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课程设计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简述微观层次的课程设计。
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实施已有的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特征,以及课程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已确定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组织设计,以服务于现实的教学。它类似于在理论和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的教学设计。从设计的结果看,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及发生在教室中的各类教学活动等,基本等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谈及的“备课”。从设计所涵盖的因素看,包括教师自身在课程实施上的特征及素养,学生的知识准备、现有水平,课程实施的有利、不利因素,以及课程资源的准备等,在设计的过程中,需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协调搭配,以发挥整体功效。影响微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教师的自身条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等等。
略
第4题:
第5题:
简述课程设计的客观基础。
一、社会基础。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制约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对课程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决定着课程的性质和方向。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必须与一定的社会现实需要相适应,这是教育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必然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现实,这是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物质基础。
二、学生基础。课程的设计也必须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水平,主要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第一,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约着课程的设置。
第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约着课程目标的设计。
第三,学生身心的发展制约着教材的编制。
三、知识基础。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可以说是源与流的关系,人类长期积累的极其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源泉。知识的发展对课程内容的量与质的改变有重大的影响。一方面,知识的增长制约着课程内容的更新,科学文化知识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新生一代就面临着继承和发展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成果的任务,故而每个时期的课程内容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另一方面,科学结构的演进制约着课程结构的演进。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