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CTP、结合蛋白(通称C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接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被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气味分子在属于C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
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第1题: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结合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视经开始一场接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神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被人们感知。
这段文字主要谈的是( )。
A. 阿克塞尔和巴克所描述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B. 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 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D. 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第2题:
第3题:
鱼类嗅觉具有()。
第4题:
嗅觉的产生是分子与()相结合产生反应,从而向大脑发出信号。
第5题:
嗅觉适应指的是在有气味的物质作用于嗅觉器官一定时间后,嗅觉感受性()的现象。
第6题:
无恶臭气味存在时,却能闻到恶臭,可能是()。
第7题:
关于嗅觉感受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第8题:
受体
细胞
器官
原子
第9题:
阿克塞尔和巴克所描述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第10题:
这些气味信息直接进入嗅觉皮层还会影响人的情感反应
但是不同的人对这些气味模式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
这也就是人类能够辨别1万种不同气味的原因
因此对人类来讲嗅觉仍是第一大感官知觉
第11题:
第12题:
一个普遍的说法是,人类能辨别1万种不同的气味。一只猎犬的鼻膜上有2.2亿个气味受体细胞,而人类只有2000万个,但我们的嗅觉系统也是相当复杂而专业的。气味分子随气流进入鼻子,通过鼻腔顶端上皮和它的气味受体细胞,这些细胞表面覆盖着能捕捉气味分子的蛋白。气味受体蛋白共有300多种,分别负责不同的气味分子,可以产生大量组合,形成大量的气味模式,()。而且我们的嗅觉很容易训练,短期内可见惊人成效。在实验中,如果暴露在单一的花香中,人只要3分半钟,就能极大提高对这种花香的辨别能力。
第13题:
有气味的物质作用于嗅觉器官一定时间后,嗅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称为()。
第14题:
所有的感觉信息,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等,都要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到大脑中。
第15题:
嗅觉产生的机制学说不包括()
第16题:
关于嗅觉感受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第17题:
嗅觉产生的机制学说,不包括下列哪项
第18题:
气味分子通过波动方式刺激嗅细胞而发生的
嗅觉中枢是以类似色谱仪的方式对到达中枢的各种气味分子进行分辨
气味分子到达嗅区黏膜后,刺激嗅细胞离子通道而发生的
颗粒物质到达嗅区黏膜后,为相应的嗅觉受体所接受而产生嗅冲动,传至嗅中枢产生嗅觉
气味分子到达嗅区黏膜后,刺激嗅觉感受器引起冲动,以电生理的方式,沿嗅神经通路传至嗅觉中枢而产生嗅觉
第19题:
嗅觉感受器主要位于鼻腔深部
嗅觉感受器是嗅细胞
嗅细胞实际是双极神经细胞
对某种气味适应后,对其它气味的敏感性也降低
嗅觉细胞的纤毛表面具有对某种分子结构有特殊结合能力的受体或位点