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鲁迅的小说的叙述突破了哪种叙述模式?A.内部视角B.外部视角C.中间视角D.全知全能视角

题目

2、鲁迅的小说的叙述突破了哪种叙述模式?

A.内部视角

B.外部视角

C.中间视角

D.全知全能视角


相似考题
更多“2、鲁迅的小说的叙述突破了哪种叙述模式?”相关问题
  • 第1题:

    “鲁迅的小说不是一天能读完的。《故乡》是鲁迅的小说。《故乡》不是一天能读完的。”推理中()被偷换了

    • A、鲁迅
    • B、《故乡》
    • C、鲁迅的小说
    • D、一天

    正确答案:C

  • 第2题:

    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基本特征大致可归为哪几大内容?请结合鲁迅的小说创作特点,分析论述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特征。


    正确答案: 理性精神反映生活的深刻性。

  • 第3题:

    中国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鲁迅评之“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的是()

    • A、《金瓶梅》
    • B、《儒林外史》
    • C、《红楼梦》
    • D、《三国演义》

    正确答案:C

  • 第4题:

    简要叙述小说《嫉妒》的内容。


    正确答案: 《嫉妒》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房屋、阳台、卧室、厨房、客厅、柱子的阴影和山谷、山坡、小桥、流水、种植园、香蕉、森林等通常可见的景物,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庄园女主人公阿A与邻居弗兰克之间的互访、用餐、出车、进城等平常的活动。
    仔细阅读作品,我们发现有几个特点,
    首先,除了上述事物和景物的描写极为细腻、精确之外,其它事物则大多是朦胧、模糊不清的;
    其次,在小说中,时间概念也是模糊的,除了阳光和阴影暗示时间的流逝之外,时间都是不确定的,如作品中写到的阿A与弗兰克进城,汽车抛锚一夜未归的事件是现在是过去还是将来发生的,读者并不清楚;
    再次,作品的叙述人是模糊不清的。观察故事的发生、发展过程的,似乎是阿A的丈夫,但他既在现场却从未露脸,小说直始至终也没有披露他的姓名。读者只是从作品的提示(如第三把椅子、第三个杯子、第三副餐具)和对物对人的描写中隐隐约约感觉到他的存在。

  • 第5题:

    小说的叙述技巧包括()

    • A、叙述人称
    • B、叙述视角
    • C、叙述方式
    • D、叙述性质

    正确答案:A,B,C,D

  • 第6题:

    叙述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正确答案: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为豫才,l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周树人。“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1898年,他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学堂。此间,他接触到了宣传变法维新的《时务报》和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书籍,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阅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接受了进化论思想,激发了变革图强的热情。
    1902年3月鲁迅考取官费到日本留学,先在东京进了弘文学院。l904年4月,鲁迅在弘文学院毕业。同年9月,他离开东京,前往仙台医专学医。“幻灯片”事件使鲁迅弃医从文。
    1906年4月初,鲁迅离开仙台回到东京,开始了他的文学活动。从1908年起,鲁迅和周作人翻译了许多外国短篇小说,合编为《域外小说集》(两册),并在朋友的帮助下得以出版问世。l909年鲁迅离开日本返回祖国。
    1918年起,鲁迅参与《新青年》杂志的活动。l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除小说外,鲁迅还在《新青年》的“随感录”栏目中发表了许多杂文。在文学创作之外,鲁迅还先后支持和组织了语丝社、未名社,出版《语丝》、《莽原》、《未名》等刊物,主编过《国民新报·文艺副刊》,还编辑了《未名丛刊》和《乌合丛书》等。1925年和l926年,他在先后发生的“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中声援学生,支持群众斗争。“三·一八”后,鲁迅因受北洋政府通缉的威胁,于l926年8月26日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学担任文科教授。
    1927年9月鲁迅离开广州,l0月定居上海。在与创造社、太阳社进行的有关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中,鲁迅加深了对现实革命斗争的认识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l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列名发起人,并参加了“左联”的领导工作。这一时期,他先后编辑过《萌芽》、《前哨》、《十字街头》和《译文》等公开或秘密的刊物,并参与了《文学》和《太白》的编辑工作。在创作上,他主要是以杂文为武器,投身于左翼文化运动,同时也以历史为题材创作小说。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

  • 第7题:

    判断题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最常见的叙述模式就是象征模式,这是源远流长的叙事模式,从古代到当代的大量文学作品都可以纳入这一框架来考察。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____是鲁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手记”的叙述方式。

    正确答案: 《伤逝》
    解析:
    《伤逝》是鲁迅写的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叙述了涓生与子君对恋爱和婚姻自由的追求。

  • 第9题:

    单选题
    下列小说的叙述视角属于纯客观叙事的是()
    A

    鲁迅《示众》

    B

    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

    C

    莫言《枯河》

    D

    老舍《断魂枪》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最常见的叙述模式是(),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叙事模式,从古代到当代的大量文学作品都可以纳入这一框架来考察。
    A

    心理事件模式

    B

    象征模式

    C

    故事模式

    D

    情节模式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鲁迅小说()的发表,标志着文学革命突破了初期理论探讨的范围,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学创作。
    A

    《药》

    B

    《狂人日记》

    C

    《祝福》

    D

    《孔乙己》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小说的叙述技巧包括()
    A

    叙述人称

    B

    叙述视角

    C

    叙述方式

    D

    叙述性质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鲁迅的小说()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和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开创了中国现代“抒情诗体小说”的先河。


    正确答案:伤逝

  • 第14题:

    心理结构除了采用主观叙述的方式外,还打破了过去认为“()”去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局限,采用了与小说相似的()的手法。但它与小说又有不同:小说用语言进行心理描写,电影用()和()达到相同的目的。电影是借鉴了小说的表现方法,而又将之变成“电影的”。


    正确答案:只有请人物用自己的行动语言;直接披露人物内心世界;画面;声音

  • 第15题:

    周作人评价鲁迅的《在酒楼上》为()。

    • A、“最有鲁迅气氛的小说”
    • B、“研究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四部作品之一”
    • C、不是鲁迅最有名的小说,但却是鲁迅最好的小说
    • D、最有鲁迅气氛的小说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最常见的叙述模式是(),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叙事模式,从古代到当代的大量文学作品都可以纳入这一框架来考察。

    • A、心理事件模式
    • B、象征模式
    • C、故事模式
    • D、情节模式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鲁迅小说()的发表,标志着文学革命突破了初期理论探讨的范围,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学创作。

    • A、《药》
    • B、《狂人日记》
    • C、《祝福》
    • D、《孔乙己》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单选题
    中国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鲁迅评之“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的是()
    A

    《金瓶梅》

    B

    《儒林外史》

    C

    《红楼梦》

    D

    《三国演义》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周作人评价鲁迅的《在酒楼上》为()。
    A

    “最有鲁迅气氛的小说”

    B

    “研究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四部作品之一”

    C

    不是鲁迅最有名的小说,但却是鲁迅最好的小说

    D

    最有鲁迅气氛的小说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叙述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正确答案: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为豫才,l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周树人。“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1898年,他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学堂。此间,他接触到了宣传变法维新的《时务报》和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书籍,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阅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接受了进化论思想,激发了变革图强的热情。
    1902年3月鲁迅考取官费到日本留学,先在东京进了弘文学院。l904年4月,鲁迅在弘文学院毕业。同年9月,他离开东京,前往仙台医专学医。“幻灯片”事件使鲁迅弃医从文。
    1906年4月初,鲁迅离开仙台回到东京,开始了他的文学活动。从1908年起,鲁迅和周作人翻译了许多外国短篇小说,合编为《域外小说集》(两册),并在朋友的帮助下得以出版问世。l909年鲁迅离开日本返回祖国。
    1918年起,鲁迅参与《新青年》杂志的活动。l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除小说外,鲁迅还在《新青年》的“随感录”栏目中发表了许多杂文。在文学创作之外,鲁迅还先后支持和组织了语丝社、未名社,出版《语丝》、《莽原》、《未名》等刊物,主编过《国民新报·文艺副刊》,还编辑了《未名丛刊》和《乌合丛书》等。1925年和l926年,他在先后发生的“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中声援学生,支持群众斗争。“三·一八”后,鲁迅因受北洋政府通缉的威胁,于l926年8月26日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学担任文科教授。
    1927年9月鲁迅离开广州,l0月定居上海。在与创造社、太阳社进行的有关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中,鲁迅加深了对现实革命斗争的认识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l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列名发起人,并参加了“左联”的领导工作。这一时期,他先后编辑过《萌芽》、《前哨》、《十字街头》和《译文》等公开或秘密的刊物,并参与了《文学》和《太白》的编辑工作。在创作上,他主要是以杂文为武器,投身于左翼文化运动,同时也以历史为题材创作小说。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基本特征大致可归为哪几大内容?请结合鲁迅的小说创作特点,分析论述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特征。

    正确答案: 理性精神,反映生活的深刻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心理结构除了采用主观叙述的方式外,还打破了过去认为“()”去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局限,采用了与小说相似的()的手法。但它与小说又有不同:小说用语言进行心理描写,电影用()和()达到相同的目的。电影是借鉴了小说的表现方法,而又将之变成“电影的”。

    正确答案: 只有请人物用自己的行动语言,直接披露人物内心世界,画面,声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摆脱的声音。 ②、“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 鲁迅《在酒楼上》 细读小说文本,做出你的分析。

    正确答案: 以赞成第二种分析为例。
    ①从吕纬甫讲的两个故事谈起。吕为什么尽心做这种“等于什么也没有做”的事呢?作者为什么对吕在做这两件小事时的心态详细描写呢?对这两个问题,谈谈以往的解释是什么,当前一些学者(指第二种观点)的解释是什么。(8分)
    ②“我”与吕纬甫呈现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小说的更深层次的思想由对话关系昭示出来。(6分)
    ③鲁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辩难。这种辩难性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6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填空题
    鲁迅的小说()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和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开创了中国现代“抒情诗体小说”的先河。

    正确答案: 伤逝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