呢? (2)学生合作交流不到2分钟,当教师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过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然后再等量拼成一个长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的方法后,就立即宣布合作结束。 从与合作学习有关的因素的角度分析本材料。

    正确答案: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了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的专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当前,很多教师都已经有意识地把它引入课堂,但很多时候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前,你可以先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或者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拔、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的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也相等,那么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比较().
    A

    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B

    相等

    C

    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2倍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教学设计一在教";求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条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举了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得到正确解决。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正确答案: (1)材料中的两则教学设计正是体现了注入式与启发式这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
    (2)教学设计一属于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仅仅起了一个现成信息的载负者和传递者的作用,而学生则仅仅起着记忆器的作用。
    教学设计二属于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的影响有:
    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②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
    ③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④能有效地传递科学信息;
    ⑤是教学规律的正确反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三角形的面积学生A:怎样算出红领巾的面积呢?学生B: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我们试一试。学生C:用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学生B:哇!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一个……根据实验的结果。你能自己写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三角形的面积=?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 ah÷2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是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S=ah÷2=100x33÷2=?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试给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并说明这种方法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10分)(2)若指导高学段小学生学习本课内容,试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0分)(3)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新课的导入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10分)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数学老师在教授“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时,画出了形态各异的直角三角形,这位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 )
    A.变式 B.定势
    C.反例 D.正例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査变式的内涵。

  • 第14题:

    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复习课上,甲乙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片段:

    (甲教师)

    问题引入:如图1,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两点,请你另外添加一个条件,使△ABC∽△ADE,并说明添加条件的理由。

    预设学生回答。

    (1) 添加一个条件,∠ADE=∠B

    (2) 添加一个条件,∠AED=∠C



    (5)依次说出判定方法和理由。

    (乙教师)

    教师提问:判定三角形相似有哪些方法?

    预设学生回答:

    (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针对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请分别对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片段进行评价,并简述理由。(10分)

    (2)为了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请设计开放性的例题和习题各一个,并简述理由。(10分)

    (3)简述数学教学中例题和习题设计的注意事项。(10分)


    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数学教学设计内容。

    1.分析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针对不同内容给出对应的评价;2.根据教学要求及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例题与习题。

  • 第15题:

    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后,某老师设计了一个教学目标。

    ① 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② 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③ 提高发现解决能力

    他的教学过程设计包含以下一道例题: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中点,

    问题一、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问题二、如何改变问题条件,从而分别得到菱形、矩形、正方形。

    针对上述材料,完成以下任务

    (1)结合目标分析该例题设计意图(10分)

    (2)类比上述例题问题二设计一个新问题,使之符合教学目标③要求(8分)

    (3)设计该例题简要教学流程(8分)并给出解题的小结提纲(4分)


    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 第16题:

    如下图,把三角形ABC 的三边分别延长1、2、3 倍,得到一个新的三角形,则新三角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ABC 面积的几倍?( )

    A、15
    B、16
    C、17
    D、18

    答案:D
    解析:

  • 第17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在进行“三角形面积”教学时,指导面积计算公式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见图1),另一个是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剪拼成平行四边形(见图2-1)或折叠成长方形(见图2-2)。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一)(二)(三)。

    [问题1][简答题]
    试分析上述两种方法所蕴含的数学思想。(8分)

    [问题2][简答题]
    若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问题3][简答题]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授部分的教学活动。(22分)


    答案:
    解析:
    1、两种方法蕴含的是转化与化归思想。学生将三角形通过剪拼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再通过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一、动手操作,导入新知
    1.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请大家拿出信封内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请大家想一想,如何在每个图形上折一次,使折痕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先思考或讨论有几种折法,再开始折,并用彩色笔画出折痕。(学生思考、讨论)
    2.学生代表上台汇报操作结果。
    3.师根据汇报有选择地在黑板上贴出四种折法。
    4.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师:这三个图形分别折成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
    生:这三个图形分别折成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师:如果我们知道长方形长为30厘米,宽为2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生:长方形的面积是30×20=600(平方厘米),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0÷2=300(平方厘米)。
    师:如果我们知道正方形边长为3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为什么?
    生:正方形的面积是30×30=900(平方厘米),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900÷2=450(平方厘米)。
    师:如果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为40厘米,高为2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呢?为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0×20=800(平方厘米),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800÷2=400(平方厘米)。
    [设计理由]通过动手操作,既做到复习旧知,又让学生初步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为新知的探索做好铺垫。
    5.师:看来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很乐意表现自己,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如果我们从桌子上任意取一个三角形,(师拿起任意一个三角形模型)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从不会计算的面积图形中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玩游戏,小组内交流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玩了一次折一折的游戏,想不想再继续玩?好,现在我们再来玩一个。拿出信封里面的学具,从中找出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你发现了什么?同时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什么图形?(2)拼成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3)拼成的图形与原来每一个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拼一拼,并相互交流以上问题)
    [设计理由]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自主探索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
    2.学生代表上台演示汇报。
    生: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X高,每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请把掌声送给刚才这组。
    师:刚才这个小组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来拼组的。你们还有其他新的发现吗?
    (分别点用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组的小组代表汇报,学生汇报每一种拼组后都贴在黑板上。老师小结时,故意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拿掉,并用虚线表示)
    [设计理由]让各组学生口头表达自己小组的推导过程,锻炼学生整理思维、理顺思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小结。
    师:看来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只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大家都说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面积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生: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必须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才是。
    师:看来,我们通过玩一玩、拼一拼,知道了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了。那谁来说一说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同学们,老师有点不明白,为什么写这个公式时用三角形的底乘高呢?“底×高”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2”?
    生:“底×高”表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2”。
    师:同学们,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生:s=a×h÷2(教师板书)
    4.介绍教材上的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动手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请看屏幕。(多媒体出示)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数学家固然伟大。但是,老师觉得你们更了不起!他们年纪很大了才发现的,而咱们年纪轻轻的也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了。来,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理由]通过数学知识的介绍,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时增强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现在我们就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2)计算三角形标志牌的面积。
    (3)画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你觉得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应注意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学生汇报略)

  • 第18题:

    几何画板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工具,还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以下说法中,哪个是用来训练学生数学方面技能的()

    • A、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如何使用几何画板
    • B、学生自主学习如何使用几何画板制作三角形
    • C、学生在网络上观看视频学习如何使用几何画板绘画三角形
    • D、学生绘画多种形状的三角形,并归纳形状与内角和的关系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数学老师在教授“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时,画出了形态各异的直角三角形。这位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

    • A、变式
    • B、定势
    • C、反例
    • D、正例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问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两个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个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自学,再让学生表述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然后问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学生再说出自己的观点。体现的是学生要学,学生再自己通过猜测、验证获得知识。问题:请比较分析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启示。(20分)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张老师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他想讲授三角形形状与内角和之间的变化,以下哪些描述更适合他使用()
    A

    使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三角形变化与内角和之间的关系

    B

    让学生在几何画板中体验三角形形状与内角和之间的关系

    C

    提供多种三角形形状,让学生探索三角形形状与内角和之间的关系

    D

    提供一些资源,让学生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与形状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举出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正确答案: 教学设计一中的教师采用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没有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让学生主动应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索。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技能,但如果一味采用这种方法,将使学生形成接受学习的方式,只会模仿,不会灵活运用,更不会创造。
    教学设计二中的教师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展开知识发生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思考,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教学设计题: 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课上,特别指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且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1)如何指导高年段学生学习该知识,拟定教学目标。(15分) (2)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针对重点难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5分)

    正确答案: (1)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挖掘、拓展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使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得到发展。同时,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带着问题研究平行四边形,通过制作、猜想、验证进行本堂课的教学。在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使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迁移,进而对与旧知识密切相关的新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在体会数学的魅力同时发展智慧。
    【教学目标】
    ①对比三角形,理解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动手操作、空间想象等能力。
    ②通过观察、对比、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方法。
    ③使学生感受到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2)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是个难点,针对这一难点设计如下活动:首先拿一个长方形木框,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然后,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最后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具有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请学生能举出实际例子。这样设计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不仅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且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数学老师在教授“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时,画出了形态各异的直角三角形。这位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
    A

    变式

    B

    定势

    C

    反例

    D

    正例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