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②同伴群体的影响;③师生的交互作用;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为;⑤社区的影响。 
更多“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相关问题
  • 第1题:

    学生文化的成因有( )。

    A.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的影响

    C.师生的交互作用

    D.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E.社区的影响


    正确答案:ABCDE
    见大纲中对学生文化的论述。

  • 第2题:

    学生文化的成因有( )。
    A.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的影响
    C.师生的交互作用 D.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E.社区的影响


    答案:A,B,C,D,E
    解析:
    这五项都是学生文化的成因。

  • 第3题:

    简述挫折的成因。
    1.外部因素:
    ①自然因素
    ②社会因素
    ③教育因素
    a组织管理方式
    b校内人际关系
    c校园教育环境
    2.内部因素:
    ①生理因素
    ②心理因素
    a抱负水平
    b动机冲突
    c挫折承受力
    d个性特点
    3.青少年产生挫折的主要原因:
    ①学业失败
    ②人际关系不协调
    ③情感困扰
    ④心理承受能力差

  • 第4题:

    学生文化的成因包括( ) 。

    A.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的影响
    C.师生的交互作用
    D.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E.社区的影响

    答案:A,B,C,D,E
    解析:

  • 第5题:

      1.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2.简述美育的基本任务。

      3.简述课程设计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4.简述促进知识概括的主要方法。

      5.简述动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6.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
    解析:
      1.(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2.(1)传递审美知识,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的情趣。(3)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4)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也不仅仅限于运用各种美去进行教育,更是指把一种精神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去,使教育的过程成为一种审美过程。

      3.(1)产生新的课程方案。(2)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改和重新组织。(3)合目的性。(4)合科学性。(5)合发展性。

      4.有效地促进知识概括的主要方法有:(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

      (2)提供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3)科学地进行比较。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因此,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地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地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

      5.(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准确地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6.(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一些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