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如何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题,写一篇关于农村金融改革问题的文章。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全文不少于800字。

题目

请以“如何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题,写一篇关于农村金融改革问题的文章。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全文不少于800字。


相似考题
更多“请以“如何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题,写一篇关于农村金融改革问题的文章。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结合所给资料,写一篇关于农民和土地问题的文章。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全文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给农民处置土地的权力
    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局长张新宝指出:当前土地违法反弹现象比较严重,执法形势相当严峻,目前发生的土地违法案件中,地方政府违法占地问题突出,凡是性质严重的土地违法行为,几乎都涉及地方政府或相关领导。同时,土地违法中,侵犯农民利益现象严重,低标准土地补偿和拖欠征地补偿费现象比较普遍。
    的确,在城市化、工业化的社会浪潮中,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迎风大旗下,土地交易日益频繁,土地征用量大面广,积聚的矛盾也越来越多,矛盾的撞击方式不乏群体性事件。很大程度上,地方政府已经成为引起土地腐败和土地掠夺案件的主要原因。而且,地方政府主导的违法征用,几乎全都以侵犯农民利益为主要表现,地方政府或相关领导追求钱财与政绩的私利从这一掠夺行为中获得满足。
    之所以土地违法现象严重,在我看来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缺乏可靠保护,法律排除了农民转让或出租土地的权利,同时也使自己在权力的“曲解”和“支解”中沦为了“厕所里的香水”;二是惊人的获利空间让公共权力私有化获得.巨大动能,监督的空洞乏力与惩处的形式主义更加剧了这一权力天生的私有化趋势。归结起来也就是:农地转让的公有化与公共权力的私有化。两者既有“合谋"关系,又有“共生”关系。
    国有土地可以批租给市场,集体土地却只能由地方政府“代理”——当前,农地要转为非农业用途,合法通道只有“国家征用”,实际上也就是地方政府的征用。因为农民以及农民集体是没有转让或出租土地权利的,虽然他们是该土地的所有者。换言之,农地已经被法律置为砧板上的“待宰羔羊”,“所有者”的财产处置权只能任由法定的唯一“代理者”随意行使,而没有任何反抗或主张的能力。由于权利和信息的不对等,完全主动的地方政府掌握了对“公共使用”(征用的前提)、“公平补偿”和“法律程序”的“最终解释权”——“代哩者”越权轻而易举,傀儡“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自然得不到保障。这是土地违法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
    农地转为工业用地,特别是城市建筑用地,地价飞升,动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无论是出于金钱目的,还是政绩目的,地方政府都有违法占地的动能。前者自然不言而喻,后者在“取之于农,用之于城”的土地转让利益分配体制下,同样如鱼得水。公共权力虽然是全体成员共同契约的产物,但是并不必然保证一定为公共利益服务,因为国家不是神的造物,政府官员也不是“完全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公仆”。巨大的利益诱惑与缺少必要的约束,让公共权力私有化在土地交易领域异常泛滥。
    土地是农民拥有的最宝贵财产,衣食之所出,生存之所系;然而农民却没有自我处置的权利,更不能享有任何处置收益——这一违背公平的悖论一方面使得腐败盛行,另一方面也使得“城市日新月异,农村山河依旧”、农民收入增长始终缓慢。让农民对土地拥有处置权,不仅是遏制土地交易中公共权力私有化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的可行之法。

  • 第2题:

    请以“家园”为话题,写一篇关于如何解决生态安全问题的文章。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内容充实,语言流畅,层次清楚,有说服力。(3)全文不少于800字。(35分)


    正确答案:

    第五题:
    维护生态安全创建美好家园
        生态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状态。当代人类生态系统处于脆弱状态:水污染严重,黄河断流,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土壤污染,环境污染,森林大面积的减少,动物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种种现象都表明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已不再安全,如何解决生态安全问题已迫在眉睫。
        第一,树立维护生态安全的危机感。在影响生态安全的所有因素中,应该说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类自身。一国生态是否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民众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活动的大小,因此,维护生态安全第一重要的就是在民众中树立维护生态安全的危机感。
        第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建国后在经济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在我国已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以后的发展中应注重工、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注意生产技术向高质量的生态型技术转变,要彻底放弃落后的粗放型生产方式。
        第三,加快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目前,大多数人对生态安全的具体内容还不甚了解,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或生活方式是否与维护生态安全的目标是一致的,从而也就失去了社会衡量标准。因此,建立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很重要。

  • 第3题:

    第四题、参考给定资料,以“平衡”为话题,自拟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1000—1200字的文章。(40分)
    要求:(1)立意明确,论述透彻;(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答案:
    解析:
    取“中”平衡——和谐发展之道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就是不走极端,不做过头。“中”是一个理性界域,而取“中”即处在平衡的状态。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我们的国家,取“中”即平衡,只有平衡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只有平衡才能做到和谐。
    取“中”平衡,是求发展的基础,是防范失衡的利器。取“中”平衡能让人或者社会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的状态是前往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基础。某互联网企业在发展的前期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不断膨胀的增长率与公司追求“扩张、扩张、不断扩张”的发展策略是离不开的。但是很快,这家企业的老总意识到了“还是要脚踏实地”才能不被撑死。后来,该企业主动降低扩张速度,换取了更高的客户满意度。正是这种取“中”平衡,以退为进,有了助跑,这家公司才跳得更远,防止了高速中的失衡。如果一旦失去了这种平衡,造成了失衡,那就会影响稳定,如房价暴涨对经济造成的动荡就是实例。因此,取“中”平衡同时也是防范当下失衡的利器。
    取“中”平衡,可学先人的“欲理合一”。“欲理合一”,指的是以理性控制自我的欲望,达到人内心的平衡,以谋求更好的发展。人一旦丧失理性地放大自己的欲望,带来的人内心的困,甚至是社会风气的败坏。以当下流行的速成教育为例,超前的速成学前教育因为孩子的生长阶段决定了理解能力滞后,导致孩子似懂非懂、似学非学,反而影响了孩子日后的正常学习,甚至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这种类似的现象源自于人们非理性的急功近利的心理,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而破除这种困境,最佳的办法就是人们自发的或者社会引导形成的理性,只有理性控制好内心的欲望,才能达到内心的平衡,最终形成的良好的社会风气。
    取“中”平衡,可学先人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相处的平衡状态,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我国的现状确实是需要加快发展、早日富强,也取得了物质极大丰富的骄人成绩,但是另一方面,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迭起。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又必须是合理的物质能量交换。人们可以打破自然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但必须建立起一个新的生态平衡系统,这就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控制。先人的“天人合一”便是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类去往更远地方的基础。当下泰山曼谷创新的“景区、景园、社区、乡村”共建共享的模式,就是人与自然平衡发展很好的例证。
    我们讲稳定,讲和谐,讲中庸,就是讲平衡。因为社会需要平衡,发展需要平衡。这不等于不要变革,因为变革也是为了制造新的平衡。而真正要做到平衡,要取欲和理的“中”,因为个体作为社会中组成细胞,必须把内在的欲以理控制在平衡状态,人才能有序成长;要取人和自然的“中”,因为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必须与自然相得益彰地生活在一起,保持平衡,相互制约,共同进步。

  • 第4题: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关于城市拆迁的文章。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全文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如何解决城市拆迁纠纷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因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愈来愈严重。提起拆迁,开发商纷纷叫苦,被拆迁户满腹牢骚,政府也焦头烂额。表面上看拆迁问题只是城建纠纷问题,实际上它已牵涉到法律、政府职能、公众权利等多个方面。所以要解决拆迁纠纷,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相关力量的共同努力。
    在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出现的拆迁程序不合法、安置补偿不合理、政策落实不到位、商业拆迁盗用公共利益之名、粗暴对待拆迁户等拆迁行为,侵害了拆迁户的合法权益,嘉禾拆迁事件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件。经调查发现,嘉禾珠泉商贸城建设项目是借国家投资的幌子搞的商业性开发,为了推动该商业进程的拆迁工作,嘉禾县政府竟然打出了“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的”口号,还推出了“四包两停”的株连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官商勾结的现象呢,说到底还是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计划经济色彩浓厚所导致的,必须依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房屋拆迁制度。要明确区分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将政府介入和强制拆迁限制在公益拆迁的范围之内,政府应从商业拆迁活动中退出。城市房屋拆迁基本上可以分成公共利益拆迁和商业利益拆迁,只有为了公共利益的拆迁,政府才可以使用公权力。商业利益的拆迁,必须完全交给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拆还是不拆、补偿的数额,都应交由市场主体自由协商解决。
    正常的拆迁工作是发展经济、重塑城市形象的好事,但是在征地拆迁工作中,有的地方工作方法粗暴简单。如随意在房子上写上很大的“拆”字,不签拆迁协议就停水断电、上房揭瓦,甚至随意出动警力。面对这种现象,作为弱势群体的拆迁户怎样保护自己的权益呢?目前政府已经出台了不少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来保证拆迁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王才亮律师建议因为拆迁的手续比较繁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对这方面的规定也比较严格,如果拆迁户的权益受到损害,可以依法审查拆迁人的各种审批材料,抓住拆迁人在审批材料上的任何漏洞谋求胜诉。
    在“公共利益"的界定上,我国现行法律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标准。这既给地方政府借口公共利益滥用强制以方便之门,也容易使被拆迁人形成误解,漫天要价,拒绝配合。所以要解决城市拆迁纠纷,法律法规还要进一步的完善。

  • 第5题:

    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答案:
    解析:
    作文示例:
    以水为师
      水是至柔至刚的力量,在广袤的土地上流淌,沐浴众生,滋润万物;在贫瘠的沟壑旁盘绕,开山破石,悄悄然有万钧之力。
      如果要问这种力量来自哪里,或许在“上善若水”的解读里,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字里行间能够找寻到力量的所在。 这柔性的力量,何尝不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建设的钥匙。回首十年,从点到面,从刚到柔,从单一到联动,从惩治到预防,你会发觉公权力正以水的姿态流淌在社会的泥土中,这柔性的力量正消逝着彼此的缝隙,正凝聚着社会的共识。
      水是大地温柔的抚慰,没有外科手术式的切割,却有磨平沟壑棱角的坚韧。你看那社会管理创新的版图上,公权力以涓涓细流的形态,缝合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乃至思想观念的深刻调整所带来的矛盾与纠纷。对立与冲突的出现,已不会轻易地使我们绷起紧张的神经,因为延伸进每一个社区和街道、每一个企业和机关、每一个行业和群体的调解组织,勾画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基本元素,在一切还处在萌芽之时,尽其所能将彼此的误会、曲解、摩擦和冲突所产生的沟壑填平。正因为姿态的变化,社会管理的面孔早已不是僵硬的栅栏和冰冷的惊堂木,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纠纷解决,让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为社会自愈机能的成长留出时间与空间。柔性的、灵活的、民众为主体的纠纷解决机制,支撑着这个日新月异的转型社会。精神不被身体撕裂,道德不被成长丢弃,共识不被个体忘记。这就是柔性的力量。
      水的灵性,沿着山涧、沿着沟渠、沿着河道、沿着芦苇与水鸟哼唱的弦歌,浇灌着生生不息、刀耕火种的田原。是水的存在,勾画出南方与北方,勾画出内陆与沿海,勾画出高地与平原,勾画出生命的网络。凝望这一切,会让你想起社会管理创新的热土上,如火如荼的信息化建设,将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构筑成千百万个以平安、关怀与温暖为中心的社区网格,每一个网格都是连接全局的能量枢纽,每一个网格都是社会管理与政府投入的基本单元。矛盾化解、纠纷调处、公共服务等通过这些形式简单却又容量巨大的网格体现着社会管理的层次和水平,传递出这个国家鱼水情深的力度与温度。
      水总是出现在最需要它的地方,或在干涸的河床,或在期盼甘霖的庄稼地。在转型中国,土地征收征用、城市拆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等矛盾纠纷高发的领域就是这干涸的河床或是那期盼甘霖的庄稼地。在社会管理创新与矛盾纠纷化解的大格局中,及时通报信息、主动排查矛盾、提前预防纠纷,正是一种以公众参与为主的凝聚民智、民心的形式。通过一次次基层调研、群众评议会、网络舆情分析、矛盾纠纷排查指南等大胆创新的尝试,人们在最短时间、最靠前沿、最大限度地减小对抗性的过程中以柔软的身段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润物无声,正是那一个个奔波于村落、社区、工厂的调解员,擎起一面面奔跑的旗帜,成为这欣欣向荣的土地上流淌着的最柔性的力量。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或许是这力量静流深远,滋养万物的秘诀。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将服务当做生活的最大乐趣、将付出当作生命的最高品格的令人肃然起敬的态度。这种态度,在社会管理创新和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大格局中,就是将社会管理归结为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定位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无论是积极主动地排查矛盾、预防纠纷,还是灵活、便捷地解决矛盾、化解纠纷,正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的价值导向,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民智、赢得民心。也只有真正秉持这样的态度,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隐患才能得到根治,社会管理创新的步伐才能踏准时代的节拍。
      “上善若水任方圆,厚德载物已成刚。”以水的姿态,来展开社会管理创新和矛盾纠纷化解的探索,意味着道法自然却不轻易盲从的坚定,意味着灵活机动但不突破法治的坚守,意味着广泛参与并携手凝聚共识的思路。
      这涓涓细流,是民族复兴的血脉,日复一日地流淌在中华崛起的良知与灵魂之中,也正是这最柔性的力量,在奔向远方的历史长河中必将写下“静水流深、善政长存”的篇章。

    以水为师2
    大思想家老子的师父常枞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老子问师父:“今后,我将以谁为师?”常枞说:“你应该以水作为老师”。“以水为师”是常枞临终前留给老子的教诲,也是一种高深的智慧。水是真善美的化身,它蕴含着滋养万物、无私奉献的大爱美德,蕴含着柔弱胜刚强的坚定力量与灵活变通的科学精神,同时也蕴含着辩证统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滋养生灵、孕育众生,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这正是水的美德体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它以汩汩乳汁哺育着黄河流域的百姓,并形成了黄河文明,但却从不索取回报。而反观社会现实,追求真善美、讲求奉献的美德正在逐渐丢失,争名夺利、功利主义十分盛行,因此,我们亟需弘扬水的这种追求善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美德。除了善的美德外,水还拥有着“柔弱胜刚强”的坚定力量。水成于无形,看似柔弱,但却不懦弱,看似平静,但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俗话说的“滴水穿石”就是“以柔克刚”的典型案例。同时,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外圆内方,此乃变通之道。当水遇到高山险阻时,或洄旋,或分流,或冲击,或另辟蹊径,总是一往无前;当水遇到平原坦途时,则静水深流,展现出荣辱不惊、博大包容的品质,水善于变通,但却从未改变水的本质,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于简单”,这种精神也是时代所亟需的。因此,“以水为师”可以学习水的大爱美德、刚柔相济与灵活变通的精神。
    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在水这里还可以习得辩证统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水的刚柔相济、内圆外方、动静相宜都是典型的辩证统一思维。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这种辩证统一思维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大意义。“以水为师”还是“道法自然”的具体体现,几千年来,“道法自然”的思想从理论和实践,构成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形成水哲学启蒙与思辨的独特而久远的魅力。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都有关于水哲学的精彩呈现,其背后所凸显的便是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尊重自然、顺势而为、和谐共生的思想,最后实现天人合一。
    人类“以水为师”最终是要将水带给我们的启示用于实践中来,用于人类自身。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因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以水为师”的目标,同时“以水为师”也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水为师”,学习水的美德、水的精神以及背后的辩证统一、天人合一思想,是处于现代化征途上的人类所亟需的,因为这是我们精神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